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吧 关注:5,284贴子:75,426

[转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义----从一种误读看《孙子兵…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义----从一种误读看《孙子兵法》思想的基本内核
作者:小园香径长


1楼2012-07-19 21:11回复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义
    从一种误读看《孙子兵法》思想的基本内核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末民初 陈澹然
      不谋全篇者,不足谋一字。


    2楼2012-07-19 21:12
    回复



      4楼2012-07-19 21:15
      回复



        5楼2012-07-19 21:16
        回复



          6楼2012-07-19 21:17
          回复



            7楼2012-07-19 21:18
            回复



              8楼2012-07-19 21:18
              回复



                10楼2012-07-19 21:20
                回复



                  11楼2012-07-19 21:21
                  回复



                    12楼2012-07-19 21:22
                    回复



                      13楼2012-07-19 21:23
                      回复



                        14楼2012-07-19 21:23
                        回复



                          15楼2012-07-19 21:24
                          回复



                            16楼2012-07-19 21:25
                            回复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军争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九变篇》)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
                                至此,《孙子兵法》已向我们展开、呈现了它思想的基本面目。犹如一道大门由两扇门板共同形成,“以我为主、掌握主动”的“善战”观和“危机与成本意识”就是构成《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大门的“两扇门板”。如果说“以我为主,掌握主动”的“善战”是施以进攻的利器,是尖矛;那危机与成本意识则是战争启动的踏脚石,是卫盾。——在你萌动开启战争机器之前,请你一定要把自己理性的“脚踝”,冷静地踏在这块巨石上,掂一掂你想即将采取行动的后果和份量,想清楚了,你再开始行动吧。
                                想什么呢?
                                利。
                                胜利的利;利益的利;利弊的利。
                                因此,当你在《孙子兵法》中一遍又一遍看到以下话语时,你不应该感到惊讶: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始计篇》)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其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军争篇》)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九变篇》)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九地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句话一字不变地在不同篇章中重复了一次,这在《孙子兵法》里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而这句话意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属于战争的纲领性思想之一。
                                说到战争与利的关系话题,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篇《见吴王》的残简,其中有孙武与吴王阖闾的一段对话:
                                ……□于孙子之馆,曰:“不谷好……兵者与(欤)?”孙……乎?不谷之好兵□□□□之□□□也,适之好之也。”孙子曰:“兵,利也,非好也。兵,□[也],非戏也。君王以好与戏问之,外臣不敢对。”盖(阖)庐曰:“不谷未闻道也,不敢趣之利与……
                                “孙子曰:‘兵,利也,非好也。’”一语道尽了孙子,也就是《孙子兵法》对于战争的全部认识与判断。
                                现在我们来说说慎战。慎战当然是《孙子兵法》的题中之义,但《孙子兵法》中的慎战思想,跟“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利己而用之”的之类思想是不是一回事呢?众多《孙子兵法》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一直到今天,都是这么认为和表述的。有人甚至把《孙子兵法》的慎战,和赵藩的“自古知兵非好战”和马谡的“攻心为上”搅和在一起。说的最远的,是由孙子的慎战及“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认定《孙子兵法》是主张和平主义的。还有人研究《孙子兵法》,写出了孙子的谈判思想的文章。现在看来,所有这些,对于《孙子兵法》来说,难道不是子虚乌有,甚至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吗。简单地说,《孙子兵法》是一本讲打仗的书,宽博点说,《孙子兵法》是一本讲战争(准确的说是战事)的书,但请注意,《孙子兵法》实际是一本讲战争如何进行的书,讲如何才能赢取战争胜利的书。在《孙子兵法》里,没有说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诸如这种属于战争政治学,或战争伦理学的问题。即便有所语涉,也是站在战争本身的需要来加以触及的,作为战争的相关边际问题来谈论的(尽管并非不重要,事实上,它们透示着作者非凡的军事见识和宏阔的思想背景)。也就是说,《孙子兵法》的全部、所有思想内容,都在战争的思维框架之中。不仅“上兵伐谋”是战争中的考量和议题(否则“上兵”二字落在何处呢?),“其次伐交”也是。不存在,也不应该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视为战争之外的方式和手段(对《孙子兵法》和平思想的认识,导源于此)。它们同是战争的一部分,而非战争以外的事情。必须注意到的是,孙武是一位富有思想才华的军事家,而不是一个会打仗的思想家。很多人在谈论孙子和《孙子兵法》时,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把孙子和先秦其他诸子简单的视为同类了。
                              


                              17楼2012-07-19 2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