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4,379贴子:89,840,732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后留下的人物,大家都知道
就是关羽。
但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诸葛亮的问题。
因为刘备离开时,留下的是诸葛亮和关羽,而把庞统带在了身边。
这里面,就有一个权力分配,和权力梯队储备的问题了。
诸葛亮,和关羽,属于一文一武,是刘备最信任的两个人,所以在自己亲征前线的时候,就把最重要的根据地交给了他们两个人。
这点上,和曹操非常像。
大家也知道曹操经常亲征,他的后方往往也会总留两个人,一文一武。
那就是荀彧和夏侯敦。
诸葛亮关羽,就相当于曹操的荀彧和夏侯敦。
但实际上,这两组人之间还是有一个重要区别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20楼2012-10-12 13:31
收起回复
    曹操方的荀彧夏侯惇之中,很明显的是以荀彧为主。
    荀彧是汉尚书令,居中持重,总管一切军事重事,曹操有了事儿也得写信给他商量。
    曹操常常亲征,而那时通讯又不发达,不能感个冒还得千里迢迢去找曹操请假吧。所以,官员有个什么调动,资金有个什么转移,中央银行想发行个货币啥的,这都得荀彧批条子。
    而夏侯敦的职务,则是“都督二十六军”,总管京城及附近的防务,这一职务,和未来的张飞有点像。
    两人之中,荀彧是主,夏侯敦是辅。
    而刘备这边则不同了。
    诸葛亮并不像演义里那样,一来了之后,就成了神州七号式干部,力压关张,关张有什么事儿都得请示诸葛亮。
    刘备让一个从未见过有什么实际才能表现的年轻人做身边的重要参谋,以及相当大的内政工作,就已经非常不易了,像那种直接二大王的情况,除非你公司打算破罐破摔了,否则不可能。
    总之一句话:诸葛亮你再天才也得积累积累工作经验。
    刘备的这次人事调动,实际上就是一次给诸葛亮的机会,可以称之为是一个
    “孔明养成计划”。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21楼2012-10-12 13:34
    收起回复
      2025-11-12 06:10: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先看两人的职务对比。
      诸葛亮:军师中郎将
      关羽:襄阳太守、荡寇将军
      职务上看,诸葛亮是大校一级的干部,而关羽则是中将一级的干部。关羽的军衔远在诸葛亮之上。
      但职务并不一定能说明所有问题,就好像未来蜀汉政权的陈祗,区区一个侍中、镇军将军,竟然权倾朝野。而张飞的儿子,尚书仆射、西乡侯张绍,却只是空架子。
      其中原因就是,实权问题。
      陈祗职务不高,但他“守尚书令”,负责一应日常行政工作,所以他的实权很大。
      那么诸葛亮和关羽的实权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22楼2012-10-12 13:34
      回复
        诸葛亮这时负责的是: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而关羽负责的则是:董督荆州事。
        也就是说,关羽目前,可以看做是“代荆州牧”,而诸葛亮,则是临时设置的一个荆南工作小组的组长。
        关羽的实权,也是盖过诸葛亮的。
        现在的关羽,职务,实权,都在诸葛亮之上,有了比较明显的上下关系。
        于是像那种诸葛亮轻摇摇扇子,让关羽张飞去怎么怎么着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实际的情况可能是,诸葛亮的工作组完成了一个季度的任务,他要过来向关羽作汇报。关羽听了他说的,摸摸胡子,说一句:“孔明啊,就这么着吧。”诸葛亮再回去继续完成他的下一季度工作。
        那,刘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本来,诸葛亮属于刘备将军幕府的一个直接参谋成员,和关羽这种封疆大吏没有什么直接的权力分界。刘备如果继续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这种情况就会继续下去,似乎诸葛也更有面子一些。
        但刘备没有这样做。
        他带上庞统,而未带诸葛亮。
        让诸葛亮在这里,不仅没有任命他一个比较高的职位,而且在权力分配上还完全从属于关羽。
        刘备的用意是什么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23楼2012-10-12 13:36
        回复
          刘备的用意,就是一条官场原则。这条原则直到现在,一样适用。
          按现在话讲:“镀金”。
          什么叫镀金呢?比方说,本来一个省厅干部,在省厅当科长的好好的。突然一天,调到某县下属单位去当了个科长,职务级别没有变化。当了一年之后,再回来,升副处。
          那个外放,就叫做镀金。
          和平年代,有的时候这东西就是一个形式,过场。
          但在刘备那时,这个金,不是白镀的,在当时的战乱年代,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能免的形式就可以免了,而这个不能免。
          他请来了诸葛亮,通过一系列的深刻交谈,已经明白了这个年青人的本事。他已经有了“托以后事”的打算,所以,这件事,从现在就要开始做了。
          他把诸葛亮留下,
          有三个直接的好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24楼2012-10-12 13:37
          收起回复
            第一,减少诸葛亮和其他原中央高层成员,如孙乾、简雍、糜竺等的接触。
            孙乾等人,是刘备的老底子,从创业时就开始跟着。能力不大,但非常忠心,这类人,必须要用,还得一直供着,不然一个团队就没有人情味。有了能力更好的新人,旧人就一脚蹬,那个团队就会唯利是视,互相排挤。
            但这些人供着归供着,又不能太挡新人的道。新人,有能力,就因为一批老家伙占着地方,总也出不了头,那对一个团队一样不好,关系决定一切,毫无生命力。
            对此,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老人,养着,新人,先下去。之前不要有太多的从属关系和直接见面的磨擦,大家相安无事,过上一年,新人也成老人了,磨合期过了,什么事情也就好办的多了。
            第二,积累独当一面的工作经验。
            托以后事,就是以后的辅政大臣了。辅政大臣,和参谋,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决断能力。
            参谋,就是上下嘴皮一动,天马行空,别说你出个隆中对,你就是出个天龙对,要统一银河系,也没有任何风险。决断权在刘备那儿,有了错误是他的事儿,出主意的没什么错。
            而辅政大臣就不同了。那个时候,正是政权最动荡的时候,辅臣的一举一动,都要稳重,每做一个决定,都要尽量的正确,至少不能出错。这就是一个决断的活了,不能再天马行空。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作经验本身,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这种能力。
            这种能力一直很被人所看中,现代招聘,第一句话都是写明,要几年几年工作经验,有的还附带加上一句话,我们是公司,不是学校,要你是来工作的,不是来让你学习的。
            这是实话,理论必须要在实践的锤炼中,才能真正转化为有用的东西。
            不过,刘备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可以从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青年身上,看出来巨大的潜力,并且自己掏钱、出地方,增加他的工作经验。
            这个管理荆南的中央特派工作小组,可以说就是为诸葛亮量身打造的。
            为此,他作了一个特别的分布。脾气火暴的关羽,张飞,都在江北一带,却偏偏把赵云留在了荆南当桂阳太守,直接归诸葛亮领导。(顺便提一句,赵云不是你们想象中的少年将军,从年龄上来排是 赵云>关羽>刘备)
            而赵云,也的确如刘备设想的那样,一点没摆偏将军的架子,老老实实的听这个中央特派大校的话。
            刘备的用心,真可谓良苦。
            这个特别的布局,使诸葛有了身当一面,独立负责一方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为自己将来的伟大业绩,挣下了最初的一桶经验之金。他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大体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以一种感撼自己心灵的方式去理解。
            第三,是一个长远打算。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26楼2012-10-12 13:46
            收起回复
              这个长远打算就是,总预备队问题。
              多年的征战经验,刘备已经成为了一个战场上的老手。虽然他曾经屡战屡败,虽然他最后还会有一大败,但他的战绩和能力是不能被抹杀的。
              在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后,一系列的事实证明,这个时期内,刘备军的最强统帅,就是刘备本人。
              在入蜀之前,他就要先考虑好这个问题。
              “兵者,凶器也”,“未虑胜先虑败”,敢打敢拼和投机取巧是两码事。越是敢拼,事前才越要做好最周密的安排。
              刘备在离开荆州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总预备队。
              这里,可以再看一下他安排下的人员分布。


              1027楼2012-10-12 13:47
              回复
                关羽,督荆州事,屯江陵。
                张飞,屯秭归
                诸葛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赵云,桂阳太守
                这四个人,正好分成三块。
                关羽在荆州中心的江陵,张飞在外围屯兵,诸葛亮在荆南调粮,赵云则在荆南从属诸葛。
                这个分布,总预备队就出来了。
                关羽,镇守江陵,这是不能动的。动谁呢?
                很明显就是张飞诸葛了。
                但诸葛亮一直从事内政工作,没有什么领兵经验,他能行么?
                不要紧,赵云在桂阳。
                战事一起,事情也就是这样发展的,两年之后,关羽继续镇守,诸葛亮带着赵云,和张飞一起沿江西上,支援刘备攻蜀。
                刘备的这一安排,看似简单,实则一直影响到今后数年,甚至死后的格局,真可谓深谋远虑。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一深谋远虑,是建立在他对人性的充分理解上的。
                如果说贾诩是一个心理学大师的话,那么刘备,
                则是三国时代将心理学真正发扬广大的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28楼2012-10-12 13:49
                收起回复
                  2025-11-12 06:04: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贾诩的心理,更多的在于一种分析和自保,而刘备,则是将他完美的运用到了管理之中。
                  刘备的布局,将每一个人安排到了最佳的位置。
                  他打算培养诸葛亮,既让他掌权,又让他和关羽张飞这两个性子都很烈的老同志分开,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减少摩擦的同时,又让诸葛亮在他们身边晃悠,增加脸熟度。
                  荆南的政绩,使诸葛亮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而这份政绩又可以被关羽张飞实打实的看到,这为他下一步的提升辅好了一条路。
                  为此,他还花了不少心思。
                  赵云一直担任刘备的主骑,不离刘备左右,这一次,赵云却被派到了诸葛亮手下。赵云性子平和,对比自已小十多岁的年轻人诸葛亮,没有一点架子,尽职尽责的完成工作。赵云也是从北方跟来的老同志,有他的支持,诸葛亮开展工作要方便的多。
                  而且赵云对于诸葛亮锻炼军事才能,也有很大帮助。之后的支援刘备,张飞是自领一军,而诸葛亮则是和赵云同领一军,有领兵经验的赵云当副将,可以帮从未参过军的诸葛亮熟悉军队的操作方式,这为他后来的南征北伐,打下了重要的军事经验基础。
                  总得来说,刘备这期间的计划,是以打造诸葛亮为中心,同时全面安排荆州的各项防务,地盘人才两固,又对下一步的进程埋下了伏笔。
                  这一切,就来源于他洞察人心后的精妙安排。
                  这,是刘备最大的才能,他没有天才的军事能力,没有天才的政治能力,而他之所以能成为三巨头之一,凭的就是这份天才的用人能力。
                  这一点上,他和他名义上的老祖宗刘邦,倒是非常有相似之处。
                  不过可惜的是,这是也最容易为人所忽略之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29楼2012-10-12 13:51
                  收起回复
                    “用人能力”,这是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地方,因为他不易理解。
                    举一个有名的例子,齐桓公。齐桓公得到了管仲之后,拜为“仲父”,一切大事尽数交给他。有臣子要向他报告工作,他往床上一躺,回答:“找仲父去”。如此再三,有人笑曰: "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原来当个领导这么容易啊。齐桓公也笑笑回答,有了仲父,当然就容易了。
                    然而事实上,是这样吗?
                    可以想一下,在君主至上,权力集中的年代,把权力完全下放给一个臣下,难道很简单?他至少要考虑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这个人值不值得信任,你怎么判断他值得信任。人性是复杂的,不是说当君主的都有面魔镜,没事儿就问一下“镜子啊镜子,谁是最忠于我的人?”然后镜子回答他,他就按这个回答选择相信谁。
                    第二、选出了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把权力交给他的时候,其他人想争权,怎么办?管仲拿了大权,眼红的不只一个人,权力的追逐,使得每个人都会想要这块香芋。好了,他们争权怎么办?想争权的,都是有实力的人,他们手下各自会有一个派系,派系之间争斗,让你管仲办不下去事儿,怎么办?
                    第三、管仲的个人作风问题。坦白说,齐桓公和管仲,两个人作风都不怎么好。齐桓公好个色,为此他还专门问管仲,寡人好色,有碍于治国么?管仲色眼儿一眯心说你也好这口啊,说没事,不要紧,齐桓公就放心的继续好色。
                    而管仲,个人生活非常奢侈,贪个污腐个败什么的不敢说有没有,而是肯定有,虽说那些高官都有堂而皇之的俸邑政策,但就他那个奢华程度犯点错误也基本属于正常。这些问题被人抓住把柄怎么办?
                    三个问题,都是大问题,一个搞不好,说句好听的,君臣二人都可能死无葬身之地。这些问题谁来解决?
                    都是齐桓公去解决。
                    在表面上一二曰仲父之时,齐桓公要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保障管仲这架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放权,才真正是一门大学问。而这就是一项重要的用人能力。
                    的确不好理解。因为他全是在无形之中,不像某某单挑几回合那样形象直观,简单明了。
                    不仅如此,这种能力,还往往被扭曲。
                    究其原因,则可以归结到四个字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30楼2012-10-12 13:52
                    收起回复
                      “怀才不遇”
                      刚看这四个字,可能会不太理解。正所谓成王败寇,名君名王都是事业辉煌的,怎么会和这四个字搭界呢?
                      确实不搭界,这四个字说的是后世文人
                      文人,似乎总和这四个字分不开,翻开所有的传世文章,几乎都可以找到这样一种主题,怀济世之才,忧天下之民,却总也难逢其主,于是只能将一番报国之情,发之于笔端纸上。
                      而历史上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恰恰又是由他们书写的。
                      前面说过,在中国古代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要么是武功高强的猛将,要么是才智绝人的军师,而君王,基本都是打酱油的,似乎有没有他们无所谓,没有更好,反正他们的作品一般都是干扰军师猛将们。曹操十分有幸的成为难得的古代作品中有才能的君王,好像还是沾了他是“小人”的光,有才无德,这才显得他是小人嘛。
                      究其原因,除了文人本身的寄托,把自己幻想成诸葛吕尚般的人物,以及大众喜欢武功打斗的热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他们不能理解“管理”的概念。
                      而这恰恰是每个成功君王最大的才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31楼2012-10-12 13:53
                      收起回复
                        而刘备,则确确实实是有这份才能的。
                        非但如此,个人认为,他的这份才能,更在曹操孙权之上,堪称三国第一。
                        他没有曹操那种多面手的天才,可以凭借个人的巨大军事政治才能,帮助他的班子渡过最初的创业期。
                        也没有孙权那种运气,起手就有个足以对抗曹操的名将帮他打天下。
                        但他始终并凭着将不屈的斗志,和对每个人深胜他们自已的了解,凝聚着所有人,最终创出了一份自已的基业。
                        这就是刘备,一个白手起家的君王。
                        安排好了一切,刘备带着数万人,在法正四千多人的陪同下,来到了益州。
                        益州老大刘璋同学看来被张松忽攸的不轻,亲自离开成者三百六十里,到了涪城来接他。
                        刘璋的表面工作还是做的不错的,带了三万人,打扮的漂漂亮亮,让刘备见识见识益州的实力,(步骑三万馀人,车乘帐幔,精光曜日,往就与会)。
                        刘备也很高兴,两个人一起聊聊家谱,反正这也不是五百年前一家了,现在就是一家。谈得不错,哥俩儿嗑着瓜子吃着薯片,一起观赏蜀地娱乐节目。
                        而就在这其乐融融的时候,
                        一场阴谋开始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32楼2012-10-12 13:56
                        收起回复
                          OK,今儿就到这咯(4分钟后断电= =)
                          晚上上课+排练节目,估计是来不了了……

                          


                          1033楼2012-10-12 13:58
                          收起回复
                            这场阴谋的开始,是张松。
                            “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於会所袭璋”,张松与法正密谋,和庞统一起,向刘备建议,与席间刺杀之。
                            一如当年的鸿门宴。
                            确实很像,三国演义也是把这节写成了鸿门宴,庞统就是范增,魏延就是项庄,出来舞剑,最后刘备自己当了樊哙,帮对方解围。事后又责备庞统不要这样做,庞统“嗟叹而退”。
                            这个嗟叹而退,用的想当精妙,此节的意思,就是刘备太过妇人之仁,要是按法正庞统的计策,西川就唾手可得,刘备生生错过了一个大机会。
                            其实正好相反,真正的,远比这个高明的大阴谋,这一刻,
                            才真正开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0楼2012-10-13 10:35
                            回复
                              2025-11-12 05:58: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相信大家还记得我之前提到过的赵韪谋反的故事,最后兵败身死。
                              但刘璋的这个位子,是赵韪定的啊,现在赵韪被定性为谋反,那他的位子怎么办?
                              虽然这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问题,但确实是个问题。
                              刘备的这次外交发言,就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备以一方诸侯的官方发言形式,承认了刘璋益州牧的实际统治地位,这对他来讲,是一个蛮实在的问题。
                              比他推刘备的那个“行大司马,司隶校尉”,实在多了。
                              刘备这一手,玩的高明。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予你多实在,将来取的就多实在。刘备的这次外交,显示了他志大天下的长远眼光,比起刘璋直接玩个虚头八脑,高明太多了。
                              而这一个高明,也的确把刘璋给忽悠了,刘备“予之”后,
                              马上得到了他想要的第一个东西。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4楼2012-10-13 1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