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不给机会让问题发生
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把导致生病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人体自身的生命力是否旺盛。这种旺盛的勃勃生机,其实就是文天祥所推崇的"正气",也就是孟子常说的"浩然之气"。而自然界里的各种气候变化,则被认为是诱发人体生病的外在原因。这些外在的病因,被归结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也被称为"六邪"。中医学著名经典《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生命力旺盛,外界的六气就不会对身体有所妨害;反之,身体本身虚弱无力,六邪就会乘虚而入,自然就会诱发疾病。因此,中国的医学家们在对待疾病的问题上,就特别强调要"防患于未然"。而能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成了评价一个医生医术高低的标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就是说,最上等的医生会预防病症的发生,中等的医生在病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就给治好了,三流的医生们却只能治疗病症非常严重的病人了。
战国时期有个名医叫扁鹊,有一次魏文王就问他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行医的,那么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就回答说,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二哥比他差一些,而我是最差的。文王就奇怪了,说那为什么你的名气都比他们大呢?扁鹊就解释说,我大哥啊,他最擅长的是防止人们生病,所以一般人不知道他会治病,只有家里的人知道。而二哥呢,则擅长在人们刚开始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把病给彻底治好了。所以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治小病,只有家乡里的人才知道。而我呢,则擅长去治那些非常严重的病人。一般人一看到我又是开刀,又是放血,能够把快死的人都给治好了,所以就会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自然也就名声传遍四方了。
从这个典故里,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比起如今的现代医学,古代中国的医学家们,更看重的是疾病还没发生的预防,这叫"未病先防"。如果没有防范好,一旦人不小心生了病,就会采取办法先防止病情的恶化,这叫"既病防变"。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既要考虑如何防止病情继续恶化,还要考虑如何才能彻底地去掉病根,以避免病情反复,这叫"治必去根"。一旦出现了病症,就要及时诊治,否则病情恶化,就会追悔莫及。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叫"辩证施治"。如果是急性病,就要先稳住病情,再求去除病根。如果是慢性病,就要先从根本开始治疗,病根病因去除了,疾病也就自然消失了。如果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就要考虑既要稳住病情,又要去除病因。这就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急不缓,标本兼治"。其中,"标"是身体表面上的各种病症,"本"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古时候有个病人去看医生,结果一诊断,患的是偏头痛。于是医生就像往常一样开了药方,让病人去抓药。过了一段时间,病人又来找医生,说头还是痛。医生就觉得奇怪,于是就把药量加大,给他重新开了药方。又过了些天,病人又来找医生,说你怎么搞的,那药吃了一点都不管用,还是头痛。这回医生就对病人说,这样吧,你带我去你家里看一下。然后医生到病人家里一看,原来就在病人睡觉的地方,正好有道墙缝吹着病人睡觉时的脑袋。病根找到了,自然头也就不再疼了。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必去根,辩证施治。"这就是中国医学家们的治病法则,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家们的治国方略。也就是说,在问题还没出现时,就要杜绝问题的发生。无法杜绝的,就要防止问题向更坏的方向发展。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最后要对症下药,以彻底去掉产生问题的根源为首要原则。这就是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的来历。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真正能够称为大将的人,早在问题出现前就已经杜绝了它的根源。不给机会让问题发生,自然人们也就觉得始终平安无事了。
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把导致生病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人体自身的生命力是否旺盛。这种旺盛的勃勃生机,其实就是文天祥所推崇的"正气",也就是孟子常说的"浩然之气"。而自然界里的各种气候变化,则被认为是诱发人体生病的外在原因。这些外在的病因,被归结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也被称为"六邪"。中医学著名经典《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生命力旺盛,外界的六气就不会对身体有所妨害;反之,身体本身虚弱无力,六邪就会乘虚而入,自然就会诱发疾病。因此,中国的医学家们在对待疾病的问题上,就特别强调要"防患于未然"。而能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成了评价一个医生医术高低的标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就是说,最上等的医生会预防病症的发生,中等的医生在病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就给治好了,三流的医生们却只能治疗病症非常严重的病人了。
战国时期有个名医叫扁鹊,有一次魏文王就问他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行医的,那么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就回答说,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二哥比他差一些,而我是最差的。文王就奇怪了,说那为什么你的名气都比他们大呢?扁鹊就解释说,我大哥啊,他最擅长的是防止人们生病,所以一般人不知道他会治病,只有家里的人知道。而二哥呢,则擅长在人们刚开始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把病给彻底治好了。所以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治小病,只有家乡里的人才知道。而我呢,则擅长去治那些非常严重的病人。一般人一看到我又是开刀,又是放血,能够把快死的人都给治好了,所以就会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自然也就名声传遍四方了。
从这个典故里,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比起如今的现代医学,古代中国的医学家们,更看重的是疾病还没发生的预防,这叫"未病先防"。如果没有防范好,一旦人不小心生了病,就会采取办法先防止病情的恶化,这叫"既病防变"。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既要考虑如何防止病情继续恶化,还要考虑如何才能彻底地去掉病根,以避免病情反复,这叫"治必去根"。一旦出现了病症,就要及时诊治,否则病情恶化,就会追悔莫及。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叫"辩证施治"。如果是急性病,就要先稳住病情,再求去除病根。如果是慢性病,就要先从根本开始治疗,病根病因去除了,疾病也就自然消失了。如果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就要考虑既要稳住病情,又要去除病因。这就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急不缓,标本兼治"。其中,"标"是身体表面上的各种病症,"本"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古时候有个病人去看医生,结果一诊断,患的是偏头痛。于是医生就像往常一样开了药方,让病人去抓药。过了一段时间,病人又来找医生,说头还是痛。医生就觉得奇怪,于是就把药量加大,给他重新开了药方。又过了些天,病人又来找医生,说你怎么搞的,那药吃了一点都不管用,还是头痛。这回医生就对病人说,这样吧,你带我去你家里看一下。然后医生到病人家里一看,原来就在病人睡觉的地方,正好有道墙缝吹着病人睡觉时的脑袋。病根找到了,自然头也就不再疼了。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必去根,辩证施治。"这就是中国医学家们的治病法则,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家们的治国方略。也就是说,在问题还没出现时,就要杜绝问题的发生。无法杜绝的,就要防止问题向更坏的方向发展。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最后要对症下药,以彻底去掉产生问题的根源为首要原则。这就是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的来历。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真正能够称为大将的人,早在问题出现前就已经杜绝了它的根源。不给机会让问题发生,自然人们也就觉得始终平安无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