寒香国吧 关注:98贴子:5,805

回复:【寒香·泠児宫】╆皇太后--凝月¤楚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皇额娘~~我来帮你顶!


662楼2007-08-29 15:10
回复
    羽儿帮忙来了!!


    663楼2007-08-29 15:10
    回复
      2025-11-09 21:20: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664楼2007-08-29 15:10
      回复
        UP~


        666楼2007-08-29 15:52
        回复
          我继续水了哈

          ~
          ○上篇·道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
          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
          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
          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
          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
          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湛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
          籥。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
          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
          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
          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
          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
          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
          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
          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
          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
          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15.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
          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
          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16.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
          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
          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18. 大道废,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
          忠臣。
          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
          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
          可不畏。忙□其未央!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
          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若海,漂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
          人,而贵食母。
          21. 孔得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
          


          667楼2007-08-29 15:54
          回复
            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
            众甫之状然?以此。
            22.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
            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23.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
            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
            不足,有不信。
            24.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其
            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
            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
            然。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27.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
            谓袭明。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
            迷,此谓要妙。
            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
            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
            者失之。夫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
            奢,去泰。
            30.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
            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
            物牡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
            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而上,故不美,若美
            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
            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
            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
            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4. 大道泛,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爱养万物不为
            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出言,淡无
            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36.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
            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
            可示人。
            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
            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668楼2007-08-29 15:54
            回复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
              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
              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
              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
              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
              欲,人自朴。”
              58.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
              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
              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
              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60.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61.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
              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
              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62.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
              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
              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
              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
              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
              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
              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66.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
              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67.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
              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
              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8.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
              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9.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
              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
              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72. 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
              不漏。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
              熟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
              手。
              7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77.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其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
              78. 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
              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79.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
              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
              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
              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
              而不争。


              670楼2007-08-29 15:55
              回复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後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U+9F08。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而死也。」


                671楼2007-08-29 15:57
                回复
                  2025-11-09 21:14: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章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於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
                  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弱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弱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二章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然後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梁惠王章句下·第三章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於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
                  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於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为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横行於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齐宣王见孟子於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於晏子曰:『吾欲观於转附朝U+511B,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
                  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於国,出舍於郊,於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曰: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微招角招是也。其诗曰:
                  『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673楼2007-08-29 15:59
                  回复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章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於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於燕众,置君而後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章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而君之食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章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斯城也,
                    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则是可为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章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为善,後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
                    君如彼何哉!□为善而已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章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
                    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
                    『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於斯二者。」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章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於匹夫者!以为贤乎?
                    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後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与?」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於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子不遇哉!」





                    公孙丑上·第一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於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於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犹未洽於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
                    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
                    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

                    0「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
                    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倍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675楼2007-08-29 16:00
                    回复
                      公孙丑上·第二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 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挞之於市朝;
                      不受於褐宽博,亦不受於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後进,虑胜而後会,
                      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气。』
                      不得於心,勿求於气,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生於其心,害於其政;发於其政,害於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
                      曰:『我於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於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於夫子,贤於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
                      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
                      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


                      676楼2007-08-29 16:00
                      回复
                        谢谢女儿教导...


                        677楼2007-08-29 16:01
                        回复
                          公孙丑上·第三章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第四章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暇。
                          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第五章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於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於其野矣。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
                          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於天下。无敌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孙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678楼2007-08-29 16:01
                          回复
                            公孙丑下·第一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德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第二章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於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於路,
                            曰:「请必无归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於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矣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普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
                            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於依尹,学焉而後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後臣之;
                            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
                            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8谢8谢


                            679楼2007-08-29 16:02
                            回复
                              2025-11-09 21:08: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公孙丑下·第四章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岁,子之民,老羸转於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
                              则反诸其入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於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公孙丑下·第五章

                              孟子谓□U+9F03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
                              今既数月以,未可以言与?」

                              □U+9F03谏於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U+9F03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





                              公孙丑下·第六章

                              孟子卿於齐,出吊於滕,王使盖大夫王□为辅行。王□朝暮见,反齐滕之路,
                              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
                              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公孙丑下·第七章

                              孟子自齐葬於鲁,反於齐,止於赢,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於庶人;非直为观美也,
                              然後尽於人心。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
                              吾何为独不然?

                              「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於人心独无□乎?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公孙丑下·第八章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哙;有仕於此,而子悦之,不告於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
                              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则可乎?何以异於是!」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其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
                              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
                              『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
                              『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680楼2007-08-29 16: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