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方红吧 关注:4,223贴子:155,938

回复:悟道如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之初,性本什么?
孔子言:人之初,性本善。教之道,性乃迁。是说人之初“性”都是善的,后来的变化因于“教之道”,所以性才迁了。后来孟子和荀子把人之初比喻成一块木料,木料本没什么“性”,成不成器在于雕琢。墨子把人之初比喻成一块白丝布,成绢成练,在于染,染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到了告子就不同了,他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比如同时出生的双胞胎,长的稍大一点,有了行为能力,一个在吃奶,另一个会去争夺,吃奶的也不会礼让等,人之所以向善,是后天教化的,也是“教之道,性乃迁”。
人之初的善恶无法论定,就像生命的起源一样搞不清说不明,这个形而上的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探讨的迷踪,总之是离不开形而下的“教之道,性乃迁”。所以现在的国人提倡欧美三四十年代开始的“教育可塑性”是明智的,但看着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制度和方式,我又担心这一塑忽视了人之初的“性本”,塑和本之间的收放不当会影响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的发展,而且是长期的,不容还原的。


16楼2012-02-19 09:31
回复
    顺水人情
    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朱舜水,也称朱之瑜,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逃亡日本,到日本后定居,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话说回来,在他逃亡东渡的时候,与许多人同乘一艘大木船,中途起了台风,船如一叶浮萍,随着滔天巨浪波峰谷底的颠簸,船上的人都吓坏了,有人说看见水里有两个大红灯向船逼来,这是传说中的海神,海神的出现说明船上的人都必死无疑,除非船上有大富大贵之人才能借福音避此一劫。人们传的看见水里的两个大红灯,这是海神来接这些人了,船舱里的人们都跪下了,祈求海神放过他们。整只船上只有朱舜水毅然怡然端坐在船舱的最高处,纹丝不动,任凭颠簸,有一位乘客慌忙喊,让他也跪下,他说:“不慌,我写一道符看看能不能解此劫”。人们都知道他朱舜水的名声,听他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救星,跪着的人都转向他。朱舜水拿出一张纸铺下,颠簸中写了个“敬”字,然后点燃扔到海里,顷刻风势和海浪就小了,不一会海面就恢复了平静,人们简直把朱舜水奉若神灵了。
    其实朱舜水是一儒生,就儒生来说他是很普通的,他哪里懂得道家的神符之说,但此时他那样做了,确实收到了奇效。此故事的记载原著并不是宣传迷信,而是让人们去悟其中的“道”。看完这则故事,仔细品读学者对故事的批注,联想起《乡党》篇中“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这句经典,我忽然明白了。


    17楼2012-02-21 11:59
    回复
      2025-11-12 08:43: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d


      18楼2012-02-21 13:25
      回复
        周之天下
        大家知道,有史可查的朝代最长久的是周朝,周朝800年天下,留下了深厚华夏文化底蕴,后来的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等,没有突破,只是传承周的文化,所以周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但不是根源,有人说中华文化五千年,那是从司马光的《史记》中望文生义,也有人说中华文明三千年,这是受西方文明的文字起源说影响,上古尧乃至伏羲,中华文明有一万二千年以前之久,所以周的文化我们只能说是基础而非起源。
        再说周的文化,以启迪今天,现实些。周太王,即周文王的爷爷,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按照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周太王要把位传给泰伯的,但泰伯仅德行好,治国不行,虞仲还不如泰伯,三子季历即贤又达,特别是季历的长子姬昌,生就帝王之象,不但贤达,而且聪慧,太王有意把位传于季历以至延续姬昌,那么泰伯和虞仲可能就的人头落地而免后患,当太王把想法透漏出来的时候,泰伯和虞仲马上逃往南方的蛮荒地带,也就是今天的江苏,那时还没有开发,文化落后,所以称南蛮之地或蛮荒之地。这样太王就顺理成章的将王位传给了季历,后来季历顺利的将王位传给了姬昌,就是后来被弟弟武王封为文王的周文王。再说泰伯和虞仲,哥俩在蛮荒之地定居起来,传播文化和技术,逐渐有了势力,建立了吴国,泰伯无子,死后由弟弟虞仲即位。天下被周文王平定的差不多时,文王梳理出吴国这支姬姓血脉,但吴始终不归顺,文王乃至武王没有征战此地,春秋末期的吴越之战是孔子的弟子子贡为保鲁国而挑起的,这话以后再谈。
        回头看,周之所以长命,周文王是经过了三代准备的,可见文王器宇之深厚。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德治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19楼2012-02-22 09:42
        回复
          司马迁的《史记》


          20楼2012-02-22 09:43
          回复
            唯天为大
            《论语·泰伯》中一段“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这段话时赞扬“尧”的,上古到春秋,只有“尧”的宽广无私可以和天比,但“尧”以前没有文章记载,用我们现在的手段,就得从甲骨文或遗址遗迹中探索了,可后世却将“尧”的精神广为文章。
            当我读完这段文章时,脑海中忽然映像出电影《秦始皇》的一个片段,嬴政自封始皇,对吕后感恩如海,有人问吕后都给嬴政什么好处了,嬴政只回答一句“从小她就教我做王”。由此感慨,世界之大唯有天,上天只是付出,恩泽万物不图回报,所以天之宽广,乃至人类至今还在其万顷之一叩探索,地在天中乃千万玄中一微尘。一位哲人说过:“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小而言之,一张照片,一幅书法,看它什么?看它的“气”,作者有多大的气魄,作品就有多大的气势。现在各行各业的理想教育,激励教育,只不过是填鸭式的鼠目之范。要做好理想教育应该是很好的进行胸怀教育,胸怀广了,眼界宽了,自然理想抱负就大了。


            21楼2012-02-23 09:26
            回复
              隐显莫测
              北宋赵匡胤登基之后,平定西蜀、南汉以后,宋朝的疆土日益扩大,预平江南,那时江南的南唐势力还比较大,但恐敌不过北宋,南唐国主李煜了解赵匡胤是个理学家,文化深厚,便派一说客徐铉到北宋游说,目的是彰显南唐的文化高深和人才的杰出,让赵匡胤有所顾忌。赵匡胤也早就了解徐铉博学多才,恐找不出能抵过徐铉的人才,于是与大臣商议,最后确定一个人,这个人没有文化,是皇宫里的一名护卫,他长有帝王之象,身材相貌堪称一流,于是给这个人穿上朝服,嘱咐他,无论徐铉说什么,都不作答,只是微笑,或言“哦”。一切安排妥当,第二天把徐铉请到朝上,赵匡胤点出那名护卫,称其为北宋文臣,堪与徐铉,徐铉先发制人,口若悬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社会,神灵鬼怪等等,将自己所知淋漓尽致的抖落一番,朝文武内心无不被震惊。那位护卫很是遵命,只是对着徐铉微笑,一句不言,徐铉是越表现,心理越毛,此后两天,这个护卫一直陪着徐铉,也还只有微笑而已,有时迫于徐铉的追问,他也只不过是点一下头,答出个“哦”。徐铉不知道陪在身边的这个人到底有多高深,好像完全掌控着自己。第三天徐铉回南唐,向国主李煜报说北宋大有人才,一个文臣很了不起,引用道家老子的话叫“隐显莫测”。
              我所讲的这个故事,不是倡导大家蒙人,更不是推崇装之风气。旨在入其中,悟道理。


              22楼2012-02-24 08:31
              回复
                伟哉,素王。
                《论语》中有一段记述孔子生病,子路及门人来看望,后来孔子病愈,对子路说了番话,原文是: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后世大多文人是说孔子怒的原因是没有家臣硬要装有家臣,造成欺骗的假象,然后质问,不死于你们几人之手,难道不得大葬而死于道边吗?这些翻译源于北宋朱熹的批注,其实这种翻译是不对的,不对之原因就是断章取义,没有把《论语》作为一部著作而通篇考虑。
                我理解的意义是:
                孔子并重,子路将门人按辈分或次序安排来看孔子,这样做,造成的欺诈现象会流于后世很久的,本没有臣属的关系弄成臣属关系,我能欺骗谁,在欺骗天吗(言外之意是大家都知道孔子与弟子门人是平等的)?如果我的名声毁在这种臣属关系上,无异于死在你们几个手上(指子路几个安排次序的人),我难道是怕死后不得大葬(大礼之葬),我怕死在道边吗(孔子讲“薄葬”的,随便死到哪里没什么了不起)?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大德先圣,他的三千弟子遍布各诸侯国的各行各业,有的从政,有的经商,有的带兵,有的为师。政治、经济、文化,各界人才不乏。孔子讲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然后循循善诱人。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信奉儒学就是禁锢了头脑,按现在的形势比喻,那时孔子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党魁,但孔子毫无做王之意。他说,王畿霸业只能是暂时的功绩,人应该追求千古功绩,什么才能是千古功绩呢?那就是文化,文化象水流一样,源远流长,其他都是浮云。这点和老子“居下流而成其大”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孔子毕生致力于教化,他不是王,但他是名符其实的王,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久远的王,以我之见,这个王应该是千秋万世,伴随人类发展始终。为什么这样讲呢?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政权,但人们遵从为师、为圣的人。儒家思想一直流传并不断被发扬光大,期间有坎坷,但如浩浩东逝长江之一脉浪花而已,无碍大体。儒家思想不仅盈贯亚洲,还走向了全世界。谁能说孔子不是最大,最久远的“王”呢?


                23楼2012-02-25 13:28
                回复
                  2025-11-12 08:37: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历久弥新的哲学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打开哲学,扑面而来的是从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的物质绝对运动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再到登峰造极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对这些哲学观点,特别是提出创造这些学说的大师们,钦佩之极。但翻开中外历史典籍看看,早在中国的周代《周易》中就明确写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是周文王所做,“易”有几种解释,在这里解释为变动,早在《周易》之前就有《易经》,而且是丛书,一套《易经》有三本,《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周易》就是周文王对世界变动原理在教化中的绝妙运用,“天行健”,是说天在不停的强健的运行,“君子”也要顺应天的运行而“自强不息”,就是说时光在不停地流动,人要不要浪费时光,不进则退。今天的你已经不是昨天的你,过去的是无法逆回的,这不仅告诉了人们世界是在运动的,从宏观到微观都是运动的,而且把这个道理运用到了勉励人进步的教育中,不是单纯的阐述某“学说”,周文王生活在大约前1152—前1056,而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前384—前322年,中华民族的哲学比西方哲学早了七百多年《周易》是周文王研究《易经》的结果,如果谈到《易经》,《易经》虽然被灌注了浓厚的迷信色彩,但看其实质,是在强调宇宙万物都按照规律在动,人不能打破这个规律,只有服从并运用这个规律才能奏效,成败都是因果,成败都在自然中。这个理论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自然、人文,世界无处不囊括其中,可以说至今没人敢称研究明白了。要说《易经》的起源,伏羲氏画八卦,并创六十四卦。东周、两汉、宋代发展至今,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久远之经书,因此被誉为『群经之首』及『中华第一经』。伏羲氏生活的年代是“新石器”时代,距今应该是八千到一万年前,岂是“西学”所能企及。
                  我阐述上一段文字,不是在搞空无“啊Q”精神,我想,现在的年轻人,将来的世界是他们的,应该读一点民族的文化史,不至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和灵魂迷茫。
                  


                  24楼2012-02-26 09:16
                  回复
                    上善若水
                    水,能净化万物,包括人的性情,再好的美景,无水不灵。孔子川上嗟叹“逝者如斯夫”,不仅说时光一去不复返,更重要的是表达“逝者”要如水,所谓的“逝者”不是指过世的人,是指人度过的时光,时光匆匆,流水不停,无论流到哪里,水都保持着本性,涤荡尘埃污垢。人们往往把软的东西比喻成水,同时也把纯净的东西比喻成水,如“柔情似水”、“月光如水”,无论世事怎样变化,水都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老子也讲水,他说看见水,要学水的涵养,要甘于居下,水就低才能成其大,甘居下游,不与争锋,象水一样博大,象水一样承载万物,要学水的胸怀。佛家讲水的相,水为无我相,现在看到的水就不是现在的水了,水是变化的,但水又是无偿而有相,水在变化中接受一切现实,水的消歇与奔腾都是空,水是不留恋无我相的,是不会停歇的入于自身的道。
                    古往今来,没有哪位名家大德能用语言文字将水的最高境界彻底表达出来的,人心也许有不善的一面,但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是善的,这个善亦无止境,据于德,“行于礼,游于艺”,以水为鉴,善哉,善哉。


                    25楼2012-02-27 15:25
                    回复
                      美源自缺憾,敬而远之。
                      《易经》所表达的是万事万物在运化中不断的在不完美,因和缘是相对的,但总不会有绝对的因缘和合,《易经》的最后一篇是《未济》,这一片告诉人们,假如现在觉得还可以,但接下来就不可以,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不可能圆满,承认这个事实的存在就能放下,不承认这个事实的存在就得痛苦的挣扎,进步与倒退是相对的,个中滋味本质是一样的,苦中有乐,乐中未必没有苦,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试想,一部小说,一部影视剧,美在什么地方,美在不完美,不完美才能引发好奇心。宇宙天文到红尘街市,哪一件,哪一桩是无缺的,这个世界,只有人是最会给自己贴牌的,但都说有情人皆成眷属是幸福的,谁敢肯定的说自己的爱情是完美的,谁能问心无愧的说自己的爱情就是幸福的,不欺人也得欺人,唯独的是欺骗不了自己,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佛说一切相都是空,真我也是不存在的,在不完美面前,注定都是苦的,都说苦尽甘来,苦真的能尽吗?
                      红楼千古,就是因其残缺而久远,因其流殇而至美,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哀婉的心境注定了林黛玉哀婉的死去,这是整个红楼最震撼的。相比之下,龚定庵对花开花谢倒是豪放,他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但他的心境就圆满畅快吗?还不是“ 天下皆醉我独醒 ”,延续到他的儿子龚半伦,更是惨景不忍耳闻目睹。
                      花如果敞开不谢,就不美了,人们把美用花来譬喻的比较高的境界是“昙花一现”,其实昙花有什么美的,比牡丹美吗?比荷花美吗?但就是那短暂的“一现”成就了千古美名。
                      不完美中的完美,叫满足,满足也只是相对,在不满足中才不会驻足,才能不断的被感动,感动是最大的伤感,无论是高兴还是悲戚,然后知美。观其道,美最好别来,来了接下来肯定没好事。一位哲人说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所以现代歌词《再回首》里的一句我很欣赏:“平平淡淡才是真”。天道远,人道迩,对“美”还是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为好。


                      26楼2012-02-28 10:56
                      回复
                        增上缘——常怀感恩天地宽
                        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机缘,就机缘而言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佛在讲经时给我们说: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四种缘,缘起缘灭都是缘分,通俗的讲,第一种缘分是血缘,就是父母遗传给孩子的缘分,孩子携带除父母以外血亲的基因的缘分;第二种是在遗传基础上后天的增益,如庄稼,种子发芽,在种子本身的营养期之后,要吸收土壤里的养分,太阳的光线,空气,雨露甘霖等,然后才能增长——生长,这就叫增上缘,其他两种缘分以后再提。
                        后天的生长,不仅需要温暖,需要风雨,我们感恩给予我们一切的好好坏坏、是是非非。平素里我们对正面意义上的帮助象对待阳光一样,对自己不起的痛恨和哀怨,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正是这禁锢于常情的范围患得患失,让人的品味处于平常而总不见一发冲天,光耀红尘。嗟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时候不妨读读广泛流传的“感谢伤害你的人......”——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谢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感谢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激发了你的斗志,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该独立,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劲了你的双腿,感谢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醒了你的缺点,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在“不如意”面前的不快,是心胸还没有真的敞开,是凡尘恩怨没有真的释怀。愿感谢伤害时不是抒发抱怨,而是心存感激。


                        27楼2012-02-29 09:19
                        回复
                          凤凰涅盘
                          涅盘是佛教中对寂灭的称呼,灭度、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的同义语,但这些称呼表达对不同真修层次的,往生为无烦恼地,不生不灭地,永安地和宁静等境界。传说天方国,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每满五百岁后,在香木中自焚,然后重生,从此更加鲜美,不再有生死。凤和凰生活在烈焰喷薄与飞瀑直流的地方,在水与火的交融中,凤在歌鸣,凰在和弦,演绎着五百年前沧桑。传说凤凰出现,预示着幸福的来临,人们把凤凰誉为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痛苦和恩怨情仇,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由此我想到一句话“英雄是把天下的烦恼分给天下人挑,圣人挑尽天下烦恼”。凤凰欲火,重生的是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如果能根植于心中,可堪称人中龙凤。
                          凤凰涅盘图

                          


                          30楼2012-03-05 10:22
                          回复
                            上午看见一篇文章上提到了“德行”,期间不乏对高尚道德的倡导颂扬,对卑劣行径的针砭,那里提到了“阴德”儿字,但解释得不大准确。所谓的“阴”是与“阳”相对的,一般指暗的、里边的、凹陷的、背地的称为阴,与此相对的就称为阳,阴和阳不是绝对的,如早晨太阳出来,照见一块石头,迎着阳光的一面称为阳,背光的一面称为阴,下午的时候,与早晨的阴阳正好调换过来了,上午的阳面变成了阴面,上午的阴面变成了阳面。所以那个“阴德”不是死后的德叫阴德,是指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积累的德行,也不向外张扬,叫阴德,如果张扬出去,就阳化了,就转为阳德了。做一件事情早晚被发现,就是阴转阳,做一件事即使当下家喻户晓,早晚会被遗忘河陌知,就是阳转阴了。
                            我写这几个字,不指向任何人、任何事,就个人对文字的一点拙见而已。


                            31楼2012-03-07 11:02
                            回复
                              2025-11-12 08:31: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水平!


                              32楼2012-03-07 13: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