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与车站2011-05-16
小时候觉得火车是个牛逼的家伙,是干大事的人才能坐的交通工具,从很远的地方呜呜地来,喷着汽笛,有巨大的轮子,绿色的外皮。
从前我的哥哥就在一个小小的四级车站当调度,沾他的光,我在七岁多的时候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去往他在郊区的宿舍。
那时春节刚过,爷爷还在医院,借这个机会,我终于不用陪床,能够穿着簇新的小西装,踩着脚底带灯的鞋,雀跃着和哥嫂去了车站。
但很快,满心的兴奋被见到的车站浇凉大半。我见到的站台并不干净整洁,到处都是严肃的拿着各种包裹行李的大人,而火车姗姗来迟,一下打破了我的想象。它刷着红漆,没有座位,连正经的门都没有,靠着一道能推拉的铁栅栏实现关闭的功能,格外寒酸。
我记得哥哥是没有买票的,和车站的人似乎也很熟悉,领着我们一路晃着工作证就进来了,等火车停稳门拉开,在一股尿骚味中,哥哥率先蹬了上去,又转身伸手拉上嫂子,接着简直是凌空把小小的我提了上去。
挨着其他乘客,我们坐在了报纸上,哥哥和列车员聊了起来,我内心失望极了,但也不能多说,只是在车轮撞击铁轨发出的咣当声中,安静地坐着打量。
周围黑糊糊的,只能看出三四米远,顶上是一盏极其昏黄的灯,经过隧道就完全没有了光亮,没有人说话,整个环境让人想起电视剧里的天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列本来就慢的火车,竟还每开出一截就停下大半天,问起来哥哥就说这叫待闭,要给所有快车让路。
大概是七年后,我最后一次乘这样的火车,从哥哥家折返,已经知道了它是货车,每趟会空出一两个车厢装些拉拉杂杂的人,他们基本是铁路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属。这时货车里的环境已经好了很多,安上了日光灯,经过隧道时车厢里不再一团漆黑,也没有了难闻的气味,但还得不停地待闭,以至于打了好几局争上游后,我忍无可忍平生唯一一次下了火车吃饭——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几个小孩沿着铁道下去,穿过一条小径,两边都是绿色的灌木丛之类的植物,那家饭店就在右手边拐弯处,我要了一份快餐,3元钱吧,里头居然是有荷兰豆的,现在想想好像梦境一样。
这么多年里,我从慢车,坐到临客、普快、特快、动车,只差没有乘过高铁,站过蹲过坐过也躺过,它们的舒适度随着票价而提升,票价也因为出行的远近而高低不同。最远的距离是福建到北京,将近两千公里;最贵的火车票是北京到南京的动车,580元。而在前些天,凌晨1点走在站台上,要从南京去往杭州时,我忽然想到了过去无数次候车的情景。
距离最近一次有人送站,已经过去了三年。
距离最近一次有人接站,也已经过去了三年。
生平送过很多次站,也被送过很多次。每次去送站,总是会说着慢慢走,目送着列车远去。等长大了每次被送站,总有一点点伤感,无论是站票坐票还是卧铺票,总是站着往窗外挥手,直到看不见黑点。
从05年到08年三年间,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算是也在铁路系统,我每次过去,几乎到站都是半夜,但还是会来接我,回去的路上两个人总会一起喝喝热茶来些烤串。四季如常。我记得北方的冬天室外很冷,天很黑很高,我们穿着厚厚的棉服,一路慢慢地走,说一些近况,或者什么都不说。
朋友所在的车站,不比后来去到的那些大站宽阔豪华,它没有电梯,没有光滑的地板,没有数不清的广告牌,却给人以亲切感。我总是记得,那里总共只有三个站台,不是任何车次的终点站,每次上车,朋友总会人托人地对列车长说照顾我一点。
再后来的日子,虽然也和朋友和同事一起乘过火车,但终究是没人接送了。
小时候觉得火车是个牛逼的家伙,是干大事的人才能坐的交通工具,从很远的地方呜呜地来,喷着汽笛,有巨大的轮子,绿色的外皮。
从前我的哥哥就在一个小小的四级车站当调度,沾他的光,我在七岁多的时候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去往他在郊区的宿舍。
那时春节刚过,爷爷还在医院,借这个机会,我终于不用陪床,能够穿着簇新的小西装,踩着脚底带灯的鞋,雀跃着和哥嫂去了车站。
但很快,满心的兴奋被见到的车站浇凉大半。我见到的站台并不干净整洁,到处都是严肃的拿着各种包裹行李的大人,而火车姗姗来迟,一下打破了我的想象。它刷着红漆,没有座位,连正经的门都没有,靠着一道能推拉的铁栅栏实现关闭的功能,格外寒酸。
我记得哥哥是没有买票的,和车站的人似乎也很熟悉,领着我们一路晃着工作证就进来了,等火车停稳门拉开,在一股尿骚味中,哥哥率先蹬了上去,又转身伸手拉上嫂子,接着简直是凌空把小小的我提了上去。
挨着其他乘客,我们坐在了报纸上,哥哥和列车员聊了起来,我内心失望极了,但也不能多说,只是在车轮撞击铁轨发出的咣当声中,安静地坐着打量。
周围黑糊糊的,只能看出三四米远,顶上是一盏极其昏黄的灯,经过隧道就完全没有了光亮,没有人说话,整个环境让人想起电视剧里的天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列本来就慢的火车,竟还每开出一截就停下大半天,问起来哥哥就说这叫待闭,要给所有快车让路。
大概是七年后,我最后一次乘这样的火车,从哥哥家折返,已经知道了它是货车,每趟会空出一两个车厢装些拉拉杂杂的人,他们基本是铁路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属。这时货车里的环境已经好了很多,安上了日光灯,经过隧道时车厢里不再一团漆黑,也没有了难闻的气味,但还得不停地待闭,以至于打了好几局争上游后,我忍无可忍平生唯一一次下了火车吃饭——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几个小孩沿着铁道下去,穿过一条小径,两边都是绿色的灌木丛之类的植物,那家饭店就在右手边拐弯处,我要了一份快餐,3元钱吧,里头居然是有荷兰豆的,现在想想好像梦境一样。
这么多年里,我从慢车,坐到临客、普快、特快、动车,只差没有乘过高铁,站过蹲过坐过也躺过,它们的舒适度随着票价而提升,票价也因为出行的远近而高低不同。最远的距离是福建到北京,将近两千公里;最贵的火车票是北京到南京的动车,580元。而在前些天,凌晨1点走在站台上,要从南京去往杭州时,我忽然想到了过去无数次候车的情景。
距离最近一次有人送站,已经过去了三年。
距离最近一次有人接站,也已经过去了三年。
生平送过很多次站,也被送过很多次。每次去送站,总是会说着慢慢走,目送着列车远去。等长大了每次被送站,总有一点点伤感,无论是站票坐票还是卧铺票,总是站着往窗外挥手,直到看不见黑点。
从05年到08年三年间,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算是也在铁路系统,我每次过去,几乎到站都是半夜,但还是会来接我,回去的路上两个人总会一起喝喝热茶来些烤串。四季如常。我记得北方的冬天室外很冷,天很黑很高,我们穿着厚厚的棉服,一路慢慢地走,说一些近况,或者什么都不说。
朋友所在的车站,不比后来去到的那些大站宽阔豪华,它没有电梯,没有光滑的地板,没有数不清的广告牌,却给人以亲切感。我总是记得,那里总共只有三个站台,不是任何车次的终点站,每次上车,朋友总会人托人地对列车长说照顾我一点。
再后来的日子,虽然也和朋友和同事一起乘过火车,但终究是没人接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