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吧 关注:25,321贴子:801,685
  • 6回复贴,共1

[YUNDI]流亡者肖邦:请把我的心带回祖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标题:流亡者肖邦:请把我的心带回祖国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22期今年3月1日是波兰著名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F.F.Chopin)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举世都在怀念这位早逝的天才。波兰政府将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展馆命名为“肖邦馆”,肖邦乐谱手稿复印件被带往国际空间站……从波兰首都华沙到巴黎,从北京到纽约,各种以肖邦为主题的音乐会、电影、戏剧等纪念活动接连上演、持续火热,总数已超过2400场次。重温这位音乐天才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不经意间突然感悟,生命与音乐原来可以如此澄明、纯净和动听。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花丛中的大炮”,为同时代的音乐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赏;他一生钟情于5位女子,与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近9年却一直未婚;因为不愿当亡国奴,他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客死他乡时,年仅39岁,巴黎很多贵妇都认为昏倒在他临终的卧房里是幸福所在…… “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今天看来,这依然是对肖邦中肯的评价。与“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等人一样,肖邦已然成了波兰的象征和国家的名片,其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钢琴的范畴。


1楼2013-03-26 14:40回复
    “上帝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关于肖邦生平的美国故事片《一曲难忘》就曾风靡一时。肖邦短暂一生所留下的200多首作品,不仅是后世钢琴家们钟爱的佳作,还多次被改编为电影配乐或歌曲。据统计,肖邦作品是所有作曲家中被用于电影配乐最多的。电影《钢琴家》让人们记住了波兰的不幸和肖邦的音乐。作为一部反映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受纳粹迫害的影片,波兰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有意选用了肖邦的钢琴曲作为电影的主导背景音乐,包括三首《夜曲》、两首《叙事曲》、一首《圆舞曲》、一首《前奏曲》和两首《玛祖卡》,每一首都恰到好处地契合了电影的结构、情节与主人公的心境。尤其在片尾,在一片荒凉的废墟中,钢琴家翻飞的手指下飘扬着肖邦的《大波罗涅兹》,听起来令人心酸,却闪烁着无尽的人性光芒。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父亲尼古拉·肖邦是法国移民,在华沙当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教授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途经波兰时拥有的“一夜皇后”——波兰美女玛丽亚·瓦莱夫斯基伯爵夫人,早年就曾是尼古拉的学生。肖邦的母亲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弹得一手好钢琴。平日里,母亲弹钢琴和唱歌时,父亲就用长笛和小提琴与之配合。也许是遗传了父母的良好乐感,从孩提时起,肖邦便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按姐姐路德维卡的话说:“弟弟很快以哭声显示了对音乐的敏感。”刚满6岁,肖邦就开始跟着家庭教师正规地学弹钢琴了,这个幸运的孩子开始徜徉于巴赫和莫扎特的世界。7岁,少年肖邦发表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奏。从此,与当年的莫扎特一样,肖邦经常以钢琴“神童”的身份,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 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他奖给肖邦一枚钻石戒指。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16岁时,肖邦成为华沙音乐学院的学生,师从院长埃尔斯纳,接受曲式、和声和对位等方面的音乐训练。在这期间,肖邦饱览了祖国的山川,倾听了波兰的民乐,享受着美丽自然的天籁,这使得肖邦日后的《玛祖卡》等曲目中,洋溢着浓郁的波兰风情和乡村色彩。 1830年,20岁的肖邦刚从音乐学院毕业,他爱上了一位女同学,先后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来表达他的爱恋,其中《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艺术感染力尤为突出。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不是柴可夫斯基波澜壮阔的交响诗,也不像贝多芬那样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倒是接近莫扎特的协奏曲,像泉水一样叮叮咚咚,初坠情网时忐忑不安和满怀憧憬的心境,一点点喷流而出。平静的学习生活背后,潜藏着汹涌的革命浪潮。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期,波兰曾先后三次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爱国斗争,深深激荡着青年肖邦。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3-03-26 14:40
    回复
      2025-11-18 07:47: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欧洲大地的革命风雷潮起云涌。波兰爱国青年秘密集结,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积极酝酿着新的起义,革命一触即发。见此情形,亲朋好友不忍才华横溢的肖邦卷入充满危险的洪流,纷纷劝他赴国外演出,以乐曲为武器报效祖国。离开还是留下?这成了一个问题。肖邦在日记中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几经权衡后,为了去音乐之都维也纳进一步深造,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愤之情,肖邦最终选择了与生活20年的祖国别离。 1830年11月2日,在肖邦在踏上奔赴维也纳的旅程之际,友人送上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叮嘱说:“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肖邦隐约感觉到,从那一刻起,他此后的人生,永远伴随的将是无尽乡愁了。老师埃尔斯纳特别为他创作了歌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离别的痛苦折磨着肖邦,亲友的勉励又鼓舞着他。肖邦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这里的约翰指17世纪的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3-26 14:41
      回复
        “作为一名波兰人,我已经活了20年了” 到达维也纳不到一个月,华沙起义爆发了。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起程回国。在给华沙的友人的信中,肖邦写道:“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华沙起义一度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整个欧洲为之震动。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最终被沙俄军队反扑所扼杀,华沙再遭沦陷。当时正前往巴黎途中的肖邦,听到了华沙陷落的消息,悲痛欲绝:“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 肖邦迅速将自己的一腔悲愤化成了音符的雷鸣,为此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又称《华沙的陷落》),其悲愤的战斗精神绝不亚于法国《马赛曲》,旋律慷慨激昂,音符波澜澎湃,波兰人民奋起抗争侵略者的场景如在眼前。此前,练习曲只是纯粹为了训练各种演奏技巧,肖邦让世人明白,钢琴练习曲也可以成为经典。肖邦还创作了《葬礼进行曲》,以祭奠为国捐躯的英灵,悲壮的音乐激励着人们前赴后继。肖邦弹起琴来常常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只管弹下去,不到精疲力竭不肯罢手。朋友们后来找到了让他停下来休息的办法:请求他弹奏《葬礼进行曲》。肖邦从来不拒绝这首曲目,每次弹完之后,他总是一声不吭拿起帽子便离去。尽管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当时的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居民均属“俄国籍”),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延期,甘愿自我流放,当一名波兰籍流亡者。为此,有人劝解肖邦,“作为艺术家,都应是世界主义者”。肖邦却说:“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仍在摇篮里,但作为一名波兰人,我已经活了20年了……” 华沙起义失败后,波兰掀起了一股流亡的潮流。当时,法国在政治上支持波兰反对俄国和奥地利,成千上万的波兰革命者于是纷纷涌入巴黎。因为流亡,肖邦的人生也由此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段,一半为华沙时期,一半为“巴黎时期”,他的后半生基本上都在巴黎度过。


        4楼2013-03-26 14:41
        回复
          肖邦像泪珠一样纯洁


          8楼2013-03-26 14:44
          回复
            "肖邦长相清秀、举止文雅,他8岁时第一次公开演出几乎被人误认为女孩子。后来因体弱多病,脸色一直显得苍白,李斯特说他像“一个王子”。文弱俊美、苍白略有病态、高贵而才华横溢,肖邦具备了一切让上流社会妇女怜爱的条件,乔治·桑对他同样过目难忘。渴望女性的关爱加上乔治·桑的柔情,最终促使28岁的肖邦和34岁的乔治·桑成为情人,他们的关系一直维持了9年。期间,肖邦经常住在乔治·桑那位于巴黎远郊的诺罕庄园。风景优美的草原,石头彻成的房子,远处传来的牧歌,令肖邦一扫在巴黎时的忧郁。乔治·桑特意给肖邦安排了两间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发;一间是恬静的卧室,与乔治·桑的房间联通。白天骑马漫游,晚上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或者专心创作,成了肖邦和乔治·桑生活的主导。他们还不时邀请李斯特、巴尔扎克等名流参加家庭沙龙,肖邦即兴演奏总会激起热烈的喝彩。他擅长人物模仿秀,往往令来宾开怀。"最有意思的一段,呵呵.


            9楼2013-03-26 14:46
            回复
              "27岁时,肖邦毫不犹豫拒绝了“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当时俄国驻法大使一度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赐给他封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当年的华沙起义才授予的。肖邦义正辞严地答复:“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11楼2013-03-26 14: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