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南星吧 关注:1,590贴子:63,632
  • 12回复贴,共1

小酒,这里有倒霉蛋!转:2006年度十大悲情人物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码论文之余,心有旁骛,抓耳挠腮,东张西望,突然在文件夹的旮旯发现一片很早以前下的文章,竟没看过。嘿嘿,联想到前几天小酒挖掘的那些倒霉蛋,转过来大家瞧瞧,瞧过再瞧一遍

真是,苦不苦,想想人家萨达姆


1楼2007-07-12 16:15回复
    经济视点报
    2007 年l 月11 日第011 版
    特别报告

    2006 中国十大悲情人物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更多人却疏于检点。
    推出年度“中国十大悲情人物”,就是要对年度经济领域中的不和谐因素,进行一个全面的清理和反思。

    陈水扁:多行不义
    陈水扁“执政”六年来,以“台独”意识主导经济,不仅两岸经贸交流越来越萎缩,更使台湾经济振兴无方,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从当初的“四小龙”之首跌落到“四小龙”之尾,逐步自我边缘化。
    2006 年元旦,陈水扁提出用“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来取代此前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紧随其后,“强化对中国(大陆)投资管理,确保台湾的核心经济利益”、“两岸经贸政策不能一味开放”等有碍两岸经济发展的言论依次从陈水扁口中脱出。
    陈水扁不断发表紧缩两岸经贸关系的谈话,制造紧张的政治气氛,让众多大陆台商很头疼,也很不安。他的新一轮紧缩两岸交流的政策,给两岸经贸交流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使两岸经贸关系更加不平衡、不对称。
    经济互动是海峡两岸经济社会的共同心声。两岸经贸往来的结果是相互渗透的,大陆发挥了市场广阔、低劳动力成本等优势,而台湾则发挥了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市场的丰富经验。两岸在经贸合作中互补长短,应为一种双赢关系。
    陈水扁却置台湾民众的利益于不顾,对“三通”设限,对台商投资设限,对两岸民间交往设限,对大陆民众赴台观光设限,从而阻碍了台湾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陈水扁从2006 年初便开始全面谋划“经济封锁”,这显然是逆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而动,有违两岸经贸发展的最根本利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陈水扁目前所遭遇的尴尬正是其多行不义的恶果。


    2楼2007-07-12 16:16
    回复
      2025-08-14 07:07: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哪啥,为了测试,为了不含有不适当语句,我一个一个贴。
      第二个,陈市长,果然被阻


      3楼2007-07-12 16:18
      回复
        闰培金:谎言天价

        号称要成为百年品牌的欧典地板在它只有六岁的时候夭折了,原因是它“老爸”闰培金“搞错”了其出生地点和日期。

        由于制造出“一个拥有103 年历史的德国木地板公司”的谎言,欧典这家国内木地板制造商自此一撅不振。而46 岁的欧典地板总裁闰培金,也踏上了为挽救企业生存空间的漫漫“熊”途。2006 年的“3 15”晚会上,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五大欺骗消费者的重磅案例,其中最大的丑闻就是欧典地板。这个号称“进口百年品牌”的产品,在德国根本找不到总部,而且国内也根本没有一家中国欧典公司注册过。自此,这家连续几年被消协宣布为“投诉率是零”的企业,一下子成为被投诉的大户。

        欧典地板曾经是“3 15 ”的认证企业,所售产品上贴有“3 15 ”认证标志,拥有这种标识的企业需要具备三点:首先,企业连续三年投诉率为零;其次,企业产品必须环保;再次,销售额要达到一定的金额。拥有这样认证标识的企业中国不过只有23 家。欧典可谓是成也“3 15”,败也“3 15 ”。

        被曝光后,闰培金的解释是,“承认欧典确实存在违规宣传行为,错把欧典在德国的OEM (委托加工)工厂描写成了欧典德国总部,使消费者造成了误解。”其牵强附会的说辞让人不得不怀疑,消费者又被骗了一次。
        闰培金通过早年的“国际贸易”赚得第一桶金,继而转行做了地板。转行的理由很简单,“做贸易总是能赚到钱,但是心里不踏实”。而通过谎言赢得市场份额的日子里,闰培金的心是否踏实过?


        4楼2007-07-12 16:21
        回复
          刘永好:祸不单行

          早在2003 年2 月,新希望集团以3 . 5 亿元购得乐客多超市,希望通过控制零售业拉动新希望集团系列农产品深加工的销售。刘永好曾放出豪言,“两年内要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兴建10 个以上大型超市,到2006 年共建50 家大型超市。”

          他没有想到,截止到2006 年1 月底,乐客多全线关张,全军覆没,还留下近8 亿元人民币债务。刘永好的“零售美梦”随之破灭。
          随后,世界零售业大鳄们开始分食他的资产:2006 年1 月法国零售巨鳄家乐福低调收购了乐客多上海七宝店;3 月,英国最大零售商Tesco 与中国台湾顶新集团的合资企业乐购集团完成了对乐客多旗下上海仅剩的大华店的资产收购。

          刘永好曾表示要造一架“飞机”:新希望集团总部是飞机头,确定方向和实施决策;饲料业是飞机身子,处于主要产业位置;金融业是飞机左翼,房地产是飞机右翼;当时初步进入的高科技等领域是飞机尾翼。目前看来,这架飞机的结构已经太庞杂了。

          对企业而言,实施多元化可以分担风险,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分担风险不等于没有风险,经营不善往往会蚀去以前的老本。

          刘永好的厄运并没有因零售业资产的剥离而离去。时隔半年,在7 月16 日民生银行董事会换届选举中,刘永好落选了。刘永好所代表的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持有民生银行5 . 98 %的股份,是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有观点认为,刘永好此次落选是因为“出身”不好,作为实业家的他,其独立性让人生疑,而独立性是董事会成员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于民生银行而言,刘永好可能确实不是一个好的董事,除了“出身”因素外,其个人金融业务知识的匾乏也是重要原因。银行经营需要的是专业化运作,作为一个竞争性银行,民生银行需要资本扩容和专业化管理,刘永好的实业标记会影响其定位,也间接影响民生银行在市场上运作。在金融业竞争中,光有实业经验是不够的,需要排除老板型董事。


          5楼2007-07-12 16:22
          回复
            严介和:百口难辩

            “太平洋崩盘在即?”这样的字句己经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京城各大媒体上。严介和掌控的太平洋帝国是否会轰然倒塌?这样的判断显然为时尚早,但无论如何,现在的局面已经不是完全由严介和掌控了。

            当年的严介和还是一个农村教师,如今竟成了BT 模式的代言人。其实,严介和发明“BT + 零资产收购国资”的模式也很简单― 不断与地方政府合作,借钱借势,允诺垫资给政府做市政项目,但同时要求政府担保、太平洋融资,或是太平洋担保、以政府融资的方式取得工程项目。拿到工程之后,严介和先以自有资金启动项目,随后即向银行大笔举债,将工程分包给各工程队自行垫资建设,工程材料款项也是先行赊购。以这样流程来完成工程,严介和从工程经营中赚取30 %一35 %的利润。

            在江苏,严介和的大本营,这种模式可谓无往不胜。为了GDP 、为了城市建设,没钱少人的地方政府只好向严介和让步。名声在外的严介和也乐得其所,利用他的模式,基本完成了对全国13 个重点城市的战略布局。截至2005 年年末,严介和已成功收购31 家国企,涉及资产总额高达60 亿元。

            就在此时,一笔160 万元的债务揭开了严介和的资金谜团,手握2700 亿元人民币订单,却还不起区区160 万元债务?这确实让人费解。

            现在,银行已经不再相信严介和了,还有一堆下游工程队与建材供应商也正在向其逼债。严介和却摆出了一副“处变不惊”的样子。在近日的某中外管理论坛上,严介和自比帝王将相,口若悬河,极力为太平洋“鸣不平”,甚至主动要求上胡润富豪榜,以此证明太平洋家底之“殷实”。严介和用尽一切手段希望能让太平洋渡过危机。可是,面对日益恶劣的财务情况,严介和已经是再无良策。


            7楼2007-07-12 16:24
            回复
              孙宏斌:功亏一等

              “过去辉煌不等于将来辉煌,过去做得不好不等于将来做不好。我们只能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重要的是你现在有没有竞争力,你得往前看。”在转让顺驰的控股权后,孙宏斌感慨地说出了这翻耐人寻味的话。

              12 . 8 亿元人民币出让55 %顺驰股权,这是2006 年9 月5 日顺驰与路劲基建签署合作协议的核心内容。没想到,“疯狂的顺驰”最终是以这种方式渡过了资金难关。

              “你买了个便宜货。”在9 月5 日的协议签约仪式上,孙宏斌对香港路劲基建董事局主席单伟豹说了这句话。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土地价格飘升的今天,12 . 8 亿元未必能拿到一块地,但却轻而易举地获得整个顺驰集团55 %的控股权。业界都认为老孙“贱卖了”顺驰。而老孙也是在签约仪式过后,不声不响地赶回了天津。他电话不接,人也不见,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有人评价:“孙宏斌是赌了房地产长期牛市的趋势,他以为只有涨停板,没有调整期。”正因为如此,靠代理二手房起家、对地产泡沫引发行业动荡缺乏正确认识的孙宏斌对市场、对顺驰、对自己充满了绝对信心。这使得孙宏斌没有对房地产宏观调控加以重视,反而加快了“攻城略地”的速度。

              2005 年上半年,顺驰通过香港联交所聆讯准备上市,但因市盈率过低,基本无法募集资金,孙宏斌放弃了上市计划。上市不成,孙宏斌又与摩根士丹利谈判,但最终谈判未果。此时的孙宏斌又求助于联想投资,但联想派人考察了顺驰的项目之后,也拒绝了。

              面对日益恶化的形势,2006 年3 月,孙宏斌在努力调整顺驰中国管理架构的同时,与急于拓展内地地产业务的香港路劲基建一拍即合。
              1994 年,柳传志借给孙宏斌50 万元人民币,他打造出了一个全国驰名的“顺驰”。2006 年,苦心经营顺驰12 年的孙宏斌含泪卖掉了顺驰。将呕心沥血创建的公司拱手让人,孙宏斌心里该是怎样一番滋味?


              8楼2007-07-12 16:25
              回复
                拍巴掌收工。

                无照片,有也转不过来,下载的是CAJ格式的玩意,只能识别文字,不能识别照


                13楼2007-07-12 16:31
                回复
                  2025-08-14 07:01: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咩毒丸计划? 有层楼不见了,难怪没见凯


                  15楼2007-07-12 16:37
                  回复
                    不屈不挠,再贴

                    严晓群:盛极而衰
                    1993 年,严晓群出任斯威特集团董事长。
                    严晓群上任之后,出手收购了上海科技、中国纺机、小天鹅、ST 长岭等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组成了赫赫有名的“斯威特系”。鼎盛时期的斯威特帝国遍布数省,产业涉及环保、媒体、零售等十几个领域,其产业触角几乎已经延伸到所有热门行业中。

                    正所谓盛极而衰。上海科技的一纸公告披露了南京斯威特集团的关联企业占用其3 . 82 亿元资金,斯威特危机瞬间爆发,遭遇全国各地多家银行逼债。这时才发现,斯威特所涉及的项目基本以亏损而告终。至今为止,斯威特的真实资金流向,依然无法完全搞清楚。

                    近期,小天鹅公告称,由于“斯威特系”未按协议支付最后一期股权转让款,且又发生斯威特集团占用上海科技及小天鹅集团子公司资金一事,无锡市国资委要求“斯威特系”的西安通邮和斯威特集团将其分别持有的小天鹅集团24 . 38 %和8 . 64 %的股权返还给无锡市国资委,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这意味着无锡市国资委重掌小天鹅集团,“斯威特系”持有小天鹅集团的股权比例,由原来的82 . 22 %下降到49 . 2 % ,失去掌控能力。
                    但是,不服输的“资本运作高手”准备带领着“斯威特系”再次奋力一搏。

                    2006 年10 月20 日,为解决关联方占用上海科技6 亿多元资金,严晓群的上海科技控股股东西安通邮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打算用非现金资产一一杨庄铁矿和银洞山铁矿的探矿权,代斯威特所控制的关联企业向上海科技偿还全部债务。
                    现在的严晓群已深刻认识到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的严重性,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16楼2007-07-12 16:38
                    回复
                      有啦

                      什么是毒丸计划?

                        在所有反收购案例中,毒丸(poisonpill)长期以来就是理想武器。毒丸计划是美国著名的并购律师马丁·利普顿(MartinLipton)1982年发明的,正式名称为“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最初的形式很简单,就是目标公司向普通股股东发行优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购,股东持有的优先股就可以转换为一定数额的收购方股票。
                       
                      在最常见的形式中,一旦未经认可的一方收购了目标公司一大笔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时,毒丸计划就会启动,导致新股充斥市场。一旦毒丸计划被触发,其他所有的股东都有机会以低价买进新股。这样就大大地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继而使收购变得代价高昂,从而达到抵制收购的目的。美国有超过2000家公司拥有这种工具。

                      “毒丸”计划一般分为“弹出”计划和“弹入”计划。“弹出”计划通常指履行购股权,购买优先股。譬如,以100元购买的优先股可以转换成目标公司200元的股票。“弹出”计划最初的影响是提高股东在收购中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如果目标公司的股价为50元,那么股东就不会接受所有低于150元的收购要约。因为150元是股东可以从购股权中得到的溢价,它等于50元的股价加上200元的股票减去100元的购股成本。这时,股东可以获得的最低股票溢价是200%。

                      在“弹入”计划中,目标公司以很高的溢价购回其发行的购股权,通常溢价高达100%,就是说,100元的优先股以200元的价格被购回。而敌意收购者或触发这一事件的大股东则不在回购之列。这样就稀释了收购者在目标公司的权益。“弹入”计划经常被包括在一个有效的“弹出”计划中。“毒丸”计划在美国是经过1985年德拉瓦斯切斯利(DelawanceChancery)法院的判决才被合法化的,由于它不需要股东的直接批准就可以实施,故在八十年代后期被广泛采用。


                      19楼2007-07-12 16:42
                      回复
                        谢国忠最惨,无意之举,引起轩然大波。和目前最流行的双赢相反,谢国忠和摩根士丹利双失,那么赢的又是谁呢


                        21楼2007-07-12 16:51
                        回复
                          令人惊奇,新加坡是个英语国家,他供职这多年,英语竟烂至于斯?
                          也可能新加坡化了的英语,不顺耳


                          27楼2007-07-18 1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