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煜词的派别,无外这几个观点:花间派、婉约派、南唐派(好像我还没看到谁说他是豪放派,虽然他直抒胸臆的表情风格实在是开了豪放派的先河)。想要理清李煜词的派别归属,我们就先要搞清这几个派别各自的定义及特点。
最早明确提出“婉约、豪放”概念的,是明代张綖的《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制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诗余图谱》收录的,均是宋人歌词,晚唐五代以及宋以后的词作并未收录。既然这本书的范围仅限于宋词,他的一切分析、评价都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那么他所谓的“词体大略有二”,也就不能脱离宋词的范畴。
由此得出结论一:婉约豪放是明代人对宋词的派别分类,非宋词则不适用于这一分类。
那么李煜算不算宋人,李煜词算不算宋词呢?李煜生于公元937年,卒于公元978年,他生活的年代,跨越了晚唐五代及北宋。而他的巅峰词作,也是在入宋后写的。这是一些人主张李煜词是宋词的主要理由。但不能忽略的是,在李煜42年的人生里,有39年都是在南唐度过的,入宋后两年就去世了。作为生在南唐,长在南唐,人生中百分之九十的岁月都在南唐度过的南唐最后一个君王,仅仅因为他在北宋生活过两年就把他归入宋人实在是有点本末倒置。而且,他的那些巅峰词作,都是以思念故国,难忘往事为主题
如果我们把李煜定位为宋人,又该如何定位他那些饱含故国之思的血泪之作?身为宋人却反复吟咏别的国家,难道那些要算做反词吗?被宋人灭掉国家的李煜,却要被后人当作宋朝人而摒弃了他自己的故国,这又让这个亡国之君情何以堪呢?让他那两年以泪洗面的生活情何以堪呢?推而及他,如果李煜是宋朝人,那与之先后归宋的孟昶、钱俶是否都是宋朝人呢?再推广一点,被司马家灭国的曹奂,到底又是魏人还是晋人呢?如果每一个被亡国的君主,都要被归入到灭亡他国家的朝代里去,那中国的断代史,未免也太混乱了。
由此得出结论二:李煜是晚唐五代人,他的词是晚唐五代词,不是宋词。
既然李煜词不是宋词,那也就不适用于“婉约豪放”的分类法。
既然是晚唐五代人,那他的词是不是花间派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花间派之所以叫“花间派”,其名字来源于《花间集》。花间集是后蜀赵崇祚编撰的词集,里面包含了温庭筠、韦庄、孙光宪、牛希济等共十八人的五百首词作,时间跨度自公元836年至公元940年约一百年,这一时间段大体可算作晚唐五代。这些词人因为词风相近——多以秾丽精致的语言为特色,内容相仿——大多以闺情为主题,因此他们被合称为“花间派”。需要说明的是,李煜的词作并未收录在其中——这也难怪,花间成集时李煜还是个三岁的孩子——因此李煜词不是花间派。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南唐的另外两位代表性词人——中主李璟及冯延巳的词作,也未被花间集收录。
另外我们来分析一下各派词作的特点与李煜的异同。
刚才说过了,花间派的特点是语言秾丽精致,内容大体以闺情为主。虽然其中也偶有清丽蕴藉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和抒发爱国情怀的(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但毕竟是少数,其主流依然是用华丽的辞藻描写伤春悲秋的闺阁情怀(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表情也大多直白大胆(终日劈桃瓤,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花间派的关键词:秾丽、闺情、代人言事
那么婉约派呢?不也是以伤春悲秋的闺情为主么?是否可以说,婉约派属于花间派,或者花间派属于婉约派呢?私以为不可以。婉约派与花间派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花间派喜欢代人言事,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是青年女子,花间词大多是替青年女子们抒发闺情(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而婉约派,则更多地将词当作抒发个人情绪的手段,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他们自己(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另外一个区别就是,婉约派的语言更加清淡婉转,情绪更加含蓄蕴藉,不若花间派直白露骨。这也是婉约派之所以叫婉约派的原因——“婉”意为婉曲;“约”意为缠束,所谓婉约派,即为用委婉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情绪。因此花间派与婉约派是两个不同的派别。虽然早期的宋词,在辞藻精致上确实有师法花间词的成分。
最早明确提出“婉约、豪放”概念的,是明代张綖的《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制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诗余图谱》收录的,均是宋人歌词,晚唐五代以及宋以后的词作并未收录。既然这本书的范围仅限于宋词,他的一切分析、评价都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那么他所谓的“词体大略有二”,也就不能脱离宋词的范畴。
由此得出结论一:婉约豪放是明代人对宋词的派别分类,非宋词则不适用于这一分类。
那么李煜算不算宋人,李煜词算不算宋词呢?李煜生于公元937年,卒于公元978年,他生活的年代,跨越了晚唐五代及北宋。而他的巅峰词作,也是在入宋后写的。这是一些人主张李煜词是宋词的主要理由。但不能忽略的是,在李煜42年的人生里,有39年都是在南唐度过的,入宋后两年就去世了。作为生在南唐,长在南唐,人生中百分之九十的岁月都在南唐度过的南唐最后一个君王,仅仅因为他在北宋生活过两年就把他归入宋人实在是有点本末倒置。而且,他的那些巅峰词作,都是以思念故国,难忘往事为主题
如果我们把李煜定位为宋人,又该如何定位他那些饱含故国之思的血泪之作?身为宋人却反复吟咏别的国家,难道那些要算做反词吗?被宋人灭掉国家的李煜,却要被后人当作宋朝人而摒弃了他自己的故国,这又让这个亡国之君情何以堪呢?让他那两年以泪洗面的生活情何以堪呢?推而及他,如果李煜是宋朝人,那与之先后归宋的孟昶、钱俶是否都是宋朝人呢?再推广一点,被司马家灭国的曹奂,到底又是魏人还是晋人呢?如果每一个被亡国的君主,都要被归入到灭亡他国家的朝代里去,那中国的断代史,未免也太混乱了。
由此得出结论二:李煜是晚唐五代人,他的词是晚唐五代词,不是宋词。
既然李煜词不是宋词,那也就不适用于“婉约豪放”的分类法。
既然是晚唐五代人,那他的词是不是花间派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花间派之所以叫“花间派”,其名字来源于《花间集》。花间集是后蜀赵崇祚编撰的词集,里面包含了温庭筠、韦庄、孙光宪、牛希济等共十八人的五百首词作,时间跨度自公元836年至公元940年约一百年,这一时间段大体可算作晚唐五代。这些词人因为词风相近——多以秾丽精致的语言为特色,内容相仿——大多以闺情为主题,因此他们被合称为“花间派”。需要说明的是,李煜的词作并未收录在其中——这也难怪,花间成集时李煜还是个三岁的孩子——因此李煜词不是花间派。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南唐的另外两位代表性词人——中主李璟及冯延巳的词作,也未被花间集收录。
另外我们来分析一下各派词作的特点与李煜的异同。
刚才说过了,花间派的特点是语言秾丽精致,内容大体以闺情为主。虽然其中也偶有清丽蕴藉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和抒发爱国情怀的(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但毕竟是少数,其主流依然是用华丽的辞藻描写伤春悲秋的闺阁情怀(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表情也大多直白大胆(终日劈桃瓤,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花间派的关键词:秾丽、闺情、代人言事
那么婉约派呢?不也是以伤春悲秋的闺情为主么?是否可以说,婉约派属于花间派,或者花间派属于婉约派呢?私以为不可以。婉约派与花间派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花间派喜欢代人言事,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是青年女子,花间词大多是替青年女子们抒发闺情(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而婉约派,则更多地将词当作抒发个人情绪的手段,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他们自己(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另外一个区别就是,婉约派的语言更加清淡婉转,情绪更加含蓄蕴藉,不若花间派直白露骨。这也是婉约派之所以叫婉约派的原因——“婉”意为婉曲;“约”意为缠束,所谓婉约派,即为用委婉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情绪。因此花间派与婉约派是两个不同的派别。虽然早期的宋词,在辞藻精致上确实有师法花间词的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