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历:星系历法
古代玛雅前期的中美洲天空观察者,创造了一种高级而复杂的时间记录系统,它就是被称做长历的历法。考古记录中被发现首次使用长历计日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尽管它的形成和发展可能早于此前成百上千年。长历系统基于层层套入的天数周期,然后在每一个层面乘以玛雅人的关键数字20得来:
天数 称呼
1 金(kin,天)
20 乌尼尔(uinal)
360 顿(tun)
7200 克顿(katun)
144000 baktun(巴克顿)
值得注意的是,仅有的例外是在顿这个层面。为了接近一个太阳年的天数,乌尼尔没有乘以20,而是乘以了18,得到时间长度为360天的顿。玛雅人使用这种计算系统来追踪从它开创那一天起,顺序就未曾被打断过的日子。蒙罗·艾德蒙森相信,大约在公元前335年,长历就开始被使用了。⑥但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使用长历计日,是在公元前37年。当然,在被记录到石头上以前,很长一段时期内,长历可能都被记录在易腐坏的物体上。然而,一个综合了考古、历法和人种史学各方面证据的保守估量,都强烈暗示着长历正式开始被使用的日期在公元前一世纪。假设长历是被构想出来用于校正岁差的,那么为了使之日臻完美,可能在它被正式使用前,就已经有过几百上千年的天文观察过程了。可以很负责任地说,长历历法是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100年间被完善,在公元前一世纪被开创使用的。
尽管长历可以在13个巴克顿完结日之后继续被延伸,并且,巨大的长历数字,也确实在玛雅法律和其他地方被识别出来,但我们仍然认为,13个巴克顿,是作为伟大世界纪元的创造周期,被记录在玛雅纪念碑上的。我们知晓这一点,是因为在古典时期的玛雅宇宙创造纪念碑上,记录了上一个创造周期的结束,那是大约5000年以前,并以此做为第13个巴克顿的结束。不仅如此,我们发现考古记录中的大多数长历日期,都是从第五个位值,即巴克顿开始的。
现代记号法用一个点来分开长历位值。例如:6.19.19.0.0等于6个巴克顿,19个克顿,19个顿,0个乌尼尔,以及0天。正如在上表中能看到,每个巴克顿有144000天,每个克顿有7200天,依此类推。如果把所有的值加在一起,就会发现6.19.19.0.0表示从零日0.0.0.0.0开始已经过去了1007640天了。被讨论得很多的13个巴克顿周期,就是从0.0.0.0.0开始后的第1872000天。整个这个时期的时间,就是所谓的玛雅长历大周期,等于5125.36 年。玛雅人把一个大周期视为一个世界纪元,一个成长周期,它结束的时候,就是人类的灵性发展到达下一个阶段的时候。正如个体的生命经历不同的阶段,人类集体的生命浪潮,也通过不同的阶段得到成长。这些阶段就是五个世界纪元,或者中美洲神话里的“太阳”。此外,13个巴克顿反映了卓尔金历中的13个数字,而前面已经提到,这13个数字代表月亮从朔到望之间的间隔天数。这样一来,月亮演变的微型周期和5125年的宏观周期并行,形成在人类文明层面上运行的、从种子到开花的周期。
因此,根据玛雅历法科学,大周期掌握着我们作为物种的集体演变时间,以及文化的周期性变化。但是,我们如何将这个长达5125年的大周期,和一个我们能理解的时间格局联系起来呢?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而开始?长历和公历将要如何联系在一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