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吧 关注:15,130贴子:288,326
  • 3回复贴,共1

[关于陈玉成]鲁尧贤:清节堂前身是英王府遗址不容置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庆英王府遗址在何处,对这个问题,可以说在1979、80年以前,无论史料文献和社会口碑相传:清节堂的前身就是英王府遗址。从1979、80年后,随着任家坡老屋发现壁画,一种任家坡老屋为英王府址新说就慢慢出现,直至惊动了国内太平天国史研究权威名流,连《光明日报》都做了介绍。但安庆还有不少人维持旧说,不同意新发现。长期争论不休,已经快二十年。这里,我再就争论情况和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仅供史学界和有关部门参考研究。
   



1楼2007-08-01 01:26回复
    一、
     
     有关英王府址两种说法的由来及其争论清节堂前身是英王府遗址之说,流传最早,本无疑义。安庆故老,口碑相传。记得1978年2月,我当时在安庆市搞文物工作,正在写《试论太平军安庆保卫战战略错误》一文,恰逢中央军事学院研究员张一文同志来安庆搜集太平军战争史料,便陪他到英王府遗址,去的就是国货街38号花纱布公司宿舍即清节堂原址。张一文同志走后,我在1978年4月13日以安庆市文管处名义向当时安庆市文化局写有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提到英王府址,也只知在清节堂。现在这个打印的报告还在。说明在1978年以前,安庆人仅知英王府址即清节堂前身,除此别无第二种说法。
     
     新发现的任家坡老屋为英王府之说,据我记忆,出现于1979、80年之间,还有不断完善过程。当时我已离开安庆市到安庆师院从事历史教学。一天,胡寄樵先生邀请蒋元卿、胡苏明、鸟以风几位老先生到任家坡老屋看壁画,我也被邀一阵前去。当时胡寄樵先生说,他们经过几个月文物普查,发现任家坡老屋有太平天国壁画,再对照赵烈文日记说英王府在西门内,可能是英王府。看后,回到市图分馆楼下,蒋、胡、鸟三老计议,都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房内多有壁画,不能以此定为太平天国壁画,也不一定是王府壁画,更不能以此认定为英王府,建议博物馆胡寄樵先生进一步调查证实。1980年7月,《安庆新闻报》和《安庆报》相继登出胡寄樵先生写的任家坡老屋为英王府消息。蒋元卿老先生对此提出了疑义,先在《安庆市文史资料》第四集上登出《安庆任家坡的沿革》,论证了它不是英王府址;接着又在《安庆市文史资料》第八集上刊出《太平天国英王府遗址的探讨》,拿出了《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提供的资料,振振有词地阐述清节堂前身是英王府址的有力论据。在这两篇文章登出后,胡寄樵先生在1982年5月于《安庆新闻报》上又发表了《安庆英王府调查记》(后收入《安庆文史资料》第十七集),说任家坡老屋是英王府遗址,清节堂前身是太平天国官衙,并广泛征求了太平天国专家意见,得到了太平天国史权威罗尔纲先生支持。但胡寄樵先生的文章中看不出专家们否定清节堂而树立任家坡新说的具体理由,因此,双方还是争论不下。到1990年,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九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就有任家坡老屋。名称是“太平天国王府”,没有“英”字。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折衷的作法,这种折衷作法本身说明英王府究在何处,还没定论。
     
     从1990年后,争论继续进行,并有发展。在胡寄樵先生主编的《安庆市文物志》(征询稿)中,又有两处提到任家坡老屋为英王府。在该书89页《任家坡太平天国英王府》一节中说:“关于这一旧址,安庆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60年代(本书《大事记》注明1965年)……调查而发现的。”1这里说任家坡英王府是安庆市博物馆工作者在1965年普查文物时发现的。本书《大事记》一段,更系统地介绍了任家坡英王府从发现到后来专家考察、领导关怀情况:1965年,安庆市任家坡发现太平天国的英王府遗址及其壁画残痕;1977年5月,市阶级教育展览馆等有关部门对任家坡英王府进行考察;1981年5月,本市博物馆邀请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共同考察安庆任家坡太平天国英王府旧址,并从府内墙壁剥出太平天国壁画。1981年5月31日,市委宣传部长洪从恒指出:英王府保护,以后要成为一个游览点,要抓这个工作,抓好这个工作;1981年9月8日,安徽省副省长苏桦在省文物局等领导陪同下察看安庆任家坡英王府遗址,并指出要加强作好保护工作;安徽省博物馆研究员石谷风亲至现场考察;1981年10月3日,《光明日报》刊出安庆任家坡英王府被发现消息;1984年11月,新华社记者魏文华来本市参观英王府及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古战场遗迹。看完以上更系统更完整的介绍,似乎任家坡老屋为英王府已不容置疑,而仔细分析,还是无法令人信服。
     
     以上是新旧两种说法的由来和争论情况。怎样正确看待这两种说法,我认为正确的讨论方法不应拉得太远,应该明白:清节堂之说在先,新发现的任家坡老屋之说在后。若要说前者错了,那么后者就应逐条驳倒前者,方可取而代之。所以无论外地专家、省内领导他们支持新说的意见都要从这点出发,提出有力地驳倒清节堂旧说的论据,才能令人信服,也才能改变安庆人民长期看法。


    2楼2007-08-01 01:26
    回复
      2025-11-23 21:15: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陈玉成封王前后在安庆的活动与英王府可能具有的建制规模在安庆英王府遗址为何处的新、旧两说争论中,胡文认为《安徽清节堂征信录》所载示意图,从格局上看不具王府建制和规模。这一问题,我们应从陈玉成封王前后在安庆的活动和大局形势分析,才可以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陈玉成封王前在安庆活动的情况是:1856年9月天京事变前,陈玉成在太平军中地位还比较低,未能担负一个方面作战指挥任务。有文字记载,在天京事变后,他在1857年1月1日,为解桐城之围,来到枞阳同李秀成商定解围战略,这时职务是豫天侯,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一次枞阳会议。会后,于2月24日取得了桐城大捷。接着进军皖北寿州一带,军队扩充到数十万,后便转战皖鄂边境。1857年10月5日,石达开离安远去,天王提拔陈玉成为又正掌率,从此设指挥部于安庆,转战江北战场。但在1859年6月封王前,最高职衔也才达到前军主将驻节安庆的。
       
       再看陈玉成封王后在安庆活动和大局形势:1859年5月11日,洪仁 封干王,一个多月后,约6月底,玉成封英王。陈在封王后有半年时间,在下游战斗,未回过安庆。其在下游具体活动情况如下:1859年6月3日,陈领兵攻滁州;7月2日,陈领兵攻来安;7月16日,又围攻滁州;8月20日,攻滁州未下撤围;9月16日,陈与韦俊在和州冲突;9月24日,清多隆阿攻占安庆西边太平军坚固阵地石牌;10月11日,陈领兵攻扬州;10月22日,韦俊在池州降清;10月23日,陈解六合之围;10月2日,安庆西天堂要地又被清军攻占;11月5日,陈再攻扬州;11月15日,陈玉成、李秀成合围浦口;11月21日,陈、李大败江南大营清兵,玉成以安庆告急,方扯兵西上。
       
       陈玉成从下游回来,这时安庆外围形势已非常紧张。安庆西边90里的石牌和潜山天堂要地都已落入清军之手,安庆东边又受到韦俊降清后的直接威胁,曾国藩正率领大军从宿松、太湖向安庆打来,他是为了解救安庆危局才赶回上游的。所以一到安庆,便立即赶赴太湖、潜山前线布置战斗,迎战清军。其具体情况是:1859年12月13日,陈玉成进至潜山槎水,攻夺天堂;1860年1月7日,陈玉成到桐城率兵西上;1月8日,陈由桐城分兵三路进攻石牌、新仓、小池援太湖;1月16日,攻小池;1月28日,陈玉成破清军唐训方于小池,训方溃不成军;2月2日,蓝承先攻仰天庵,为清军所破,承先战死;2月10日,陈玉成攻清军余际昌等于观音岩;2月16日,清军大败陈玉成;2月17日,太湖太平军开城出走;3月6日,陈玉成自皖西经庐州、全椒,扑攻滁州,谋解天京之围。玉成自这次东下后,直至1861年9月5日安庆陷落,再未进入过安庆城内。陈玉成东援天京后,1860年4月16日,曾国藩吉字营拔赴安庆;5月17日,曾国荃督军攻集贤关;6月20日,清军攻占枞阳,安庆被清军合围。
       
       在列出陈玉成封王前后在安庆活动情况和大局形势后,我对安庆英王府可能具有的建制规格有以下不成熟的看法。首先,他从1857年10月开始设指挥部于安庆,家属也住在安庆,直到1859年6月封王前,他最高衔是前军主将,他的住处不会是按王府规格建造的府第。其次,从1859年6月封王后,江北战场和安庆周围很快出现危机四伏局面。因下游战事紧张,陈玉成未能回安庆,八月份起内部就出现和韦俊冲突,上游经过整顿的湘楚军又开始了向宿松境内挺进,曾国藩也赶到皖鄂前线指挥东进。9月清军攻下石牌,从西面威胁安庆,接着韦俊降清,从东面威胁安庆,安庆出现严重局面,叶芸来此时集中全力应付变化不定的战局尤感不暇,我想在陈玉成未从下游回来近半年间,他未必还有闲心在安庆,按王府建制规格为英王赶造王府吧!第三,到1859年底1860年初,太潜大战全面展开,陈玉成为阻挠清湘楚军东下,才从下游赶回,接着日夜奔波于太潜战场,更何有时间指挥部属为自己按王府规格起造府第呢!第四,陈玉成在1860年3月东下后,不久,安庆就被清军合围,在四周被困的安庆城内,还有力量起造华丽的王府吗?!
       
       事实正是这样:因陈玉成在未封王前,就长期以安庆为指挥中心,家属也住在安庆在安庆),有一个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他封王之后,人们出于对他的爱戴和尊敬,就把他长期住处称为“英王府”,所以赵烈文日记说当时的英王府“不华美”,亦“不甚大”。今天若以府第建造规格要求,是不合情理的。试想在陈玉成封王后那风雨飘摇的环境中,安庆太平军那能抛开战争,大兴土木营造英王府呢?!因此,我认为过分地从王府建制规格来看待衡量安庆英王府,是不妥的。通过以上具体分析,我同意蒋元卿先生的论点,即:当年马王庙旧址扩建的王府,后来的清节堂,解放后的国货街38号,今天清节堂楼群一带是英王府遗址。这一论点,史实确凿。


      4楼2007-08-01 01:27
      回复
        原文发表于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


        5楼2007-08-01 0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