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琅琊论坛
历史里面的日期都是用干支记的,对查阅带来一定的不便。以前我特地找来了别人的一些数据(一本讲天象的书的附录,有各月朔的干支),研究了一段时间,略有体会。 干支纪年很简单,反正有公式的,但是干支纪日尚需一些对当时历法的了解,所以比较麻烦。 与现在的农历类似,古时候也是大小月交替,有时会有连续两个大月(偶尔也会有连续两个小月)。这样可以将一年内的大小月分布简单的用一个数字表示, 那就是连续两个大月的前一个月的月份(没有则为0,闰月则为13)。我依次计算了相邻的出现两个大月的月份间隔,发现总是3或5(实际是15和17个 月)。东汉末三国初,间距为53553的循环(184到223年,之后的20年中也有10年满足这个规律),后期有一段又是553的循环(247至 280)。中间因为改过历法,所以不是很有规律。 另外对闰年的设置,自然是十九年七闰。间隔也是很有规律的,是2333233,从198开始循环。(与现代是相同的) 我特地根据上面数据推算过公农历的转换,发现与辞海上的完全一致,看来它是比较可信的,至少也是较广泛承认的。(辞海上的186年写的是十三月三日,但实算是十二月三月,估计是印错了) 魏国接受禅位后用的是黄初历,但没有改正朔,之后景初历改了月正,把农历237年3月给“省掉了”。曹睿死后,采用正始历,又改回来了,在239年的十二月后又加了一个“后十二月”,但也因此是这三年的大小月的规律完全乱掉了,甚至出现了连续两个小月。 吴国用的是魏人写的历法,与魏历略有不同,但在许多地方是“心有灵犀”,正朔倒是差不多的。一般一年里面也就一个月不同。不过那个人提供的数据里面吴国一年只有6个正朔,照说知道了连续两个大月的位置,其他的正朔就可以排出来了,可能吴国具体还有调整吧 蜀国则和魏国的相差较大,几乎都不一样。有时候早一个月,又有时候晚一个月,而且相关的数据也比较少。所以根据蜀国的日期来和魏国的日期作比较,就会有问题。像《资治通鉴》的里面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它还是混用的。就像以前提到过的张郃的死年,魏书就是7月,蜀书就是6月。 另外,我的234以前的吴国的正朔数据丢掉了,不知道哪位朋友知道哪本书或者网上哪里有?原来的那本书的名字倒忘了,只记得是讲天象的,附录里面各个朝代的正朔都有。 据说,中华书局出的25史里面的三国志的那位点校的同志并不是三国方面的专家,所以很多相关的校注没有其他的详细,而那里面也不像晋书和后汉书一样有对纪日的辨误。下面是我搜集到的一些错误,希望对这方面有研究的朋友可以提供一点帮助。
历史里面的日期都是用干支记的,对查阅带来一定的不便。以前我特地找来了别人的一些数据(一本讲天象的书的附录,有各月朔的干支),研究了一段时间,略有体会。 干支纪年很简单,反正有公式的,但是干支纪日尚需一些对当时历法的了解,所以比较麻烦。 与现在的农历类似,古时候也是大小月交替,有时会有连续两个大月(偶尔也会有连续两个小月)。这样可以将一年内的大小月分布简单的用一个数字表示, 那就是连续两个大月的前一个月的月份(没有则为0,闰月则为13)。我依次计算了相邻的出现两个大月的月份间隔,发现总是3或5(实际是15和17个 月)。东汉末三国初,间距为53553的循环(184到223年,之后的20年中也有10年满足这个规律),后期有一段又是553的循环(247至 280)。中间因为改过历法,所以不是很有规律。 另外对闰年的设置,自然是十九年七闰。间隔也是很有规律的,是2333233,从198开始循环。(与现代是相同的) 我特地根据上面数据推算过公农历的转换,发现与辞海上的完全一致,看来它是比较可信的,至少也是较广泛承认的。(辞海上的186年写的是十三月三日,但实算是十二月三月,估计是印错了) 魏国接受禅位后用的是黄初历,但没有改正朔,之后景初历改了月正,把农历237年3月给“省掉了”。曹睿死后,采用正始历,又改回来了,在239年的十二月后又加了一个“后十二月”,但也因此是这三年的大小月的规律完全乱掉了,甚至出现了连续两个小月。 吴国用的是魏人写的历法,与魏历略有不同,但在许多地方是“心有灵犀”,正朔倒是差不多的。一般一年里面也就一个月不同。不过那个人提供的数据里面吴国一年只有6个正朔,照说知道了连续两个大月的位置,其他的正朔就可以排出来了,可能吴国具体还有调整吧 蜀国则和魏国的相差较大,几乎都不一样。有时候早一个月,又有时候晚一个月,而且相关的数据也比较少。所以根据蜀国的日期来和魏国的日期作比较,就会有问题。像《资治通鉴》的里面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它还是混用的。就像以前提到过的张郃的死年,魏书就是7月,蜀书就是6月。 另外,我的234以前的吴国的正朔数据丢掉了,不知道哪位朋友知道哪本书或者网上哪里有?原来的那本书的名字倒忘了,只记得是讲天象的,附录里面各个朝代的正朔都有。 据说,中华书局出的25史里面的三国志的那位点校的同志并不是三国方面的专家,所以很多相关的校注没有其他的详细,而那里面也不像晋书和后汉书一样有对纪日的辨误。下面是我搜集到的一些错误,希望对这方面有研究的朋友可以提供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