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方红吧 关注:4,223贴子:155,939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学可鉴很多,用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会时时感动,会生慈悲心。我留意身边的一切,无论人还是小动物,都有父母、兄弟姊妹之情切切。只要我们能被感动,这世界的色彩就是缤纷的,无处青莲不绽放。悲慧世泽,如一茎青莲,静静绽放,默默接纳日精月华的蕴润和洗礼,感受寒来暑往的消歇与轮回,怡然于红尘而不鲛绡,观世间百态,品味万种沧桑,此为道。
说道“道”,很多人都觉高深莫测,儒、释、道三家都讲“道”,道,是什么,其实就是道理,是摸得着,看得见,用得上的,往大了说,就是真理。悟道难,难的是没有追求,悟道易,易于平常。古时候有一位得道高人,被世人尊为师,隐居深山,一好学青年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位大师,求其收为徒,大师允。大师每走一步,青年紧随,日久,大师没谈教学之事,青年有些着急,问大师:“您怎么不教我“道”呢”?大师认真告诉他:“我时时都在教你呀”!青年不解,大师问:“你闻到这漫山的桂花香了吗”?青年答:“闻到了”。大师自顾往山下走,青年紧随,忽然青年被一颗大桂花树的树根绊了个趔趄,大师站住问:“你闻到桂花的香气了吗”?青年顿悟,得道。
这虽是一则简单的小故事,但要领会可一通百通。


1楼2012-01-28 17:12回复
    今晨读《中庸》,中,中心;庸,平常也。
    中庸之道为人生之道,凡是人都想居中,但往往是以局部为参考人为“中”,其结果还是“边”,比如,站在屋子中间,相对四壁是中,对上,还是边,一根筷子放在手指上,两头平衡才叫“中”,中庸的中时要人把自己放在宇宙中,放在自然中的居中,那才叫中,换句话说就是达到平很,庸,就是最平常的意思,在平常中见中,怎么见中呢,就是心态平衡,心态的平衡时需要真修的,不是装出来了,人生都有信条,信条中,心态就中,人生就充满快乐,行事就轻快,就心无挂碍。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凡尘中人生的最高境界。


    2楼2012-01-29 10:49
    回复
      2025-10-14 11:31: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转贴]我首先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孩子,我首先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当你童年,我们讲英雄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要你一定成为英雄,而是希望具有纯正的品格;当你少年,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理想会使人出众。
      孩子,不要为自己的外形担忧。理想纯洁你的气质,而最美貌的女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通向理想的道路往往不尽人意,而你亦会为此受尽磨难。但是,孩子,你尽管去争取,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决不可怜。
      在那貌似坎坷的人生中,你会结识到许多智者和君子,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选择平庸虽稳妥,但绝无色彩。
      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放弃自己的信念。物质世界的外表太过复杂,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绝虚荣的诱惑。理想不是实惠的东西,它往往无法带给你尘世的享受。因此你必须习惯无人欣赏你,学会精神享受,学会与他人不同。
      其次,孩子,我希望你是一个踏实的人。人生太过短促,而虚的东西又太多,你很容易眼花缭乱,最终一事无成。
      如果你是一个美貌的女孩子,年轻的时候会有许多男性宠你,你得到的东西过于容易,这会使你流于浅薄和虚浮;如果你是一个极聪明的男孩,又会以为自己能够成就许多大事而流于轻佻。
      记住,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我们活在世上做好一件事足矣。写好一本书,做好一个主妇。不要轻视平凡的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攻击自己做不到的事。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事太难,但绝不要放弃。
      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墙内墙外,相交一场实在不容易。交友的过程会有误会和摩擦,但你想一想,偌大世界,能有缘结伴而行的又有几人?你要明白朋友终会离去,生活中能有人伴你在身边,听你倾谈,倾谈给你听,你就应该感激。
      要爱自己和爱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象春天般妩媚。你要会流泪,会孤身一人坐在黑暗中听伤感的音乐。你要懂得欣赏悲剧,悲剧能丰富你的心灵。
      希望你不要媚俗。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要学会欣赏真,要在重重面具之下看到真。
      世上圆滑标准的人很多,但出类拔萃的人极少。而往往出类拔萃又隐藏在卑琐狂荡之下。在形式上,我们无法与既定的世俗争斗,而在内心,我们都是自己的国王。如果你的脸上出现谄媚的笑容,我将羞愧的掩脸而去。世俗许多东西虽耀眼却无价值,不要把自己置于大众的天平上,你会因此无所适从,人云亦云。
      在具体的做人上,我希望你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娇气十足。你每天至少拿出两小时来读书,不要想着别人为你做些什么,而要想着怎么去帮助他人。
      借他人的东西要还,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要记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再差也是自己的。
      还有一件事,虽然做起来很难,但相当重要,这就是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你会一年年的长大,你渐渐会遇到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你所厌恶的缺点。这会使你沮丧和自卑。你一定要正视它,不要躲避,要一点一点的加以改正。战胜自己比征服他人还要艰巨和有意义。
      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3楼2012-01-29 13:51
      回复
        道亦有道.


        4楼2012-01-30 05:52
        回复


          6楼2012-02-03 00:59
          回复


            7楼2012-02-03 00:59
            回复
              戏说中国选拔人才制度与文化演进——从“养士”到“考试”
              上古时期,中国的用人制度是推荐门客,门客相当于现在的随从,门客间也有等级,最高的可谓智囊,最低的是跟从,通称“养士”。这些人不能独立创业,不具备创业的才能,只能是被别人为其所用而发挥作用。门客们都是有文化的人,他们投身官宦之家,当官的向国家推荐他们便可出人头地。到了西汉,用人制度发生了些微变化,实行“察举制”,用人的准则是:“贤”、“良”、“方”、“正”,也是由地方官推举。到了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此后“考试”成了选拔人才的主渠道,尽管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依君王的意志有些变化,但依然是考试,清末1905年虽光绪帝的一纸圣谕,科举制被废除了。自民国始,推荐和考试并举,直至现在。
              《论语》中有关“士”的论说,“士”,是一种特定的职业,比如战士、护士等,一个国家的富强与用好“士”非常重要,“士”的安置直接关乎社会的稳定,因为“士”是文化阶层,是文化的上层,对社会起引领作用,但“术业有专攻”,“士”有其专攻,社会就是一部机器,什么零件就发挥什么作用,否则谈不到和谐。当下随着教育的突飞猛进,泱泱中华可谓人才济济,但培养人才的计划总是和应用人才的实际存在着巨大的错位,国家和民众的财富在这方面的错位浪费,不能不说让人心痛。


              10楼2012-02-05 15:56
              回复
                食色性也
                这句话是和孟子同时代的告子所言,后来人们大为发挥,明沈采<<千金记>>总结为: 饱暖思淫逸(欲),饥寒起盗心。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中用实例进行了诠释。淫,本身就是过度的意思,没有与性有关的解释,比如雨下多了称淫雨,发威过火了称淫威等,但人们一见到这个字,往往与性,或者叫不正当的性联系起来,其实是一种谬误。
                早在春秋时期孔老夫子在《书经》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后来在整理编纂《诗经》时把《关雎》作为首篇,这都是老夫子对人性本真的尊重,他人为人,乃至一切动物甚或植物,生长期需要“食”,长成了需要“性”,食和性的存在时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我们说圣人之所以是圣人,首先他是一个正常人的个体。他强调的一点时“礼”,凡事以礼行事,不能过度,食和色都不能过度,这个过度是泛指,从欲到行都要符合常规。
                近代影响人们观念最大的有两个人的理论,,一位是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导致了社会形态和社会格局的变化,一位是欧洲的一位医生,他叫佛洛伊德,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大心理学家,他的性心理学关于“性”的观念冲击了整个世界人们的观念,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转变,他说社会的一切变化,包括进步的,倒退的,战乱的,和平的......所有的一切动力都是来自人们的对性的欲望,仿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就是性欲,没有用“礼”的观念加以约束,所以我们说,西方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这个“开放”传到中国,人们立即就联想到那个国度的“性”的观念,其实这也是谬误,西方的开放也是一种泛指,究竟怎样的开放,恐怕没几个人能说得清楚,总之,西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是不可否认的,我相信他们也存在很合理的规则,绝非一般人所联想的那样。
                我讲的以上这些话,是因为周围的人通过交流,感觉有些人的思想观念与理想中的“文明”越走越远,已经发生变化和正在发生变化,一次宴会上,言语狼藉,我阐述了以上的观点,迎来了一顿板砖,狼狈而坚强的我还是有感而发在这里吧,还是那句话,愿结有缘人,共勉。


                11楼2012-02-06 10:09
                回复
                  2025-10-14 11:25: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指禅
                  说到一指禅,人们会联想到武功,比如海灯法师的二指禅等,其实无论是武功还是禅修,都包含着禅意,今天我讲个一指禅修道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在南北朝时期,印度达摩祖师横竹过江来我国传道,后于山洞面壁涅盘,影响永印于石壁,留下了著名的佛教历史遗迹“达摩洞”,据说只有虔诚的人才能看到洞中的影响。到了六祖慧能时候,佛教在中国大放异彩,此时印度的宗教已被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占领,佛教的重心迁移到了我国。慧能大师有一位智慧很高的徒弟,法号“俱胝”,后来被称为“俱胝禅师”,这位禅师修道很高深,向他请教传道的人很多,每一次有人问他什么是道的时候,他只是举起食指说“这就是道”,求教的人往往立即跪拜,感激不尽的说“我懂了”。一次俱胝禅师远行,留下来他的一个小沙弥代他料理每日佛事,可这个小沙弥只看着师傅向别人举起食指传道,自己就从来没领会过什么是“道”,这一天来了个施主,要求见俱胝禅师,小沙弥问何求,说要求道,小沙弥说“你就问我好了”,施主问小沙弥“什么是道”,小沙弥学着师傅的样子举起了食指说“这就是道”,施主大喜过望,连连称谢,说自己懂了,小沙弥也很高兴。俱胝禅师回来的那天,小沙弥汇报了此事,禅师没做声,回到了屋子里,一会儿,禅师背着手出来了,又问小沙弥是怎么传道的,小沙弥边讲边举起食指,禅师手握利刀,突然砍断了小沙弥的食指,小沙弥疼得“啊”了一声,悟道了。


                  12楼2012-02-11 08:53
                  回复
                    死的明白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人们常说,活要活的明白,其实明白与否是很难说的。旁观者对于他人往往是雾里看花,当局者或许是身在庐山,活的明不明白,要看死后的论定。为什么人们说《春秋》是微言大义,当时的当官的都怕《春秋》,因为孔子在记载历史的时候都是用“谥”的,也就是一字将人论定,后来人们将“谥”与“号”连起来,叫做“谥号”,“谥号”就是死后追封的号,如汉朝,汉高祖,汉武帝等都是后人授予的谥号,献帝就是讲政权献了出去,哀帝就是亡国之哀痛的意思。在比如,人们将曾国藩受谥为“文正”,成为曾文正公,历史上能受谥为“文正”资格的也就一二十人,足见对曾国藩的敬仰。
                    下面再谈谈如家对死的观念,儒学人为“身为儒生,死于端正”。就是我们说的儒雅的死,后世的演变为“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对生死观进行了具体的定义。举个例子,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人,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武功高超,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
                    正当子路随孔子周游之时,卫国发生内乱,子路身为卫国官员,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忙回国平乱,一说为: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还有一说为:子路在临死前,遍体鳞伤,许多是重创,子路命人将衣服帽子拿来,因为子路头部创伤很重,劝其别戴帽子了,子路艰难的说:“君子死而冠不免”,穿戴整齐,然后断气。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为寄托这种信仰的形式——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13楼2012-02-12 17:56
                    回复
                      谁言书生无用处,夜读春秋秋点兵
                      南宋社会偏安苟和,已成上下共识,虽孝宗皇帝以天子九五之尊,韩侂胄以元勋权臣之重,尚无法移风易俗,使其振作,何况陈亮以区区一介书生,凭其慷慨淋漓的几篇文章,而欲挽回狂澜,改天换日,又何其难哉?
                      张溥之论陈亮,感慨万端,而最终乃归之于“小人”倾陷妒忌,却又不免皮相之见。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云:“独陛下奋身不顾,志在灭虏,而天下之人,安然如无事时,方口议腹非,以陛下为喜功名而不恤后患,虽陛下亦不能以崇高之势独胜之。”


                      14楼2012-02-14 12:25
                      回复
                        两只船
                        乾隆帝喜好私访,更爱游江南,一日他来到了南京金山寺,守寺的方丈不知他是皇帝,只是按照日常招待施主的礼仪接待他,一杯清茶两人便聊了起来,乾隆站起来看着眼前浩瀚的长江和江面上往来的船只问:“师父在此修行多少年了”?方丈答:“二三十年了”。乾隆手指长江又问:“这二三十年每天从江面上过往的船只有多少”?方丈微笑着,沉稳的答道:“只有两只船”。乾隆惊奇的问:“怎么只有两只船”?方丈单手施礼。一声佛号:“阿弥陀佛,一只是名,一只是利”。乾隆听后非常满意。


                        15楼2012-02-18 09: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