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彻见本性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唐僧师徒脱了风难后遇到的又一道难题。八百里流沙河,芦花都要沉底,怎么过?河里有个魔头,本是灵霄殿上的卷廉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的这样一个玉帝近臣,因失手打破玉玻璃,被贬入凡,流落在这里做了魔头。八戒属水,故知水性,是水中的行家里手,跟这个魔头斗了几个回合,只能战个平手。悟空是心,心属火,火怕水,他可不敢陷溺水中。只是这魔头知道这里的水性,没他过不了河,因而只好请观音帮助。观音菩萨派了木叉,跟这魔头讲明原委,使他归依了唐僧,这魔头才成了沙和尚。
依佛的说法,宇宙中有恒河沙数的世界,恒河沙数不清,世界也数不清,又说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形容世界众多。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就是暗指这数不清的世界。不管是人还是物,流落在这些世界里,都会沉沦下去,因此"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世间没有这条河,也没有这样的河,可世间正是这道河。唐僧骨肉凡胎过不去,悟空只一闪就能过去,但他替不了唐僧,八戒已戒,也能脱出凡尘,但也不能代替唐僧。茫茫大千,苦海无边,如何度过啊?这就只能请观音了。观音菩萨是苦海慈航,度人度驴,只要能度的他都度。他叫了木叉去收这个魔头,终于使得唐僧知道这个魔头竟然是自己的徒弟。唐僧是要成佛的意念,也就是禅念。而要成佛,就要找出自己的本心本意,本能本性,悟空是本心,白龙马是本意,八戒是本能,就缺这个本性了。而这个本性又是最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他,根本不能度过无边的苦海。此时知道自己的本性,佛教称为自性,竟然就是无始以来一直在生生死死之中流连忘返的自己,真是令人悲喜交加,怎能形容呢?因此,唐僧脱离苦海,明心见性,度过了流沙河。
南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我们学佛参禅,要寸步不离慈悲心,慈悲心能救我们的苦,能脱我们的难,能叫我们明心见性。慈悲是自性心的功用之一,自性心的另一功用就是智慧,自性具大慈大悲与大智大慧两方面的功德。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开拓我们的智慧心,是我们达到明心见性的一条捷径。
沙僧的法号叫悟净,是觉悟本来清净的自性之意。心本空,这本空之性,就是自性,也即人人本具的如来佛性。他从天上被贬到地下,是由于悟空闹地府反天宫,冲破天地阴阳的约束,才反本归根,来到流沙河潜养性灵的。吴承恩虽然没有直接指明,但悟空,白龙马,猪悟能,沙悟净,甚至唐僧,一行五众,大家都"带罪"一起下凡,归依佛法,就这么巧?如果他们不一起带罪下凡,悟空的弘法愿心就无法实现,世间也就不会有禅的教法,当然,悟空也不必经历西游之苦了。
我们的自性,从无始以来,就流落在"八百里流沙河"里,在生来死去中茫然无助地流转着。我们不知道不明白,是释迦牟尼佛首先明白了,是他告诉我们知道的。当我们通过参心究心,明心而见性之后,我们才从那无穷无尽的流转门中恍然大悟,从而回过头来,走向还灭门。所谓还灭门,就是明了缘起性空之理,于是不再为从前所造之业困扰,还自性之清静。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还"也还只是假名,"灭"也是假称。本来没有什么,哪里还能干什么!自己的能干和所干,当体即空,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假合,如梦似幻,哪里还有真实的意义。就此堪破生死,脱出尘境,轻快愉悦之心悠然自得,不必寻,不再找,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书中说:"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己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这是对唐僧参禅悟道的小结。从唐僧发起慈悲心,立志求取"真经"度化众生开始,明心而觉悟空性,度过了两界山;知无求,不依六贼,懂了本意,又过了鹰愁涧;去智谋,立智慧,收雄心,终于明白了戒律。有了这么多的经历,就一定能够自见本性了。
五行是指唐僧师徒五众。唐僧是指东土大唐的僧人,东土就是东方,属木;悟空是心,属火;八戒是能,属水;白龙马是意,属土;沙僧是性,佛教经常把人的自性比喻为金,把人心比喻为金矿,炼矿提金比喻为修行,故沙僧属金。一切皆空,唯有自性是真,此真性洁净,光明,永恒不变,乃是宇宙人生的根本,因此喻之为"真金"。人只有见性之后,才能够真正明白宇宙人生,才能知道世相之虚假。所谓"认得从前旧主人",就是这个意思。六祖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因此自性就是此时此刻的清净心,是我们的本来的自己。白龙马是意,唐僧是念,八戒是能,归根到底,也都是心。心就是性,性就是心,两者并无区别。心喜动,性好静,只是说明在动之时性变为心,在静之时心变为性,并非心性有什么不同。心,性,能,意,念五者,其本质就只是一心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五行匹配合天真"。炼己是炼心,己就是自己嘛。立基也是立心性这个基,这才是正修,真修。任何法门,都只有修心这一条正路,其余都是旁道。释迦讲明心,道家讲炼心,儒家讲修心――都是心,只此一心,生出万千法门,归根到底则是此心此性。辨明邪正见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旧主人",是在流沙河里长期沉沦的沙僧。唐僧度过流沙河,沙僧就不再沉沦了。至此,戒定慧三无漏学成就了。无漏有恒常不变之意,是指我们的心性不再"漏落",不再沉沦。唐僧悟了戒――八戒,明心有了慧――悟空,见性入了定――悟净,这三学都是自性中的,并不是书本上的学说。自性本净,因而本定,是非定非不定的自在自定,非修而得的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定。雷电打下来,泰山倒下来,心性也都不乱,因而这才是一种究竟的"真定"。修行人到了这里,就不会退转,尽管依然魔障深重,但由于不会退转,自然最后突破一切魔难直至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