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吧 关注:5,472贴子:131,190

【胤禩331生辰】【录入】胤禩老师何焯的墓志铭及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2-02-19 02:03回复
    何焯一生,和老师们的关系非常传奇,先是徐乾学,后是翁叔元,再者李光地,于徐乾学,失欢于“戊辰校文之役”,于翁叔元,绝交于清削门生籍,于李光地,对其早年卖友(陈梦雷)之举颇有微辞。
    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未得理想之师,却结与至交好有,与阎若璩切磋、全祖望为之作墓志铭,三人都为《困学纪闻》作笺,方苞虽与其观点不和,亦服气其矜慎,每有新著问世,皆冀何焯为之审阅纠查。
    尽管何焯初入仕即得徐乾学、翁叔元青睐,看似平步青云,然好景不长,先后与二师失之交臂,尤以请削门生籍最为轰动,虽天下快之,而何焯却失去入科场的机会,尽管得到李光地赏识,得以入值,也仅能以下等留馆。如此还是不能幸免,或因其狂狷,或因政治波及,猝然之间锒铛入狱,幸得安然无恙,止罪于解任。
    虽一生命途乖蹇,卒后终是未被湮没,留名于史,尽管其因矜慎而不轻易着书,知之者又鲜有知之详。如其铭曰:“天子知之,宰相知之,而竟坎壈,以尼于时,穹窿山上,带草丝丝”。
    


    IP属地:上海2楼2012-02-19 02:04
    收起回复
      2025-08-16 20:16: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交友师生】=====
      ★爵秩类
      杨恺出入文武
         ◇康熙朝,仪徵武进士杨恺受知圣祖,召入南书房,【与何义门】、蒋南沙等同校书史。后提督两湖,颇著勋绩。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儒林一
      锺伦,字世得。康熙三十二年举人。初受三礼於光坡,又与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县陈万策等互相讨论,其学具有本原。未仕而卒。
      ★狷介类
       ◇ 陶紫笥请从此辞
        陶紫笥进士元淳,江苏人也。年少入都,能文章,尚志节,万季野、阎百诗皆与订忘年交。时徐乾学领史局,季野为之任考索,而颇委紫笥以文。已而为忌者所排,与徐绝。紫笥甫通籍,一日在某邸,某之子,妄人也,【辱何义门於众中,紫笥愤甚】,请某出,以正谊责之。某护其子,甚不直紫笥,紫笥长揖出,且谓之曰:「明公之力,不过使陶生不为翰林,请从此辞。」已而果不与馆选,出令粤之昌化,有惠政。
      ★师友类
        ◇陈少章师何义门
        吴多博闻好古、砥节励行之硕儒。康熙以前,位不大而名最著者,【则有何义门】。门弟子无虑数百人,其最相契如晦翁之於蔡季通呼为老友者,曰陈少章。
      ★师友类
        ◇方雪瓢师何义门
      方雪瓢,名粹然,淳安人,朴山子。少随朴山居京师,【从何义门游】,称义门高第弟子。
      


      IP属地:上海5楼2012-02-19 02:07
      回复
        =====【著书经术】=====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
        学者称“义门先生”,传录其说为《义门读书记》。
        ★工艺类
          ◇武英殿刻书
        武英殿刻书,未能确定其开始之时,御定《全唐诗》及《历代诗余》皆刊於康熙丙戌、丁亥,而【何义门】在康熙癸亥已拜兼武英殿纂修之命,则其事当不始於乾隆。乾隆朝,在武英殿开雕书籍见诸谕旨者,戊午,雕《十三经注疏》;己未,《明史》雕成,续雕《二十一史》,丁卯上之,凡装六十五函;乙丑,雕《明纪纲目》;丙寅,雕《国语解》:丁卯,雕《三通》;癸卯,雕《相台五经》。盖列圣万几之暇,博览经史,爰命儒臣选择简编,亲为裁定,颁行儒官,以为士子模范。当时钦定、御制书名,凡经类二十六部,史类六十五部,子类三十六部,集类二十部,凡一百四十七部,大半镂版於内府。中如《西清续鉴》《宁寿宫鉴》藏稿未刊,《天禄琳琅》刊於湖南书局,《全唐文》刊於扬州,其余不能悉知也。历代朝廷刻书之多,未有若是者也。古香斋袖珍本十种,当亦於武英殿雕造。
        殿版精妙迈前代,版片悉红枣木,皆贮殿旁空屋,厚寸许,无裂痕。光绪初,张文襄公之洞官翰林时,将集资奏请印刷,或谓之曰:「是物久不完矣,一旦发觉,凡历充殿差者,皆获咎,是将兴大狱也,乌乎可?」乃止。实录馆与之相近,馆中供事即就殿旁余屋以居,冬日则劈板以围炉。又有窃板而去其字,以售於厂肆者。
        ★经术类
          一,宜读国朝人经学书也。经语,惟汉人能解。汉儒语,惟国朝通儒能徧解。何也?诸大儒读书多,记书真,校书细,好看古书,不敢轻改古本,不肯轻驳古说,善思善悟,善参校,善比例,善分别真伪,故经学为千古之冠。书多矣,以《皇清经解》为大宗,虽未全录,已得大概。此书一千余卷,当从何种看起?先看郝疏《尔雅》、段注《说文》、王氏《经义述闻》三种。此书书精价廉,一举而得数十百种书,计无便於此矣。乍看注疏,人所不耐,故必以国朝人经说先之。学海堂辑刻《皇清经解》,成书后,续出者尚多,先出而未见未收者亦不少,以此例之,即得通志堂刻《经解》,卷轴虽富,菁华无多。其中上驷多有别刻本,李衡《周易义海撮要》、敖继公《仪礼集说》、衞湜《礼记集说》无别刻本。当徐健庵初刻时,【即为何义门所讥】,所与学海堂刻《经解》相去远甚。若治经从此下手,穷年莫殚,所得
        


        IP属地:上海6楼2012-02-19 02:07
        回复
          =====【青史评论】=====
          ★艺术类
            ◇何义门善学钱牧斋书
          翁覃溪尝谓国朝人之善学钱牧斋书者,【惟何义门编修焯】。义门少受学於邵僧弥,僧弥出自牧斋,其书法精妙,则得之冯定远父子,徐坛长诗所谓「邹氏固无师,毛公有所授。君学谨派别,虞山切讲究」也。
          ★鉴赏类
          ◇何义门雠正旧椠钞本
            【何义门】笃志於学,其读书也,茧丝牛毛,必审必核。吴下多书估,辄从之访购宋、元旧椠及故家钞本,讐正之。一卷或数十过,丹黄稠叠,谓必如此而后知近世之书,脱漏譌谬,读者沈迷於其中,而终身未晓也。圣祖闻其姓名,召直南书房,寻特赐甲乙科,入翰林。是时诸王皆右文,朱邸所聚册府,多资其校勘。康熙壬寅六月九日,以病卒。
           ★鉴赏类
          ◇ 何义门婆娑楷帖
             【何义门】谓傅青主口诋宋儒,等於蟾蜍掷粪,又称其字有风沙气。盖义门究心制艺,而即於此中仰窥圣贤,真笃行君子,非若常人之专恃帖括以干禄也。义门复精鉴别,书亦秀蕴,生平婆娑越刻楷帖,多致赞言,而初不满於元常季直一表,谓其结衔既舛,而「民」字缺笔,止是唐橅。然於韩敬堂家所藏宋搨本,则颇拳拳。盖韩本尾无结衔,「民」字不缺,大异锡山华氏秘藏,神锋内含,信为雄强茂实也。
          《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艺术二
          自明、清之际,工书者,河北以王铎、傅山为冠,继则江左王鸿绪、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张照等,接踵而起,多见他传。大抵渊源出於明文徵明、董其昌两家,鸿绪、照为董氏嫡派,焯及澍则於文氏为近。澍论书尤详,一时所宗。
          《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艺术二
          徐用锡,字坛长,宿迁人,占籍大兴。登乡举,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从李光地游,究心乐律、音韵、历数、书法。五十四年,分校会试,严绝请讬,衔之者反嗾言官劾其把持闱事,圣祖原之,终以浮议罢归。乾隆初,起授翰林院侍读,年已八十。寻告归,卒於家。用锡乡举出姜宸英之门,与【何焯】同为光地客,论书多与二家相出入。精於鉴别古人,言笔法亦多心得,著字学札记二卷,载圭美堂集中。
          世臣叙次清一代书人为五品,分九等:“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寻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神品一人,邓石如隶及篆书。
          妙品上一人,邓石如分及真书;妙品下二人,刘墉小真书,姚鼐行草书。
          能品上七人,释邱山真及行书,宋珏分榜书,傅山草书,姜宸英行书,邓石如草书,刘墉榜书,黄乙生行榜书;
          能品下二十三人,王铎草书,周亮工草书,笪重光行书,吴大来草书,赵润草榜书,张照行书,刘绍庭草榜书,吴襄行书,翟赐履草书,王澍行书,周於礼行书,梁巘真及行书,翁方纲行书,于令行书,巴慰祖分书,顾光旭行书,张惠言篆书,王文治方寸真书,刘墉行书,汪庭桂分书,钱伯坰行及榜书,陈希祖行书,黄乙生小真行书。
          逸品上十五人,顾炎武正书,萧云从行书,释雪浪行书,郑簠分及行书,高其佩行书,陈洪绶行书,程邃行书,纪映锺行书,金农分书,张鹏翀行书,袁枚行书,朱筠藁书,朱珪真书,邓石如行书,宋镕行书;
          逸品下十六人,王时敏行及分书,朱彝尊分及行书,程京萼行书,释道济行书,赵青藜真及行书,钱载行书,程瑶田小真书,巴慰祖行书,汪中行书,毕涵行书,陈淮行书,姚鼐小真书,程世淳行书,李天澄行书,伊秉绶行书,张桂岩行书。
          佳品上二十二人,沈荃真书,王鸿绪行书,先著行书,查士标行书,汪士鋐真书,【何焯小真书】,陈奕禧行书,陈鹏年行书,徐良行书,蒋衡真书,于振行书,赵知希草书,孔继涑行书,稽璜真书,钱澧行书,桂馥分书,翁方纲小真书,张燕昌小真书,康基田行书,钱坫篆书,谷际岐行书,洪梧小真书;佳品下十人,郑来行书,林佶小真书,方观承行书,董邦达行书,华岩行书,秦大士行书,高方小真书,金榜真书,吴俊行书,陈崇本小真书。”
          九品共九十七人,重见者六人,实九十一人。
          复增能品上一人,张琦真、行及分书;能品下三人,于书佃行书,段玉立小真及草书,吴德旋行书。佳品上六人,吴育篆及行书,方履籛分书,梅植之行书,朱昂之行书,李兆洛行书,徐准宜真书。
          


          IP属地:上海7楼2012-02-19 02:08
          回复
            《鲒崎亭集》全祖望,卷十七
            翰林院编修赠学士长洲何公墓碑铭(何焯)







            


            IP属地:上海9楼2012-02-19 02:10
            回复
              是时诸王皆右文,朱邸所聚册府,
              这句中的“右文”,禩雨可知是何意?


              IP属地:江苏11楼2012-02-19 10:52
              回复
                ◇怡贤亲王藏书於乐善堂
                  怡府藏书,始自怡贤亲王之子弘晓,其藏书之所曰乐善堂,大楼九楹,积书皆满。绛云楼未火以前,凡宋、元精本,大半为毛子晋、钱遵王所得,毛、钱两家散出,半归徐健庵、季沧苇,徐、季之书,【由何义门介绍】,归於怡府。乾隆时,四库馆开,藏书家皆有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为世所罕见者甚多,如施注苏诗全本有二,此外可知矣。怡府之书,藏之百余年,至端华以狂悖诛,而其书始散落人间。聊城杨学士绍和、常熟翁叔平相国同龢、吴县潘文勤公祖荫、钱唐朱修伯宗丞得之为多。
                  其藏书之印曰「怡府世宝」,曰「安乐堂藏书记」,曰「明善堂览书画印记」。
                


                IP属地:江苏12楼2012-02-19 10:53
                回复
                  2025-08-16 20:10: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怡府中的书,我认为是八府抄家所得。胤禩曾委托何焯购书,何焯在京时间不长,跟胤祥不会有太多的接触,而且胤祥的儿子弘晓那是还没出生呢。弘晓:康熙六十一年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
                  “乐善”两字真是个讽刺。
                  从这点来看,我到是更坚持“松月堂”是胤禩的藏书阁了,想弘旺想着曾是自己父亲辛苦收藏的书却到了堂弟家了。不知做何想法了。


                  IP属地:江苏13楼2012-02-19 11:00
                  收起回复
                    百度
                    右文,亦称右文说。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宋人王圣美首倡。这种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义 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右文说偏失研究方向,内容颇多舛误,但对于形声字起源研究, 有一定研究价值。


                    IP属地:上海14楼2012-02-19 15:19
                    回复
                      “由何义门介绍,归於怡府”这句话有硬伤,何焯卒于雍正即位之前,跟“怡亲王”没有半点交集。再看徐、季二人过世时间,很可能二人的书是归于何焯,后又经何焯介绍,归于皇八子胤禩。
                      但松月堂若是胤禩旧日藏书阁,那么不会记载雍正四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松月堂是胤禩书阁的说法还待推敲。
                      徐健庵:徐乾学,昆山先生。康熙三十三年卒。
                      季沧苇——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明末清初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生于明崇祯三年,卒于清康熙十四年以后。(百度)


                      IP属地:上海15楼2012-02-19 15:32
                      回复
                        (接上)
                        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元张理撰。何焯曰。道藏本。周易参义十二卷。元新喻梁寅孟敬撰。自序在后至元六年。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成德编。何焯曰。集义、粹言。本系两书。两人所著。今合编之。颇属杜撰。方纲按。宋陈友文大易集义。摭周、邵、朱子及上蔡、和靖、南轩、蓝田、五峯、屏山、汉上、东莱十一家之说。曾穜大易粹言。摭二程、张子及龟山、定夫、兼山、白云父子七家之说。此书汇辑成八十卷。凡采十八家之说。而义门以为杜撰。亦过泥矣。又按大易粹言今考定是宋方闻一撰。宋史艺文志作曾穜。误也。书古文训十六卷。宋永嘉薛季宣士龙撰。纯以古字写之。何焯曰。焦氏家藏宋本。今归东海。尚书全解四十卷。宋三山拙斋林之奇少颖撰。元阙第三十四卷多方篇。今於永乐大典中得之。钞补乃成完书。何焯曰。此书朱子所称。禹贡论四卷。宋新安程大昌泰之。淳熙四年六月自序上进。何焯曰。从天一阁钞本。惜乎无图。应访有图者补之。方纲按。今於永乐大典钞补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宋东莱吕成公辑书说。自秦誓溯洛诰。未毕而卒。门人清江时澜以平昔所闻纂成之。何焯曰。影钞宋本。尚书说七卷。宋新昌黄度文叔撰。何焯曰。明书帕本。书疑九卷。宋金华王柏鲁斋撰。多更易经文。盖并今文而疑之矣。书集传或问二卷。宋陈大猷既集书传。复自为或问。同时东阳、都昌有两陈大猷。都昌陈大猷号东斋。饶双峯弟子。著书传会通。仕为黄州判官。即陈澔之父也。东阳陈大猷绍兴二年进士。官六部架阁。今集传不可见。而或问犹存。张云章以集解或问是东阳之书。朱氏经义考则谓菉竹堂书目万卷堂目皆载尚书集传十四册。未知是谁之书。而鄱阳董氏书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陈氏书集传注云东斋。则未可定为东阳而非都昌也。陈氏蔡传旁通。亦引东斋集传。何焯曰。汲古元本。禹贡集解二卷。宋义乌杏溪傅寅撰。此书凡阙四十余版。何焯曰。宋本。初学尚书详解十三卷。宋庐陵胡士行。何焯曰。从天一阁钞本。通志堂原目无初学二字。杭世骏道古堂文集有跋。谓初学二字不当删。尚书表注二卷。元兰溪金履祥撰。王柏弟子也。书之上下四旁皆有识语。何焯曰。金仁山表注名重而书仅中等。且元刻有残阙处补全者。未可尽信。是顾湄伊人妄为补全耳。尚书纂传四十六卷。元梅浦王天与立大撰。何焯曰。季氏元刻最精。书蔡氏传辑录纂注六卷。元鄱阳董鼎季亨撰。真卿之父。今文尚书纂言四卷。元吴澄。其卷前序目。即草庐之古今文考也。书蔡氏传旁通六卷。元彭蠡陈师凯。不录经文。但摘蔡传语。犹如蔡传之疏耳。然颇足资考据。何焯曰。汲古元版。尚书句解十三卷。元庐陵朱祖义子由撰。何焯曰。六经皆有句解。不过节略旧注。非另出手眼者。书集传纂疏六卷。元新安陈栎定宇撰。何焯曰。汲古元版。尚书通考十卷。元昭武黄镇成存斋撰。何焯曰。汲古元刻。惜有阙叶。应为标出。读书管见二卷。元吉水王充耘耕野摘取经语说之。定正洪范集说一卷。元诸暨胡一中允大撰。於九畴皆分大禹之经箕子之传。以敛时五福至明用僭忒为九五福六极之传。以王省惟岁至则以风雨为三八政四五纪之传。何焯曰。汲古元刻。李中麓藏本。中阙一叶。从黄梨洲处补全。毛诗指说一卷。唐成伯瑜撰。凡四篇。其传受一篇。足资考核。唐世说、诗正义而外。传者惟此书耳。其中尚有阙字。瑜新唐志作璵。何焯曰。李中麓钞本。毛诗本义十五卷。附补郑氏诗谱一卷。宋欧阳修撰。前十二卷摭篇为论。为本义。多规毛郑之说。其偶从毛郑者。则於第十三卷取舍义一条中著之。盖后三卷是总论也。此书召南篇内阙失二十余行。又此诗谱一卷。当云补郑氏诗谱。版心云诗本义谱。专系之本义者。非也。目云郑氏诗谱。又专以归郑者。亦非也。何焯云。遵王宋本。伊人校勘未当。深为可惜。毛诗集解四十二卷。宋李樗、黄櫄撰。此书闽县李迂仲、龙溪黄实夫二家。卷前各有详说总论。其卷内黄氏。又引李迂仲说。盖黄在李后。或是本相续而作。互为补苴。并为一书。故无合编姓氏也。毛诗名物解二十卷。宋蔡卞撰。多用王氏字说。诗说一卷。宋张耒撰。仅十二条。从宛邱集钞出。诗疑二卷。宋金华王柏撰。一名诗辨说。竟欲删去野有死麕等三十一篇。而退何彼穠矣、甘棠於王风。文公诗传遗说六卷。宋朱鉴。文公孙。集语类为之。自跋在端平二年。诗补传三十卷。题曰逸斋。不著姓名。朱氏经义考据宋艺文志作金华范处义。绍兴中进士也。第三十卷广诂。足备查检。南宋之初。最攻序者郑樵。最尊序者范处义也。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元东阳许谦撰。敏求记云。朱子之学。一传为何基、王柏。再传为金履祥、许谦。白云一代大儒。其於诗专宗朱子。泛扫毛郑之说。然此书颇有资考据处。何焯曰。汲古旧钞本。诗经疑问七卷。元盱黎朱倬孟章撰。此书内间有有问而无答者。云以俟后人深思也。后附南昌赵悳疑问附编。何焯曰。汲古元版。毛诗解颐四卷。明朱善撰。字一斋。丰城人。明洪武初文渊阁大学士。何焯曰。叶九来藏本。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复撰。明复嘉佑二年卒。年六十六。作此书时。盖在天圣间。唐以前说春秋者多本三传。至陆淳始别出新义。此书本淳意。多与先儒异。此参合三传本也。春秋皇纲论五卷。宋太原王皙。至和间官太常博士。据三传注疏及啖赵之说。其缺者以己意释之。凡二十三篇。春秋传十五卷。宋刘敞撰。卷前有春秋传名氏。自周至宋。凡八十七家。二刘亦在内。春秋权衡十七卷。宋刘敞撰。何焯曰。孙北海藏宋本。惜未遵行欵。春秋意林二卷。宋刘敞撰。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蜀冯继元。此书通志堂原目作宋冯继先。阎百诗与戴唐器书云。继先先当作元。伪蜀人。宜居宋孙复之首。乃置刘敞之后。何也。何焯曰。海虞某氏家藏宋本。(未完)
                        


                        IP属地:上海17楼2012-02-19 15:55
                        回复
                          (接上)
                          春秋臣传三十卷。宋眉山王当撰。元佑间人。春秋本例二十卷。宋涪陵崔子方彦直。尝与苏黄诸君子游。此书凡十六门。大约以日月时为例。何焯曰。汲古旧钞本。春秋经筌十六卷。宋左绵赵鹏飞。经义考列之南宋末。何焯曰。全书从天一阁钞来。汲古得李中麓残本三册。以校勘。有整句脱落者。其新钞皆未惬意。此参合三传本。石林春秋传二十卷。宋叶梦得撰。末有开禧乙丑孙筠及真德秀跋。盖世谳、考、传三书合刻之跋也。此参合三传本。春秋后传十二卷。宋陈傅良从勤得堂刊本钞写者也。此书大指详楼攻愧序。止斋尚有左氏章指一书。应访求之。此专用左传本也。春秋集传三十卷。宋吕祖谦撰。纳兰容若序。疑是吕居仁作。云须得善本有陈邕序者。方可证定之。然其卷内则题曰吕祖谦伯恭。而朱氏经义考则吕本中、吕祖谦二先生名下皆载春秋集解三十卷。盖即一书而前后误复耳。今入四库全书作吕本中。此专用左传本。春秋左氏传说二十卷。宋吕祖谦撰。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五卷。宋章冲撰。淳熙十四年守台州。作目录。后附录灾异及事物等。亦有资於查考。何焯曰。汲古钞本。原为姚舜咨所藏。春秋提纲十卷。宋陈则通撰。国史经籍志作元人。经义考亦列於元人内。其书分侵伐朝聘盟会杂例四门。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三卷。宋李琪。嘉定辛未七月自序。春秋通说十三卷。宋温州布衣黄仲炎若晦撰。绍定三年五月自序。何焯曰。东海先有钞本。从黄俞邰处来。仍伪书也。后汲古得李中麓所藏影钞宋本。用以付刊。参合三传本。春秋集注十一卷。纲领一卷。宋朝奉郎直秘阁清江张洽元德撰。端平元年九月状进。元德朱子门人也。諡文宪。何焯曰。汲古宋版。参合三传本。春秋或问二十卷。宋温陵吕大圭圭叔。人称朴乡先生。受业於陈北溪之门人。春秋五论一卷。宋吕大圭。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纲领一卷。宋家铉翁则堂。先生入元北迁。不屈放还。此其北迁时作。何焯曰。从天一阁钞本。专用左传本。春秋经传类对赋一卷。宋徐晋卿撰。何焯曰。汲古李中麓钞本。杭世骏曰。此书当入类家。不当列之经解。方纲按。类对赋北宋皇佑中作。盖亦以其近於类家。故附置宋末耳。然究不宜入经解也。春秋诸国统纪六卷。元齐履谦撰。延佑四年六月自序。凡二十二篇。前有目录一卷。言所以敍诸国统纪之义。何焯曰。汲古元本。颜书最精。春秋本义三十卷。元四明程端学时叔所采三传以下之说。凡一百七十六家。自序在泰定四年四月。何焯曰。元刻最精。有句读圈点抹。因中有阙叶。不敢擅增句读圈点。鄙见有无皆照元本。而东海必欲一例。并未刻句读点抹。惜哉。方纲按。此书前有问答通论、纲领及点抹例一卷。中有所谓红黄青黑。侧截点抹之别。今尚刻於卷前面。而其卷内乃不刻之。无怪义门之致惜矣。参合三传本。参合三传之书。以此书为最详。足资查考。春秋或问十卷。元程端学撰。春秋集传十五卷。元赵汸撰。专用左传本。春秋属辞十五卷。元赵汸撰。凡八篇。自序为笔削之大凡。盖制作之原也。春秋师说三卷。元赵汸至正戊子述其师黄楚望之说。为十一篇。又附录二卷。春秋左氏传补注十卷。元赵汸撰。何焯曰。东山春秋诸书名重。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元庐陵李廉撰。至正九年七月自序。所编诸传。据左、公、谷及胡、陈、张。而以胡氏为主。然所引张洽语。仍即今所见张氏集注。而非张氏之传。则知张洽集传其书之佚久矣。参合三传本。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元新安俞皋撰。其书备载三传及胡氏传。参合三传本。读春秋编十二卷。元陈深清全撰。入元不仕。当入宋人。列家铉翁之后。何焯曰。元人钞本。参合三传本。春王正月考二卷。明古田张以宁志道撰。考一卷。辨疑一卷。三礼图集注二十卷。宋洛阳聂崇义。自周显德三年奉命参定郊庙器玉。因采郑康成、阮谌等六家图刊定。至宋建隆二年奏之。窦俨为之序。今通志此刻序无姓名者。即窦序也。而无崇义自序。朱氏经义考尚节录聂序。盖旧本有之也。何焯曰。汲古宋本。序文稍有=处。已经改正。书中=错亦多。盖通志堂刻本不依原书欵式也。周礼订义八十卷。宋乐清王与之次点东岩撰。东岩尝撰周官补遗。摘取五官之属以补冬官。其说始自临川俞寿翁廷椿复古编。而东岩与清源邱葵继之。然东岩所著订义。则以诸属仍列五官而为之说也。此书采旧说五十一家。宋儒之说。又四十五家。盖言义理者略备於此。何焯曰。李中麓宋本。鬳斋考工记解二卷。宋林希逸撰。每段有图。虽未极详博。而文颇明显。何焯曰。汲古宋本。中有阙叶。应访求补全。仪礼图十七卷。宋杨复信斋。朱子门人。尝为朱子续编仪礼经传通解。此图凡二百有五。又旁通图一卷。分宫庙弁冕牲鼎礼器诸类。为图二十有五。陈鳣曰。吴槎客尝以鲍以文所赠元刻校通志堂刊本。则通志刻本之图甚谬也。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直秘阁昆山衞湜正叔栎斋。采集汉至宋说礼之言。凡一百四十四家。宝庆二年表进。何焯曰。名重而书平平。又曰。集说从两钞本付刻。皆未尽善。伊人分校成部。大有乖误。后数年。有项氏宋本为骨董家所得。中阙十余卷。其版最精。且多魏鹤山序一首。屡劝东海借校并补刻魏序。未从也。其书今在金陵。应物色得之。真至宝也。伊人擅乱补遗。卷数另疏别纸。
                          (未完)
                          


                          IP属地:上海18楼2012-02-19 15:59
                          回复

                            ★《柳南随笔》王应奎,卷三,
                             ◇陆龟蒙江湖散人传,「茶灶」二字,坊本误刻「茶龟」,以「灶」与「龟」笔画相近也。集韵者不知其误,竟收入四支。【太史义门焯】 见之,笑曰:「此正好用对尿鳖也。」俗以溺器为尿鳖,太史盖戏之尔。
                              ◇玉溪锦瑟诗,从来解者纷纷,讫无定说。而【太史义门焯】 以为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首联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言平时述作,遽以成集,而一言一咏,俱足追忆生平也。次联云:「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言集中诸诗,或自伤其出处,或托讽于君亲,盖作诗之旨趣,尽在于此也。中联云:「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言清词丽句,珠辉玉润,而语多激映,又有根柢,则又自明其匠巧也。末联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言诗之所陈,虽不堪追忆,庶几后之读者,知其人而论其世,犹可得其大凡耳。
                            ★鲒崎亭集外编卷十一
                            ◇江阴杨文定公行述
                            【洲何编修焯博学傲物】于人无推让,闻公至吴,令其诸生来听讲。予尝侍坐于馆中,公曰:“子之于书,可谓博矣,但当为有用之学。”予皇恐曰:“何敢言博然?东莱止斋之学,朱子尚议之,况于愚乎?”公曰:“但见及此,则已进矣。所著有《经书学言指要》一卷,《凝斋集》若干卷。公之卒也,应询已为之状然寥略之甚,予续为此述于公之事,亦未能备而大略得之。谨述。
                            


                            IP属地:上海20楼2012-02-19 16:00
                            回复
                              2025-08-16 20:04: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6-19是《陶庐杂录》中何焯对诸书的评论。


                              IP属地:上海21楼2012-02-19 16: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