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成荫吧 关注:24贴子:849

【转】曹禺:我要写出一个大东西再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曹禺:我要写出一个大东西再死
转自《南方人物周刊》


1楼2012-11-22 16:48回复
      1983年春,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亲临北京人艺,指导他的经典剧目《推销员之死》。曹禺邀请米勒到家里做客,其间拿出一封信,逐字逐句念给他听。信是画家黄永玉写来的,信中说:“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
      一旁担任翻译的英若诚为难了,这还翻吗?全都翻,曹禺说。在人艺演员蓝天野看来,这些话,说到了曹禺的心里。


    2楼2012-11-22 16:49
    回复
      2025-08-25 05:59: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他天津的祖宅里,有一面墙上曾挂着几十幅表情生动、飞扬夸张的照片,那是少年万家宝看戏归来,一个人对着镜子反复表演的集结:愤怒、甜蜜、遐想、鄙视……从23岁到29岁,这位官家子弟密集地写出了《雷雨》《日出》《北京人》等7部剧本。文学界开始知道一个笔名叫曹禺的青年,许多人说他“有天才”。
        然而,从39岁到去世,47年间他再也没能写出一部自己满意而外界也公认立得住的作品。笔下的枯竭和名位的丰盛同时到来:新文化(300336,股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著名戏剧大师,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中国文联执行主席……还有,北京人艺首任院长。


      3楼2012-11-22 16:50
      回复
          晚年,他在痛苦中煎熬,自称“精神残废”。女儿、剧作家万方说,父亲是被扭曲和异化了的;一直到死,他都没能真正回到那个写《雷雨》时的自由自在的心灵。
          在北京人艺的排练场里,高悬“戏比天大”4个字,这是演戏的祖师爷们代代相传的话,也是曹禺经常说的。然而,他这一生,终究没能以自己之戏,招架住那个“天”,甚至连抗衡都未曾有过。
          人艺老编剧、曾任曹禺秘书的梁秉堃曾请教八十多岁的曹禺:90年代以后大家都不玩政治了,开始玩哲理,甚至哲理也不玩了,直接玩钱,您怎么看?曹禺答:这些个,都不是艺术的本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天”。作为一种美好愿景的“戏比天大”,或者将长久地高悬在那里。


        4楼2012-11-22 16:51
        回复
          当《雷雨》遇上阶级分析
          1933年暑假,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二楼阅览室里写出《雷雨》的曹禺,没想过它会成为“中国话剧百年一戏”。
            此时的中国话剧也是二十多岁的小年轻,刚从“文明戏”过渡为“爱美剧”。“爱美”,Amateur,业余;“爱美剧”就是非职业话剧,主要是文化人组成的业余剧团和学生剧团在探索尝试。剧目外引易卜生,内有先驱郭沫若、田汉等人的剧本。


          5楼2012-11-22 16:53
          回复
              这个大户人家的**故事在他的脑子里已经生长了5年,有些人物就活在他身边。比如繁漪的原型就是某同学的嫂子:南方人,会一点评弹,二十多岁嫁给同学的哥哥当续弦。丈夫是个木讷古板的工程师,满足不了她感情上、生理上的需求,于是她就跟小叔子好上了。而曹禺生活的环境里,多有周朴园、周萍的散体。
              曹禺花了很大功夫去写剧中人物的小传和札记。剧本中,每一个人物出场前,都有一段简短生动的介绍,文字相当漂亮。曹禺后来说,这些草稿,当年堆满了他的床底。


            6楼2012-11-22 16:53
            回复
                巴金是在北平三座门大街14号的一间阴暗小屋里,一气读完《雷雨》原稿的。他流泪了,但同时感到一阵舒畅,决意推动出版。许多年后,巴金在给曹禺的信中说,你比我有才华,你是一个好艺术家,你要多给后人留一点东西。
                《雷雨》很快被搬上舞台,郭沫若看后大加赞赏,李健吾评论: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今天,它在戏剧史上依然拥有突出地位。通常认为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剧走向成熟。


              7楼2012-11-22 16:54
              回复
                  演周朴园的郑榕说,按当时搞运动的潮流,采取阶级分析法为《雷雨》中的人物排队:周朴园是极右,鲁大海当然是左……每个演员被要求带着阶级感情去深刻揭露所演角色。于是,扮演繁漪的吕恩哭了:我演了十几年戏,现在我不会演了;过去也演过《雷雨》,怎么现在就不对了呢。
                  同样不能入戏的还有作者本人。从演员们体验生活到案头功课,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曹禺没有对他们讲过一句自己的意见。剧团有党组织,负责把握剧目的方向。演员白天演戏晚上开会,理清思想,端正态度。


                11楼2012-11-22 17:00
                回复
                  2025-08-25 05:53: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一天,曹禺悄悄去探生病的朱琳,拿一个小板凳,坐在床前,聊起朱琳扮演的鲁侍萍。
                    “这鲁侍萍啊,你现在觉得有点别扭是不是。”
                    “对对,是觉得别扭。”
                    “你要知道,她这一辈子最爱的就是周朴园。一个人的初恋,是一生不能忘记的。”


                  12楼2012-11-22 17:02
                  回复
                      1954年,新社会版《雷雨》上演,观众卷着铺盖连夜排队,各地兴起复排热潮。有段录音记下了曹禺当时看戏后的心情“舞台上的人物不是在我脑子里所想象的那个人物,有演得不够足的,有演得过火了的,不真实的,尤其是被夸张的角色,使我感觉到就不如我当初写剧本的时候那么愉快。”
                      有一次,被演员长时间酝酿阶级感情弄得又拖又假的台词腔折磨着,曹禺冲进后台对郑榕喊:“快快快,受不了受不了,我那剧本里头没有那么多东西!”


                    13楼2012-11-22 17:03
                    回复
                      (略)


                      14楼2012-11-22 17:09
                      回复
                        你不知道我有多惭愧
                          1952年,周恩来找曹禺长谈过一次,问起他的生活和创作情况。曹禺说,生活很好也很愉快,谈到创作却卡住了。从最近的一次创作《艳阳天》算起,他已经5年没有写出东西了。
                          “我自己正想写点东西的时候,就感到生活贫乏,自己真正感到的东西,需要的资料没有多少,就悔恨,就难过。中国有句话,“江郎才尽”。我不说才尽,我有没有才,真是个问题。一拿起笔来写现在,就感觉到自己肚子里一无所有。不像从前那时候,拿起笔来顺溜极了。”研究者说,他知道应该怎么写,就不会写了,写出来,也就不会好。


                        15楼2012-11-22 17:10
                        回复
                            在蓝天野眼里,曹禺是一个带点孩子气的、很天真的人。万方说,父亲天然有一种对人的兴趣,哪怕坐在轮椅上被推进公园,他也在观看来来往往的人,留意他们的穿衣说话,留意他们的关系。女儿万昭说,父亲是一个很感性的作家,他这个人就是一团感情,但他的感情总是容易受周遭环境的影响。
                            曹禺谈到过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那个缥缈精灵爱丽儿:最可爱,最像人。她为主人效忠,施展千般能耐,待功德圆满,向主人要求,恢复她原来的自己。又谈孙悟空:他保唐三藏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了西天,后来在一片慈祥、圣洁的氤氲里成了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慈眉善目地坐在那里,不再想花果山,不再想原来的猴身。


                          17楼2012-11-22 17:12
                          回复
                              1991年他写下一首短诗《玻璃翠》——
                              我不需要你说我美,/不稀罕你说我好看。/我只是一朵平常的花,/浓浓的花心,淡淡的瓣儿。/你夸我是个宝,/把我举上了天。/我为你真动了心,/我是个直心眼。/半道儿你把我踩在地下,/说我就是贱。/我才明白,/你是翻了脸。/我怕你花言巧语,/更怕你说我好看。/我是个傻姑娘,/不再受你的骗。
                              他在“文革”期间的表态文章被剧作家沙叶新归入“表态文化”。殊不知当年他每每过不了关,不得不从《红旗》杂志上抄口号,把自己骂得不是人了才算过场,回到家里难受得直抽自己嘴巴。
                              “文革”好像一幕10年大戏,演着演着也就演完了。其间,老舍投了湖,焦菊隐的骨灰装进了一个7块钱的骨灰盒,66岁的曹禺重回人艺,担任院长。他对人艺、对舞台还是一往情深:“我是爱这个剧院的。因为我和一些老同志在这个剧院天地里,翻滚了30年……戏演完了,人散了,我甚至爱那空空的舞台。”


                            18楼2012-11-22 17:14
                            回复
                              2025-08-25 05:47: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他还说,舞台是一处魅惑无限之地,是地狱,是天堂。一场惊心动魄的好戏,是从苦恼到苦恼,经过地狱般的折磨才出现的。只有看见了万象人生的苦与乐,才能在舞台上得到千变万化的永生。只是他的生活已被置换、抽空。
                                复出后,曹禺的社会活动非常多,每次回到家,就只剩下疲倦和沮丧。他对女儿说,我知道写不出来,我用社会活动来填补痛苦。他因神经衰弱而服用安眠药,每次吃了药,整个人才能放松下来,很多心里话才能说出来,他一个人,自己对着自己说。


                              19楼2012-11-22 17: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