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吧 关注:10,544贴子:94,813

【前世今生。。。】再读留侯世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乱翻书看到一句,意思是张良为保子孙,自愿饿死,却打着辟谷的招牌……然后偶的令君情结又出来作祟:难道令君选择自杀而不是归隐的原因之一也是为家族计吗?

于是把荒废了多年的太史公书拿出来,直奔留侯。看到他劝项梁立韩王成的时候——博浪一击是烂熟于胸了的——谁还能怀疑他对韩国的感情?再看到韩王成竟因他帮刘邦而惨遭杀身,只能感叹:真是宿命,曹操好死不死,怎么一见面就把文若比作子房?分明就是~!@#$%^&*

顺便提句:第一次玩310用的荀君,七王都巡礼时,在韩都城毫无准备地看到他忽然说了句:“韩的亡国使汉朝兴起,张良对此作何感想?”太煽情了,泪……

可是,张良他他他……竟然劝刘邦不要恢复七国,这对刘邦固然是千好万好,可他就不顾念韩国了吗?……还是,因为刘邦对他猜忌,怕他帮韩国,才故意这样问,这样答?寒一个。

非常怀疑荀君乃留侯转世。。。

再叹口气,令君的路,一半是宿命,一半也是自己走的,如果愿意,他如何就不能做第二个张良呢?——可能,上辈子在小心翼翼中躲过了君王的猜忌,这一次,他无论如何也不愿违了自己的心


1楼2006-12-22 22:51回复
    • 222.82.149.*
    比子房主要是因为文若在战略决策上像子房吧?汉朝离三国又最近,所以自然而然的想到了。

    如果张良不帮刘邦,就得帮项羽,而韩王死于项羽之手,所以就只好帮刘了- -


    大魏诸公还是公达最像张良,文若和张良气质心性还是有不同的- -


    2楼2006-12-22 23:52
    回复
      2025-08-05 12:11: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容弦觉得文若象子房?

      还有很多人这么觉得, 不过他们估计是受了“吾之子房也”这话的影响。

      在下觉得曹公的那句话在应该更象是个指代, 说明文若重要性, 并非说文若就象子房吧,嘿嘿。 ——领导御贤卖弄下口乖, 哈哈~~

      要是硬比的话,
      军事战略上两者差不多, 因为其实谁坐那个位置, 发挥的作用都大差无差。 
      举贤上, 绝对是可以匹敌
      治国上, 令君存留的理论居多, 但张良要给后来的吕氏专制负担上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差不多。


      3楼2006-12-23 16:02
      回复
        大魏诸公还是公达最像张良
        ——————————————————————

        张良推荐韩信过, 魏尚书令大人似乎在举贤上不及


        4楼2006-12-23 16:11
        回复
          不过张良, 荀攸有个共同点就是暗中推波助澜, 却能毫发无损的抽身。 
          至于眼光上来说, 张良站在统一的高度, 反对复立六国, 保证了汉王的权力集中, 最终统一全国。 荀攸却以曹公个人名利为出发点,劝曹公进魏公,促使做为统一旗帜的献帝日益式微, 最终大魏都没能结束分裂的局面, 荀军师眼光上不如张良,更比不上文若。

          最后一点,就是我不觉得文若是被曹公“隐诛”。


          5楼2006-12-23 16:21
          回复
            偶是觉得他们的命运比较象,都是为了帮A而去帮B,然后造成A的over...——当然如果不帮B,A只有over得更快= =

            对张良和荀攸的气质其实把握不大,看张良飘飘欲仙的,时而阴柔时而刚烈;荀攸也是,一会儿猛起来去刺杀董卓,一会儿外什么内什么很深藏不露的样子,一会儿又去恶得不去不止 感叹一下这些人的思维方式。。。


            6楼2006-12-23 18:20
            回复
              • 222.82.145.*
              公达论人曹公也是很佩服的。---“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莫世不忘。”
              估计都是秘密进言的,具体谁谁没有被记录下来。

              公达早年有异志,归曹后相当低调以自全,力所能及之处多有匡救--“去恶不止”。完全值得肯定啊,至于劝魏公,文若已死,无所移救,再谏何益?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曹公称魏公后不到一年,公达故去,寿58,他内心做何感想,与这件事是否有关,不得而知。但正因为公达的所为,荀家一门才没有受到文若之死的影响。

              文若之死我觉得是隐诛:
              如果不是,曹公为何在文若死后支言片语也没有?按照他们的关系,这极不正常,奉孝公达的死曹公都非常痛心,并且多次表示出来。这样看来,曹公在文若的死上是不是沉默了一些呢?


              7楼2006-12-23 18:24
              回复
                不错的~~! 感谢您提


                8楼2006-12-23 21:14
                回复
                  2025-08-05 12:05: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0.191.99.*
                  公达早年有异志
                  ----------------
                  是入蜀那次吗?不太好确定是异志吧?


                  9楼2006-12-23 22:42
                  回复
                    • 221.218.76.*
                    有一点始终不明白:老曹是不是一定需要文若死呢?


                    10楼2006-12-24 12:29
                    回复
                      这个问题~~偶觉得是想让他赞同自己,或者起码不反对,文若不肯,然后,嗯,也说不清是谁杀的了


                      11楼2006-12-24 13:06
                      回复
                        关于曹公沉默,仅仅从史料看,于文若之死上沉默的又何止曹公呢?史料记载荀攸和很多人也没怎么表示呀。要是群臣怕得罪曹公不敢发言,曹植又怎么会写出“百寮士庶,敌歔沾缨。”呢?


                        *荀攸

                        荀大人的举贤,彧别传中只给结论没给证据,其论人准确不等同举贤,可以论人是可用之才,同样也可能论人有反骨......
                        劝进之言举在称魏公前,劝进之心未必在文若死之后。我始终觉得此人不怎么安分。


                        13楼2006-12-24 15:38
                        回复
                          昏头了,12楼错了个字!
                          "*矛盾的原因" 可能传话的人第一个应该是"校事", 我居然写成"校尉 ", 百度不能编辑贴子真是麻烦.


                          14楼2006-12-24 17:33
                          回复
                            • 222.82.176.*
                            关于曹公沉默,仅仅从史料看,于文若之死上沉默的又何止曹公呢?史料记载荀攸和很多人也没怎么表示呀。要是群臣怕得罪曹公不敢发言,曹植又怎么会写出“百寮士庶,敌歔沾缨。”呢?
                            --------------------------------------------------------------
                            言之则流涕


                            16楼2006-12-24 18:49
                            回复
                              2025-08-05 11:59: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22.82.176.*
                              荀攸 

                              荀大人的举贤,彧别传中只给结论没给证据,其论人准确不等同举贤,可以论人是可用之才,同样也可能论人有反骨...... 
                              劝进之言举在称魏公前,劝进之心未必在文若死之后。我始终觉得此人不怎么安分。
                              ---------------------------------------------------------------
                              臣松之案:攸亡后十六年,锺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难?而年造八十,犹云未就,遂使攸从征机策之谋不传於世,惜哉!

                              公达很多事情没有被记载,举人亦然。彧别传中内容基本都可以和他人传记相吻合,可信度还是很高的。论人,难道不是识人?既是识人,那好人坏人都有了,曹公会这么说,可见这不是一两次,全部说成“反骨”的例子有狡辩之嫌。


                              17楼2006-12-24 1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