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吧 关注:30,388贴子:689,569

兰封战役,真相中的真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军在台儿庄战役大败,伤亡了1万多精锐部队,还被迫狼狈不堪的逃回后方。日本军方和民众根本都无法接受这样的惨败,在他们的心里大日本帝国皇军是从来不会失败的。自明治维新建军以来,日军还从没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败。而台儿庄战役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显然都是一场失败。就算是日本的盟国德国的将军们,也向希特勒报告,日军台儿庄战役中战败了。台儿庄战役后,日军一方面将负有领导责任的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和第2军军长西尾寿造解职,另一方面更由于面子上挂不住,试图倾全力挽回颜面。
由此日军几乎砸锅卖铁,出动在华所有机动兵力近30万大军,试图合围全歼徐州附近的国军50,60万主力。
国军对此也自然立即应对,随后就出现了上一篇所说的徐州大撤退,以及今天要说到的兰封战役。
豫东和商丘的重要性
为了合围徐州的国军,日军可谓用尽一切力量,对于这场战役极为看重。
此次日军合围徐州主要从三个方向,徐州北边,徐州南边和徐州的西边,徐州的东部是大海,自然无需关注。
对于东部,日军仅仅在战役最后阶段,以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在连云港登陆而已。登陆目的主要是海军一派强攻,并不是为了防止国军沿海路撤退。其实当时山东江苏沿海 都被日军第三舰队严密封锁,国军想从海路撤退根本是不可能的。
对于西北南三个方面,日军认为国军从徐州北边突围可能性不大。因为徐州北边是日军已经控制的山东省中部和北部,属于日军后方。国军从这个方向突围等于自投罗网,是绝不可能的。
日本军部分析,国军最有可能的突围方向为南部和西部。
徐州的南部为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苏北和皖北这些地区目前还在国军控制下,这些地区地形比较复杂,皖北到处都是河流,植被茂密,适合隐蔽行军,是理想的突围路线。
不过南部突围也有明显的缺陷,也就是因为河流多,植被茂盛,道路复杂,皖北并不适合大兵团突围,而适合中小规模的部队分头行动。
从皖北突围,因为地形原因,一部分部队会不可避免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也必然会出现一部散乱,无法聚拢的局面。
这样突围的部队就算没有战斗损失,也必须有一段时间集结,收拢,恢复编制,也就无法立即作战,必须放到后方去。
当时蒋介石很清楚的知道,日军占领徐州以后,必将转兵进攻河南和湖北,随后发动武汉会战,占领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几省,直逼四川。所以国军的部队需要能够立即作战,不能有大量部队到后方休整,那么从皖北突围的国军数量不能太多。
所以,日本人认为国军主要的突围路线,应该是徐州的西边,也就沿着陇海铁路,从江苏徐州到达河南省东部地区。
注解:陇海铁路从甘肃兰州到江苏连云港,长达1800公里,这是一条从东到系,横穿中国的运输大动脉,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条铁路。国民政府在1936年基本完成陇海铁路的修建,到1945年全部完成。
相比地形复杂的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地形良好,基本都是平原。这一线公路土路众多,周边地形又极为开阔,非常适合大兵团行军(白天躲避日军轰炸,晚上行军即可,当时日军飞机没有昼夜轰炸能力,只能白天作战),也非常适合大量物资的运输。
日军估计国军如果徐州西边,也就是沿着陇海铁路从河南省东部突围,少则3,4天按多则一周,就可以完全撤离出徐州地区。
所以,日军对于徐州西边的合围作战自然是极为重视的。
当时徐州会战最高指挥官,时任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寺内寿一大将命令第1军军长香月清司中将,务必出动主力部队,完全切断国军向西的撤退路线。
于是第14师团在著名的中国通土肥原贤二的率领下,准备首先进攻山东西部大平原,目的是接应14师团全部渡过黄河,然后立即转兵进入河南东部,最终将矛头占领重镇商丘,切断国军向西的退路。
为什么挑选商丘呢(当年叫做归德)?因为商丘是陇海铁路最重要的站点之一,也是徐州向西最近的一个交通枢纽。日军一旦占领商丘,就可以有效切断国军突围路线,完成西部的包围圈。
至于商丘以西的兰封,开封虽然也是陇海铁路的重要站点,但他们地理位置并没有商丘那么重要。商丘可以看做是豫东的一扇房屋的大门,开封,兰封甚至郑州只是房屋内厨房,卫生间的小门。一旦大门被打开,国军进出房间就没有问题,那么关闭厨房,卫生间的门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鉴于这种情况,蒋介石下令河南省所属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立即集中主力阻挡第14师团,以确保商丘为最主要的目标,其余皆为次要目标。由此一场激战就要在中原大地爆发了。


IP属地:广东1楼2013-07-02 08:46回复

    奇怪的作战
    兰封战役是一场奇怪的战役,他是开始时一场追逐战,最后演变为强攻作战。
    追逐战?谁追谁?并不是强大的日军追击国军,而是国军追逐日军!
    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呢?主要是两军高层对战场的预计有着很大的差别。
    当时的国军部署为:
    在日军第14师团的南边商丘方向和东边方向都是国军主力部队。
    而西面是国军少量部队,沿着兰封南部平原修建的一些野战防御工事。
    北面则是相对坚固的兰封城。
    为什么这样部署呢?
    蒋介石和第一战区司令官程潜都认为,日军必将首先南下进攻商丘。
    国军情报机构,也从侧面证实了这点。
    当时河南省主席兼任20集团军司令商震的一支骑兵部队在河南敌后伏击,击毁了日军一辆小汽车。汽车上的一名日军司机和一个少佐都被击毙。
    国军骑兵从少佐的身上缴获了一份日军华北方面军的攻击命令。这份命令中包括日军此次进攻部队的番号,兵力,指挥官的姓名,以及日军攻击商丘的具体计划。
    这些都和蒋介石的预计完全相同。
    所以蒋介石将包括黄杰的第8军(原中央税警总团),俞济时的74军等部全部调到商丘,在此处驻扎重兵。
    而在日军的北面,西面则没有部署太多的部队。因为部署到这一线的部队,只是为了防止日军从这些方向突围逃窜而已。
    所以他们兵力不多,战斗力也较弱,作战方式也主要以阵地防御为主。防御这一线的部队主要是宋希濂的71军的87师,88师跟一部,也就是原来的德械师,现在则是没有德携的普通师了。
    其实蒋介石和程潜的估计并没有错,日军徐州会战最高指挥官寺内寿一下命令猛攻商丘,仅仅因为香月清司和土肥原贤二的抗命,临时改变的14师团前进的方向。
    这个是蒋介石无法预计到的,但这样一来,商丘也就没有危险,兰封会战的最主要目标相对轻松的就实现了。
    但凡是有利就有弊,日军北上虽然让国军顺利从徐州突围,但也给国军围歼14师团造成很大麻烦。
    在南面和东面的国军主力,并没有和14师团日军主力对碰上。
    而日军也意外的占了一个便宜,他们被动的避实击虚,主攻方向都是国军战斗力较弱的部队。
    19日,14师团主力开始北上进攻民权县的内黄集和内黄车站,开始了兰封战役的进攻作战。
    由于没有预想到日军会北上进攻,国军防守部队都是二三流,无力抵抗14师团的进攻。
    国军守卫内黄集的是195师,守卫内黄车站的是106师631团。上一章已经说过,195师是刚刚从河南省保安团改编过来的部队,基本全是新兵,战斗力很差。
    战斗力弱还只是一个方面,该师居然还是仓促赶到战场的部队。
    在日军进攻前一天的18日,195师刚刚从郑州巩县赶到内黄集,到日军进攻的时候,甚至连阵地也没有做好。
    195师师长梁恺(黄埔一期)目睹部队现状,非常担忧。他多多次直接向蒋介石表示195师是新编部队,不能和日军野战部队正面作战,更不能第一战就和如此强大对手交手,不然很可能被一击即溃。
    可是此时蒋也无计可施,因为他手上根本没有其他部队可用,这剩这些还在休整中或者刚刚编组的新部队。
    195师战斗力很弱,106师也好不到哪儿去。106师为西北军小军阀石友三部将沈克的部队。沈克在石友三完蛋以后,投靠张学良麾下。
    当时东北军在国军中属于战斗力最弱的部队之一,而沈克这个106师由于不是东北军嫡系更不受重视,战斗力在东北军中还属于最末流。
    这两支部队能否和日军对抗,大家想一想就可以知道。
    上一章已经说明了,14师团火力和机动性都极为强大,远非国军可以相比。
    14师团本身的各种重武器尚且不谈,淡淡配属给他的一个重炮旅团就有150毫米以上口径大炮近50门,就这一个旅团就超过了国军200万大军的重炮数量(国军开战时仅为44门150毫米大炮,全部从德国购买)。
    也许有朋友对150毫米火炮的威力不太清楚,老萨告诉大家,当时150毫米榴弹炮的炮弹,可以击毁国军任何野战土木工事和半永久工事,甚至简易的钢筋混凝土要塞也抵挡不住。
    看过兄弟连的朋友们可能对美国在巴斯托涅被德军炮击的场面记忆犹新,这种炮击造成美军很大伤亡。但其实德军的火炮不过是88毫米火炮和105毫米火炮,威力远远无法和150毫米火炮相比。88毫米火炮尚且把精锐的美军空降兵打成这样,150毫米火炮的威力可想而知。
    当时日本150毫米火炮中较为老式的三八式重榴弹炮,它的炮弹就有36公斤之多,威力可想而知。
    双方火力,尤其是重武器火力如此悬殊,国军几乎无法应付。


    IP属地:广东3楼2013-07-02 08:47
    收起回复
      2025-08-04 21:16: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陷入抗战泥潭的香月清司第1军
      因为日军华北方面军第2军都在用于北面的强攻,面对国军汤恩伯,孙连仲,卢汉等部不下20多万大军,根本无法抽调什么兵力。
      负责切断国军西边退路的重任,最终落到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军的头上。
      第1军虽然名称上是一个军,其实完全不是国军那种下辖2个师共1万多人军。第1军其实是一个集团军的编制,也就是日本第1集团军。该集团军一般拥有10万以上的兵力(作战期间可能兵力较少,因为需要留一部在后方占领区驻守),下辖数个师团之多,兵力非常雄厚。
      一般来说,日军这样一个集团军,完全可以独立对付国军一二个战区,是日军的一种战略作战单位。
      日本军部和华北方面军对徐州西边作战,不可谓不重视。日本军部为了此次作战,特别安排桥本群少将率领几十名军官去徐州督战,并且让徐州会战总指挥寺内寿一(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以及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畑俊六都立下了军令状。
      可惜具体负责作战的人,却并不太热心。
      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大将在徐州大包围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立即命令第1军军长香月清司中将,立即派主力协同参战。
      遗憾的是,当时军部设置在保定的香月清司的第1军对此丝毫不热心,原因也很简单,他手上已经没有什么兵力来完成这个任务。
      当时第1军的处境非常尴尬,也是最早陷入抗战泥潭中的日军部队。
      第1军下辖的几个师团已经完全被山西,河北,绥远的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队打的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实在无力再抽调什么兵力帮助别人作战。
      仅仅1个多月前的3,4月份,在寺内寿一大将的严令下,香月清司的第1军被迫主动出兵进攻山西,试图占领山西全省,尤其是国军控制的山区。
      结果该部因为兵力不足,不适应山区作战等原因,被几十万山西国军四面围攻遭受惨败。国军不但没有丢掉一块地方,反而主动发动反攻,连续收复山西东部,西部,南部的武乡,晋城,辽县,吉县,永和,石楼等地。日军参展的几个师团狼狈的四散逃窜,侥幸逃出国军的围追堵截,有的师团甚至还被赶回了河南省北部,退出了山西省。
      为此,香月清司被寺内寿一一顿臭骂。其实香月清司非常委屈,因为战前他坚决不赞成出兵山西,最终迫于激进分子寺内寿一的压力才勉强出兵。现在果然被国军打败了以后,寺内寿一来个金蚕脱壳,却让香月清司去背黑锅,这自然让香月气的咬牙切齿。
      到了台儿庄会战中的5月份,山西的国军再次奉命发动反攻牵制日军。日军在山西的部队再次遭受重创,国军接连攻陷山西南部的平陆,芮城,风陵渡,永济,禹门,河津,万泉等地,其中风陵渡等地是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日军必须控制的战略要地,但也一样没有保住。日军由于兵力不足,无力应付,完全是焦头烂额的状态。
      除了山西以外,其他省份也好不了多少。
      山西北面的绥远方面,原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在半年前的1937年11月杀入绥远察哈尔境内。这个东北挺进军钻入日军后方腹地连续转战,将日军家里的坛坛罐罐砸的稀烂,打的日军和伪内蒙古军鸡飞狗跳。
      山西,绥远,察哈尔如此,剩下的河北省情况也很糟


      IP属地:广东4楼2013-07-02 08:48
      回复

        1937年12月22日,寺内寿一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的名义颁布了《日军占领地区治安维持实施要领》,其实主要就是对付河北省日益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
        当时,河北全省到处都是国军留下抵抗的正规军和自发的抗日民军,总数不下20,30万人。
        日军在河北省仅仅控制城市和部分县城,一部分县城和几乎所有的农村地区都在国军控制中。在当时,日军的辎重卡车从河北一个县城开往另一个县城都是极为危险的,需要配备随车的大量护卫队才可以。日军在河北省的处境可想而知!
        在后方乱成一团的情况下,第1军现有兵力尚不足以有效控制占领区,让他抽调主力参加一线作战简直就是笑话。
        这就等于一个人欠了1000万高利贷无力偿还,此时政府又让他捐款1000万支援三峡建设一样,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为此第1军军长香月清司中将,一再向他的长官寺内寿一大将表示:自己根本无力抽调兵力参战!
        但是专横的寺内寿一却根本不管这些,命令香月清司必须服从命令,违者军法严惩。。寺内是日本贵族家庭出身,为人傲慢为苛刻,最是接受不了下级的抗命。
        香月清司明白,如果此次他不出兵支援,怕是立马就会被穿上小鞋狠狠整一通(寺内寿一后来恶整了包括山下奉文在内的一堆人,香月清司在兰封战役后也被整了)。
        香月清司最终一咬牙,下令他麾下最有战斗力的第14师团和第16师团去一线支持作战。
        为什么抽调14师团呢,这是因为这个师团目前在河南北部作战,比较靠近山东。
        当时第14师团和第7师团配合,刚刚将豫北(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国军西北军宋哲元,东北军万福麟赶到了山西境内,完成了河南北部作战计划,表面上似乎可以用作其他用途了。
        实际上豫北地区非常广阔,日军以两个师团兵力要控制这么大片区域已经相当艰难,也是无力抽调兵力。
        但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也只能割肉补疮了。
        寺内寿一命令豫北的防御由战斗力更差的后方卫戍部队负责(为下元熊弥的预备师团108师团一部以及战斗力更差的河村董少将独立混成第4旅团),第14师团立即开赴徐州。
        至于第16师团刚刚参加了南京战役和南京大屠杀,由于该师团伤亡较大,战役结束后被调往东北的大连休整。
        此时第16师团也是唯一一支在后方休整的部队,也是唯一一支可以调用的部队。
        香月清司命令16师团立即中止修正计划,前往徐州和14师团联手作战,香月清司认为如果2个师团加上配属部队共7万大军联手攻入河南东部,对付国军10万大军还是绰绰有余的,却没想到寺内寿一又玩了一个花样。
        寺内以南线作战兵力不足为借口,将16师团划归第2军西尾寿造中奖指挥,用在徐州南线的作战。
        香月清司被这种釜底抽薪的行为惊得瞠目结舌。
        这样一来,恐怕西线只有14师团一个师团作战了。谁都知道,以仅仅1个师团3,4万兵力进入国军重兵驻扎的河南作战有着相当大的危险,但此时已经没有办法,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可以臭掉出来,协同14师团作战了。
        香月清司命令首先命令,第14师团的28旅团立即出发。该旅团立即在河南新乡上火车,经过天津最终到达山东济宁。
        给这个旅团的命令是,立即配合16师团一部,迅速占领山东西部运河以西的鄄城的黄河南岸地区,以保证14师团27旅团能够从顺利此处渡过黄河,这是14师团作战的第一阶段。
        为什么让这个旅团绕一个大圈子先占领鄄城,然后再接应另外一个旅团渡过黄河呢?
        这是因为当年黄河水量很大,水流比较湍急,日军一个师团这样的大兵团想渡河是相当困难成功。
        同时山东西部的国军已经建立了黄河南岸的防线,据险死守。
        如果日军14师团不首先占领山东西部黄河南岸一线,就无法保证14师团顺利渡过黄河,下面的作战也就无从谈起。


        IP属地:广东5楼2013-07-02 08:49
        收起回复


          ------------------------兰封战役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徐州地区国军的撤退,至于歼灭14师团是次要目的,其实并不重要。此次兰封战役从战略上来说是成功的,至于之后掘开黄河和兰封战役没有任何关系,关键在日军继续进攻河南,并且迅速逼近湖北。以当时的国军来说,只有掘开黄河这一条路,根本没有其他办法。兰封战役跟掘开黄河根本没有任何关联,就算全部歼灭日军14师团,日军进攻河南的还有3,4个师团,国军一样守不住河南。

          奇怪的作战
          兰封战役是一场奇怪的战役,他是开始时一场追逐战,最后演变为强攻作战。
          追逐战?谁追谁?并不是强大的日军追击国军,而是国军追逐日军!
          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呢?主要是两军高层对战场的预计有着很大的差别。
          当时的国军部署为:
          在日军第14师团的南边商丘方向和东边方向都是国军主力部队。
          而西面是国军少量部队,沿着兰封南部平原修建的一些野战防御工事。
          北面则是相对坚固的兰封城。
          为什么这样部署呢?
          蒋介石和第一战区司令官程潜都认为,日军必将首先南下进攻商丘。
          国军情报机构,也从侧面证实了这点。
          当时河南省主席兼任20集团军司令商震的一支骑兵部队在河南敌后伏击,击毁了日军一辆小汽车。汽车上的一名日军司机和一个少佐都被击毙。
          国军骑兵从少佐的身上缴获了一份日军华北方面军的攻击命令。这份命令中包括日军此次进攻部队的番号,兵力,指挥官的姓名,以及日军攻击商丘的具体计划。
          这些都和蒋介石的预计完全相同。
          所以蒋介石将包括黄杰的第8军(原中央税警总团),俞济时的74军等部全部调到商丘,在此处驻扎重兵。
          而在日军的北面,西面则没有部署太多的部队。因为部署到这一线的部队,只是为了防止日军从这些方向突围逃窜而已。
          所以他们兵力不多,战斗力也较弱,作战方式也主要以阵地防御为主。防御这一线的部队主要是宋希濂的71军的87师,88师跟一部,也就是原来的德械师,现在则是没有德携的普通师了。
          其实蒋介石和程潜的估计并没有错,日军徐州会战最高指挥官寺内寿一下命令猛攻商丘,仅仅因为香月清司和土肥原贤二的抗命,临时改变的14师团前进的方向。


          IP属地:广东18楼2013-07-02 09:07
          回复

            这个是蒋介石无法预计到的,但这样一来,商丘也就没有危险,兰封会战的最主要目标相对轻松的就实现了。
            但凡是有利就有弊,日军北上虽然让国军顺利从徐州突围,但也给国军围歼14师团造成很大麻烦。
            在南面和东面的国军主力,并没有和14师团日军主力对碰上。
            而日军也意外的占了一个便宜,他们被动的避实击虚,主攻方向都是国军战斗力较弱的部队。
            19日,14师团主力开始北上进攻民权县的内黄集和内黄车站,开始了兰封战役的进攻作战。
            由于没有预想到日军会北上进攻,国军防守部队都是二三流,无力抵抗14师团的进攻。
            国军守卫内黄集的是195师,守卫内黄车站的是106师631团。上一章已经说过,195师是刚刚从河南省保安团改编过来的部队,基本全是新兵,战斗力很差。
            战斗力弱还只是一个方面,该师居然还是仓促赶到战场的部队。
            在日军进攻前一天的18日,195师刚刚从郑州巩县赶到内黄集,到日军进攻的时候,甚至连阵地也没有做好。
            195师师长梁恺(黄埔一期)目睹部队现状,非常担忧。他多多次直接向蒋介石表示195师是新编部队,不能和日军野战部队正面作战,更不能第一战就和如此强大对手交手,不然很可能被一击即溃。
            可是此时蒋也无计可施,因为他手上根本没有其他部队可用,这剩这些还在休整中或者刚刚编组的新部队。
            195师战斗力很弱,106师也好不到哪儿去。106师为西北军小军阀石友三部将沈克的部队。沈克在石友三完蛋以后,投靠张学良麾下。
            当时东北军在国军中属于战斗力最弱的部队之一,而沈克这个106师由于不是东北军嫡系更不受重视,战斗力在东北军中还属于最末流。
            这两支部队能否和日军对抗,大家想一想就可以知道。
            上一章已经说明了,14师团火力和机动性都极为强大,远非国军可以相比。
            14师团本身的各种重武器尚且不谈,淡淡配属给他的一个重炮旅团就有150毫米以上口径大炮近50门,就这一个旅团就超过了国军200万大军的重炮数量(国军开战时仅为44门150毫米大炮,全部从德国购买)。
            也许有朋友对150毫米火炮的威力不太清楚,老萨告诉大家,当时150毫米榴弹炮的炮弹,可以击毁国军任何野战土木工事和半永久工事,甚至简易的钢筋混凝土要塞也抵挡不住。
            看过兄弟连的朋友们可能对美国在巴斯托涅被德军炮击的场面记忆犹新,这种炮击造成美军很大伤亡。但其实德军的火炮不过是88毫米火炮和105毫米火炮,威力远远无法和150毫米火炮相比。88毫米火炮尚且把精锐的美军空降兵打成这样,150毫米火炮的威力可想而知。
            当时日本150毫米火炮中较为老式的三八式重榴弹炮,它的炮弹就有36公斤之多,威力可想而知。
            双方火力,尤其是重武器火力如此悬殊,国军几乎无法应付


            IP属地:广东19楼2013-07-02 09:08
            回复
              随后就出现了上一篇所说的徐州大撤退,以及今天要说到的兰封战役。


              IP属地:湖南22楼2013-07-02 09:13
              收起回复

                第二阶段兰封失守
                日军在占据陈留口以后,迅速恢复了元气,并且得到了大量增援部队的补充。
                但23日此时徐州国军已经全部突围成功,所以14师团最重要的目的,也就是封死徐州撤退国军路线根本没有成功。
                为此寺内寿一大将极为愤怒,命令土肥原贤二立即南下进攻商丘,看看是否有所转机。
                此时土肥原贤二认为战机早已经失去,再去攻陷商丘已经没有意义,还不如转而先占领南边的兰封,同时伺机占领西面仅仅20公里的河南省会开封。
                由此,土肥原贤二命令正在向兰封撤退的59联队配合日军14师团主力南北夹击兰封,务必短时间内占领兰封,进而占领开封。
                此时,兰封的情况非常不妙。
                在日军对西面桂永清率领几个师的进攻中,不但这些据点都被日军攻占,国军这几个师大多伤亡惨重,一部干脆已经陷入混乱中。
                桂永清认为现在部队已经完全乱了,需要立即退往后方区域集结后重新再战。
                于是桂永清下令各部暂时向南方的杞县撤退,全部收拢以后再寻机反击。
                不过当时北方的兰封尚且在88师手中,兰封的的战略意义很重要,不能轻易放弃。桂永清并命令第88师师长龙慕韩守兰封,没有命令不得撤退。
                不过此时龙慕韩的情况也不好,他在兰封其实仅有88师的一个旅数千兵力,而且大部分都是新兵,战斗力不强。在之前一系列外围激战中,这个旅已经伤亡了三分之一,战斗力大幅度降低。
                那么兰封的防御能力如何呢?
                宋希濂回忆道:兰封城并不大,城墙也不高,大部分是用土筑成的,只有城门附近有部分砖头,防御能力不强。
                现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突然从两面夹击,攻击部队又有至少1个旅团上万人之多,龙慕韩觉得根本是守不住的。
                23日,日军59联队开始向兰封发动进攻,日军重炮向城内猛烈轰击,随之步兵开始冲锋。
                此时龙慕韩犯下一个很大的错误,他见目前守城的这个旅伤亡很大,恐怕坚守不到1天时间,必须考虑撤退。
                龙慕韩急忙联系军长桂永清,但当时通讯已经断绝,一时联系不上。
                此时作为黄埔一期生的龙慕韩,突然想起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来。
                他认为如果不撤退,88师这个旅恐怕要完蛋,兰封也保不住。
                既然兰封反正也是保不住,还不如保存这个旅再说。
                随即,龙慕韩居然在23日晚上擅自下令撤退,部队乘夜色突围,完全放弃兰封。24日凌晨,兰封被日军占领。
                这样一来,日军59联队也顺利突围成功,和14师团主力在渡口靠拢。
                我党方面一般大肆鼓吹兰封战役是失败的,而失败原因就是龙慕韩和桂永清,黄杰擅自逃走。
                这里先不谈黄杰,就桂永清来说,他谈不上逃走。
                因为他的部队本来已经被日军冲垮了,在后方10到20公里处收拢部队,这完全符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常识,怎么能算不上逃走呢?
                至于龙慕韩擅自放弃兰封却是也是真的,但兰封是否失守并不影响兰封战役最主要的战略目的,也就是保证徐州大撤退的成功。
                至于是否影响合围14师团这个次要战略目的呢,我们可以说也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为日军在攻陷兰封之前已经攻占到了渡口,就已经摆脱了被国军团团包围和被切断补给的不利局面。
                那么兰封是否被日军攻占意义就很小了。日军攻占兰封对整个战局没有任何决定性影响,顶多是保证被包围的59联队突围成功而已,同时对下面围歼14师团造成一些麻烦。
                但就算59联队没有成功突围,没有能够攻陷兰封,而国军也将这个联队全歼,也无关大局。
                14师团还有3个步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1个炮兵联队,一样保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战斗力,不会伤筋动骨。
                接着14师团必然还会攻击兰封,小小的兰封城就靠88师龙慕韩一个旅,无论如何也守不住,还是会丢掉。
                至于黄河渡口的失陷,西线国军部队的败退也是没有办法的。双方实力悬殊,就像3纵无法有效抵抗新22师一个团那样,国军想要在河南平原抵抗日军配属大量重炮的机械化部队,是不可能的,非人力所及。


                IP属地:广东27楼2013-07-02 09:18
                回复
                  2025-08-04 21:10: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国军也好,日军也好,在平原多事依靠这种战壕作战。区别是日军有大量重武器,而国军没什么重武器,伤亡自然也就悬殊了。


                  IP属地:广东31楼2013-07-02 09:21
                  回复
                    楼主,你想说什么???你想说明什么?额,有15字了吗??


                    IP属地:浙江36楼2013-07-02 09:55
                    回复
                      这个不会是度娘来的吧


                      37楼2013-07-02 10:30
                      回复
                        楼主真实的反应了当时战场的原貌,不过军盲看不懂整个战役的态势发展,讲了也没用。国军在抗战第一阶段还是很拼命的,中央军精锐损失惨重,还说人家摘桃子,到中后期看到某党的发展和战略形势的相对稳定就懈怠了,所以后期丢了很大的人。但无可置疑的是国军才是真正的主力,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中国亡矣!鄙视那些为自己利益胡乱编造历史的人,向真正抗日流血牺牲那些将士致敬。


                        38楼2013-07-02 10:32
                        收起回复
                          临时加精,防抽。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3-07-02 10: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