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端来看,大陆工厂崛起,美利达陆续把低阶生产线移至大陆,导致台湾工厂每年淡季都要放两个月无薪假。买下GT/GT Schwinn虽然能马上拿回30%的订单,但低价品势必要在中国生产,无法解决台湾人力闲置问题。
反观高价品牌Specialized,则是台湾生产的主力。投资它,美利达可以保有台湾工厂,专注生产研发,市场行销则由美国经营团队继续掌舵。长期来看,应能产生品牌投资效益,但对短期营收助益有限,甚至还可能导致第三大客户Scott转单到竞争对手巨大机械。
尽管如此,郑文祥当时仍极力主张投资Special ized。他认为,美利达虽然可以轻易地借到30亿元买下GT/GT Schwinn,但「那就像是一位年迈的母亲,背著一个巨大的婴儿。母亲没有奶水,但婴儿食量很大,最后一定两败俱伤,」郑文祥记得,当时他就是用这样的比喻,向总经理曾崧柱解释自己的担忧。
半年后, 美利达决定用1 0 亿台币投资Specialized,换得49%股权及100%生产权,并同意自有品牌Merida不进军美国市场。始终渴望戴上硕士方帽的郑文祥,缺席了EMBA班毕业典礼,飞到美国抱回了厚厚3大本、近30公分高的合约书。美利达从此挥别「接不到单」的噩梦,但同时损失了GT/GT Schwinn的代工营收,Scott也转单到巨大,当年度营收狂跌10亿台币。
化压力为动力,10亿投资3年回本
「这是一个『短空长多』的选择,」郑文祥分析,Merida就像是物超所值的TOYOTA,Specialized是个多样少量的高价品牌,彷佛高级奢华的BMW,各自占领自行车的中高阶市场。为了顺利生产这两个品牌,美利达从2003年开始推动丰田式生产管理,不但缩短生产流程,减少不确定因素,大幅提高了营运效率;更关键的是,Specialized的品牌力量,使得损失代工收入的美利达,得以颤巍巍地重新站起来,就此确立了研发生产和品牌行销的专业分工,展现出「1+1>2」的综效。
过去,品牌车从发展概念到做出原型,需时3个月,属於商业机密期;其后,品牌厂便会向美利达之类的代工厂询价;接著再由代工厂与零件厂研发、报价。这样层层转包下来,一台自行车从概念到生产,需要大约半年。
原厂的商业机密期多半落在第一季,因而就形成了代工厂的淡季。郑文祥回忆,过去都要等到3月台北自行车展之后,才能确定今年有没有单。在那之前,员工都只能在厂区里割草、甚至拔河来打发时间。「连我都担心会失业,」郑文祥苦笑著述说当年苦中作乐的复杂心情。
自从与Specialized合作之后,美利达从概念发想期就提早参与,不仅为Specialized省去部分研发人力,也让生产流程缩短了3个月,让原本夏天才能上市的新品,提早在4月就开始销售。
提早上市有很多好处:首先,新品没有折扣,利润高,还可以抢占最显眼的柜位;其次,因为比其他产品多卖两个月,所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库存,降低了季末大拍卖的压力,让商家更愿意陈列销售美利达的商品。
短短1年内,Specialized就转亏为盈;3年后,美利达就赚回了当初投资的10亿台币。而这场成功插旗顶级品牌市场的关键战役,更是为美利达得以在过去5年内营收成长率平均达23%,奠下了厚实的基础。
摊开刚出炉的年报,郑文祥说明美利达的利润结构:行销占55%、生产占45%。当年造成营收暴跌的Specialized,如今则是金鸡母,2008年EPS达5.52元,其中有3元就是来自认列Specialized的长期投资。若少了品牌行销,美利达的EPS就只剩两块多,和一般代工厂相差无几。
以合资取代购并,务实做好核心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