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4,324贴子:89,844,493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表面看,曹纯的官位并不高,只是个少将级干部。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曹魏权力金字塔中的地位低。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最近谍战片的盛行,大家都对国m党的军统有了很多了解。就算是国m党内部,对这个特殊编制也是闻风色变。
但他的最高长官戴笠,也不过是个少将。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一门权力构成的学问。
在中国长期的政权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权力构成科学。简单些来说,它从来都是由两种权力结构构成的。一种是显性,一种是隐性。
显性,就是人所共知的,军长比师长大,丞相比六部长官大。
这是常规的体系,正规体系上确是如此。然而,真正的权力,却往往由隐性的决定。


644楼2012-09-21 17:39
回复
    就像汉武时期,显性的高官,什么三公之类,那就统统是个摆设,真正掌握权力的,是汉武的内廷,而这些人,显性官位都不高。
    说白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君主和下臣之间的一场权力分配,君主经常会用高官虚权,和实权低官的办法,来限制臣下的权力。
    因为一旦高官高权之后,君主就容易陷入危险。
    曹纯,虎豹骑,就是这样一种编制。当然,他没有武帝内廷那么拉风,但他在曹魏军队中的地位,却非常高。
    原因就是,他直接受曹操领导。
    他独立于显性正规编制之外。正规编制中,一个大将,训一个少将很正常。
    但你让那个大将去训训曹纯试试?
    曹纯,虎豹骑,不听命于曹操以外的任何人,他是曹操手中的一张王牌。
    王牌到什么程度呢?
    王牌到曹纯死后,曹操思考他的最新统领人,左思右想,前思后想,大头朝下倒过来想,最后想出结论--------我自已来当吧。(“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
    官渡之战中,虎豹骑首次亮像,“急攻之,谭败。纯麾下骑斩谭首”,杀了袁谭。
    北征乌丸中,它再次亮像,“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搞到了敌人老大。
    而如今,就在刘备疯跑的时候,这张王牌再次出动了。


    645楼2012-09-21 17:43
    回复
      2025-11-10 15:51: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
      五千虎豹骑,三百里追敌,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
      而刘备这时,显出了和他名义上老祖宗刘邦非常相似的一面。
      “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
      当年刘邦被项羽追,急了,就把两个孩子推到车下去,夏侯婴过来,再把他们收上去
      刘备也学会了这一手,虎豹骑一到,刘备马上丢下老婆孩子开溜(先主弃妻子)。
      那谁去帮刘备收呢?
      


      646楼2012-09-21 17:45
      回复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而关于诸葛氏的来历,还有点小故事。
        诸葛亮祖先姓葛,本是琅邪诸县人,后来搬家到阳都,因为那里早就有姓葛的,又来一家,故而大家称之为诸葛,于是改为双姓,以诸葛示人。
        诸葛亮的老爸,做过泰山郡丞,只是不幸的是,在他幼年时,去世了,留下还未成年的诸葛亮。幼小的他,只好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诸葛玄是袁术所署的豫章太守,带着诸葛亮和他弟弟诸葛均,在南昌(豫章治所)为官。
        自此以后,诸葛亮与大哥诸葛瑾分开了,因为大哥要照顾继母,为躲避战火,后前往江东避难,从此,兄弟俩天各一方。
        诸葛亮好容易过上几天好日子,生活又突遭变故。
        


        648楼2012-09-21 17:54
        收起回复
          农民也玩小资?
          其实诸葛亮哪里是真正的农民,他不过是以退为进,躲在这个小山村里参加一下义务劳动而已。
          诸葛因为出身士大夫家庭,从小就读了不少书,是个文人,在隆中的日子,他除了下地劳动,就是广交朋友,尤其是一些社会名流,更是倾心交结。
          他们时常在一起钻研学问、吟诗作赋,好不逍遥自在,他自己也爱好广泛,尤其喜爱唱歌,一曲慷慨悲凉的《梁父吟》,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因为战乱,当时荆州交通便利,从北方赶来众多避难的人,光关中地区就流入十多万家,其中不乏一些非同凡响的人物,称为海内俊杰。而这些人,也渐渐形成一些小圈子,最为著名的,就是诸葛亮的这个“青年才俊圈”。
          这里边,有太尉崔烈之子,冀州博陵的崔州平;有豫州颍川的徐庶(字元直)、石韬(字广元);有汝南的孟建(字公威)等人,他们都是名士,经常在一块议论时事,抒怀抱负。
          学而优则仕,他们志向远大,有志于为官一任,造福八方,可是怀才不遇,只好天天在一起聚会。
          他们为什么不去投奔刘表呢?


          650楼2012-09-21 18:01
          回复
            = =好饿。。先去吃饭了 吃完紧接着上晚上的课 先闪咯


            651楼2012-09-21 18:03
            回复
              @tajh201 不知为毛我手机不能直接在你那楼回你-.-…《三国志·张昭传》:“昭弟子奋年二十,造作攻城大攻车,为步骘所荐。昭不原曰:‘汝年尚少,何为自委於军旅乎?’奋对曰:‘昔童汪死难,子奇治阿,奋实不才耳,於年不为少也。’遂领兵为将军,连有功效,至(平州)〔半州〕都督,封乐乡亭侯。” 车是张奋造的吧,我觉得相比〔射程〕来说,还是给步骘〔眼力〕更合适。


              来自手机贴吧655楼2012-09-21 20:01
              收起回复
                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复杂,说简单点,他们看不起刘表
                当然也看不上刘备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着正统,因此他们还是希望去找曹操,可曹操手下人才如云,也不差你一个,所以一直没多大出息,不过侍机而动的想法,还是有的。
                不是不愿为官,而是时机未到
                诸葛亮心怀大志,常自比管仲、乐毅,别人都认为他说大话,只有徐庶和崔州平相信。除了狂,他还有个嗜好——喜欢抱膝长啸,要是在现在,肯定被认为脑子有问题,可那时候,人们觉得,这是孤傲清高的表现。以至于后来的魏晋风度,一些名士除了吃药、饮酒和清谈,也学诸葛亮的样子,时不时长啸一下。
                当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宣泄,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呐喊,一种率性而为的悲悯情怀
                这个世界上,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当诸葛亮遭遇到这个心境时,也只能长啸,只能忧郁,但他不是满腹牢骚,坐等伯乐上门,而是想着怎么去寻找机会。


                656楼2012-09-21 22:24
                回复
                  2025-11-10 15:45: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诸葛亮的这帮朋友,都想去找曹操,他却不看好。
                  他很明白,去曹操那里,大不了做个小市长,而他自己,要做宰相。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很多人郁闷的理由,我想这时的诸葛亮,也是郁闷的。
                  郁闷归郁闷,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还帮人“算命”。
                  一天,他对徐庶、石韬、孟建三人说:
                  “你们三人做官,可做到刺史和郡守。”
                  三人好奇,问诸葛亮自己能做什么,他笑而不答。
                  其实不是不答,而是怕打击好友自尊。
                  孟建要回中原,他提醒说,荆州很好,何必回去?最后没劝住,孟建最终北归,做了凉州刺史,官至征东将军;后来石韬也回去了,历任典农校尉、郡守等职;徐庶也因为母亲被抓,跑去给曹操效力,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还有开始那个崔州平,史书无载,但他哥哥崔钧是西河太守,想必也没做成什么
                  而诸葛亮,就实在与众不同,他独辟蹊径,找到了并不被人看好的刘备,两人的相遇,彼此改变了一生。


                  657楼2012-09-21 22:27
                  回复
                    只能去请?
                    有这种人?莫非是世外高人?
                    一下子刘备的胃口就被吊得老高,他或许又想起了不久前见司马徽的情景。
                    当时的社会,很重视名士清谈,而清谈的一个保留节目,就是品评人才。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质量认证”,顷刻间身价倍增,不但被人尊重,还可以做官。
                    所以说,那时候的“时事评论员”很牛,能左右社会舆论,非常受人尊敬,以至于他的一句话
                    就能改变你的一生。


                    659楼2012-09-21 22:32
                    回复
                      刘备不过是水上的浮萍,在荆州还未扎根,想寻访人才,可不知从何入手,只好去拜见当地的知名人士——荆州大儒司马徽。
                      他就是传说中的“人才评论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经他指点,前程无忧。这可和我们当代的评论家不同。当代专家指点你,说某个股票买了一定会赚,你信麽?
                      不过这司马君啊,倒也是个有个性的人
                      当年刘表之子刘琮拜访,先让手下通报,恰好司马徽在菜园锄菜,因为不认识,便问他:“司马君在不在?”
                      司马徽抬头回应:“我就是!”
                      手下见他脏乎乎的,骂道:“死奴才!将军要见司马君,你这个种田的,还敢自称是?”
                      司马徽不说话,静静的回家,穿戴整齐后再出来。
                      手下一见,这不就刚才那农民吗?他吓得要死,赶紧报告刘琮,刘琮也慌了,赶紧叩头谢罪。
                      可见,司马徽不单受人尊敬,还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被更有名望的庞德公称为水镜,就是说是品人高手,自然非浪得虚名。虽然是水镜,不是铜镜,但他一点也不水,很有判断力。他知道刘表外宽内忌,容不得善人,于是暂时收起自己的爱好,不再臧否人物。
                      见刘备来了,他难得开了一次金口,毫不忌讳,可见对这个“大耳皇叔”抱有好感。他也很够意思,一见面就低调,先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谦虚的自称儒生俗士,不懂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而俊杰是谁呢?


                      660楼2012-09-21 22:39
                      回复
                        卧龙与凤雏。
                        刘备忙问,这是何方神圣?
                        司马徽答:诸葛亮、庞统。
                        既然这么受推崇,肯定不是一般人,要他自己来,的确委屈他,那就只有亲自登门拜访,诚心诚意去请了!
                        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不想这个诸葛亮还摆谱,居然一次两次,面都不见。
                        刘备没有愤怒,没有气馁,而是耐心等待,他不知此人什么来头,但他心里明白,高人,是不轻易示人的,也就没有在意。
                        第三次,他又来了,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


                        661楼2012-09-21 22:44
                        收起回复
                          这就是“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用了“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种种描写
                          个人一直觉得老版三国里有两个人物被演绎得无法超越
                          一个是关羽
                          另一个
                          就是诸葛
                          


                          662楼2012-09-21 22:47
                          收起回复
                            刘备简洁地表示了来意,就是请教诸葛亮
                            该怎么办
                            诸葛平时无事,也喜好推论天下形势,他早已成竹在胸,向刘备滔滔不绝的展露了一回超凡的口才,于是,名震千古的“隆中对”,诞生了!
                            “隆中对”说简单点,就是占据荆益两州,结盟孙权抗拒曹操。
                            道理很简单,实施很困难,要成功兑现并非易事,刘备开始还严格遵守,后来居然彻底违背,吃了大败仗,被活活气死。当然这是后话了,而且也离不开连清人的强大。
                            不过也已经可见诸葛亮的厉害了。
                            就是这精彩的“隆中对”,让刘备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
                            这点对刘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对任何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吾日三省吾身,每当我们迷茫时,受挫时,我们就该问问自己:我应该要去做些什么
                            每个人,都将忙碌一生,并最终走向死亡,为何有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有人却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虽然后者也有困苦,也有曲折,但他们,最终能够走向成功。
                            这就取决于你是否有目标
                            并为此而奋斗
                            


                            663楼2012-09-21 22:57
                            收起回复
                              2025-11-10 15:39: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此前的刘备军团,一直是一个有信心、有实力、有凝聚力,但从来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集团。
                              刘备在北方混了近二十年,混不下去了,跑到南方,继续没头没脑的混。
                              对此,刘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是为什么。
                              一番思索后,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自己的公司,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
                              拼,他是敢拼的。但一直不知道该怎么拼。在北方,他和群雄拼了那么多时侯,结果是什么都没得到,狼狈的跑到北方。他的努力,统统没有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诸多公司,缺的都不是资金,不是实力,而是一个点,一个战略点。
                              选准了一个正确的战略点,所有的力量才能集中到一处,真正有所突破。
                              刘备要找一个这样的人。
                              而如今,他找到了
                              


                              664楼2012-09-21 2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