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吧 关注:12,403贴子:671,788

回复:东线之火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记事 汪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下碣隅里

这是长津湖最南端的一个小镇,通往新兴里的公路沿湖蜿蜒北上;通往柳潭里的公路向西而后折向正北,依山而行。这个自然形成的公路枢纽是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盆地,只不过四周的山不似新兴里、柳潭里的高峻,而是坡度平缓的丘陵。东北方向一片绵延起伏的山地,主峰为1071高地,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东山——俯视着这个临湖小镇。
11月19日美军陆战1师到达这里,师长史密斯没有搭理第10军司令官阿尔蒙德急速向北推进的命令,而是在这里紧张施工,修建简易机场,设置师前进指挥部和后勤补给基地,储存了大量补给物资,并建起坚固的环形防御阵地,支持前出到新兴里的步7师第31加强团和前出到柳潭里的陆战5团和7团。这一态势无论对美军的进攻和退却都将是十分有利的。
我9兵团宋时轮将军也十分明了:拿下并关闭下碣隅里这扇大门,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就逃生无路。不久,美军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少将也将看到这一点:漫长的后撤之旅关键是确保下碣隅里的安全。
根据兵团作战意图和部署,20军军长兼政委张翼翔令第58师攻占富盛里、上坪里,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下碣隅里,切断下碣隅里之敌的对外联系,然后在我27军协同下围歼该敌;第60师夺取古土里以北地区,切断长津湖地区敌人的南逃退路,坚决阻击敌人增援,并相机围歼古土里之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7楼2012-10-25 17:27
回复

    长津江东的172团先攻占上碣隅里,而后继续向下碣隅里方向发展,被敌人密集火力所阻,即转向攻击东山。战士们在弥漫的风雪中摸上东山,开始比较顺利,美军尚未发现我军的行动,连工事也没有构筑,仅了些长方形的浅沟,钻进鸭绒睡袋呼呼大睡。战士们扑了上去,抓了几个美国佬。搏斗中响起了枪声,枪声又引来密集的火力,战斗激烈起来。172团一鼓作气连续攻下三个山头,并攻占1071高地主峰及其西南小高地。拂晓,完全控制了下碣隅里以东的山地。防御东山的美军并非成建制的部队,只是几个特种部队的临时拼凑,主力是美军第10军工兵营。美军残部退下东山,在坦克的掩护下勉强建立一条防线。东山失守,下碣隅里一览无余,美军一时又无法抽调兵力反击,只有利用优势炮火进行报复,对我军炮兵阵地进行反炮兵压制,又对我阵地表面部队和后续部队的集结地域进行火力覆盖。
    此时我军伤亡增加,各连建制已经打乱,部队已经无力向下碣隅里镇中发展攻势。今天看来,或是由于我军通信不畅,未能把握及时投入预备队扩张战果,乘胜向下碣隅里发展攻势;或是由于美军猛烈炮火的轰击,迟滞了我军进一步的发展,使下碣隅里的美军得到喘息,错过一举攻下下碣隅里的最佳时机。


    49楼2012-10-25 17:28
    回复
      2025-11-01 23:38: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夜激战,我军终因步兵轻武器无力压制美军大量坦克和大口径火炮组成的火网,伤亡重大,攻击受挫。
      一夜激战,也查明了敌情。战斗发起之前,侦得下碣隅里之敌为一个师指挥所和一个步兵营。战斗中弄清下碣隅里驻有美陆战1师的前进指挥所、3个陆战营、1个坦克营,加上师属各类特种兵,将近万人。
      29日天亮之后,美军的反扑开始了。首当其冲的是东山,美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发起攻击,规模一次超过一次,但都被我军击退。10时许,更大规模的攻击开始了,地面炮火轰击,空中敌机多批次轰炸扫射,炮弹、炸弹和凝固汽油弹把东山烧成一片火海。我172团9连坚守1071高地主峰的战士仅余30人,且人人带伤,仍在火海中坚守阵地,击退美军一次次的攻击。


      50楼2012-10-25 17:28
      回复

        29日这一天172团各连在美军地面、空中火力封锁之下,失去和师团指挥部的联系,没有任何补给、没有任何支援的艰难情况下,奋勇搏杀,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守住了关键的东山。

        20军58师对下碣隅里的攻势极大地震动了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长津湖地区美军被分割围歼的态势已经让这位职业军人看到了对手的决心:下碣隅里一失,陆战1师的退路即被封闭,长津湖地区美军将全部失去支撑,面临灭顶之灾。加强下碣隅里的防御自不待言。于是下令古土里美军迅速增援下碣隅里。
        20军军长张翼翔也看到了这一点,令60师对古土里发起进攻,攻占古土里东北一个高地,但未向古土里发展攻势。
        11月29日,古土里美军组织了一支特遣支队,计有美军2个步兵连,2个坦克连,英军海军陆战队第41特遣队,共900余人,29辆坦克,160辆汽车,由英军德赖斯代尔海军中校指挥,向下碣隅里推进,企图打通古土里与下碣隅里的联系,增援陆战1师。
        特遣队一出古土里便遭到志愿军的攻击,行军速度十分缓慢。天黑时分才到达古土里以北6.5公里处。我20军60师178团和179团严密控制公路两侧高地,又从180团抽调一个营钳制攻击古土里,使其无暇支援北上的特遣支队。


        52楼2012-10-25 17:29
        回复

          天黑之后我志愿军各部在迫击炮和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冲上公路,将特遣支队切成数段,英美军士兵纷纷下车依托车辆和公路排水沟进行抵抗。德赖斯代尔中校不顾后续部队被截断,继续指挥坦克掩护下的车队向下碣隅里前进,德赖斯代尔也数度负伤。最后特遣队的前部约400人终于抵达下碣隅里。
          特遣队的后部因距古土里不远,部分当完逃回古土里,部分在坦克围成的环形防御圈中召唤古土里的炮火支援,坚持到30日天亮,才冲开血路杀回古土里。
          特遣队的中部因失去前锋和后卫的支援,又弹尽粮绝。30日凌晨2时,我60师179团1营俘获美军陆战1师师部第4部(后勤部)部长助理查伊杰斯达中校。巧的是该中校曾驻北平任美军新闻官,能说中国话。1营教导员沈灿向他宣传了我军的俘虏政策,要求其指挥所属部队放下武器,就地投降。此时美英被围部队还心存突围幻想,企图拖延时间,等到天明时分在空军火力掩护下突围。1营长张宝坤下令再次发起攻击。如此,遭到惩罚之敌才答应立即投降。投降的官兵计有:美、英、土耳其士兵179人,李伪军53人,陆战1师中校1人,少校2人,以及3个日本人,2个国民党特务。(见《百旅之杰》)(下)450页)


          53楼2012-10-25 17:30
          回复

            12月4日陆战1师下达撤退命令,空运后送伤员,余部休整至12月6日开始向咸兴后撤。下碣隅里之敌整编为两个战斗群即陆战5团和陆战7团战斗群,向古土里南撤;至古土里后,原古土里之陆战1团作后卫,全师经真兴里、五老里,退向咸兴。为接应陆战1师这支美军王牌军的后撤,美军集中兴南海面4艘航空母舰上的所有战斗机和攻击机,对后撤行军纵队上空实施空中支援,白天行军纵队上空至少保持24架飞机,夜间也出动夜航战斗机,保持不间断的火力支援。并指挥轰炸机对志愿军后方地域实施轰炸,阻止向长津湖前线提供物资和人员的支援。
            我志愿军9兵团根据战场态势,再次调整部署:26军围歼下碣隅里之敌;27军结束柳潭里战斗后休整两天,主力取道社仓里、黑水里向咸兴攻击;20军以一部围攻古土里,主力进至黄草岭地区,阻敌打援。
            12月5日26军76师和77师到达下碣隅里,78师和88师还在途中。20军58师立即移交阵地,执行兵团插向黄草岭的任务。此时58师已经冻饿交迫,减员严重172团、173团和174团缩编为35个排,仅800人。


            55楼2012-10-25 17:31
            回复

              东山的争夺又开始了。12月6日清晨美军向东山发起攻击,四个多小时的狂轰滥炸,美军才夺取东山。随后美军的突围开始了,但一出下碣隅里就遭到志愿军的火力阻拦。日落时分美军仅仅前进了7公里。天刚黑,26军就开始向东山攻击。美军十分清楚东山对后撤的意义,下午攻占后即刻部署坦克、迫击跑、无后坐力炮等重型火器,形成绵密的火力网,因此26军的反击几次都没有得手。但是,这支刚上场的生力军没有被美军吓倒,而是一次次顽强进攻,用步枪和轻机枪组成交叉火力,用迫击炮和手榴弹,一次次迫使美军车队停下来。如果没有坦克等重型武器的掩护,美军车队真的是寸步难行。直到12月7日清晨5时下碣隅里突围的先头部队才进入古土里。这一18公里的路程美军竟花了23个小时。
              12月7日上午10时下碣隅里美军后卫陆战5团焚烧、炸毁留下的物资,在空中火力的掩护下撤出下碣隅里。当晚19时,当下碣隅里美军后卫陆战5团还在后撤途中,尚未抵达古土里时,陆战1师就下达撤出古土里的命令。
              美军的后撤成功得宜于以下几点:
              严密组织,合理部署,夺取并控制公路制高点,后撤途中交替掩护;
              强大的空中力量,为后撤部队撑起空中保护伞;
              空运伤员,使突围部队无后顾之忧;
              后勤保障得力,维持参战人员的体力和体能消耗得以补偿;
              还由于我参战部队的战斗力下降,追击和阻拦已成强弩之末。


              56楼2012-10-25 17:31
              回复

                艰难的追击
                东线的战斗已近尾声,可是,尾声比序幕还要惨烈。
                12月8日,20军在黄草岭地区占领阵地,阻敌南逃北援;26军从下碣隅里尾敌追击;27军从社仓里向咸兴推进。9兵团的部署尚未就绪,古土里美军的后撤已经开始。
                当日我20军58师参谋长胡乾秀和174团政委郝亮在黄草岭指挥所遭美军空袭,壮烈牺牲。
                守备1081高地的我60师180团1营二连全体官兵冻死在阵地上,严寒和苦战已经耗尽了我军将士的体力。(见《百旅之杰》)(下)463页)
                12月10日午后美军突围之敌全部越过黄草岭。20军军长张翼翔、副军长廖政国仍不弃追敌决心,令58师、60师组织可以行动的100余人,由60师参谋长蔡群帆率领追击。172团团长王祥仅带一个班尾追美军达10余公里。这支中国王牌军,怎么也不能容忍美军从自己手中逃逸。
                我27军经新兴里、柳潭里之战伤亡较大,建制破坏严重,军迅速调整建制,79师编为3个连,80师编为9个连,81师编为17个连,94师编为9个连,各连实际人数仅40—50人。
                12月11日27军在南进途中接9兵团电令,美军已突破黄草岭继续南逃,要求27军向地境方向加速追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7楼2012-10-25 17:32
                回复
                  2025-11-01 23:32: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2月14日27军先头部队进至地境附近。
                  12月15日79师攻占地境西南一线高地;80师攻占东峰、中峰;81师攻占上间里、高阳里,歼敌一部。
                  12月16日美军第3师第7联队第3大队向我东峰、中峰238团阵地进攻,被我杀伤约1个中队,击毁坦克、汽车各一辆。
                  12月17日地境之敌后撤,咸兴之敌也同时南退至兴南港,我27军进入咸兴。
                  东线之敌撤至兴南港后,立即在半径10公里的弧形滩头阵地构筑工事。兴南港海面部署2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3艘火箭炮舰,陆上还部署了一个155毫米和105毫米榴弹炮群,海陆火力交叉重叠,构成绵密的火力网,掩护其人员和车辆登船从海上撤退。兴南港地区地域狭小,兵力难以展开。加上我军作战多日,战斗力已发挥到了极限,27军只能以小股部队袭扰敌军,炮兵也组织不起猛烈的轰击,只能对兴南港进行零星的射击。
                  美军后撤登船的同时还对兴南港的物资和设施进行毁灭性的破坏,爆炸和燃烧的火焰和浓烟形成的蘑菇云,在兴南港上空久久不散。


                  58楼2012-10-25 17:32
                  回复

                    有资料称:12月24日下午14时36分,最后一艘美军船只驶离兴南港,美军共撤出10.5万名官兵,9.8万名朝鲜平民,3.5万吨物资和1.75万台车辆。(《冰血长津湖》57页)
                    12月25日拂晓,我27军控制西湖津、兴南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至此结束。
                    悲壮惨烈的长津湖之战终于落幕,此战志愿军共投入3个军12个师,总兵力约15万人。伤亡资料如下:20军阵亡3000人,战伤5800人,冻伤减员11200人;27军战斗伤亡8339人,冻伤减员10588人;26军战斗伤亡5000人,冻伤减员近万人。9兵团冻伤共达3万多人,冻死1千多人。(见《第一次较量》59页)
                    据美军资料,陆战1师共损失11727人,其中战斗减员4414人,非战斗减员7313人。美步兵第7师的战损统计未见于权威资料。据我军统计:“歼敌美陆战1师及美步兵第7师13000多人。”(杜平著《在志愿军总部》121页)


                    59楼2012-10-25 17:33
                    回复

                      时任志愿军总政治部主任杜平认为:“第9兵团的同志们对这次胜利感到不满意,也是有理由的。该兵团因入朝仓促,准备不足,部队不仅吃不饱饭,而且在摄氏零下30度的隆冬季节,缺少冬装,以致冻饿减员大于战斗伤亡。毛*东同志曾来电慰问,说中央对此极为怀念。” (杜平著《在志愿军总部》124页)
                      笔者十多年前看到有限的资料称9兵团此役一战而失去战斗力,退出战场休整达三个月,没有参加第三、第四次战役,到1951年3月中旬才回到第一线,也大惑不解。
                      中央军委和毛*东在给9兵团的嘉奖令中说:“你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军事史家在战后五十多年对此战的评价:“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大的一次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见《第一次较量》49页)


                      61楼2012-10-25 17:35
                      回复
                        东线作为第二次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极大地配合了西线我军的攻势,有力地拱卫了我军西线侧翼。在保证西线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9兵团全体将士克服严重冻伤,后援不济,补给全无的巨大困难,也取得了重创美军王牌陆战第1师,全歼美步7师第31团整团建制的重大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线坚苦卓绝的战斗是西线胜利的保证。从战役态势上来说,如果没有东线成功阻拦美陆战1师和步7师向江界方向的迂回,西线我军将腹背受敌,丧失取胜的战机,而不可能取得重创美第8集团军,造成“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迫使美军退回“三八线”以南的重大胜利。因此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可以说是东西两线配合、协调、合作的胜利。


                        62楼2012-10-25 17:36
                        回复

                          五十多年过去,听当年从冰天雪地炮火硝烟中走出来的老人们讲他们自己的事,每每被他们溢于言表的话语打动。冻伤减员和伤亡过大是老人们最大的不满,笔者的采访中看到,五十多年过去他们还耿耿于怀,这当然有深刻的感情因素,也有不服输的因素。
                          辛殿良老人说;“仗是打完了,但大家心里憋气,总觉得这仗打得窝囊。”
                          “那时部队民主,打完仗查战斗。叫有话就讲,有屁就放。吵归吵,气归气,吵完吃饭,领导说大家吃啊,有气也要吃饭,吃饱了继续吵!”


                          63楼2012-10-25 17:37
                          回复

                            “我军战术指挥强调靠前指挥,战斗中团长能看到前面连队的运动,一个营打没了,第二个营上去又打没了,你团长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改变战术?你敢说你指挥到位?”
                            黄万丰老人说:“刚入朝时轻敌啊,把美国兵当国民党兵打,国内一些能打的部队,如235团(济南第一团)打得不好,伤亡大,这是一个原因。”
                            “伤亡大啊!20军比我们还惨,打完了。战后大家对宋时轮(第9兵团司令员)有意见,说他把预备队26军放在临江,太远了,下不来,接不上。我们打完柳潭里就没有战斗力了。这仗基本上就是我们两个军(20军和27军)在打。要是许(世友)司令员或聂(风智)军长指挥就不一样了。詹大南(副军长)就说过,光听上面的,这样指挥谁都会!”
                            20军58师师长黄朝天也认为“兵团后备军(26军)放得过远”,“兵团派部队接替我们师,过了那么些天才到。” (见《百旅之杰》)(下)473页)
                            辛殿良老人说:“敌情没有搞清楚,也是伤亡大的原因。淮海战役打窦庄,侦察说敌人一个团,结果天黑又进去一个团。我们特务营吃了大亏,打光了,只剩四五十人。侦察很重要。”


                            65楼2012-10-25 17:38
                            回复
                              2025-11-01 23:26: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天寒地冻,没法做工事一镐下去一个白印。守备部队只有利用自然地形地物。鬼子炮火凶,我们伤亡就大了。”
                              黄仁德老人说:“没弹没粮,这仗是怎么打下来的,今天想想都纳闷。部队冲锋,才给两个冻得硬邦邦的地蛋(土豆),战士们说是‘冲锋粮’。”
                              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第九兵团对东线作战的检讨”(1950年12月11日)中称,部队入朝后,日夜生活于野外,战时有米也无法煮熟(白天防空,晚上作战),偶尔煮熟送上火线均成冰冻,无法破碎,更无法吃,造成严重的、普遍的饥饿现象。(战士)体力日益削弱,战力随之降低,加上冬装未补齐,仅靠棉衣服应付零下二十几度的寒冷,特别是每夜下雪,衣服普遍透湿,无法烤干。形成大批冻病、冻僵,直至不少数量已经冻死得严重现象。宋时轮认为“这次作战打得很不好”,“应由职负主要责任”。(《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综合类)》上册,金盾出版社,147页。) 


                              66楼2012-10-25 17: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