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床异梦 各求发展
这样,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苏联就有了四个大的坦克厂: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车里雅宾斯克工厂、下塔吉尔工厂和哈尔科夫工厂。在鄂木斯克的第五个厂,作为分厂,归属列宁格勒基洛夫厂。这个厂的人员是列宁格勒基洛夫厂未迁入车里雅宾斯克的人员,但该厂受到科京设计局的控制,在90年代后期以前,基本上没有拿出自己的产品。
甚至在战争结束以前,列宁格勒基洛夫厂和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就开始有了争斗,起因是关于ИС-3坦克的设计。在战争初期,坦克设计要根据产品图纸赋予工厂代号,按照苏联的惯例,是“工程”加一个三位数。如Τ-34是“135工程”,Τ-44为“136工程”,而ИС-2则是“240工程”。各厂各有一个不同的代号系统:下塔吉尔的是1xx,列宁格勒基洛夫厂的是2xx,哈尔科夫厂的是4xx,车里雅宾斯克的是7xx。车里雅宾斯克和列宁格勒都生产ИС-3。列宁格勒基洛夫厂的“244工程”,称为ИС-3,是一个平庸的设计,它借用了ИС-2的炮塔,车首由3块大倾角装甲板构成。他的车体下部带有槽口,可增装装甲板以增强防护力。车里雅宾斯克工厂的“703工程”,亦称“胜利”坦克,是ИС-2的一种很流畅的再设计,它使用了经过验证的ИС坦克低矮的底盘,上部车体为浇铸结构,呈流线型,炮塔为“炒锅”状,无着弹凹槽。
设计组之间的争斗,马雷舍夫作了处理。这种新式坦克将采用车里雅宾斯克的炮塔和列宁格勒的车体,称为ИС-3,但工厂代号为“703工程”。ИС-3于1945年投入小批量生产,有52辆于1945年9月参加了柏林盟军胜利阅兵式,使西方观察家们大吃一惊。
但是,ИС-3却是平庸之作。乘员抱怨说车内太挤,而列宁格勒的车体又太薄,焊缝及发动机支架容易开裂。有时,从车里雅宾斯克生产线上下来的坦克被直接送到列宁格勒,进行全面改造。据悉,ИС-3在1959年被认为合格以前,至少经过了3次改进,但到这时,它已经过时了。
科京尽力削弱车里雅宾斯克设计组,调动其关键人员,防止他们在坦克设计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即使这样,车里雅宾斯克在1948年至1949年仍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并生产出了60t的ИС-4坦克,而列宁格勒设计的ИС-5、ИС-6和ИС-7坦克却不见踪影。应当承认,ИС-4只生产了一批共250辆左右,但这比列宁格勒只出了几辆样车要好,并且它的确投产了。
40年代末是个转折点。国家制定了对新式重型坦克的要求,列宁格勒和车里雅宾斯克都行动了起来,投入设计。唯一的限制是坦克的重量不得超过50t。列宁格勒的方案“262工程”或ИС-8,只是在ИС-3的基础上“炒冷饭”而已。车里雅宾斯克的方案“730工程”,与其原来的“703工程”方案类似。萨尔茨曼对这两种方案都不满意,因为这两种方案都没有超过ИС-3。科京要提出列宁格勒的方案,而萨尔茨曼却似乎在拖后腿。
萨尔茨曼1950年因贿赂和“个人迷信”而受到批评,被剥夺了职位,调往内地负责一个小厂,为坦克生产履带板。科京的方案获准投产,为ИС-10,但这时已是1953年底,斯大林已去世了。这种坦克在投产时,耍了一个小花招,改称Τ-10。
莫洛佐夫和老的哈尔科夫设计组的其他人在战后不久就分开了,当时他们有许多人回到哈尔科夫建厂,即75厂。留在下塔吉尔的其他人与莫洛佐夫在一起,一直到40年代末才回到哈尔科夫。
1949年12月,下塔吉尔工厂来了一位天才设计师Л.卡尔采夫。他晋升得很快,到1953年哈尔科夫设计组完全撤回哈尔科夫时,他被任命为下塔吉尔工厂坦克设计局总设计师。卡尔采夫认真、细心且直率,是主管该组织的合适人选。但是,卡尔采夫常常与党组织有摩擦,只是因为他的才干,才没有向苏联那个年代许多天才设计师那样,或进劳改营或被处决。
莫罗佐夫

T-44

ИС-3

这样,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苏联就有了四个大的坦克厂: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车里雅宾斯克工厂、下塔吉尔工厂和哈尔科夫工厂。在鄂木斯克的第五个厂,作为分厂,归属列宁格勒基洛夫厂。这个厂的人员是列宁格勒基洛夫厂未迁入车里雅宾斯克的人员,但该厂受到科京设计局的控制,在90年代后期以前,基本上没有拿出自己的产品。
甚至在战争结束以前,列宁格勒基洛夫厂和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就开始有了争斗,起因是关于ИС-3坦克的设计。在战争初期,坦克设计要根据产品图纸赋予工厂代号,按照苏联的惯例,是“工程”加一个三位数。如Τ-34是“135工程”,Τ-44为“136工程”,而ИС-2则是“240工程”。各厂各有一个不同的代号系统:下塔吉尔的是1xx,列宁格勒基洛夫厂的是2xx,哈尔科夫厂的是4xx,车里雅宾斯克的是7xx。车里雅宾斯克和列宁格勒都生产ИС-3。列宁格勒基洛夫厂的“244工程”,称为ИС-3,是一个平庸的设计,它借用了ИС-2的炮塔,车首由3块大倾角装甲板构成。他的车体下部带有槽口,可增装装甲板以增强防护力。车里雅宾斯克工厂的“703工程”,亦称“胜利”坦克,是ИС-2的一种很流畅的再设计,它使用了经过验证的ИС坦克低矮的底盘,上部车体为浇铸结构,呈流线型,炮塔为“炒锅”状,无着弹凹槽。
设计组之间的争斗,马雷舍夫作了处理。这种新式坦克将采用车里雅宾斯克的炮塔和列宁格勒的车体,称为ИС-3,但工厂代号为“703工程”。ИС-3于1945年投入小批量生产,有52辆于1945年9月参加了柏林盟军胜利阅兵式,使西方观察家们大吃一惊。
但是,ИС-3却是平庸之作。乘员抱怨说车内太挤,而列宁格勒的车体又太薄,焊缝及发动机支架容易开裂。有时,从车里雅宾斯克生产线上下来的坦克被直接送到列宁格勒,进行全面改造。据悉,ИС-3在1959年被认为合格以前,至少经过了3次改进,但到这时,它已经过时了。
科京尽力削弱车里雅宾斯克设计组,调动其关键人员,防止他们在坦克设计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即使这样,车里雅宾斯克在1948年至1949年仍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并生产出了60t的ИС-4坦克,而列宁格勒设计的ИС-5、ИС-6和ИС-7坦克却不见踪影。应当承认,ИС-4只生产了一批共250辆左右,但这比列宁格勒只出了几辆样车要好,并且它的确投产了。
40年代末是个转折点。国家制定了对新式重型坦克的要求,列宁格勒和车里雅宾斯克都行动了起来,投入设计。唯一的限制是坦克的重量不得超过50t。列宁格勒的方案“262工程”或ИС-8,只是在ИС-3的基础上“炒冷饭”而已。车里雅宾斯克的方案“730工程”,与其原来的“703工程”方案类似。萨尔茨曼对这两种方案都不满意,因为这两种方案都没有超过ИС-3。科京要提出列宁格勒的方案,而萨尔茨曼却似乎在拖后腿。
萨尔茨曼1950年因贿赂和“个人迷信”而受到批评,被剥夺了职位,调往内地负责一个小厂,为坦克生产履带板。科京的方案获准投产,为ИС-10,但这时已是1953年底,斯大林已去世了。这种坦克在投产时,耍了一个小花招,改称Τ-10。
莫洛佐夫和老的哈尔科夫设计组的其他人在战后不久就分开了,当时他们有许多人回到哈尔科夫建厂,即75厂。留在下塔吉尔的其他人与莫洛佐夫在一起,一直到40年代末才回到哈尔科夫。
1949年12月,下塔吉尔工厂来了一位天才设计师Л.卡尔采夫。他晋升得很快,到1953年哈尔科夫设计组完全撤回哈尔科夫时,他被任命为下塔吉尔工厂坦克设计局总设计师。卡尔采夫认真、细心且直率,是主管该组织的合适人选。但是,卡尔采夫常常与党组织有摩擦,只是因为他的才干,才没有向苏联那个年代许多天才设计师那样,或进劳改营或被处决。
莫罗佐夫

T-44

И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