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
之所以不在“三段论”和“逻辑谬误”上过度笔墨,一是不想吊书袋,不想以文章长度混充有学问,二是更重要的内容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方韩之争到目前为止,在很多人看来已经真相大白,但在韩寒的支持者那里,则他们从来不认为方舟子一方拿到了“铁证”。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人指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概念区别。
我首先指出方舟子方面找到更有力的事实判断的四点客观困难:
1、假如韩寒在新概念大赛和作品真正作者上有造假,这些造假者与韩寒也是利益共同体,他们不可能出来当人证,除非有更大的利益。韩寒悬赏后来又否认,很可能就是因为韩寒方面意识到“重赏之下有勇夫”。举例:假如有人肯为20万元酬劳给韩寒代笔,或者出版社肯给韩寒100万元,而让一本小说署名韩寒,对没有名气的作者、出版社和忙于赛车的韩寒来说,这都是“双赢”的交易。但如果真的悬赏了2000万,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2、方舟子方面没有权力机构的调查能力。假设权力机关介入调查,所有的问题都容易水落石出。说到这里,不妨以足坛扫黑为例。中国足球的假赌黑几乎与职业化的历史一样长。中国球迷早就认定有假球、赌球和内幕交易,但他们从来没有“铁证”,他们凭的是常识。到了今年年初,由于**机关介入,公众不仅看到了铁证,而且,超乎他们的预期,连足协副主席和金哨裁判陆俊都成为了阶下囚。陆俊是中国裁判的旗帜人物,执法过世界杯,经常在电视上为球迷解读世界杯的场上执法。如果只凭接触和印象,球迷和央视的相关人员,你们怀疑过金哨陆俊其实是黑哨吗?所以,那些与韩寒有过接触的朋友们,请不要凭你们的印象就为韩寒背书,印象有时是会骗人的。
3、方舟子方面没有记者采访权。南方周末记者在写出知音体特稿《差生韩寒》后,在与网友的交流中竟然问“那些人就在那里,你们为什么不去调查?”亲娘唉,明明是自己违背了记者职责,避重就轻,给韩寒背书,放置公众对新概念大赛和三重门作者的疑问在一边,还问没有采访权的公众,为什么不去调查……
4、媒体的沉默和倾向。传言中,主流媒体在韩方事件上已经被沉默(没有铁证),而且,由于之前的利益和荣誉相关,媒体在主动搜寻信息和选择传播方韩两方面的声音时,并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我看到的情况是,更多倒向韩寒方面(没有铁证)。
现在言归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可以说,只有演绎推理才是绝对严格的,现代数学能够达到绝对严格,就是倚仗演绎逻辑,以符号化、形式系统化的方式谋求数学基础的坚实。但是在康托尔的**论中,发现了一系列悖论,其中最有名最致命的是罗素悖论。由此产生了第三次数学危机,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哥德尔发现了不完全性定理,断言即使是在算术这样的简单系统中,也存在真而不可判定的命题。韩粉可以展开联想:那么,是不是“韩寒代笔”也是真而不可判定的命题呢?数理逻辑有趣而深刻的内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这目前正是我的研究领域,我的新书也是这方面的内容。
可以说,真正严格的数学和物理理论系统,都是演绎理论,或者,有数学模型,否则,就不能称为严格的理论。这是西方科学的基本标准。但是,演绎逻辑的确定性要求标准太高了,别说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很多应用学科和医学当中,也往往达不到演绎确定性的要求。比如吸烟与癌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不可能是一种确定性的,而只能是盖然性的。
没有演绎逻辑,人类的思维就不能达到绝对严格。没有归纳逻辑,人类就不可能拥有常识,不可能进行日常推理,不可能建立实验科学,不可能建立西医和中医。
在方韩之争中,人们应用演绎推理来保证逻辑的严格,也应用归纳逻辑来作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每一个孤立的归纳推理都不可能是“铁证”,因为只有演绎推理才是绝对严格的。但一系列归纳推理构成的逻辑链条,就可以无限逼近于事实真相。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即使是对半的偶然性,当5个1/2串连在一起时,就只有3.125%的例外了。这就是每一个有常识的人,在看了方舟子方面提供的质疑证据之后,看到韩寒方面前后矛盾和出尔反尔之后,倾向于方舟子的逻辑原因。
归纳逻辑不必找“铁证”,不可能找到“铁证”,也从来不需要“铁证”。举例,假如在10次公共事件中,发现有9次易中天教授都出来发表了评论,并且,每次都没有什么独到见解,一般的常识推理就可以得出结论:“易教授是个喜欢抛头露面的人,但学问一般”。请注意,首先,这只是个举例,不是事实陈述。其次,这也不是逻辑谬误中的“人身攻击论证”。因为这个论证本身就是对易教授的个性和学问给出判断,而不是意在论证他挺韩的言论无效。因此,不构成“人身攻击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