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流亡者肖邦:请把我的心带回祖国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22期今年3月1日是波兰著名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F.F.Chopin)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举世都在怀念这位早逝的天才。波兰政府将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展馆命名为“肖邦馆”,肖邦乐谱手稿复印件被带往国际空间站……从波兰首都华沙到巴黎,从北京到纽约,各种以肖邦为主题的音乐会、电影、戏剧等纪念活动接连上演、持续火热,总数已超过2400场次。重温这位音乐天才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不经意间突然感悟,生命与音乐原来可以如此澄明、纯净和动听。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花丛中的大炮”,为同时代的音乐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赏;他一生钟情于5位女子,与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近9年却一直未婚;因为不愿当亡国奴,他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客死他乡时,年仅39岁,巴黎很多贵妇都认为昏倒在他临终的卧房里是幸福所在…… “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今天看来,这依然是对肖邦中肯的评价。与“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等人一样,肖邦已然成了波兰的象征和国家的名片,其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钢琴的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