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01贴子:87,730,859

回复:【颠覆世界观】科学家实验证明佛菩萨、鬼神、净土、地狱存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国清寺的僧众很不欢迎寒山,可是拾得却和寒山很投缘,有时,他们会躲在厨房里,叽叽咕咕的说些大家听不懂的话、哈哈大笑,要不就是手牵着手,满山遍野长啸呼号,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拾得刚到寺院里来的时候,因为年纪小,典座派他管理食堂的香灯。有一天,他竟捧着他的钵,跑上大殿,坐在佛像的对面,大吃大嚼起来!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也无人能管得了他,只好,将他换个职位,到一个人人都看不见的偏僻角落去工作,那就是厨房。拾得虽然被派到厨房去,可是那并不就表示他会乖乖地待在厨房。厨房外的事,只要看不过去,他也管!
有一天晚上,寺院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做了同一个梦!大家都梦见伽蓝菩萨,哭哭啼啼的从门外走进来,嘴里一劲儿的说:“拾得打我!拾得打我!”第二天一旱,大家不约而同的跑到伽蓝菩萨塑像旁一看,果真看到:原来威猛庄严的塑像,肩部、胸部和脚部的地方,已经被打坏了。后来住持师父请拾得过来问话!
拾得还理直气壮说:“这叫什么护法菩萨嘛!连僧众食物都保护不了,哪有本领保护寺院呢? 该打!该打!”咦!这几句“该打”,倒是说得挺中听的,听得在场的每一个人嘴角都扬起微笑,住持师父没说什么,只是摇摇头,挥挥手,叫拾得自己回厨房去。
每个月,国清寺中有两次布萨,就是受过戒的比丘要到戒堂听戒。有一次,当大家又齐聚在戒堂时,拾得刚好赶牛经过堂前。他突然停下来,倚着堂前的柱子,眯着眼睛,对每个人微笑。喝!比丘们说戒,没受过戒的小沙弥跑到戒堂已经不许可了,还敢对着大家笑。德律法师看到拾得出现在门口,连忙走过去,轻声的要他赶快离开。然而拾得却只是倚着柱子继续发笑:“你们聚在这儿,谈论大事,事情解决了吗? ”听到他这么没礼貌的言辞,众人都大起反(原文有“应”)感,心中升起一把无明火,脸色变得很难看。拾得看到众人脸色变了,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但不离开,反而又对德律说:“别生气!别生气!无嗔即戒心,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和,一切法无差!”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当时贡高我慢和无明火盘据众人心里,使人听不进他说的话。
德律与拾得这两个人就这样,一个生气、一个发笑的僵持在戒堂门口。其他僧众见两人僵持不下,纷纷走出来看个究竟。没想到拾得一看到其他人走出来,竞拍起手来,大笑着说:“原来,你们躲在这里谈天说地,就可以不用做事了。以后,我也要来这儿,不要去放牛了!”他这么一嚷嚷,说戒的事真的进行不下去了,大家连忙嘘着声制止。虽然这么多人围着他,拾得仍然一动也不动,笑眯眯的指着门外的牛说:“看那群牛,就是一些只吃饭,不做事的人转世来的呀!”啊? 人转牛身? 大家听了这话,心里不知怎么了,都砰砰的乱跳起来;因为,佛家讲因果轮回,大家打从心里相信,可是却还没有亲眼目睹过。现在,拾得说牛的前身是人,会是真的吗? 当拾得说这话时,大家只觉得一个小沙弥懂什么,心里都有些看轻他,因此对他的话半信半疑。
有人还大声呵止他:“嘿!没证据的话,可不能乱说,造业呀!”有人则噗嗤一声笑出来:“我相信那些以杀牛为业的人,可能转为牛身,一报还一报嘛!至于出家僧众,总该还有些功德,不至于堕为牛身吧!”没想到拾得想都不想的就回答:“这些牛,前生都曾经是本寺的大德或执事呢!”什么? 寺里的大德或担任过执事的人,生前可都是有修为的人,怎么会堕为牛身呢? 这话说得大过份了吧!脸上满是不可思议表情的德律法师,和大家一样心中充满不服。
几个性急的比丘立刻吼起来:“你怎么证明? 能证明,我们才要相信!”只见拾得还是一副轻松自在的样子,慢慢的说:“以前,寺里有位弘靖律师吧!”“有啊!有啊!前几年才入灭的。”大伙儿七嘴八舌的回答。“那么……喔!就是那头……”拾得手举了起来:“现在最靠近戒堂的那头白牛,就是弘靖律师。”大家随着拾得的手望过去,果真有一只站在最前面的白牛,眼睛直望着戒堂的寺众瞧。



107楼2012-06-10 07:27
收起回复
    此时,拾得又出声喊起来:“弘靖律师,请到戒堂前面来!”只见那头白牛,低着头,摇摇尾巴,慢慢往戒堂走过来,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
    接着拾得又大声叫了几个名字:“光超和尚、靖本法师、法忠法师,也都到前面,你们的老朋友,想看看你们。”果真又有三头黑牛,低着头,慢吞吞的从牛群中走出来,眨着眼睛站在大家面前。所有的比丘,包括德律法师在内,看到这种状况,都吓得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就当大家瞠目结舌的望着那些牛,不知该怎么办时,拾得又唱出一首偈:“前生不持戒,人面尚畜心,汝今招此咎,怨恨於何人? 佛力虽然大,汝辜於佛恩!”
    道翘法师想着这些事,想得出神,但是闾太守根本没注意到道翘法师的表情,兴致高昂的请求:“可不可以请老法师,带我去见见寒山和拾得两位菩萨? ”他们走到门外,才发现,门外挤了一群僧众,大家全露出好奇的表情。道翘法师不便说什么,只有领头走在前面,后面跟着闾太守,和一大串好奇的僧众,浩浩荡荡的往厨房走去。他们还没有到厨房,远远的,就听到有两人的嘻笑声,从厨房传来。立刻,闾太守一个箭步,越过道翘法师,赶到前头,首先钻进厨房。
    只见,灶下蹲着一个小沙弥,和一个衣衫破旧的人,两人对着灶里跳跃的火光,比手划脚,呵呵的笑着,仿佛火里有什么好看的事物。看到这两位状似疯癫的人,闾太守二话不说,立刻跪倒在地,嘴里大声的呼喊:“下官闾丘胤,顶礼两位大士!”
    火炉前的两个人,看到这突如其来的动作,没有露出惊讶的表情,反而笑得更大声:“你弄错了!这里没有大士,这里只有大火!”闾太守跪在地上:“您们两位就是,请受弟子顶礼三拜!”两个人互相牵着手,从灶前站起来,笑得东倒西歪:“谁说的? 谁说的? ”
    闾太守没敢起来,继续跪在地上回答:“弟子在长安时,受丰干禅师的嘱咐,到台州来以后,一定要来礼拜两位大士。”“多嘴的丰干!多嘴的丰干!”寒山和拾得嚷着,同时快步出厨房,穿过那一帮吃惊的僧众,跑往后山,眨眼间就消失了踪影,只留下他们的话音:“丰干饶舌! 丰干饶舌! 弥陀不识,礼我何为? ”及渐行渐远的笑声……
    闾太守一行人马上跟着寒山和拾得的后面追赶过来。可是寒山和拾得看到他们追着来到这山岩(原文为“严”),立刻大声的呼喊起来:“贼!贼来了!”
    他们边喊,边往后退,直退到寒严山壁边,已经无路可退了,山壁突然裂开一个隙缝。寒山和拾得手牵着手,一起退进石壁中,嘴里依旧一劲儿的喊着:“各自努力嘿!大家各自努力嘿!”等大家冲到石壁前时,石壁已经自动愈合,一点儿也看不出曾经裂开的痕迹。只有寒山和拾得的笑声似乎仍在山间回响……
    突然,道翘法师的一个弟子,嗫嗫嚅嚅的开口:“师父,丰干禅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与寒山、拾得又有什么关系? ”所有的人抬起头,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当众人心中都若有所思的时候,那个小徒弟又不解地问:“寒山、拾得说的那句‘弥陀不识,礼我何为? ’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
    这会儿,所有的人眼光全部落在闾太守的身上。而闾太守的表情更是惊人,他的眼睛瞪得好像要凸出来了,嘴巴也张得老大老大,想说话却一句也说不出来,脑中则飞快想着:“弥陀? 丰干? 丰干? 弥陀? ”这时大家心里头不约而同地狐疑着,难道这小小的国清寺,真的来了三位佛菩萨? 而大家日日相见却不相识,还让他们舂米、煮饭菜,多令人遗憾啊!“快!先带我去看看丰干禅师的房间。”震惊之余的闾太守催促着寺众。
    大伙立刻快步的回到后院,来到丰干舂米、休息的地方。只见简陋的房间里,剩下一些干草,散乱在破木床上,其他什么也没有。但是,最叫人怵目惊心的是,屋前屋后及庭院中,到处可看到老虎的脚印。
    来源:佛教故事会


    108楼2012-06-10 07:30
    收起回复
      2025-09-05 02:20: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将做父母的人若能学习和读诵佛教经典、修慈悲心、平等心、忍辱心,在胎教的过程中,可以无形地把一种良好的意念传递给胎儿。出生后的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拥有超越常人的美好人格与人生智慧。


      109楼2012-06-10 07:31
      收起回复
        寒山拾得大师诗词讲析--传喜法师
        


        110楼2012-06-10 07:36
        收起回复
          佛教歌曲《寒山诗》
          ================
          “寒山诗”是唐代僧人、诗人号寒山子所作的诗。世传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所作《寒山子诗集序》①。寒山诗被称为通俗诗、白话诗,但由于寒山诗表达上的特殊性,并非浅显易懂。或看似明白如话,实际上另有奥旨。寒山诗是中国古代诗国中的一枝奇葩,寒山诗长期流传于禅宗丛林,宋以后受到诗人文士的喜爱和摹拟,号称“寒山体”。近代以来风靡欧美和日本,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寒山诗热”②。
          人问寒山道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111楼2012-06-10 08:08
          收起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手机贴吧112楼2012-06-10 09:06
            回复
              佛教教化众生,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世人多行善事不做恶。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手机贴吧113楼2012-06-10 09:13
              收起回复
                看台大校长神佛实验可知,佛菩萨的字词都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佛经要尊重供养
                【文殊菩萨来指点:手不净念经过失】
                宋哲宗元佑年中,有四川僧人智超法师,平常都用功于诵读华严经,已经有三十年之久。
                有一天偶然见到一位相貌清爽的童子,向他举手打拱作揖,于是法师问:“你从什么地方来呢?”
                “我从五台山来。”
                法师再问:“为什么那么老远而来到这里?”
                “因为有些小事情想要指点你的缘故。”
                童子直话虽然有失恭敬,法师不以为意,反而谦虚地说:“我很愿意听闻的。”
                童子于是更坦率的指出:“法师你日常诵经,固然是精神可嘉,可是有过失的地方就是在登厕所洗净时,触水淋手背,却未用水来洗掉所用的灰泥,由于此触秽尚存,礼佛诵经,全都得罪诸佛菩萨而不自知。”
                说完以后这童子竟然不见踪影。
                智超遂渐渐改过。
                关于这件事,有识之士认为这必定是文殊大士的化现,来警策法师,其实也是誓勉往后一切修行人,由此可知洗手也须如法。
                根据因果经上说:“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至于在家二众读诵佛经,也须如法行持,如果限于环境地点,虽然想如法做而时势有所不能的话,也一定要持偈咒,才可免去轻慢之罪。
                登厕偈说:“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入时先鸣指三下)至于咒是这样的——唵狠鲁陀耶娑诃(三遍)。
                又就水偈:“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这也有咒要念:唵室利婆醯娑诃。(三遍)
                再洗净偈:“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咒语是:唵贺囊密栗帝娑诃。(三遍)
                洗手偈:“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咒语:唵主迦啰耶娑诃。(三遍)
                选自:《文殊菩萨的故事》


                114楼2012-06-10 09:21
                回复
                  2025-09-05 02:14: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什么有时候好人不长寿?包拯地府查真相】
                  有时候表面上看是做好事没好报,做坏事反而好处多多,可是实际上这里面有个典故。
                  故事说的是,北宋年间包拯为相时发生在民间的一桩逸事。有一个村庄住着一个十来岁、腿患残疾、父母双亡的孩子,生活十分困苦,甚至靠乡邻施舍或乞讨活命。这个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河,往来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过,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十分不便。每当河涨水时更是无法通行。但年复一年,谁也没想改变它。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这个孩子天天捡石头,堆在河边。人问其故,孩曰,要修一座石桥,为乡邻行走方便。众人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在说疯话,大多哈哈一乐了之。可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石头堆成了小山。乡邻开始改变认识,并为这个孩子的精神所感动,投入到了捡石、采石、修桥的行动中。
                  乡邻请来了工匠,开始建造石桥。这个残疾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桥尚未建成,这孩子却在一次凿石头中崩瞎了双眼。人们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这么可怜的一个孩子,一心为大家,却招来这样的报应。可是这个孩子毫无怨言,每天摸索着在修桥的现场上干着力所能及的活。在大家齐心合力下桥终于修成了。众人欢呼喜庆之余,无不将怜惜、赞叹的目光聚向那个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条腿残疾,现在又瞎了双眼的孩子。孩子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脸上露出了平生以来最欢乐的笑容。
                  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为这座石桥洗去浮尘,壮壮行色。可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雷过后,众人发现孩子已被巨雷击中,倒地身亡了。众人惊呆了,随后压抑不住的情感喷泻而出,叹息孩子命苦,指责苍天不公……
                  恰巧民间称之为青天大老爷的包拯包相爷公干至此。百姓纷纷拦住官轿为孩子鸣不平讨公道。质问相爷:好人为何不得好报?今后好人何以做得?食人间烟火的包相爷被村民情绪所带动,挥毫疾书,写下了“宁行恶勿行善”六个字后拂袖而去。
                  


                  115楼2012-06-10 09:26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17楼2012-06-10 09:28
                    回复
                      【【【那么有人说了,为什么很多恶人不见报应,而有些好人却好像也有灾难呢?这是因为因果是通三世的,比较复杂。其实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在众生的生命长河中只是一个小小浪花而已,并非所有故事都只发生在这一世而已。】】
                      【别说没报应,只分迟与早】
                      【【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有关系密切的前后剧情,如果只看了其中的五分钟,见到一个人犯了大罪,还逍遥法外,作威作福,却不知道几集之后,他被铐上镣铐、关进监狱。】】】我们的一生也只是轮回连续剧中的小小片段,如果只看这一段,当然看不到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就此认为没有因果报应,那就大错特错了。
                      世法里面讲善、恶、无记,这个好懂。中国古圣先贤讲得很多,儒家讲、道幷家讲,「种善因,得善果」,「善幷有幷善幷报,恶幷有幷恶幷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古德告诉我们,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造作幷恶业,造作不善业,但是他所受的是好的果报。好像在这一生当中他没有受到恶的果报,生活很富裕,地位也很高,他造种种不善,这什么原因?
                      佛在经上常讲,他过去生中积的福大,虽然造作幷恶业,恶业折福,折是什么?打折扣,已经折了很多,他还有余福。十分的福幷报,因为造作一切恶业,就算是折掉了八成,他还有两成;他的两成福幷报比一般人还是要殊胜,这么个原因。
                      另外有一种现象,这个人一生好人,心好、行也好,但是一生贫穷,甚至于短命,或者遭到意外灾害。我们一般人看到:你看好人,好人没有好报,因幷果幷报幷应是假的!你看错了。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所受的果,是前生种的因不善。但是这一生心善、行善已经改善很多了,改善很多还敌不过他的余恶,所以他还是要受恶报。佛这个道理讲得透彻!
                      儒家也讲,但是我们听了之后,总觉得还有一点勉强,没有佛法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透彻。儒怎么讲?一个人无幷恶幷不幷作,还是做大官、享大福,儒说这是「祖幷宗余力」,就是祖幷宗的福太厚了,享他祖幷宗的福。一个人心善、行善最后没有善报,他的果报非常不好,儒家讲是他祖幷宗造的罪业造得太多了。所以他的后人虽然心善、行善,还是没有办法敌他祖幷宗的罪过。儒这样讲法,总算是说出一个道理出来了,没有佛法讲得这么透彻,令人心服口服。
                      往昔集聚无量福德才能得到的这个人幷身,才是我们最有价值的财富。在拥有人幷身时,不用它行持善法,反而造作幷恶业,这是人生最亏本的投资,远远超过把成本为两块钱的东西卖一块钱所造成的亏损。可奇怪的是,现在人们看见财产有小的损失都会忧愁,而把人幷身这个极大的资本损失掉,却丝毫也不觉得可惜。
                      ===============================
                      【云鹤教授解释有时候好人受难,恶人逍遥的因果真相】
                      目前社会大众有人所以不相信因果,最主要的原因乃是有许多的‘反证’或‘矛盾’,因此怀疑因果的真实性,关于此点,笔者在‘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第一集中‘对林博士来信质疑的答覆’一文里面已有详细的解说,现在再补充说明为什么这些反证或矛盾事实上并不成立,而是一种误解。
                      第一,一个好人,尤其是大家公认的好人,有时却遇到车祸,病痛或重大的意外,这时许多人就认为‘好心没好报’因此就不信因果,这实在是一种武断的偏见,试问一个好人难道就不可能犯过错?放眼古今中外,请问有那一个人在虚心检讨和扪心自问之下能认为自己一生中所有的作为都百分之百的正确,所言所行的一切绝对都是符合道德的善行,而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或害人利己?
                      纵然这一生都没问题,那么请问前生曾不曾犯过错?每年政府公开表扬推崇的好人好事代表,请问那一位敢大胆的说,他过去从来没有做过一件错事?因此一个人,不管是多好的人,如果曾经犯过错(尽管这些人错误比较少),然而基于‘恶有恶报’的原则,他们理当必须接受应有的恶报,一俟这些恶报受尽后,才享受应有的善报,那么这有什么矛盾呢?
                      至于‘恶人没恶报’的道理也一样,我们知道一个坏人,不管如何的作恶多端,相信他在过去以及前生中也必定多多少少的曾经作过有益家人、社会或众生的善事,他所有一切的言行,相信也不大可能百分之百都是不道德的罪行,既然如此,基于‘善有善报’的原则,他也理当享受这些应有的善报才是,等到这些善报享尽之后,才开始接受应有的恶报,唯有如此,才是公平合理的现象,因此佛经云:‘为善必昌,为善如不昌,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恶如不殃,必有余昌,昌尽乃殃’,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不能随便根据一个人一时的、短期间内的遭遇就立即武断的表示没有因果现象存在。
                      第二,所谓‘善报’或‘恶报’应有更一步的看法,我们应该知道,‘善报’并不一定全都是积极的,明显的‘喜事’例如升官、发财、登科、得子等等,有时减轻恶报(或劫数)的程度,例如车祸受伤变得很轻微,病痛程度减轻或期间缩短,生意亏本减少,意外灾害减少,苦恼的程度减低等等,也都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善报。此外,所谓‘恶报’也不一定全都是消极的,明显的‘劫数’,例如车祸、病痛或种种令人伤心苦恼的事,有时减少善报的程度,例如本应享受高寿的福报,结果却提早去世,本应享受美好的功名,结果却名落孙山,本应享受美满的婚姻,结果却无法白头偕老......这些也都可以说是另一种方式的恶报,因此我们也不应以一个好人或坏人一时‘没有’遭受到一般公认的,‘应有的’‘喜事’或‘坏事’,就武断的认为没有因果报应的现象,这些都是很明显的道理。


                      118楼2012-06-10 09:52
                      收起回复
                        阿弥陀佛


                        IP属地:内蒙古119楼2012-06-10 09:55
                        收起回复
                          啊哈


                          来自手机贴吧120楼2012-06-10 10:30
                          收起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21楼2012-06-10 10:35
                            收起回复
                              2025-09-05 02:08: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liuming


                              122楼2012-06-10 11: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