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即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又称汉衣 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 位(约西元前2698年[1])至明末(公元17 世纪中叶)这近四千年中,以汉族(及汉 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2], 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 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 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 系。[3]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4],是汉民族传承五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 装,以《诗经》、《尚书》、《周礼》、 《礼记》、《易经》、《春秋》、大唐 《开元礼》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 来的礼仪文化,体现了汉族千年不变的民 族特色,并通过周礼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字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 布法律效仿华夏的冠服制度。[5]
汉服包括衣服、冠帽、发式、面饰、鞋 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 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 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20多项中国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的 美誉,反映了汉族的文化礼仪,汉文明的 核心是礼仪文化,而礼仪文化植根于服 制,正如孔子所著《易·系辞传》曰:“黄 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的基本 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 领、圆领等为其有益补充,一般不在显眼 处使用扣子(至明代才开始于部份款式的 服装显眼处上使用钮扣)。
满清初期,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 策,即所谓“留头不留髪,留髪不留头”, 严厉禁止人民穿着汉服,杀害大批拒绝剃 发易服者,从此汉服从人民生活中消失。 当代,社会上重新出现了复兴汉服的势 头,希望透过复兴汉服让国人认识自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