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吧,李安这次只是来钓(HX)鱼的,没想到钓出那么多心里阴暗的2B货。
少年派这部电影,其实只是李安和全球所有电影观众玩的一个小小的心理游戏,之前的采访也说道这位国际大导想要“轻松一下”,于是,他就想到了用一部这样的电影,来调侃所有观众。
不得不说,电影上线后,各大电影论坛都有无数网友进行“深度解析”。从具体分析、论证第二个故事的真实性,再到演化出第三、第四个故事(第三个故事指一家四口互相残杀、第四个故事主旨派为了生存吃了自己的女友),各种分析看似是有理有据非常到位,但其实,这些“聪明的观众”从来没有半点意识到:自己被李安耍了。
很明显,电影的结局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主角说了,两个故事都无法证明,作家要选信哪一个。其实,这时的作家,代表的就是大众的信仰取向(注意,是取向)。
在电影里,作者和海难调查人员都选择相信前者,这表示他们选择相信善或者光明。但是到了各大论坛上,清一色的阴暗派,而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的人,皆被视为无知、愚蠢、弱智,这真是太悲哀太可笑了。
这一部分人,有的是自愿选择相信第二则故事,这是恶人,心里阴暗;有的一开始想选择相信第一则故事,但是看了分析,被“说服”相信第二则,这是蠢人,没有主见(或者说意志不坚)
我不知道国外论坛大众如何评价,我只看到国内论坛的各种评论。不得不说,李安导演只是动了动手里的摄影机,就让一大群心里早已没有良知和光明的2B伪文艺亲年自己动手扇起自己的嘴巴,而且一边扇还一边一脸蠢相、沾沾自喜。某些人麻木的形象被导演用一种戏谑的手法在此摆上台面。
可以说,重要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引发的思考与评论,而是观众最后的选择。电影只是李安的工具,他用这个以故事、特效、内涵搭建出来的工具,戏耍了无数的观众,只为看看这些观众如何选择,而他自己,则躲在银幕的背后,偷偷地笑看一切。
人性,或者说,某些人,有多残忍多愚昧,不用电影告诉我们,看看满论坛的评论,你就知道了。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电影是李安的作品,但对于李安来说,我们,才是他真正的作品。
201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