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吧 关注:52,329贴子:823,619

【转载】张纯如之死没有答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纯


1楼2007-07-07 13:30回复
    2007年07月06日07:22   南方周末

    2004年11月9日,《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作者,第一个向西方社会披露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美国加州吞枪自杀。传媒普遍认为她生前活在日本右翼势力恐吓阴影中,不堪精神重负而弃世。其母亲否认是日本右翼所为


    2楼2007-07-07 13:30
    回复
      2025-08-15 05:39: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美国公众开始普遍将她看做是“人权斗士”。张纯如官方网页的记录显示,从1998年开始到2003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到两场在各个大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内容大多是关于日军侵华、人权、人类社会的不公正等等 


      母亲张盈盈不认为日本右翼势力的威胁打垮了张纯如,日本右翼势力的确给张纯如寄过两颗子弹,“我们问她,有没有人身攻击发生,她说没有。不过也许是她怕我们担心,不愿意告诉我们”


      3楼2007-07-07 13:30
      回复
        张纯如死后,她生前的朋友、纽约大学电影系主任崔明慧披露说,张纯如生前一直带着枪,并说她不敢向人透露她有孩子,怕日本右翼势力对婴儿不利。但是张盈盈否认了这些说法,她强调说:“纯如从来不带枪,带枪只是最后期的事情。”她还说,崔明慧的很多说法“不是真的”。 


        她是华裔,但她是美国人。如果她是中国人,就很容易让人觉得是政治宣传 


        记者◎马戎戎 



        每年的3月28日,张绍进和张盈盈都要到女儿张纯如的墓地上去探望,因为这天是她的生日。2004年11月9日上午,1997年以《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成为美国最受瞩目的华裔畅销书作家的张纯如在加州自己的汽车内吞枪自杀,当时她的儿子不过两岁。对她的父母来说,女儿的去世是这一生都难以抹去的阴影。


        4楼2007-07-07 13:30
        回复
          关于纪录片的结尾,安妮·匹克说,她正在设想,以“张纯如的葬礼”来结束。但是她却同样回避了对张纯如死因做探讨:“我回答不了她为什么会在做了母亲之后,依然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我只能说,没有答案。” 


          “我们并没有想到过她会自杀。”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依然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这几乎也是所有从媒体、书籍中认识张纯如的人的困惑。纪录片中,所有关于张纯如的部分,安妮·匹克采用了演员扮演的方式。在纪录片《张纯如》中,扮演张纯如的是加拿大裔华人郑启蕙。郑启蕙长得像张纯如,争取这个角色的时候,她就带着张纯如的照片,举在脸旁,跟导演比划,“你看我像她吗?我演她最合适了”。郑启蕙知道张纯如这个名字时只有18岁,“18岁时,我从一本畅销杂志《读者文摘》的封面上看到了张纯如。我觉得一个华人能登上这样的杂志封面十分了不起,于是开始看她写的书,搜集她的资料。我想写一篇关于她的文章,但还没来得及写,就听说了她自杀的消息,伤心了很久。”


          6楼2007-07-07 13:31
          回复
            得到出演张纯如的机会后,郑启蕙天天在揣摩张纯如的心情,她拜访了张纯如的朋友、同学,还曾来到南京体验张纯如搜集资料的生活。但她依然无法理解张的自杀:“所有人都觉得她那么坚强,人生很完美。如果我是她,我不会自杀的。” 


            无论在父母还是在朋友眼中,张纯如都不是一个软弱的女人。张纯如出生在典型的美国华人中产家庭,父亲张绍进,是物理学博士,母亲张盈盈,是研究生物化学的博士,他们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台湾地区到美国的新移民。在母亲张盈盈眼中,张纯如“很开朗,是一个很爱说,很爱想的人,希望知道别人的想法,朋友很多。但是她不喜欢做领导者,不喜欢被人追随。她对什么事情都很有主见,总是笑那些追随时尚的人很盲从。她成为独立写作者也是因为不喜欢别人让她去写这个,写那个”。


            7楼2007-07-07 13:31
            回复
              再次见到张纯如,已经是6年后美国旧金山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那时的张纯如的印象,朱成山用“敏锐而坚毅”来形容她。他提到:“她的演讲题目是‘强奸南京’,当场就有两个日本人站起来向她发难,张纯如立即据理驳斥,批得两个日本人语无伦次,最后只有夹着包灰溜溜地逃离会场。” 


              在父亲张绍进的眼里,写作《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女儿“变得越来越有自信。”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大屠杀》是“非常错误的描写”。张纯如的反击非常强硬,她与齐藤邦彦一同接受“吉姆·里勒尔新闻节目”的访谈,当场驳斥。采访时,说起这一段,张盈盈的语气里依然满是对女儿表现的骄傲:“她非常强硬,非常正面的回击,她的英语又好又流利,结果那个日本人当场道歉。”


              9楼2007-07-07 13:31
              回复
                这一场论战如此成功,以致张纯如被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接见。这时张纯如的社会活动开始多起来,1998年,她获得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颁发的年度国家女性奖。美国公众开始普遍将她看做是“人权斗士”。张纯如官方网页的记录显示,从1998年开始到2003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到两场在各个大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内容大多是关于日军侵华、人权、人类社会的不公正等等。 


                张盈盈回忆,1998年后,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种族的人都来找张纯如,希望她能写写自己民族被侵害的历史,包括菲律宾的马尼拉大屠杀,还有印度一个小岛的历史等等。“到后来,纯如也觉得自己的确是在为人权做事。”张绍进说。张纯如的第三本书是《美国华裔史》,讲述华人在美国遭受的歧视。2002年,她开始搜集日本侵华受害人口述历史,而在她死前,刚刚结束了在菲律宾巴丹岛日军战俘营的旅行,准备着手写第四本书。张绍进说,对女儿的写作方向,他们曾表示过忧虑:“我们劝她第三本不要再写这个,但是女儿大了,我们不好干涉太多。”


                10楼2007-07-07 13:31
                回复
                  2025-08-15 05:33: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对于张纯如死前的精神状况,张绍进和张盈盈承认了忧郁症的说法:“她身体不好,晚上睡不着觉,一周去看两次心理医生,但是没有用。我们觉得他们给她吃的药都是错的。”“她从前总是夜里工作,白天睡觉。但是有了孩子以后,她要带孩子,又要做工作,不能再这样做,很辛苦。”张盈盈不认为日本右翼势力的威胁打垮了张纯如,日本右翼势力的确给张纯如寄过两颗子弹,“我们问她,有没有人身攻击发生,她说没有。不过也许是她怕我们担心,不愿意告诉我们”。 


                  张纯如死后,她生前的朋友、纽约大学电影系主任崔明慧披露说,张纯如生前一直带着枪,并说她不敢向人透露她有孩子,怕日本右翼势力对婴儿不利。但是张盈盈否认了这些说法,她强调说:“纯如从来不带枪,带枪只是最后期的事情。”她还说,崔明慧的很多说法“不是真的”。


                  11楼2007-07-07 13:32
                  回复
                    在加拿大“史维会”多伦多分会主席王裕佳眼中,张纯如的个性“十分单纯”。《南京大屠杀》一书在西方的流行,和王裕佳的推广有很大关系。“史维会”于1996年成立,完全是民间自发的NGO组织,这个组织的宗旨是致力于保存亚洲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实,维护公义,促进人文教育和种族和谐。王裕佳用自己的钱邀请张纯如到加拿大,宣传推广《南京大屠杀》,使这本书从加拿大开始,轰动了西方国家。 


                    “这本书能够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张纯如的身份,她是华裔,但她是美国人。如果她是中国人,就很容易让人觉得是政治宣传。”王裕佳说。 


                    张绍进和张盈盈说,张纯如去世后,他们一直致力于继续女儿的事业:“把历史真相公布于众,是中国人的使命,也是纯如的遗志。”


                    13楼2007-07-07 13:32
                    回复
                      人权斗士张纯如 

                      《南方周末》记者 万静 





                      纯如,意为和谐美好,出自《论语》“从之,纯如也”。张纯如的英文名“IRIS”意为鸢尾花,它是法国国花,象征希望、自由与和平。在父母的眼里,童年张纯如是个“书虫”,而成年张纯如是作家、历史学家和人权斗士 


                      我们,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离谁更遥远? 

                      纪录片《张纯如》国内部分拍竣,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博士、母亲张盈盈博士来到南京,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们强调,检讨那段历史,绝不是为了激发仇日情绪。恰恰相反,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是为了拯救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全人类的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属于全人类,与每个人都近在咫尺。


                      14楼2007-07-07 13:32
                      回复
                        前传 

                        “纯如和你们一样,小时候也整天念叨‘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这样的儿歌。” 


                        张纯如9岁时第一次听父母讲起1937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当时她想,如果外祖父母没有及时逃离南京,那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她了。 

                        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博士说,当时张纯如难以相信世界上会有这么惨绝人寰的暴行,在当地公共图书馆她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为此她曾专门找到外婆、姨妈印证父母的话,并把时间、地点一一记录下来。


                        15楼2007-07-07 13:33
                        回复
                          绝望中,他声嘶力竭地对着天空呼喊爱妻的名字“以白———”!他居然听到了回答。回答来自一艘正从远处靠近码头的小船,船上载着他的妻子、女儿和几位亲属。 

                          就这样,南京大屠杀发生前一个月,张纯如的外祖父母逃离生天。张铁君后来到了台湾,曾任《中华日报》主笔。每次回忆这一段,张纯如的母亲总会感叹他们的团圆是一个奇迹,这一家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 

                          张绍进说,出生在美国普林斯顿的张纯如童年时总缠着父母问,为什么要到美国来,为什么不呆在台湾,为什么不呆在大陆。这也是他们向童年的张纯如讲述那段悲惨历史的原因。“她的华人意识很强。可能是我们影响她的。”张盈盈说,自己很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一口咬定作为中国人是件丢脸的事,她认为,“那是身份认同有问题。” 

                          “我们从小就教育纯如和她弟弟,作为中国人是很骄傲的,因为我父亲是学儒家的。别人一讲中国的坏话,我就很气。”张盈盈说,“她(张纯如)不信基督教”。


                          17楼2007-07-07 13:33
                          回复
                            张纯如为自己是华人而骄傲,但她曾说很高兴自己生长在美国。因为有一次,父母带她去台湾讲学一个月,暂时在台湾的一个学校上学。台湾的小孩一定要把头发剪得短短的,而张纯如是长头发。父母就请校长特别通融了一下,张纯如的头发就没剪。结果所有同学都说,怎么只有张纯如可以留长头发?还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位英语老师“born(出生)”发音不准,张纯如就念给她听,老师很谦虚地跟着读了一次,但仍不准,结果张纯如还是不依不饶,继续纠正,老师脸上就挂不住了,很生气。 

                            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博士也饱经战乱,他的父亲曾任江苏太仓县县长,抗日战争时期逃到重庆,后去台湾。张绍进本人迟至1951年才与母亲从大陆经香港到台湾与父亲团聚。


                            18楼2007-07-07 13:33
                            回复
                              2025-08-15 05:27: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即便命运如此坎坷,张绍进与张盈盈一样,仍努力不自外于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在美国中西部教书时,张绍进与张盈盈夫妇曾联合当地华人办了一个中文学校,张盈盈是第一届校长:“抓人来念书。最后只找到8个小孩,坚持了6年。”教材都是他们自己编的,以中国儿歌为主。“纯如和你们一样,小时候也整天念叨‘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张绍进博士对记者说。 

                              张绍进博士说,正是因为他有文化自信,所以美国同事经常忘记他的华人身份。有一次学校来了新的华人教师,可能是一位习惯于贬低中国人以示自己除外的华人,一位美国同事跟他说“咱们逗逗那个新来的中国人”,说完之后才想起来,张绍进也是中国人。 

                              但由于没有语言环境,张纯如的中文最终还是难以运用自如,这也是张绍进和张盈盈的一个遗憾。


                              19楼2007-07-07 1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