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坦克的发展
德军入侵时,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和哈尔科夫工厂已在分别生产各自设计的新式坦克:КВ-1 1941型和Τ-34 1941型。生产数量总计不足2000辆。来自前方的初期战国却表明,他们让德军吃了一惊,德军的任何坦克都不是它们的对手。由于列宁格勒是德军当前进攻的目标,因此,斯大林6月24日召见萨尔茨曼和马雷舍夫,商量巴巴列宁格勒工厂搬迁到乌拉尔车里雅宾斯克。1941年7月23日,大约有15000名工人及其家属开始迁移。随着德军的步步推进,1941年9月15日,哈尔科夫工厂也奉命准备迁移。莫洛佐夫及其工人于1941年10月19日开始向乌拉尔转移,并在下塔吉尔安顿下来。列宁格勒工厂于12月10日完成了搬迁。
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与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合并,并完成了生产线的扩建。1941年10月6日,该厂改称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工厂。哈尔科夫工厂的情况也类似,他与下塔吉尔的乌拉尔铁路车厢厂合并。车里雅宾斯克工厂自称“坦克城”,而下塔吉尔工厂将继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坦克厂。
科京仍在试图阻止讨厌的Τ-34投产。不久之后,对КВ坦克的浮夸开始遭到报应。有许多战报说“КВ-1坦克在遭到不可克服的障碍时英勇阵亡了”,但真正的问题却是该车总体设计差,机械可靠性低,技术方案陈旧。1942年有一辆КВ-1 1941型被送到美国鉴定,结果发现该车使用的竟是20年前美国霍尔特传动装置设计。这种传动装置是КВ-1的主要绊脚石,曾有传闻说,苏联驾驶员不得不用大锤敲打来换档,虽说夸张,但也有不失真实的一面。
与部队指挥官交谈时,更是受到指责。科京这时已是一位技术兵少将,当然这靠的是他的地位而不是成就。一次到前线调查时,高级指挥官和战斗英雄们讲了真话,说КВ-1是低劣产品。该车太重,太不可靠,火力也并不比Τ-34强。而关于Τ-34的报告却令人欣喜,科京的耳朵里充满了对其所仇视的坦克的赞扬声。当时,马雷舍夫也在场,就是他安排Τ-34投产的。
КВ坦克只在车里雅宾斯克慢慢地生产,而Τ-34却在哈尔科夫(后来在下塔吉尔)和斯大林格勒生产,后来又很快在高尔基城和鄂木斯克设厂。1942年至1943年间,就连车里雅宾斯克工厂也部分转产Τ-34,这一定真正地刺疼了科京。最后,Τ-34共生产了61000辆,而КВ坦克各型号的总产量只有4500辆左右。
1942年初,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和下塔吉尔工厂获准研制新一代坦克。新车型分别称作КВ-13和Τ-43,两者有很大的区别。КВ-13是科京为了扼杀Τ-34而作的第四次努力。他试图利用中型坦克的参数生产一种重型坦克。这是一种紧凑型的КВ坦克,他将超过Τ-34,并取而代之成为一种“全能”坦克。Τ-43则没有因循守旧,而是采用了新的布置方案。莫洛佐夫设计组丢弃了克里斯蒂式悬挂,采用了扭杆悬挂,发动机哼,传动和侧减速器也是新的布置。这两种坦克均由国家委员会组织试验,并且都未通过试验。结果发现,КВ-13并不真正比Τ-34好,Τ-43也因同一原因而遭到了搁浅。科京的希望破灭了,他常常到工厂库房,黯然失神地凝视着唯一被保留下来的КВ-13样车。
2个厂继续改进它们的产品。这时由科京的助手Н.沙什穆林领导,成立了一个新的设计组来解决КВ-1车存在的问题。沙什穆林是一位天才设计师,他对КВ-1的许多部分重新进行了设计,并生产了重量较轻、更为适用的变型车。后来,他又设计了一种ИС重型坦克,把整个战争中威力最大的火炮装在生产型坦克上,首先在1943年装的是85mm坦克炮,当Τ-34改装85mm坦克炮成为Τ-34-85时,ИС重型坦克又改装了122mmД-25Τ式坦克炮。科京的设计组终于生产了一种合格的重型坦克,他的心情并无多少快慰可言,因为与Τ-34相比,它只是一种“马后炮”而已。ИС-2的早期型号使用了КВ-13余下来的铸造车首部分,这是科京原先为КВ-13准备的,因此,ИС大概只是使他回想起了他的失误。
莫洛佐夫也没有虚度光阴,就在Τ-34-85于1944年2月投入大批量生产时,他开始在Τ-34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坦克。这是Τ-34的一种改进型,使用了稍作修改的Τ-34-85炮塔和全新的扁平车体。这就是1944年下半年研制的Τ-44坦克。而Τ-54则是同时开始制定计划的,计划在1945年1月1日开始样车试验。
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同时也在开始研制两种新式重型坦克ИС-3和ИС-7。在开始实施初步计划时,列宁格勒和哈尔科夫相继收复,2个工厂开始回迁。科京立即回到列宁格勒,而萨尔茨曼却留在了车里雅宾斯克,Η.杜霍夫留任该厂新的总设计师。
KV-1

KV-2(神教V5)

KV-13(科金的不良努力再次失败)

T-3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