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758贴子:645,399

回复:转帖《剑桥秦汉史》中三国部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曹操的晚年(公元208—220年)
曹操的晚年都是致力于在西北方向扩张自已的势力,并加强他对皇帝的地位。当他想拿过刘表的土地的时候,他在赤壁之战中丢失了部分领土。可是,他赢得了刘表的随从人员的效忠,有些托庇于刘表的和平首府的学者和诗人这时都奔集在曹操门下,给他的统治生色不少。
与此同时,曹操对帝国官僚制度的上层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直到公元208 年为止,皇帝仍然继续百般设法维持着名义上的官僚制度,它的最上层包括三公和九卿。不用说,在这种情况下官职不再像灵帝时期那样进行买卖了。皇帝有时必然 可以乐于找无论什么人来当他的这些官。可是到了208年,曹操废除了三公的职位,而代之以另外两个最高官职:丞相和御史大夫。曹操自己做了丞相。
直到公元208年,汉王朝与曹操的随从人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正常了。曹操还没有索取过分的封号。在196年,他曾被任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但是他似乎在199年放弃了后一个职位。在204年他又另加了一个州牧衔,但这只是对他已有权力正式予以追认的手续而已。汉帝自然也有他的一帮随从人员,无足怪异的是,他们包括一些汉室孤忠和保守观点的人士。
在这些集团中间流行着的关于汉王朝不过正在经历着暂时的衰落的理论可能找到了最热烈的支持者。在公元200年,荀悦(公元148—209年)写成了一部汉代的史书,它的中心意思是说,在经过这些黑暗的年代以后,汉室将要中兴。在这同一年,不知皇帝是否知道其事,朝廷曾计划杀死曹操,其起因可能是误传了他的计划。这项密谋被挫败,曹操依然故我,毫发未损。可是公元203年,他安置了眼线来监视朝臣。


20楼2013-01-02 14:27
回复
    在这一讨论中出现了两种论据:其一为宇宙论方面的,其一为实际 的。在宇宙论方面,它干脆声言,所有迹象都表明天命已从汉室移到了曹操身上。从实际方面出发者则反驳说,汉朝的天命固然已经微弱得很,但是在整个中国被征 服以前,明白无误的新天命是不可能有的。曹操基本上是个主张实际的人,所以同意后一种观点。
    在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要叙述一下帝国其余部分的主要事件。曹操已经向西方拓展了他的领土。公元211 年,京师长安周围的地区被他拿了下来;在214年他又俘获了早在灵帝末年即已自称为王并在极西部支撑了下来的人;宗教领袖张鲁于公元215年投降了,这就 为曹操向帝国的西南部进军打开了通路。但是正在此时,西南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刘备软硬兼施地从原来的益州牧刘璋手中夺取了控制权。由于刘备位于西南,孙 权在东南,曹操在北方,这就形成了帝国的鼎足三分之势。三分局势延续了50余年。
    曹操晚年遇到几件不顺心的事。公元218年有一个忠于汉室而反对他的密谋在酝酿之中,但没有成功。公元219年,刘备从曹军手里夺取了原先属于那位宗教领袖的土地,因此打破了曹操通过自立为王而自封为唯一合法者的美梦。就在那一年,孙权把势力进一步向北扩展,从而更多地动摇了均势。曹操的死可谓死非其时。


    22楼2013-01-02 14:28
    回复
      2025-08-30 13:38: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汉献帝的被废黜(公元220年11—12月)
      在或真实或假想的家庭争吵之中,曹操的太子曹丕(公元186 —226年)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和官职。他做了新的魏王、新的丞相和他的领地上新的州牧。有人认为,一个孝子守孝的时间应该比曹丕所守的更长一些,但这位新 王迫不及待地要到他领地的南部去游幸。很可能曹丕是这样想的:他得向国内和国外的对手们炫耀他的新的武力,特别是要向他的几个弟弟和南方的孙权耀武扬威。 孙权的反应是向他表示忠心;刘备的一个重要将领也这样做了;在刘备和曹丕领土之间的一位非汉族的部落王也这样做了。
      这种称心如意的征象使得一个阿谀的朝臣把他未公布已达七年之久的天象揭示出来。自从公元213 年以来,他就从古代的图谶学说中得知,曹丕就是那位应该即皇帝位的人。如果把这作为一个试探器,它是达到了目的的。在11月的下半月和12月10日,关于 天命改变之事在汉献帝、曹丕、曹丕的随从和汉朝廷之间进行着活跃的讨论,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公元220年12月11日符咒被解开了:汉献帝逊位于曹丕, 汉王朝至此宣告不复存在。


      23楼2013-01-02 14:29
      收起回复
        总结一下楼主看后的感觉吧:
        1.西方似乎对于我们常说的宦官和外戚轮流专权导致东汉衰落的原因不以为然。作者在文中似乎一直对宦官都有着一种同情的感觉。而且很大程度上作者对于宦官专权,更倾向于是权力回归皇室的一种模式。
        2.对于曹丕篡汉这一段,请诸位多看看。他的观点比较新颖(反正我在志吧没有看见人发过类似的文章)。
        3.比较奇怪的一点,作为东方人的我们,视乎很少会提起天命这一因素。而作者却对这一因素相当重视。原文后面还有一章,感兴趣的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
        其他的再说吧。
        想申个精,不知道这一行不行。


        25楼2013-01-02 14: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