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的铁壁】王平(4血3技能):
据险:锁定技,其他角色使用【杀】指定你为目标时,须额外展示一张【杀】,否则该【杀】对你无效。
无当:若你受到其他角色使用【杀】指定你为目标的伤害,该角色可收回额外展示的【杀】;若该【杀】未对你造成伤害,你可将其额外展示的【杀】置于你的武将牌上,称为【功】;出牌阶段,你可将任意张【功】收入你的手牌。
飞军:觉醒技,回合开始阶段开始时,若【功】的数量达到3或更多,你须减1点体力上限,并获得技能【龙胆】。
史书中的王平,据说原来是曹军中的一名中下级军官。刘备与曹操汉中对阵时,王平因与上司徐晃不和,临阵投奔蜀军。凭借其对于汉中一带地形水土的熟悉掌握,对于刘备最终将曹操击退做出了贡献。
需要说一句的是,当时的王平不姓王,而姓何,叫做何平。原因是他从小被母亲家抚养长大,所以跟随母家姓何。据我记忆,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死于五丈原,之后杨仪、魏延交恶,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时,当时那个率领五部“无当飞军”跟随马岱的无当监,依旧是叫做“何平”而非“王平”。估计之后蜀汉派遣他担任镇守汉中的职务,那时做到如此大官的他,才重新改回本姓,叫做王平(三国演义失于考证,结果之前汉中、街亭就一直“王平”、“王平”的,马岱斩魏延那段,又出来个跑了一次龙套的“何平”)。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马谡在街亭被张颌大破。当时马谡的副将王平,根据自己对当地山川地形的了解,极力劝阻马谡不要上山扎营,以免取水困难。但马谡同志是诸葛丞相的得意门生,属于“黄埔毕业、陆大深造、德国留学”,那是嫡系中的嫡系、精锐中的精锐。姑且不论王平是从对面投靠过来,属于“杂牌军”,而且还是行伍出身的大老粗,大字认不得十个(史书里真的说王平“所识不过十字”)的文盲,有什么学问和见识?马谡看不起这个副将,连带着就看不起他的正确意见,结果因人废言的结果,就是被张颌一顿海扁,打得全军溃散。
最后还是王平鸣鼓集众,收拾起残兵败将,摆出一个进可反攻退可固守、极具弹性的阵势。张颌是数十年刀山剑树里混过来的老油子,一看就知道碰到个厉害角色。而且知道蜀军人多势众,自己是趁着马谡人傻,才捡了个便宜。真要明刀明枪硬干一仗,未必讨得了好。于是见好就收,不再追杀,蜀军也就由此躲过一场大劫。
经过这次教训之后,诸葛亮深知“学历不等于能力”,开始重用王平,派遣他担任率领五部“无当飞军”的无当监一职。说到这里,就要说说无当飞军的来历了。之前诸葛亮南征孟获,收服了西南的少数民族,并收取当地的牛马充当军用物资。而孟获等部落的战士,也因为善于进行山地战,被诸葛亮收编进入蜀军,特别编组成为一支叫做“无当飞军”的精锐部队。“无当”指其作战勇猛,无人可当;“飞军”则指其在山地运动战中,行军快速如飞。
整个“无当飞军”下,共设立五个“部”。按照当时军队的编制单位,“军”以下有“部”,“部”以下有“曲”,“曲”以下有“屯”。按刘备在夷陵大败时,史书上说陆逊“连破备四十余屯”。当时刘备全军数量不过三万余人,还要减去作为偏师的黄权、马良二部,所以一个“屯”大概也就是四五百人,相当于现在一个营的样子。如果按照二进制计算,那么“曲”应该有一千人,而“部”有两千人,五部“无当飞军”的总人数大约在一万左右,相当于现在一个师。而官任“无当监”的王平,就是这个王牌山地师的师长。
不得不说,当时的蜀汉军队,由于有了“无当飞军”,其战斗力大为提高。诸葛亮数次出祁山,老对手司马懿往往坚守不战,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司马懿脸皮厚能忍,更现实的原因是因为魏军实在不是蜀军的对手:双方交战的地区多为山地,不利于魏军的步骑兵施展冲击力和人数优势,反而使得善于翻山越岭、使用强弩和采用小股精锐突击队战法的蜀军可以尽情发挥(诸葛亮之所以专门改进连弩,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要配合蜀汉军队中多山居民族、善于山地战、善于使用弓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