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9月04日漏签0天
张颂文吧 关注:4,355贴子:137,82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 35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张颂文吧
>0< 加载中...

`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璐村惂鐢ㄦ埛_005GC1N馃惥
  • 文仔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五章 

飓风起于萍末的"蝴蝶效应" 


凡是一个民族,子不遵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贞,妻不顺夫意,公公不赞许儿媳,儿媳不尊敬公公,长者不保护幼者,幼者不接受长者的教训,大人物信用奴仆而疏远周围亲信以外的人,富有者不救济国内人民,轻视"约孙"(习惯)和"札撒"(法令),不通情达理,以致成为当国者之敌,这样的民族,窃贼,撒谎者,敌人和各种骗子将遮住他们营地上的太阳。


  • 璐村惂鐢ㄦ埛_005GC1N馃惥
  • 文仔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27节:不给机会让问题发生 

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把导致生病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人体自身的生命力是否旺盛。这种旺盛的勃勃生机,其实就是文天祥所推崇的"正气",也就是孟子常说的"浩然之气"。而自然界里的各种气候变化,则被认为是诱发人体生病的外在原因。这些外在的病因,被归结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也被称为"六邪"。中医学著名经典《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生命力旺盛,外界的六气就不会对身体有所妨害;反之,身体本身虚弱无力,六邪就会乘虚而入,自然就会诱发疾病。因此,中国的医学家们在对待疾病的问题上,就特别强调要"防患于未然"。而能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成了评价一个医生医术高低的标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就是说,最上等的医生会预防病症的发生,中等的医生在病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就给治好了,三流的医生们却只能治疗病症非常严重的病人了。 


战国时期有个名医叫扁鹊,有一次魏文王就问他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行医的,那么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就回答说,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二哥比他差一些,而我是最差的。文王就奇怪了,说那为什么你的名气都比他们大呢?扁鹊就解释说,我大哥啊,他最擅长的是防止人们生病,所以一般人不知道他会治病,只有家里的人知道。而二哥呢,则擅长在人们刚开始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把病给彻底治好了。所以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治小病,只有家乡里的人才知道。而我呢,则擅长去治那些非常严重的病人。一般人一看到我又是开刀,又是放血,能够把快死的人都给治好了,所以就会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自然也就名声传遍四方了。 


从这个典故里,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比起如今的现代医学,古代中国的医学家们,更看重的是疾病还没发生的预防,这叫"未病先防"。如果没有防范好,一旦人不小心生了病,就会采取办法先防止病情的恶化,这叫"既病防变"。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既要考虑如何防止病情继续恶化,还要考虑如何才能彻底地去掉病根,以避免病情反复,这叫"治必去根"。一旦出现了病症,就要及时诊治,否则病情恶化,就会追悔莫及。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叫"辩证施治"。如果是急性病,就要先稳住病情,再求去除病根。如果是慢性病,就要先从根本开始治疗,病根病因去除了,疾病也就自然消失了。如果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就要考虑既要稳住病情,又要去除病因。这就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急不缓,标本兼治"。其中,"标"是身体表面上的各种病症,"本"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古时候有个病人去看医生,结果一诊断,患的是偏头痛。于是医生就像往常一样开了药方,让病人去抓药。过了一段时间,病人又来找医生,说头还是痛。医生就觉得奇怪,于是就把药量加大,给他重新开了药方。又过了些天,病人又来找医生,说你怎么搞的,那药吃了一点都不管用,还是头痛。这回医生就对病人说,这样吧,你带我去你家里看一下。然后医生到病人家里一看,原来就在病人睡觉的地方,正好有道墙缝吹着病人睡觉时的脑袋。病根找到了,自然头也就不再疼了。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必去根,辩证施治。"这就是中国医学家们的治病法则,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家们的治国方略。也就是说,在问题还没出现时,就要杜绝问题的发生。无法杜绝的,就要防止问题向更坏的方向发展。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最后要对症下药,以彻底去掉产生问题的根源为首要原则。这就是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的来历。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真正能够称为大将的人,早在问题出现前就已经杜绝了它的根源。不给机会让问题发生,自然人们也就觉得始终平安无事了。


2025-09-04 07:20: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璐村惂鐢ㄦ埛_005GC1N馃惥
  • 文仔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你是自己的主人 


根据老子的教导,我再替万全老先生补充一下。就是除了要节制食欲和性欲外,还要多注意节制一下色欲。"色"字,在古人除了美色的意思,原意本来是指形相。老子也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看得太多,听得太多,你就会变成残疾人了,呵呵,所以,清心寡欲的本来意思,就是要人去过简单朴实而有利身心健康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你是自己的主人吗? 



养生的第二个要点,万全老先生说是"慎动"。那么,如何做到慎动呢?慎动又是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万老说,慎动啊,我们儒家称之为"主敬",老子则称之为"抱一",佛门则称之为"观自在",总的来说啊,其实就是"慎独"的功夫了。慎独,就是要小心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个人平静下来的时候,也就是喜怒哀乐都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这时候来静观自己的内心种种,就可以渐渐地发现人的天生本性,进而领悟人生的原由本真,乃至世间宇宙的一切道理。这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 

万老还说,人的本性其实是平静无波的,举手投足的根源却是因为感情的莫名妄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情感就很难说是纯粹善良的了。人的内心本来就是性情纯洁的。所以,我们儒家说"存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佛家觉悟"明心见性",其实都是用来修养人心的。如果能够以浩然之气来善养此心,让心一直处在宁静清澈的境地,那么人就可以成为性情的主人,就再也不会被情感所任意驱使了。 

"你快乐吗?"有一次,我问一个朋友道,"你为什么不快乐?你不是自己的主人吗?" 

朋友回答说:"我当然是自己的主人啊,可这和快乐有什么关系?" 

"既然你是自己的主人,"我笑着回应说,"那你完全可以下个命令,来让自己快乐起来啊,不是吗?" 

是啊,既然你是自己的主人,为什么不去下个命令,来命令自己过得快乐一些呢?如果你做不到这点,就说明你还不是你自己的主人。好好想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你一定会从中深受启发的。这样等你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翁,也就没什么理由会让自己不快乐了。原来快乐就是如此地轻而易举和简简单单。 

就像万老先生说的一样,儒家的"慎独",道家的"抱一",佛家的"观自在",其实都无非是来看护好内心的真实境地,都是要去找回人本来的真实面目,也就是恢复到自己本来就是主人翁的这个事实。能够最终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自己的主人翁,那么,就不会被情欲、美色和食欲所困扰不堪了。 

儒家的慎独,就是静坐。简单地说,就是让自己的身体端正地坐好,平常的自然坐着也好,或者自然地跪坐着也好,总之是要让自己的身体各部位,都保持在轻松自然而端庄平和的状态。通过细细地体味身体的各个部分,渐渐地把身体的各个僵硬部分,都慢慢地让它松弛下来,随之,身心也会舒畅轻松起来。等身体都保持在最佳状态时,就开始注意倾听自己的心跳,或者观察自己的呼吸,注意体会自己在心无杂念的时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每天这样一直坚持做下去,开始可以只有几分钟,然后逐步慢慢地保持每天30分钟到50分钟,把静坐作为每天必做的功课。时日一久,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身体深处的内在生机,在源源不断地生生不息。这就是儒家所谓"君子慎独"的功夫。 

接下来说说道家的"抱一"功夫。现在人们常说的"气功",其实就是指道家的修炼方法。除了有着和儒家的静坐差不多的方法外,道家的功夫,最常用而卓有成效的还是站桩。站桩的起源,据说来自对大树的观察、感悟和模仿。后来也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基本功。练武的人们常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或"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其中的"一口气"和"练功",通常都是指的站桩功夫。站桩的种类有很多,按作用来分有养生桩和技击桩。按姿势来分有卧桩、坐桩和立桩。按强度来分则有高桩、中桩和低桩。按步型来分有马步桩、弓步桩和虚步桩等等。这里大概介绍一下养生桩的练习方法,以立式高桩为例。


  • 璐村惂鐢ㄦ埛_005GC1N馃惥
  • 文仔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去追随你所钦佩的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台湾来的高震东老师说:"不,是'我的责任'。如果今年高考每个人都额外加10分,那不等于没加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他还说道:"尧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惟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 

是的,谩骂、指责和埋怨,其实根本就是无济于事的,而只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停止抱怨和指责吧,如果我们还是中国人的话。 


去追随你所钦佩的人 




有个成语故事,叫"墨悲丝染"。说的是诸子百家中的墨子,有一次在经过染坊时,他看到一束束的白丝,被投进不同的染缸里,投进黑水里就染成了黑色,投进黄水里就染成了黄色,等等。于是不禁大发感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色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一首著名的古琴曲《墨子悲丝》,说的也是这个故事。 

不过,照我的亲身经历来看这个故事,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现实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这话不错,然而,现实社会有时也会是一个大熔炉,一个能够锻铁成钢的大熔炉。是大染缸,还是大熔炉,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你把自己当作一束白丝,还是当作一块黑铁。你如果当自己是束白丝,你就只能随波逐流,被扔进染缸里,否则丢进熔炉里就会化为灰烬。你如果当自己是块黑铁,即便不小心落进染缸里,却仍然会颜色不改,而一旦投进熔炉里,你就会炼去杂质,"百炼钢成绕指柔"。所以说,你对人生的态度,就决定了你的立场。而你的立场当然就决定了你的命运。 

有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定位》,作者是两位美国的营销专家,他们分别是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两位先生。在书中谈到个人的定位时,他们好心地建议说:"要给你自己找匹马骑,并且让它拼命地跑。"因为"赢得比赛的通常是骑着骏马良驹的那位"。所以,你"要永远争取在你能找到的最精明、最出色、最有能耐的人手下干"。换句话说,就是去追随你所钦佩的人,这样你才能学到更多你想学的东西。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大致分为三个主要手段:第一个就是家庭教育,关键是在父母,教的是做人之道。第二个就是私塾教育,关键在老师,教的是圣人之道。第三个就是学徒教育,关键在师傅,教的是谋生之道。 

与西方传来的现代教育相比较,传统的中国教育更注重的是实用、通俗和普及。不过,我更推崇的是孔夫子式的教育,即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周游四方,随时提问,随时解答,共同探讨。一部《论语》其实是孔夫子师生议论集,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思想碰撞的结果。所以,孟老夫子曾经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中国禅宗里也有个说法,叫"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于师等,减师半德"。就是说,学生的见解超过老师的,才能把老师的学问,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化功大法一样,吸收到自己身上去。如果学生的见解水平和老师差不多,那么充其量也只能学到老师的一半学问而已。 

有的朋友会嘀咕说,找不到老师怎么办?其实这还是态度的问题。唐朝杜甫有句诗,叫作"转益多师是汝师",把每个老师的长处都学过来,这就是我真正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三个人走在路上,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向其中优秀的人去学习他好的一面,而对表现不好的人,吸取他的教训警醒自己。 

还有一次,孔夫子到一个太庙里,"每事问",每件事都被他仔细地问到了。有人笑话他说,是谁说孔夫子有学问呢?竟然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啊?后来孔夫子听到这件事后,就回应说,这样做的本身就是学问啊。 

仔细探究起来,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个老师是最为关键的。


  • 璐村惂鐢ㄦ埛_005GC1N馃惥
  • 文仔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举世瞩目的大历史 


后来,老板破例接收了这名中国留学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个中国留学生不是别人,就是我。 

曾经看过黄仁宇教授的《中国大历史》,书中提到应该用归纳综合的办法,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历史。他说:"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或许作为历史学家的黄教授有他研究历史的学术立场,从而得出这个方法和前提,然而身为一个具体中国人的我却不敢对此苟同。 

对一个人来讲,具体地可以有至少两种视角的历史观。一种是身居高位而举世瞩目的大历史,一种是大隐于市而默默无闻的小历史。而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讲,也可以分成两种视角的不同历史观。一种就是注重大历史的精英观,一种是注重小历史的民众观。大历史观是以大众为前提,以精英为主导的。而小历史则是以个人为前提,以道义为主导的。 

大历史和小历史之间的区别,主要就在于选择的立场不同。站在什么人的立场,就会产生根本不同的历史观。根本不同的历史观,对社会进程的发展就会有根本不同的看法和主张。直白地说,你是站在精英权贵的立场上,还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说,无论是宇宙的历史,还是地球的历史,在人类的眼中,都只能是人类自己的历史。整个人类的大历史其实就是由每个人的小历史所共同组成。也就是说,整个中国的大历史,首先是每个中国人的小历史。所以,我们研究中国历史的目的,惟一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吸取从前的经验教训,避免从前的过失错误,是为了让每个人能够去做好自己手头上的每一件事,让每个活着的中国人过得幸福快乐,让每个中国人的生活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善,让人们每天活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因此,作为一个具体的中国人,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的现代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去用心来写好每个人自己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在写好整个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在写好整个人类的历史。所谓的历史,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后记 

朝闻道,夕死可矣! 



"活着,还是去死?这是个问题!"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非谦和恭敬者,难得善始善终 

孔夫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如果早上能够听到宇宙的奥妙所在,那么,晚上就可以安然入睡了,哪怕永不再醒来,也一定会安详宁静地睡得喷喷香甜。 

早在公元1984年,我从一张报纸看到这样一个消息,说要不了多久,中国就会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当时的我,正是少年意气风发的年纪,听到这样的信息,自然是非常的振奋。从此,我就一直开始关注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光是相关的书籍,就买了满满的半个屋子,就连我的床上都堆满了书。 

然而一直到了公元1994年下半年开始,我才开始打算着要写现在的这本书。记得1996年9月我在北京学习摇滚乐时,就曾明明白白地对当时的同学,来自贵阳的吕安清表示过我要写这样的一本书。 

这将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这本书将是我奇特人生体验的一个总结和提要。这将是一本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独立思考,以及对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反省的书。更具体地说,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直观地感受和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之后,把多年来的困惑和迷茫作一个最终的归纳和整理,以借此摆正我最终的人生立场,点明今后的人生方向,表白我平生的志向,说清我心中对未来的规划打算。还有最最重要的,就是我在经历了三次生死关头之后,仍然能够化险为夷而安然无恙的缘由。这样一段曲折惊险的人生经历,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死体验,这样一段感慨万千的心灵感悟,想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遇到的。即便也有遇到,想必也是极少会有像我这般幸运的。 

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恐怕我的人生结局,不是作了第二个尼采,最终在疯人院中度过余生;也会像许多的艺术家或诗人们一样,因为无法忍受处境的冷酷,而早早地自己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是的,我写这样一本书,正是因为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为了让更多的人来认为和体会到数千年中国文化的伟大魅力。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把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那些曾经到达过最高峰的文明,一直像保存活化石一般地延留至今。


  • 璐村惂鐢ㄦ埛_005GC1N馃惥
  • 文仔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人生的至为关键 


学习是父亲一直都在提倡,而且绝对支持的。如果有什么要求,只要是关于学习,有利于学习的,一定会得到满足。然而我真正喜欢读书,却是因为小学时的一个同桌。无意间我们课间时聊天,她竟然不知道许多的国家都是在一个地球上。如果不是因为我,她还一直以为美国是一个地球,日本是一个地球,越南是一个地球。这让我沾沾自喜,一下子认识到了读书原来是可以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的。从此书籍就成了我生活里的阳光,读自己喜欢的书是生活里最大的乐趣。 

然而最终我没有上过大学,工作之前,这是一种遗憾。工作之后,就变成深深的庆幸。从江苏省邮电技工学校毕业后,我没有像其它同学一样,不是去自考,就是去读夜校。我有着我自己的学习原则:学习是因为喜欢和实用,不喜欢和不实用的就会不屑一顾。惟一的好处,就是从来不曾因为学习勉强过自己,一直享受着学习带来的无比乐趣。比如我喜欢种花,喜欢音乐,喜欢历史,更喜欢传统的文化民俗,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来进行自我教育。比如对外来的东西,比如世界名著之类的,大都是慕名买来,因为实在看不下去,就往往束之高阁。人生已经是太不容易,为什么总还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人生的至为关键,在"生死"二字 


我的人生经历大概是这样:1968年5月我在天津河西区出生。1975年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搬到北京。就在那年,我在怀柔的八道河小学开始上学。1978年父亲作为解放军第二批转业干部中的一员,从军队转业到地方,一家人又随之南下,回到老家江苏盐城。我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又在1983年10月只身一人到苏州,就学于江苏省邮电技工学校。毕业后回到盐城,定向分配到盐城邮电局工作,一直工作到2001年4月,我毅然决然地扔掉了这个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辞职去了上海。 

很多人,包括亲人朋友,他们都非常不理解我为什么要辞职,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跑去上海?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去做,放着安稳的日子不去过,为什么要东飘西荡地自找苦吃,要去四处奔波呢? 

偶然之中其实是必然。我曾在读书笔记中摘抄过岳飞母亲的一段话,应该是某段戏里的唱词,具体的出处我给忘了:好男儿,当志在四方,英名远扬! 

说到底,就是我想在这本书中表达的,一个人只要他有所追求,就总会殊途同归。"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要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就会越走越高。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再好的风光美景,人一多了就会被破坏掉了。为什么有人喜欢去探险呢?因为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是植物最为茂盛的地方。那些自然的美景,少了人为的雕琢,那种天生的活力和生机盎然,不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所能享受得到的。 

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个人真想要达到最高的境界的话,生死之关是一定要过的。也就是说,除非你能最终看穿生死,甚至亲身经历生死,否则,想要达到最高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少年时受到电影《少林寺》的影响,我和大多数中国的年轻人一样习练过武术。幸运的是我在苏州上学时,曾经求购到一本讲少林功夫真谛的小册子。书名叫《少林拳术秘诀》,是北京市中国书店根据中华书局1915年本影印,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丛书》重新出版的。这本小册子对我的帮助,实在是非常之大。书中特别提到:欲学技击必须破生死关头。古人说的"技击"就是现代人说的武术。就是说,要想学武术的话,就必须先破生死关。当时我一看到这句话,一下子就呆住了,感觉很是震惊:学好武术怎么会与生死挂上钩的呢?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 35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张颂文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