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南浔时报)
清明上来,南浔区南浔镇辑里村的桑地,嫩叶已从经历一冬的枝条破皮而出,青色桑果上,细细白白的桑花朴素地点缀着缤纷的春色。
一早,顾明琪就将花木搬上电动三轮,准备送到镇上的一所学校。除了花木基地,顾明琪在村里还有一块自己的桑地,但因为眼下经营的一个小规模的花木场生意很忙,顾明琪从去年开始就暂时停了养蚕。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顾明琪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到古镇上的辑里湖丝馆,为游客现场表演辑里湖丝传统制做手艺。
顾明琪是养蚕的一把好手,同样的一张蚕种,顾明琪总能比别人多收好几斤茧。除此之外,老顾还是村里鲜有知道怎么用老式丝车的人,放在解放前,这是家家户户都会的技能,但眼下,这种抽茧为丝的手艺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2010年6月,辑里湖丝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遗”名录。和丝茧纠缠了50多年的顾明琪,也在65岁的时候成为辑里湖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蚕虽然不养了,但顾明琪的桑地没有荒着,空的时候他常会去打理一下,从祖辈传承下来的老产业,顾明琪不想在自己的手里断了。
南浔镇辑里村,曾经享誉世界的“辑里湖丝”在这里其实已经衰落了很多年。
在很多人看来,辑里湖丝以及原产地辑里村重新被世人关注,缘自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通过这次世博会,人们知道了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上,产自辑里村的“荣记湖丝”荣获金奖。
而160多年后的今天,荣获首届世博会金奖的
“辑里湖丝”再次被人们注视的时候,当年的荣耀早已褪去。而作为中国辑里湖丝原产地的辑里村,曾经因丝繁华的场景也烟消云散。
和顾明琪同住辑里村的温晋璋今年也是67岁,虽然不再养蚕已有3年,但闲着的日子,温晋璋还是喜欢翻翻家谱。辑里湖丝的历史中,就有一页和温晋璋的先祖丝丝相连。
明代崇祯皇帝的首辅大臣温体仁就是温晋璋的10世祖。温晋璋告诉记者,温体仁从当时七里村里赴京履职后,辑里湖丝就被引进京城和皇宫,最后成为皇宫制作龙袍、凤衣的贡品。
自此,七里丝有“湖丝惟七里尤佳”之誉。
在此之前的清道光年间,辑里丝业已经出洋外销,据《上海生丝贸易的报告(1847-1848)》载:“中国出口丝几乎全部产自杭州、湖州、嘉兴三府,其中,湖州府的产量较其它二府为多。而湖州府最长的南浔、菱湖、双林三镇生丝市场中,最大的就是南浔。
通过查阅嘉业藏书楼的史料,温晋璋还发现,特别是当“辑里丝”成为湖丝的冠冕之后,南浔周边乡镇乃至县城所产之丝都冠以“辑里”之名,以图加价而售。
让辑里村村民印象深刻的是,就在当年上海世博盛会结束前的9月,村里最大的一家缫丝厂,也在全国丝绸行业萧条之际,“顺其自然”地倒闭了。
“这也许只是一张白纸,但背后它有很深的底蕴。”南浔镇辑里村,南浔尚豪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华告诉记者的时候,作为村里仅剩的一家丝绸企业,公司其实成立才不过两年半。
2009年9月,张建华和搭档沈建栋在辑里村成立公司的时候,和不少刚办企业的小老板一样,考虑的是怎么赚点钱。
可一年后,就赶上了上海世博会,一批批国内外知名媒体的记者涌进小村,通过寻找蛛丝马迹,还原辑里湖丝从这个小村登上代表中国丝绸行业最高荣誉背后的奥秘。
世博会中国馆最有分量的展示,以及曾经耳熟能详的辑里湖丝被人重新翻出来备受世人的瞩目,
很快让张建华和沈建栋这两个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激动得有点坐立不安。
沈建栋告诉记者,辑里湖丝不仅是南浔的品牌和财富,同时也承载着南浔人的梦想,因此应当站在更高的起点,重新为辑里湖丝正名。“做不好,会是一种罪过!”
从商机而言,这是一只金蛋。但面对过去的光辉岁月,这是一只烫手的山芋。
毕业于纺织专业的沈建栋还告诉记者。最早的丝绸就是货币,它本身有黄金的价值。一直以来,国人对丝绸始终有种特殊的情结。尽管这些年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和丝绸产业的悄然落寞,让它逐渐失去了原本的荣耀,但只要提起丝绸,人们依然会肃然起敬。
清明上来,南浔区南浔镇辑里村的桑地,嫩叶已从经历一冬的枝条破皮而出,青色桑果上,细细白白的桑花朴素地点缀着缤纷的春色。
一早,顾明琪就将花木搬上电动三轮,准备送到镇上的一所学校。除了花木基地,顾明琪在村里还有一块自己的桑地,但因为眼下经营的一个小规模的花木场生意很忙,顾明琪从去年开始就暂时停了养蚕。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顾明琪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到古镇上的辑里湖丝馆,为游客现场表演辑里湖丝传统制做手艺。
顾明琪是养蚕的一把好手,同样的一张蚕种,顾明琪总能比别人多收好几斤茧。除此之外,老顾还是村里鲜有知道怎么用老式丝车的人,放在解放前,这是家家户户都会的技能,但眼下,这种抽茧为丝的手艺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2010年6月,辑里湖丝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遗”名录。和丝茧纠缠了50多年的顾明琪,也在65岁的时候成为辑里湖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蚕虽然不养了,但顾明琪的桑地没有荒着,空的时候他常会去打理一下,从祖辈传承下来的老产业,顾明琪不想在自己的手里断了。
南浔镇辑里村,曾经享誉世界的“辑里湖丝”在这里其实已经衰落了很多年。
在很多人看来,辑里湖丝以及原产地辑里村重新被世人关注,缘自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通过这次世博会,人们知道了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上,产自辑里村的“荣记湖丝”荣获金奖。
而160多年后的今天,荣获首届世博会金奖的
“辑里湖丝”再次被人们注视的时候,当年的荣耀早已褪去。而作为中国辑里湖丝原产地的辑里村,曾经因丝繁华的场景也烟消云散。
和顾明琪同住辑里村的温晋璋今年也是67岁,虽然不再养蚕已有3年,但闲着的日子,温晋璋还是喜欢翻翻家谱。辑里湖丝的历史中,就有一页和温晋璋的先祖丝丝相连。
明代崇祯皇帝的首辅大臣温体仁就是温晋璋的10世祖。温晋璋告诉记者,温体仁从当时七里村里赴京履职后,辑里湖丝就被引进京城和皇宫,最后成为皇宫制作龙袍、凤衣的贡品。
自此,七里丝有“湖丝惟七里尤佳”之誉。
在此之前的清道光年间,辑里丝业已经出洋外销,据《上海生丝贸易的报告(1847-1848)》载:“中国出口丝几乎全部产自杭州、湖州、嘉兴三府,其中,湖州府的产量较其它二府为多。而湖州府最长的南浔、菱湖、双林三镇生丝市场中,最大的就是南浔。
通过查阅嘉业藏书楼的史料,温晋璋还发现,特别是当“辑里丝”成为湖丝的冠冕之后,南浔周边乡镇乃至县城所产之丝都冠以“辑里”之名,以图加价而售。
让辑里村村民印象深刻的是,就在当年上海世博盛会结束前的9月,村里最大的一家缫丝厂,也在全国丝绸行业萧条之际,“顺其自然”地倒闭了。
“这也许只是一张白纸,但背后它有很深的底蕴。”南浔镇辑里村,南浔尚豪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华告诉记者的时候,作为村里仅剩的一家丝绸企业,公司其实成立才不过两年半。
2009年9月,张建华和搭档沈建栋在辑里村成立公司的时候,和不少刚办企业的小老板一样,考虑的是怎么赚点钱。
可一年后,就赶上了上海世博会,一批批国内外知名媒体的记者涌进小村,通过寻找蛛丝马迹,还原辑里湖丝从这个小村登上代表中国丝绸行业最高荣誉背后的奥秘。
世博会中国馆最有分量的展示,以及曾经耳熟能详的辑里湖丝被人重新翻出来备受世人的瞩目,
很快让张建华和沈建栋这两个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激动得有点坐立不安。
沈建栋告诉记者,辑里湖丝不仅是南浔的品牌和财富,同时也承载着南浔人的梦想,因此应当站在更高的起点,重新为辑里湖丝正名。“做不好,会是一种罪过!”
从商机而言,这是一只金蛋。但面对过去的光辉岁月,这是一只烫手的山芋。
毕业于纺织专业的沈建栋还告诉记者。最早的丝绸就是货币,它本身有黄金的价值。一直以来,国人对丝绸始终有种特殊的情结。尽管这些年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和丝绸产业的悄然落寞,让它逐渐失去了原本的荣耀,但只要提起丝绸,人们依然会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