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吧 关注:2,882,673贴子:81,831,165

回复:每天一点国学知识(内容较杂,多为初级知识欢迎各位一起讨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礼。儒家所提倡的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墨家与儒家在社会等级和人与人关系之间的不同之处),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来自手机贴吧49楼2013-05-29 12:39
回复
    智。孔子认为人有智才能实现"仁",才能认识到仁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观点有共通之处,都强调知识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孔子认为统治者是仁人也必须是智者,而"小人"则无智。儒家认为智是实现其核心思想仁的重要前提之一。


    来自手机贴吧50楼2013-05-29 12:45
    回复
      2025-08-10 18:16: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信。信同样是儒家认为实现仁的条件之一。即诚实,不虚伪,讲信用。儒家将信看作立国治国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得到人民的信任才能长久统治。汉儒亦将其归为五常之一。


      来自手机贴吧51楼2013-05-29 12:53
      回复
        晚上再继续说一下宋明理学和楼主自己对儒家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来自手机贴吧53楼2013-05-29 12:55
        回复
          宋明理学。也称"道学"。隋唐时期受佛道冲击,儒学思想受到挑战。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加以完善自身,是对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强有力的复兴。宋明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可包括由南宋朱熹发展为顶峰的以"理"为核心的"理学",与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以"心"为核心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另外宋明理学还有例如周敦颐为代表的道学派,以张横渠,罗钦顺和王夫之为代表的气学派等其他各种学派。


          来自手机贴吧55楼2013-05-29 22:20
          回复
            程朱理学。是宋朝时期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两兄弟)和南宋朱熹等人发展出的儒学流派,是宋明理学最主要的派别之一。由二程创立,到朱熹时完成达到顶峰。程朱理学认为"理"为万物的本源,"未有这物,先有这理",认为人的本性是与天理一致的,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要归返上天赋予的本性,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从而使人欲融入天理中。灭人欲并不是完全无欲而是理欲合一的境界。程朱理学认为要通过格物致知来获得真理(是主张一种实践学习的思想)。程朱理学南宋之后开始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来自手机贴吧56楼2013-05-29 22:30
            回复
              陆王心学。由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心学最早可追溯到孟子,北宋陆九渊加以发展,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到明朝,王守仁首提"心学"二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独立的学术脉络。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认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人只要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就能获得真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都属宋明理学,但多有分歧,从哲学上来讲,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二者都是唯心主义,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


              来自手机贴吧57楼2013-05-29 22:38
              回复
                三纲五常。最早提出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要求臣,子,妻要绝对服从君,父,夫。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人伦道德关系。五常则指"仁,义,礼,智,信"。宋朝理学强调的理实质上也是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中的人欲也是指违背三纲五常的行为。三纲五常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束缚控制人们的思想,从而也导致后期"礼教杀人",理学逐渐僵化


                来自手机贴吧59楼2013-05-29 22:49
                回复
                  2025-08-10 18:10: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继续开始发表不成熟的个人观点=_= 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其对中国人性格塑造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以及例如尊老爱幼,以及社会关系中的礼仪秩序等都是被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赞扬至今。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儒学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儒学本身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来加强封建统治,从而束缚了人思想的发展。我觉得中国人的性格特征里确实是存在软弱,麻木和"奴性"的,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关系很大。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理学的僵化,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制人性禁锢思想,或许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衰落腐朽固步自封的原因之一。从这些方面来考虑,近代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庙"的口号虽然偏激但也是有一定道理和社会背景的。总之,事物总有两面,有精华就有糟粕,我们现在要做的还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吧。


                  来自手机贴吧61楼2013-05-29 23:03
                  回复
                    另外还要说一句,秦时里面张良是儒家齐鲁三杰之一,而事实上,张良并非儒学者,历史上的张良信仰的是黄老学说。明天开始谈道家,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真心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此类知识还是偏枯燥了,不过楼主还是会坚持写下去,其实个人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些知识没必要都懂的那么透彻,不过"略知一二"还是应该的。OTZ不过谁能告诉我怎么才能让这玩意儿看起来不那么枯燥=_=


                    来自手机贴吧62楼2013-05-29 23:29
                    回复
                      3.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道家一词由汉初开始,也被称为道德家。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强调清静无为,知足寡欲。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都糅合了道家思想。道家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


                      来自手机贴吧63楼2013-05-30 22:54
                      回复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学派意为以黄帝为依托,发展老子思想的一个学派。其核心为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其与老庄思想有着显著区别,和法家有着紧密联系。中国近年以来将黄老学派定义为道家和法家的结合,该学派主要探讨社会政治问题。(历史上的张良即属于黄老学派)


                        来自手机贴吧64楼2013-05-30 2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