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吧 关注:513,442贴子:11,374,515
  • 1回复贴,共1

微山历史人物之一:千秋微子——有感于权势与尊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微山历史人物之一:千秋微子——有感于权势与尊严

在我国北方,有一处水域面积为1266平方公里的湖面,那里烟波浩淼,风景如画;那里船只穿梭,运输繁忙;那里山水相映,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她就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微山湖。

微山湖,微山岛,微山县,这些名字都来源于一个人,他就是微子。

微子,商末周初人,名启,是商王帝乙之长子,殷纣王之庶兄。因母低贱,不得嗣位。《吕氏春秋•仲冬纪》云:“纣之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其时尤尚为妾。改而为妻,後生纣。纣之父欲立微子启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故立纣为後。”其封地于微,爵位为子,故称微子。

纣王即位后,微子并没有因王位之争而对纣王有所偏见,相反,却是一心一意与比干、箕子等人一起辅佐纣王。微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更是一个有着贤仁美德的人。身为王兄,又有着令人赞颂的美德,应该说微子具有了继承王位的客观条件。如若平时多做些思想上的准备,多些主观上处心积虑的谋划,或许殷商时期的历史就会重新书写,或许微子作为国君的殷商会成为开启我国古代繁盛社会先河的盛世大同时期。但是,青山依旧,历史依然,只是因为微子就是微子。在别人看来,这是成就大业千载难逢的良机;而在微子眼里,商纣即位的那一天是和平时一样的云淡风清。这让我不禁想起那句禅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出于对权势的向往和追求而使他们迷失了人性的美好、丧失了理性的光辉,即使是对一官半职的小小权位的贪图就足以使闹剧不断产生,而对于最高王权的追逐更使历史上演了无数场父子相斗、手足相残的悲剧。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曹丕死命相逼下的七步成诗;才有了李世民亲手射死自己的哥哥、杀死自己的弟弟、逼父皇让位的“玄武门” 政变;才有了雍正上台后对自己的皇兄皇弟的清洗……这些人的成功,都牺牲了人格的尊严、人性的尊严,在他们的眼里只残余了权势。在权势面前,他们是成功者,但是,在人格尊严、人性尊严的对话席上,哪怕你是开启一代盛世的君王,也只能羞愧闭口、噤若寒蝉了。

问世间权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问世间权为何物,直教人以尊严相许?

而在这生死相许之外,还有听到尧让自己做官便忙到河边洗耳的许由,还有不愿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的伯夷、叔齐,还有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陶潜……他们远离官场,醉心于自我的精神世界中,那里,是他们天马行空的所在;那里,是他们思想飞扬的空间;那里,是他们精神梦想的归宿。他们在现实的物欲诱惑下而坚持自我道德的操守,在淡泊与宁静中构建精神的乐园。他们是精神的,而不是世俗的;是纯净的,而且纤尘不染——这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毫无矫饰的自然状态。权势与尊严对这样的人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生死。这样的人不会成为生活中的伟人,而注定是精神上的圣者!



1楼2007-03-06 17:26回复
    其实,权势本身并不是罪恶。是否喜欢做官只是个人的理想志向趋求,终生布衣也未必就是真清高,也未必就活得有尊严;手握大权也不见得一定是俗不可耐。我国古代有多少人毕其一生寒窗苦读,以取得权位来造福苍生,又有多少人皓首穷经,以登科及第来兼及天下。一个人品德的高低、境界的高下不在于他是否掌管职权,也不取决于他手中权位的大小。但当权位在手的时候,不论何时,都有尊严地活着,都不把权势作为牟取私利的手段,而只是感觉肩上责任的沉重,倘能如此,这对权力的拥有也就是一种崇高了。

    微子就是这样的崇高者,他面对君位而心不动,身为臣下而心坦然。权位在前,不慕不争;君位旁落,依然尽心竭力。所以,微子没有成为圣人,当然,他也没有成为惊天动地、叱咤风云的伟人,他最终成为名垂千古的贤者、怀瑾握瑜的仁人。若不是纣王的昏暴,微子可能只是一个能臣,而非贤臣。

    商纣即位后,沉湎于酒色,统治黑暗,不务国政,淫佚奢侈,穷奢极欲,暴虐嗜杀,导致众叛亲离,国势日衰。作为纣王的庶兄,微子看到纣王政治腐败,官吏相效犯法,官官相护,犯法的人又常常捉不到,他心中充满了焦虑和困惑。为维护殷王朝的统治,他曾多次规劝纣王改恶从善。可惜微子屡谏,但纣王充耳不闻。于是微子估计纣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离开纣王,自己又无法决断,便去询问太师、少师。太师说:“天帝降临灾祸灭亡殷朝,殷纣上不畏天、下天畏民,又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今天,殷朝臣民竟违背和诬秽神祇意旨。现在,假使真能救治殷朝,国家治理好了,即使自己死了,也心甘情愿。国家还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于是,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离开了殷朝。

    微子的出走是无奈的、同时也是无二的选择。作为纣王的兄长,微子是家中的长子。他看到国家灭亡已是必然,为了宗庙不被毁,只好地带着祖先灵位,离开了殷朝。这正是对历代祖先的仁德之心。所以,孔子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所以,在位于微山岛西部凤凰台上的微子墓墓碑上,还能看到南昌尉梅福篆写的“仁参箕比”的横批题额,供今人对微子去作千秋的凭吊。

    仅仅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微子不会获得孔子对他“仁”的赞誉,微子也不会得到后世千年的景仰。周武王讨伐纣王,战胜殷朝,微子便手持自己的祭器来到军门。他露出右臂,两手绑在背后,左边让人牵着羊,右边让人拿着茅,跪在地上,前行求告武王。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后来,武王崩,周公奉成王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削平叛乱,封微子于商族发祥地商丘,以示不绝殷商之祀,国号为宋,爵位为公,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苏武在匈奴的威逼利诱下而不易节,文天祥在蒙古人的折磨摧残中留取丹心一颗,方孝孺被朱棣断了舌头也没有低头。他们的人生因始终都高昂着尊贵的头颅而流光溢彩,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屈的脊梁。微子呢?面对黑暗的统治,微子远走他乡;面对强敌的入侵,微子跪地求告。微子似乎不应该得到这千秋的礼遇与尊重。


    2楼2007-03-06 17: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