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52,138贴子:104,659,732
  • 7回复贴,共1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温州却有免费的早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10-27 21:23回复

    瓯海
    新桥卧云西苑门口每天早上6点到8点提供免费早餐'主食是稀饭'配菜咸鸭蛋'萝卜干'花生米'豆腐干等'


    2楼2012-10-27 21:25
    回复
      2025-08-31 01:12: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乐清农民夫妇开了家免费早餐店 传递一碗粥的温度


      5楼2012-10-27 21:26
      回复
        一群老邻居乐善好施40多年 温州红日亭里有着什么样的精神


        6楼2012-10-27 21:29
        回复


          7楼2012-10-27 21:31
          回复


            12楼2012-11-05 18:56
            回复
              免费施茶摊坚持40多年 “红日”照耀爱心荡漾温州浙江在线9月6日讯 温州街头,人群熙熙攘攘。路亭里,树荫下,每到夏天,总有一股清香让人们驻足——这是遍布温州大街小巷的伏天凉茶点。一张张桌子后,是一桶桶散发着药香的伏茶,和一群群同样挥汗如雨的义务烧茶人。这种公益行为,是温州全民善行的一种缩影。修桥铺路、助学助医、扶危济困和赈灾救险等,几乎每一项社会公益项目的背后,都凝聚着温州人的爱心。物质富裕的温州人正大步向精神富裕迈进。 “升级”版红日亭,夏有伏茶冬有粥也许老温州人都不太知道,红日亭里的故事,最早开始于40多年之前。为路人烧制免费伏茶,最初只是一些老人们零星的自发善举,仅仅局限于红日亭等几个地方。 10多年前,城市拆迁,红日亭也拆了。但这份爱心,依旧存在。后来,华盖山广场建好,大家就在一棵大榕树下,临时搭建了一个铁棚,给大家供应伏茶。铁棚又变成了一个亭子,名字还叫红日亭,每到夏天,必有伏茶喝。但老人们一直在想,还能为大家做点什么。那是在2006年的8月,一起烧茶的朱永麟、叶宝春等几位老人凑在一起聊天,有人说,一些流浪者,乃至个别收入不高的外来民工,冬天有时候都吃不上一餐热饭。要不,红日亭冬天再煮点粥吧?说干就干。从那年冬天开始,老人们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钱,凑了三四千元,买了锅碗瓢盆和大米,开始施粥了。这举动,一下子又感动了许多老人,他们纷纷加入,红日亭老人从当初的五六个,很快就增加到了20多人。后来,老人们分成了两班,两天一班,夏天,为路人送上清凉温润的凉茶;入了秋冬,就为孤寡老人、流浪者和清洁工等,送上了热腾腾的白粥和小菜——这里每天要用掉将近100斤大米,煮上***锅粥,分给五六百个人。此后,红日亭的善举,继续“升级”:四季八节,他们不断变换着花色品种,端午节分粽子,冬至有汤圆,春节前夕还能吃到年糕……


              14楼2012-11-05 19:02
              回复
                施粥亭成爱心接力站   在鳌江镇殿后街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在迟暮之年建起“爱心施粥亭”,为路人免费供应热粥、凉茶和洗脸水。炎炎夏日里,他们为广大市民送上了丝丝清凉。近日,记者来到了鳌江殿后街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小亭子。   8位老人的乐助善举   老人熬粥和煮凉茶的地方就在鳌江殿后街,临近老菜场。说是施粥亭,其实是搭建的简易棚,几个平方米大小,棚中央挂着“爱心施粥亭”的匾牌。里面坐着几位老人,他们一边聊着天,一边煮着凉茶。86岁的王培勋,81岁的吴明听,58岁的梅兰芬等8个老人是“爱心施粥亭”的发起人,他们都来自杨殿前老人会。老人们告诉记者,这里早上供粥,中午和下午则供凉茶,并给过路人提供洗脸水。酷热的天气里,这里的凉茶供不应求,过路的三轮车夫或是行人都要停一停,喝一碗凉茶解渴消暑。  据王培勋老人介绍,“爱心施粥亭”于两年前建立,这里原是一个普通的凉茶供应点。两年前的一天,王培勋和几位老人在凉茶亭里聊天,忽然看到一个小伙子来到巷尾的一个垃圾桶边上,一阵东张西望后,趁没人注意就从垃圾桶里掏出一大把泔水直往嘴里送。这一举动对老人们触动很大。自那以后,老人们就萌生了建一个“施粥亭”的想法,并很快付诸行动。每天,从早上3点钟开始,老人们就开始忙碌,起火、烧粥、买菜、准备小菜、运送山水…5点钟开始供应热粥,9点钟开始准备凉茶。刚开始,来喝粥的只有五六十人,现在多的每日有百余人,个别胃口大一口气喝了五碗粥。在这些施粥的老人中,年纪最大的86岁,最小的58岁,冬来暑往,他们起早贪黑,却从没说过半句辛苦。81岁的王明听老人前两天刚刚挂完点滴,就马上赶来帮忙。老人们告诉记者,他是长期在煤球炉旁边生火导致支气管炎发作的。施粥比供应伏茶要麻烦很多,所需要的资金也多。最初的费用都是老人们自掏腰包,每天30斤米,500斤山水,买小菜的钱,雇人送水的钱都是老人家拿着退休金自己认来付的。后来,老人们的善举得到好心人的响应,许多企业和个人为老人们乐善好施的行为所感动,纷纷前来捐助。一些不留名的爱心人士还会为他们送来米、地瓜、椅子等物品,甚至很多路人在明白老人们的善举之后,也会捐一些款。每当有人捐钱捐物,老人们便会张贴公示。  施粥亭发起人之一、今年58岁的梅兰芬说,“爱心施粥亭”不仅供粥、凉茶,每逢节日,还要准备一些节日特色食品,如端午有粽子,冬至烧汤圆,十一煮红枣,年关将近的时候就送年糕。今年端午节,老人们组织附近热心邻居,包了2700多个粽子,送到墨城、水心、港口等老人院和鳌江几个社区的孤寡老人手中。“一些老人在送粽子给孤寡老人时,还自掏腰包给他们钱。”梅兰芬说,日子久了,每天会有谁来喝粥,她心里一般也有数。一次,她发现一位每天来喝粥的低保户没来,于是在收摊后就把预先为这位低保户留的粥径直送到她的家中。  采访过程中,老人们时不时站起来给锅炉添水,问及姓名也大都不肯告知。老人们告诉记者,社会上也有个别不理解他们的人,所幸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和子女亲朋都给予了他们强力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他们的善举受到了人们推崇和肯定,不仅仅是爱心传递,而是带动了更多人行善的积极性。


                15楼2012-11-05 19: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