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吧 关注:12,377贴子:671,710

分久必合:从“7月分兵”到济南战役 汪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鲁南战役胜利结束后的1947年1月25日,《华东野战军整军计划方案》上报中央,中央军委很快批准,正式组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张元寿、刘先胜任副参谋长。新四军、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等番号同时撤销,华东野战军统编为9个纵队,27万余人(无5纵,不含11纵队和12纵队),这使华东地区的两大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二为一,兵力更为集中,进而取得后来莱芜、孟良崮两大歼灭战的胜利。
但是,半年后的“7月分兵”却使华东野战军一分为三,长达14个月的时间分兵作战,虽然取得诸如沙土集、豫东、胶东保卫战等战役的胜利,却显得兵力部署捉襟见肘,不仅南麻、临朐、土山集等仗没有打好,而且使原可以乘胜扩大的战果失之交臂。直到1948年8月,为部署济南战役,华东野战军才真正合兵一处。其后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夺取大城市、大量歼敌的大歼灭战展现在华东大地,实现了将敌主力滞留于长江以北予以歼灭的战略构想。
这一段由分到合的过程体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难度。


1楼2012-10-31 13:36回复

    5月28日至6月2日,华野在沂水西北的坡庄召开团以上干部会,总结孟良崮战役经验,传达中央军委指示。
    饶漱石首先在会上作“关于准备反攻迎接胜利”的报告,认为:人民解*军已接近全面反攻的前夜,74师被歼是华东战场的转折点。只要我们再歼灭敌人一两个主力师或一个主力师加上两三个次要师,则华东战场即可取得主动,并可开始转向反攻。(参见刘统著《华东解*战争纪实》287页)刘统认为:“饶漱石的语气显得非常乐观,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干部的轻敌速胜情绪(288页)。”
    但是毛*东的电文使我们不难看出,如果饶漱石的这些话是对战局的“乐观估计”,那么“轻敌速胜”的源头并不是饶漱石。
    陈毅在会上指出:目前除山东及陕北外,我军均已转入反攻,国民党已面临崩溃的前夜。但就山东局部情况来看,我们还未取得主动,敌人正积极准备再次大举进攻,仍图寻我主力决战,我们还要准备进行恶战。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巩固内部团结,坚决服从领导,执行命令,戒骄戒躁,集中兵力在山东战场分批歼敌主力,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争取战局转变,并为本身转入反攻创造条件。(《陈毅年谱》上册第493页)从这些讲话中能不能看出,相比之下陈毅的头脑还是清醒的。


    3楼2012-10-31 13:40
    回复
      2025-10-20 12:16: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6月4日,毛*东在给全国各战区首长的电报中称:“现在我军作战业已全部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反攻”;6月14日又指出:“ 山东自歼74师后,局面已稳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并新组4个纵队,今后该区将有8个纵队作战。就全局看,本月当为全面反攻开始月份。”(《毛*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第051、054页)从这些电文不难看出,自华野歼灭整编第74师之后,最高决策层对战局的乐观情绪跃然纸上,并感染着各战区的军政主官。
      坡庄会议上负责指挥作战的华野副司令粟裕有何看法,不见记载,只是会前5月20日在华野各纵队汇报会上,粟裕有一个发言称:“此系关键性的一仗(指孟良崮战役——笔者注),敌如不再增兵,敌之攻势已达饱和点,不可能再组织同前的攻势;我再能歼敌一个主力师或两个弱的师,即可停止敌之进攻。”(《粟裕文选》第二卷第298页)但从会后华野的作战部署来看,粟裕仍然坚持“不性急,不分兵”、“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毛*东6月22日致陈粟谭并告刘邓电,《毛*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第059页)的作战思想。


      4楼2012-10-31 13:42
      回复
        坡庄会议之后,华野的作战部署几经修改。6月3日,以歼敌第5军、整75、85师,收复新泰、莱芜等产粮区。但我军调动后,敌立即收缩,第5军由莱芜南移,与整85、25师靠拢。遂改变计划,继续待机。23日,计划“以围攻桂系,吸引整9、57师增援而歼之”,后因敌军集中“5军、25、11、65、64第9等6个师,采取靠拢在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沂鲁山区进犯”,“留85师于莱芜,75师于新泰,57师于蒙阴担任守备,成第二线”,又以第45、8、54师向周村、临朐、高密推进,作为助攻方向,以“并进不如重迭,分进不如合进”的作战方针推进,并撤换前线指挥官,以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赴鲁中统一指挥,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陈、粟召开纵队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暂缓执行打桂系的计划,以第6纵队向临蒙公路出击,以第4纵队攻击费县,以第7纵队佯攻汤头,迫敌回援,主力集结沂水待机。28日,电告中央军委:“决以一个纵队攻占费县,以4个师控制临蒙线,其余主力集结待机”(参见《粟裕年谱》246-249页)。


        5楼2012-10-31 13:43
        回复

          开始仗打得挺顺。
          7月7日,叶飞和陶勇率第1、4纵队(又称叶陶、左路兵团)攻克费县,全歼整编第59师的38旅,并击溃敌援37旅一个团,共歼敌6000余人。9日,收复枣庄、峄县。(参见《百杰之旅》下册第245页)
          陈士榘和唐亮率第3、8、10纵队(又称陈唐、右路兵团)向津浦路万德至大汶口段发起进攻,7月8日攻占泰安,10日收复界首、万德、大汶口等地。
          此时,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正由郓城向南扩大战果。13日奉华野电令,叶陶兵团乘胜向邹县、滕县挺进,进逼津浦路;陈唐兵团放弃围攻泗水、曲阜的计划,以一部回师泰安阻击敌第5军,主力迅速攻占汶上、济宁。
          叶陶、陈唐两兵团的攻势严重威胁地后方基地兖州、徐州,7月12日,蒋介石下令从鲁中山区调回第5军、整85、75、57、65、48师及第7军,企图夹击华野外线5个纵队,在鲁中留下整11、25、64、9师。调动、扯散鲁中山区之敌的目的虽然已经达到,但敌7个整编师对叶陶、陈唐兵团的围攻却不容小视,敌以第7军、整48、65、85、57师向峄枣地区的叶陶兵团攻击;以第5军和整75师攻击泰安、大汶口地区的陈唐兵团,并隔绝华野两兵团的联系;以守备韩庄的整3师及布防于运河一线的33军及伞兵纵队向北兜阻叶陶兵团继续发展;以守备临沂、郯城、新安镇一线的整83、28、51师等部加强守备,防止叶陶兵团越过沂河北返鲁中。(参见《百杰之旅》下册第247页)


          14楼2012-10-31 13:58
          回复

            7月14日22时,叶陶兵团之第1纵队冒雨攻击滕县,第4纵队围攻邹县。因兵力分散,弹药受潮,4天攻击未能奏效,经查滕县守敌除整20师师部外,尚有134旅旅部和两个团、整20师炮兵团、整74师留守处和炮兵团、保安第6团等。18日,叶飞调第4纵队南下与第1纵队合攻滕县。此时敌欧震兵团之整57、75、85师(整75师临时加入欧震兵团,参见《百杰之旅》下册第252页)已经迫近,20日叶陶撤出战斗,准备东返鲁中。
            22日,敌查知叶陶兵团正由津浦线向枣庄运动,估计该兵团意图从枣庄东北之梁丘东渡沂河,返回鲁中,急令欧震兵团之3个整编师和整65、48师及第7军向梁丘地区推进;令整83师在沂河一线展开,堵击叶陶的渡河企图。


            15楼2012-10-31 13:58
            回复

              华野陈、粟、谭也为叶陶兵团的处境焦虑,22日,致电叶陶:“应以巧妙方法调动敌人,迷惑敌人,分散敌人,加大敌人空隙,然后摆脱敌人乘机东回,必能顺利完成东返任务。”并设想了东返的几个方案供叶陶参考,又指出“靠你们机断处理,或两个纵队集结行动,或分两路行动,均请仔细考虑实施,一切机断处理,争取胜利转移为要。”
              叶飞回忆:“敌人也必然估计我军寻求时机东返,不能投其所好。我和陶勇同志考虑再三,决定向鲁西南突围,只要能突破敌军的包围,就能与我第3、8、10纵队组成的右路兵团回合。”“我决心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首先示形于东,造成敌人错觉,随后再以有力一部继续向东佯动,引敌东去,这样就可使我1、4纵队主力与追击之敌拉开距离,趁机西去,跳出敌人合围圈。”“他(指陶勇——笔者注)同意我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并主动提出由4纵的彭德清师担任佯动掩护任务。彭德清师即第10师,第4纵队的主力,三年游击战争锻炼出来的坚强部队。佯攻掩护需要这样一支坚强部队,但是此去是否能回归?这是个未知数!陶勇同志为了使两个纵队顺利突围,忍痛使用彭德清师,这种心情和气魄是可以想见的!”“由于该师只两个团(第28、29团——笔者注),兵力不足,我又以第1师参谋长余光茂同志率第3团加强该师(《叶飞回忆录》459-461页)。”


              16楼2012-10-31 13:59
              回复

                这时中央军委来电:刘邓建议从华野抽出原中原皮定钧旅(已编为华野第1纵队独立师)速去中原,叶陶决定独立师随4纵10师匆匆上路(《百杰之旅》下册第254页)。
                7月25日,佯动部队东逼向城,与敌第7军、整48师激战终日,造成叶陶兵团向东突围的假象。26日,向沂河前进。同时,叶陶率第1、4纵队主力乘夜西行,28日在滕县以南冒雨越过津浦线,向独山湖方向前进,甩开敌人一天的路程。当敌发现上当,便丢下第10师掉头追赶叶陶兵团主力,彭德清乘机率佯动部队安全渡过沂河,返回鲁中山区。
                叶陶主力于7月28日越过津浦线,强渡滕河;30日强渡战家河;31日越过水宽4公里的白马河洼地。战胜敌军的围追堵截、雨季山洪等艰难险阻,终于在8月1日到达济宁附近,与前来接应的陈唐兵团会师。这时的华野主力第1、4纵队,“已是疲劳不堪,大伤元气,非战斗减员(疑应为战斗与非战斗减员——笔者注)多达2万人,每个师实际上只剩下一两个团(《华东解放战争纪实》303页)。”
                关于我军伤亡数字还有一种说法:“我叶陶两纵伤亡及非战斗减员约万余”(粟裕1947年8月2日致军委电。《粟裕文选》第二卷第327页)


                17楼2012-10-31 13:59
                回复
                  2025-10-20 12:10: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陈唐兵团连克泰安、大汶口之后,于7月16日围攻济宁。由于一路顺风,接受攻占济宁任务的第3纵队“领导上未认真考虑敌情,部队干部中滋长了轻敌思想”,济宁守敌为整72师全部(被歼重建)整66师13旅和整70师各一个团(羊山集战斗逃回),炮兵5个营另2个连,第5军留守处,还有还乡团3000余人,共计兵力近2万人。第3纵队在第8纵22师配合下攻击济宁,8纵23、24师担任阻击打援任务。经5天攻击不克,至21日,因援敌第5军、整85、75师逼近,陈唐遂决定撤出战斗,此役毙伤俘敌569人,我军伤亡3235人,其中阵亡495人。战后撤销第7师19团、第9师26团建制,每师仅两个团,“故导致干部战士情绪消沉”,“各团轻敌,战术老套”,“部队拥挤城下,伤亡增多(参见《山东雄师》239页)”。


                  18楼2012-10-31 14:01
                  回复

                    7月14日,陈唐兵团的第10纵队奉命围攻汶上,战至21日不克,这时敌援第5军主力进至南峰附近,整75师进至邹县、曲阜一线,整85师已与我第8纵队战于宁阳西北之凤凰山。10纵奉命于21日黄昏撤出战斗。
                    7月27日,10纵奉命占领汶上东南一线,掩护叶陶1、4纵队向鲁西南转移。8月1日,也就是叶陶与陈唐在济宁附近会合的同一天,10纵参谋长赵俊接陈士榘电话: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命令10纵负责在梁山地区阻击敌第5军、整84师,并强调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两个师特别是整5师紧紧拖在梁山地区。还特别强调屁股一定要朝北,不能朝南。(《28军征战纪实》134页)


                    19楼2012-10-31 14:02
                    回复

                      8月4日,第5军45旅以汶上城为依托,攻击我第10纵29师甸富、王家口阵地,击退敌10次攻击后,转移到汶河西岸。7日,5军渡过运河,29师在运河西岸阻击,黄昏转移。9日,整84师前锋到达三合寨、红船口,并加速向东北进击。10纵28师83团在前后孙庄至湾里孙一线防御。12日,西线兵团决定10纵渡黄河,由82团在“东平湖端至黄河的小河沟一线”断后,掩护全纵安全渡河。“由于时间仓促,船只准备不足,对渡口情况不了解等原因,13日渡至最后时,河面遭敌飞机火炮封锁,致侦察营一部、少数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部分伤员、4千多支前民工,及数百匹骡马、部分武器弹药,被敌截于黄河南岸。除侦察营等部分人员与敌周旋后归建外,其余大部失散或被俘。”(《28军征战纪实》141页)
                      以上是叶陶和陈唐两外线兵团的大致情况。


                      20楼2012-10-31 14:03
                      回复

                        10日,华野主力准备歼击东里店之敌整25师,后因欧震兵团进占沂水,与整25师靠拢,故未遂行。
                        当日,陈粟谭致电各纵并报华东局、中央军委电,提出:拟率主力西移,与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会师,歼击西面之敌(经查《粟裕文选》中没有收录此电报全文——笔者注)。军委当日2时复电:“你们手里4个纵队不要轻动,待敌动态完全明了后再作决定。(《粟裕年谱》第252页)”——这是自分兵以来,华野领导层再次提出要合兵一处,集中兵力歼敌。
                        分兵刚10天,为何就提合兵?笔者认为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华野分兵之后,敌军也必然做出分兵部署,这在后来的敌我态势就可看出。因此华野领导层认为就应该集中华野兵力,歼灭西移之敌;二是此举估计应该是粟裕的想法,若如此,这应该是对分兵不同意见的首次表达。也说明粟裕在当初分兵时,可能就有不同意见,只不过当时没有表达出来。


                        22楼2012-10-31 14:05
                        回复

                          当日17时,华野陈粟谭致电陈士榘、唐亮、王建安并报刘伯承、邓*平、中共中央,又一次提出,如敌再不西援,拟西向与陈唐、叶陶会师夹攻敌人(《粟裕年谱》第253页)。同日21时,陈粟谭还有一电致中央军委,《粟裕年谱》称“暂缺”。
                          直到12日13时,毛*东复电:“陈粟谭:你们手中各纵宜寻机歼击黄百韬部。东里店战斗后,你们是否向西移动须依情况决定:(一)如敌以一部西援,确有夹击歼敌机会,则你们可移至利于夹击之位置(不是与陈唐等会合),与陈唐等夹击该敌,自属有利。(二)如敌仍维持现状,则你们西移与陈唐会师,无仗可打,且敌将全军向西,迫你们处于背水地位。(三)如敌大部或全部西援,则你们西移亦不好打。总之,只有第一种情况方可考虑西移,第二第三两种情况均不可西移,而以位于东面吸引敌人,并寻机多歼敌数部最为有利。东里店胜利后,望再找歼敌机会。陈唐、叶陶则放手歼击津浦线上各敌,愈多愈好。”(《毛*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第072页)这是中央军委在华野三次提出合兵以来,明确表示了不同意见。仔细分析,毛*东电文中的(二)(三)两种情况不大可能出现,而第(一)种情况却是十分可能,但华野陈粟谭没有再三提出己见,而是执行了中央军委的决定。


                          23楼2012-10-31 14:06
                          回复

                            合兵的想法不只是陈粟谭有,陈士榘、唐亮也有,11日,陈唐致电陈毅、粟裕、华东局,建议集中兵力放手打大歼灭战。而毛*东则是要陈唐“迅歼72师等部,然后过湖西与刘邓会师。”(《粟裕年谱》第253页)
                            14日,华野判断敌开始局部西援,决定乘敌为全部后撤前,首先歼灭南麻之敌整11师5个团,切断整9、65、64师退路。次日发布作战命令。
                            18日,发起南麻战役,第2、6、9纵攻击南麻,第7纵于南麻以南阻援。攻击遭到整11师的顽强阻击,我军在敌人的子母堡以及密集的火力前进展缓慢。19日,敌援整25、46师到达南麻以南于家崮、牛心崮一线,受阻于第7纵队。整25师师长黄百韬曾因孟良崮战役受到处罚,此次作战拼力进攻。21日,整25师突破7纵20师60团阵地。而此时南麻战斗已成胶着,当夜粟裕命令撤出战斗。


                            24楼2012-10-31 14:07
                            回复
                              2025-10-20 12:04: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时任9纵25师73团团长兼政委的孙同盛回忆说:“战后,聂副司令员(聂凤智)对我说:‘瞎子(孙同盛外号)!华野粟裕副司令员表扬你们了,当时粟副司令员在山上观察,他说:整个南麻全线战况沉寂,惟有第73团方向战斗激烈,敌11师集中了全军的炮火都倾泻在73团阵地上,第73团打得英勇顽强!’”(孙同盛著《学习战争》第88页)
                              22日,敌第8军进占临朐,企图切断南北交通,威胁华野后方,陈粟谭决定乘敌立足未稳,攻击8军。24日晨发布命令,黄昏发起战斗。以第2、9纵队攻城,第7纵阻援。因雨天潮湿,弹药受潮,攻城受阻。粟裕急调6纵参战,但因河水暴涨,6纵28日才抵达临朐城外。29日晚,第2、6、9纵发起总攻,因弹药受潮、器材不足、协同不力,不克。敌援整9、64师已经与7纵展开激战,突破三岔店阵地。粟裕于30日下令撤出战斗,部队向诸城地区转移。


                              25楼2012-10-31 14: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