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夜吧 关注:1,333,696贴子:14,934,763

千古奇书《保富法》--- 谈富裕人家的持久发达之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保富法》内容简介
  《保富法》作者聂云台先生,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的外孙,旧上海首任商会会长。他从自家的经历和在上海所见所闻的富人家庭的变迁,来谈富裕人家的持久发达之道。很值得一读,特别是在当代。
   本文曾在《申报》刊载,轰动上海,一时引起各界纷纷捐赠助学甚巨。
   印光大师、柳亚子等佛学高士撰文倾力推荐。
   民间自发纷相印赠此书,至今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商人圈仍广为流传!


1楼2011-12-08 20:52回复
    代序三:巧于取财者戒
    一九四三年四月四日无锡丁福保敬叙,时年七十。
      云台先生所著的《保富法》,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日前,黄警顽先生将此稿采登《申报》;数日之间,读者们捐入“ 申报读者助学金”,有四十七万五千余元之巨。可见此书劝化之力非常大。
      过去,太仓陆毅先生说过:“造物忌才,尤忌财;如果一个人有才又有财,而这财又不是此人分内应有的,那么奇祸一定不远。我曾经亲眼见过一件事,所以才知道这个道理是确切不易的。有一个人,考中进士没几年,就开府建衙,主管财政,当时非常有名。他的儿子也接着在做了同朝之官。一时间,世俗之人对他们家真是艳羡非常。可是不久,他的两个孙子夭折了,独生儿子也接着死了,大官自己也去世了。不到半年,三代灭绝,只留下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夫人,惨痛不可言表,见人连话也不能说,只是掉泪。想当初这位大官在朝时,每年都派遣差人,到各地去索取每年例赋( 变相要钱),说的话非常非常恳切,甚至有封官许愿等不齿之词。人们感到情不可却,大都勉力送上。因此他多年来积累的财富,多不胜数。实际上这位大官并不能提拔罢黜人,只不过是借在朝的势力,故意装出可怜之相,目的就是弄到钱。钱到手后,事情办不办得成,人家也没有办法埋怨他,这样他就可以安心享受财富了。这样的计谋真是巧妙极了,真是所谓的才和财兼备了。不料须臾之间,撒手而去,不能带走一分一毫到地下。天地神明,帮助那些真心行善的,尽量不让人们知晓;对那些暗地作恶的,要让他们普世皆知。为善人不知的,是阴德,将来的果报必然丰厚。这个大官巧于取财,还不让人们知道他的计谋,这样的事恰好和积阴德相反,也就不枉他的报应如此惨酷了。虽然这位老太太还处于危难中,似乎不应该说此人的丑事。但为警醒巧于取财者,还是写出来作个前车之鉴吧。”
       如果这个大官能用《保富法》所说的道理,将积累的财富散布贫穷,一定能化奇祸为钜福。近年来发横财者很多,要想避免重蹈这个大官的覆辙,一定要先读《保富法》!善根深厚者,读了就信,又能实行;孽障深者,读了也不一定信,就是作者本人当面提醒,恐怕也不能听从。
      今世之人,大多不知道阴阳幽明之理,以为人死无鬼,一切断灭。所以活着的时候,无论什么事,只要一时有利于自己,就算有害于他人,也照做不误;或者别人所受损害比自己所得的利益大过千万倍,也毫无顾忌。所以一切夺人富己、压人贵己、损人寿己等等杀盗淫妄十恶大罪,无不放胆去做。却不知寿算尽时,生前一切怨鬼,皆来索命,死后同至阎王处审判;生前所得之便宜、所作之黑暗事业,都要一一偿还,或入地狱,或入饿鬼、畜生道中;其所得之业报,与生前所作之十恶,其轻重大小,如五雀六燕一样,分毫不差。(《 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雀俱重,燕俱轻,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比喻双方轻重相等。)
       我为本书作序,大略叙述因果轮回的事实,以劝世人。云台先生,一定会从心里赞同吧。
    


    3楼2011-12-08 20:53
    收起回复
      2025-11-16 17:34: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旧上海的风云人物——聂云台简介
        《保富法》的作者聂云台(1880 ~ 1953),其父是清廷权臣曾国藩的女婿,历任上海制造局总办、上海道台及苏、浙、皖等省巡抚。聂云台幼时便随父迁居上海,少年时回湖南应试,中了秀才。此后他又随洋人习西学,通晓电气、化学工程等知识,英语尤为熟练。1904 年任华新纺织新局经理。1908 年以银31.75 万两买下华新,改名为恒丰纺织新局,任总经理。他采用新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措施,对恒丰进行改革,培训技术人才,废除包工制。1912 年率先将蒸气引擎改为电动机,其成本降低,产量大增。


      4楼2011-12-08 21:00
      收起回复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资本有了一个喘息发展的机会,恒丰赚得了一定的利润。1904 年,湖南设立垦务局,招人领垦洞庭湖内历年淤积的洲土,以“裕库收,增税源”。聂氏父子以经营恒丰所得,买下大通湖滨的南洲一带4 万余亩的湖田刘公垸,开垦、扩建为种福垸,建成后有可耕地4.8 万亩,招佃户3000 余家。


        5楼2011-12-08 21:00
        回复
          1916 年起,每年从这里收取正租稻谷5 万石左右、棉花7500公斤左右,其它杂课亦在正租的50%以上。1921年,又在长沙设立协丰客栈,可容稻谷10 万石,并采用机器碾米出售,又为恒丰纱厂在湘推销产品,代收货款,经办汇兑业务等。这种联营方式极大地带动了两个企业的发展。由于恒丰历年积累,加上种福垸大量的地租收入,他开始扩充恒丰,增添纱绽和布机,并兴建恒丰二厂及织布厂。


          6楼2011-12-08 21:01
          回复
            1917 年,与黄炎培在上海组建中华职工教育社,他任临时总干事。1919 年6 月投资23 万两在吴淞筹建了大中华纱厂,有纱绽4.5 万枚,资本达200 万两,为当时华商第一大纱厂,他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他还集股在江苏崇明建大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建华丰纺织公司,在吴淞办中国铁工厂;还与孔祥熙等开办中(和谐)美贸易公司等企业,分别任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等职。他参加了上海纱布交易所的筹建,并设恒大纱号作为交易场所。由于聂氏企业的发展,他成为工商界的风云人物,1920 年,当上了上海总商会会长和全国纱厂联合会副会长,成为中国民族实业家的突出代表。
              


            7楼2011-12-08 21:01
            回复
              聂云台居士中年研习佛法,拜谒印光法师,窥得佛法大乘精义,又由佛入世,于1942、1943年间,撰写《保富法》一书,在上海《申报》上连载,激荡时人之心。数日之间,上海各界捐献助学金四十七万余元之巨。柳亚子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一时传为佳活。他在书中道破人生真谛,勘透财富本源。书虽名为“保富”,实则叫人舍财为善。劝告世人应懂得散财布施,修福修善。惟有深信因果,培福开源,懂得惜福。爱惜福报,宽大心量,才是保福保富的最好途径。印光大师、柳亚子等佛门高士撰文力荐,叹其为劝诫人心的绝妙好文。
              


              8楼2011-12-08 21:01
              回复



                IP属地:山东9楼2011-12-08 21:01
                回复
                  2025-11-16 17:28: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先发这些,看看响应,再发后面的。相信人性本善的


                  13楼2011-12-08 21:03
                  收起回复
                    中 篇
                      天道是什么呢?《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阳,不是虚玄的,一一都有事实可以作为依据。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由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从这个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例如说人事的一盛一衰,一苦一乐,一忧一喜,一治一乱等等。但是天时的阴阳,有一定的标准,是万古不变的;而人事的盛衰,则是随着人心的动向,变化无常。这种无常的变化,乃是依着天道一阴一阳有一定的标准牵发而来的。我们试说如下:   比如说一个人若是喜欢骄傲,就一定会有忽然倒架子的时候到来;一个人若是喜欢懒惰安逸,就一定会有极困苦的日子到来;一个人若是喜欢悭吝贪钱,就一定会有嫖赌浪费之子孙替他破败;一个人若是喜欢机巧计算,就一定会有糊涂愚笨的子孙被人欺骗。这些变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会留心看得出来,晓得与日月起落、寒暑往来的道理是一样的。天道是个太极图,半边是黑的,半边是白的,中间有一个界限;过了这个界限,阴阳失去了平均,就要起变化了。这叫做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换句话说,就是盛极必衰,消极必长。


                    14楼2011-12-08 21:08
                    收起回复
                      古今以来的伟大圣哲,都能够洞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教人常须自己立在吃亏的地位,就是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克己利人。凡俗之中,没有见识的人,是一定不肯做这种吃亏事的。在新学家 而言,还要讥笑地说,这是消极的道德。要知道,一切伟大积极的事业,都是从这种消极的道德人做出来的:因为惟有消极地克己,才能够积极的利人;惟有舍财不贪,才能兴办公众的利益;惟有谦卑退让,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钦佩,做事也格外顺利,容易成功。开始似乎是吃亏,后来仍然是会得到大便宜的。
                      


                      15楼2011-12-08 21:09
                      回复
                        浅见无知的人,只能看见一切事物的表面,不能看见事物的对面。譬如像下棋一样,只看得一着,看不到第二、三着。不知道世间事都是下棋,我若是动一着,对方就要应我一着,而且马上就有第二、三着跟着来。佛法明确说明了一因一果、感应的道理,实在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学和哲学。我把下棋拿来作譬喻:我们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是对人动了一着棋;我们出言做事的时候,心中打定的主意,就是对天公动了一着棋;一切人、一切物,都是我们下棋的对手。


                        16楼2011-12-08 21:09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1-12-08 21:10
                          回复
                            我们对一只狗表示好意,狗就会对我们摇摇尾巴表示亲热;若是恶声对它,它就会拖下尾巴走开。对人则更不用说了!我若是对待别人谦和宽厚,别人就会感谢;若是待人骄傲刻薄,别人就会怀恨在心;这还是小的对手。若是我们欺凌了没有能力的人物,或是存心害人,或是用巧妙的手段占人家的便宜,他们受了损害还不觉得;或是藉着特别的地位,例如做官、做公司的经理等职务,暗中谋取私人的利益;或是自己富厚,而对于灾难不肯救济,自己家里却是享用舒服。这些事,众人固然是无可奈何,法律也办不到他,他算是棋赢了,他对方的棋都输了。可是天道却是不许他赢,会替众人做他的大对手,老天只要轻轻的动一着,就叫他满盘棋子都呆了,到底使得他一败涂地,这叫做“人有千算,天只一算。”我们天天都是在对人下棋,实际上是在对天下棋;若是对人赢得愈大,就会对天输得更厉害。反过来讲,若是对人肯让一些,还处处帮旁的人一着,使旁人免得输,而我自己的棋也是不会大输的,反而要对天赢了一盘很大的棋呢!


                            18楼2011-12-08 21:10
                            收起回复
                              2025-11-16 17:22: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上面所说的范文正公,是个最显明的例子,他本来很穷,做了将相几十年,到死的时候,仍然没有私人的田产园宅。若是从俗人的眼光看起来,他算是白忙了一世。然而他对天却是赢了一盘大棋,他的子子孙孙,多是贵盛贤才啊!其余的像耶律文正公、林文忠公、曾文正公几位,都是肯输棋的,到后来都赢了天公一盘大棋。而那些会赢棋的许多人,发了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几万万财的,却是后来被天动了一着,就都输完了。古人说:“人定胜天,天定亦胜人。”天定就是一定的天理。阴阳的定律,是要平均的,人们做的事情过了分,就是失了平均。由于我们的心先违反了阴阳定律的中和,所以起了反应,受到阴阳定律制裁,使回归到平均的状态。天公下棋,是不动心,也不动手的,而人们就自然输了。譬如对墙壁抛皮球,球自然会回抛过来,抛的力量越大,球回的力量也更大,而墙壁本身,亦并未动手费力和有损分毫。所以《书经》上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思就是自作业,自受报;这跟佛经所说的“自造因,自结果”正是一样的道理。
                              


                              19楼2011-12-08 21: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