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什么?
孔子言:人之初,性本善。教之道,性乃迁。是说人之初“性”都是善的,后来的变化因于“教之道”,所以性才迁了。后来孟子和荀子把人之初比喻成一块木料,木料本没什么“性”,成不成器在于雕琢。墨子把人之初比喻成一块白丝布,成绢成练,在于染,染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到了告子就不同了,他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比如同时出生的双胞胎,长的稍大一点,有了行为能力,一个在吃奶,另一个会去争夺,吃奶的也不会礼让等,人之所以向善,是后天教化的,也是“教之道,性乃迁”。
人之初的善恶无法论定,就像生命的起源一样搞不清说不明,这个形而上的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探讨的迷踪,总之是离不开形而下的“教之道,性乃迁”。所以现在的国人提倡欧美三四十年代开始的“教育可塑性”是明智的,但看着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制度和方式,我又担心这一塑忽视了人之初的“性本”,塑和本之间的收放不当会影响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的发展,而且是长期的,不容还原的。
孔子言:人之初,性本善。教之道,性乃迁。是说人之初“性”都是善的,后来的变化因于“教之道”,所以性才迁了。后来孟子和荀子把人之初比喻成一块木料,木料本没什么“性”,成不成器在于雕琢。墨子把人之初比喻成一块白丝布,成绢成练,在于染,染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到了告子就不同了,他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比如同时出生的双胞胎,长的稍大一点,有了行为能力,一个在吃奶,另一个会去争夺,吃奶的也不会礼让等,人之所以向善,是后天教化的,也是“教之道,性乃迁”。
人之初的善恶无法论定,就像生命的起源一样搞不清说不明,这个形而上的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探讨的迷踪,总之是离不开形而下的“教之道,性乃迁”。所以现在的国人提倡欧美三四十年代开始的“教育可塑性”是明智的,但看着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制度和方式,我又担心这一塑忽视了人之初的“性本”,塑和本之间的收放不当会影响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的发展,而且是长期的,不容还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