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吧 关注:677贴子:9,412

【元和遗事】论元和君权与政治兴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元和君权与政治兴衰
作者:尚永亮
内容提要:君主的政治态度与宰相的任用得失,乃是元和政治盛衰的关键所在。元和十四年,裴度、崔群被排挤出朝,唐宪宗一改前志,专任权奸皇甫镈等,构成中唐乃至整个唐王朝的一个重要界碑。从实质上看,这些事件透露出一个极危险的信号,预示着元和之治名存实亡,而唐王朝也失去了历史赐予它的最后一次契机。
很少有人否认,在有唐一代,元和时期是一个颇有“中兴”气象的重要历史时期;然而,也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蕴育并生发了导致大唐帝国走向衰败的一系列因素和事件。这里,兴是已然的,衰则是未然的,但无论是已然的兴,还是未然的衰,都与此一时期君主和宰相的贤明与否紧相关联,换言之,君主的政治态度和宰相的任用得失乃是元和政治盛衰的关键所在。



1楼2012-05-19 00:48回复

    关于永贞元年王叔文集团进行的革新运动,论者已夥,兹不赘述。惟需指出的是:这场运动直接影响到元和政治的方向。尽管唐宪宗“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而“对前帝的私人,不分是非功过,一概敌视,予以驱逐”(23),但在他即位之后,却基本遵循了“前帝的私人”所开辟的路线。从这一点来说,永贞实为元和之先导,元和则不啻永贞之发展。
    如前所述,藩镇割据严重地削弱了中央皇权,已成为当时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因而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强化中央权威,首要的任务便是用武力扫平藩镇。元和元年,西川节度刘辟作乱,宪宗欲用兵征讨,议者以剑南险固为由,不予赞同,而宰相杜黄裳则力主用兵,劝宪宗说:“德宗自艰难之后,事多姑息……陛下宜熟思贞元故事,稍以法度整顿诸侯,则天下何忧而不治?”(24)这里,存在着两种趋向:要么征讨强藩,虽冒风险却可收天下大治之效;要么忍让姑息,虽免于生事却坐以养奸,重蹈贞元旧辙。同时,这里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由于是即位之始,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关系到日后的政治方向,如若此姑息,则不仅会导致拥兵武将纷纷效尤,而且此后即使再想讨伐,士气也很难振作了。这是一个历史的关口,它严正地考验着宪宗的意志和胆魄。终于,宪宗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同意了杜黄裳的意见,命高崇文挥师西进,初战告捷。接着,又相继平定了夏绥杨惠琳和浙西李锜的两次叛乱,赢得了宪宗即位后第一个振奋人心的高潮时期。诚如史家所言:“用兵蜀、夏之后,不容藩臣蹇傲,克复两河,威令复振。”(25)
    用兵淮西是元和年间旷日持久而又最引人注目的一场战役。“上自平蜀,即欲取淮西”(26),却未逢其机。元和九年,章义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发兵四出,屠舞阳,焚叶,掠鲁山、襄城,关东震骇。”(27)面对此突然变局,宰相李吉甫、武元衡以及大臣李绛、裴度等皆力主用兵,于是宪宗发兵征讨。河北藩镇王承宗、李师道恐淮西平而祸延及己,一方面做好了支援淮西的准备,一方面派遣刺客杀死武元衡,伤及裴度。在这种险恶局势下,群臣多请罢兵,但宪宗坚执不允,任命裴度为相并统军督战。度临行慷慨陈词:“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帝壮之,为流涕。”(28)由于君相协力,上下同心,取消了宦官监军之制,发挥了将领才能,遂于元和十二年生擒吴元济,扫平了淮西镇。“及淮西平,师道忧惧,不知所为”,“贼中闻之,降者相继。”(29)元和十四年二月,李师道为部将所杀,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遂归顺朝廷。至此,元和君臣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中,基本解决了自安史乱后即已存在而至德宗末年尤为严重的藩镇割据问题,完成了永贞朝想完成却无力完成的任务,使得元和之治在实际上得以实现。所谓“宪宗刚明果断,自初即位,慨然发愤,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自吴元济诛,强藩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当此之时,唐之威令,几于复振”(30),当非溢美之言。
    与用兵讨伐藩镇的同时,元和君相还继续推行了永贞时期的一些改革措施,如禁止贡奉,减免赋税,赈恤灾民,精简冗官,并在一定范围内抑制了宦官的权势。史载:“宪宗之立,贞亮(即打击王叔文集团最力的宦官俱文珍)为有功,然终身无所宠假。”(31)吐突承璀“自春宫侍宪宗,恩顾莫二。承璀承间欲有所关说,宪宗惮垍,诫勿复言”;而当承璀伺察上意,请求率兵征讨王承宗,结果师劳力竭,无功而还时,裴垍上言“请贬黜以谢天下”,宪宗遂罢其兵柄(32)。元和六年,弓箭库使刘希光受人贿赂,事连承璀,宪宗即将其贬至淮南,并对李绛说:“此家奴耳,向以其驱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违犯,朕去之轻如一毛耳。”(33)他如“斥刘光琦之分遣敕使赍赦书(元和三年),允许孟容之械系神策吏李昱(四年),抵许遂振于罪(五年),赐弓箭副使刘希光及五坊使杨朝汶死(六及十三年),杖死王伯恭(六年),听裴度言,撤回诸路监军(十二年),又吕全如擅取樟材治第,送狱自杀,郭旻醉触夜禁,即予杖杀,未尝不奋其刚断,振彼朝纲。”(34)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宪宗对宦官有宠任,也有制裁,而宠任是建立在有充分能力制裁他们的前提之下的。当然,宪宗最后为宦官所杀,与他前期对宦官的宠任不无关系,但从总体着眼,则元和中前期的形势是朝臣之正气上升,宦官之邪气收敛,他们并未达到飞扬跋扈,控制朝政的地步。
    


    3楼2012-05-19 00:51
    回复
      2025-08-24 01:20: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至此,元和时期之能臣贤相多被排挤出朝,权奸当柄,巧媚自固,压抑正论,左右政局,时代精神为之大变;至此,宪宗既可以纵欲奢侈,大兴佛事,派柳泌驱吏民采不死之药,而无需再经受那“延英议政、昼漏率下五六刻方退”的辛劳了,也可以独行己意,生杀予夺,因一《论佛骨表》而大动肝火,欲加韩愈以极刑,不顾法律而将屈打成招之16名罪囚悉杀之,诱骗郓州士卒并将其1200人全部斩首,而不必再担心那几近绝迹的逆耳之言了。的确,此时的宪宗才算真正享受了皇帝的威福,尝到了专制、独裁的甜头,但却也因此而失去了历史赐予唐王朝的最后一个时机,将元和之治的成果付之东流。司马光曾不无感慨地说道:“惜夫!宪宗削平僭乱,几致升平,其美业所以不终,由苟循近功不敦大信故也。”(53)今天看来,这话对现象的观察是深刻的,但尚未说到要害之处。
      


      6楼2012-05-19 00:55
      回复
        有鉴于此,联系到前述崔群以开元二十四年为理乱之分界的观点,我们没有理由不将元和十四年作为继此之后的又一个历史转折点,而且也不能不将其视作元和政治由盛而衰的分界线。至于这种盛衰的原因,则无疑应主要从元和君相的变化尤其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去寻找。
        注释:
        ①②③④⑥⑩ (10)(11)(14)(21)(24)(25)(32)(35)(36)(37)(38)(39)(40)(41)(42)(43)(44)(45)(48)(49)(56)(58)《旧唐书》卷一三五、一二九、一三五、一三六、一八四、一三五、一三三、一三五、一八四、一四七、一四七、一八八、一五、一五、一五、一四八、一五、一四七、一五九、一六七、一四八、一四八、一**、一五八、一五九、一六○、一**。
        ⑤参见《旧唐书》卢、崔、齐、刘、齐各本传。
        ⑦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12页。
        ⑧⑨(12)(15)(18)(22)(26)(27)(29)(33)(47)(51)(53)(54)(57)(61)《资治通鉴》卷二三四、二三五、二三四、二三七、二六三、二六三、二三九、二三九、二四○、二三八、二四○、二四○、二四一、二三七、二四一、二四○。
        (13)(16)(17)(20)(28)(30)(31)(52)(55)(59)(60)(62)《新唐书》卷七、七、五○、二○七、一七三、七、二○七、一六七、一一九、五四、八、一七八。
        (19)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23)范文澜《中国通史》第3册第199页。
        (34)岑仲勉《隋唐史》上册第335-336页。
        (46)《元稹集》卷三一《上门下裴相公书》。
        (50)孙甫《唐史论断》卷下。
        


        9楼2012-05-19 00:56
        回复
          总之无论功过与是非,元和中兴给唐朝后半段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政治经验,在大中一朝又为宪宗的后继者宣宗忱叔所倚重并借鉴。元和中兴与大中之治,铭刻父子两代大唐君主孜孜以求治的努力……


          10楼2012-05-19 01:02
          回复

            酿霞斋主人 辛苦了,这样的论文我喜欢。


            11楼2012-05-19 09:05
            回复
              晚唐也因有宪宗和宣宗这样励精图治的皇帝 才让唐朝变得更让人回味吧~


              IP属地:江苏12楼2012-05-19 09:11
              回复
                宪宗和宣宗在强化君主权力方面是一脉相承,吸取宪宗晚年用奸相和武宗用权相的经验教训,宣宗用弱势宰相,其实也是强化君主权力的一种做法,而且比宪宗更进一步。


                13楼2012-05-19 12:24
                回复
                  2025-08-24 01:14: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用皇甫镈为相是宪宗的一大败笔


                  14楼2012-05-19 19:48
                  回复
                    不客气……兄台喜欢今后一定多多奉上


                    15楼2012-05-20 00:25
                    回复

                      忱叔对君权的强化主要靠的是他的强势和铁腕。其实你会发现,大中年间宰相虽然“弱势”,但宰相的权力并没有被削弱,反而是增强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代表中枢行政决策的延英议政被忱叔从宦官手中夺回重新交还给了宰相。(这就是唐亡前昭宗君臣还念念不忘要恢复的“大中故事”)。正因为宰相权力扩大了,所以忱叔在宰相的人选上——诸如令狐绹、夏侯孜、萧邺大多是循规蹈矩之辈,为的是防止扩大化的相权被滥用,预防出现玄宗后期和宪宗后期奸相专权的弊端。


                      16楼2012-05-20 00:29
                      回复
                        好的好的,非常高兴。


                        17楼2012-05-20 09:33
                        回复
                          可是,用夏侯孜这样的人也有问题呀,宣宗死后懿宗继位,夏侯孜将宰相延英议政的权力又拱手让给了宦官。如果宣宗能多活几年等到韦澳拜相,或许情况就不一样了。


                          18楼2012-05-20 12:48
                          回复
                            酿霞斋的文章必属精品~~~~~


                            19楼2012-05-20 18:30
                            回复
                              2025-08-24 01:08: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宪宗想废黜太子改立澧王李恽,皇甫镈正属澧王一派,所以好风凭借力,得以当上宰相。


                              20楼2012-05-20 18: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