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178贴子:1,285,203

三国第一神贴:《三国,伤不起!》你没看过的高手对决!!!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问题1: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怎样?
问题2:曹操究竟会不会打仗,如果会,为什么赤壁之战输给了周瑜,汉中之战输给了刘备?
问题3:郭嘉、法正、司马懿甚至魏延真的比诸葛亮牛吗?
本书的目的便是戳破这个千古大梦。
因为,三国,真的伤不起!


1楼2011-11-16 11:33回复
    第二章 曹操之父:监守自盗成巨贪
    曹操少年时恃宠而骄基本清晰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第二点:乃父曹嵩对曹操的影响。
    关于一点,曹操自己有两句诗:“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训。”
    从这两句诗里,好像能看到曹操对自己早年没受到父母良好教育的些许埋怨,好像说自己是父不教母不管的野孩子。当然,这种放任自由的教育方式对曹操未必是件坏事。
    虽然曹操说他父母对他无甚教育,但事实上他还是受到乃父曹嵩的巨大影响。
    三国志里说曹嵩“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但是我们分析曹嵩的履历,就可以发现,这句话纯粹是胡扯。这就有点像我们说一个女孩子太丑了,实在没法形容她容貌,就只好说她比较老实,比较纯朴。三国志对曹嵩的描述远不如对他养父曹腾来得多,大概也是因为对曹嵩这个人,史家实在无法说上什么好话。
    事实上曹嵩是个相当贪婪、买官买到三公太尉监守自盗的小人。
    在东汉末年,汉灵帝公开卖官可以说是开创了公开卖官的弥天丑例,在这卖官的过程之中,卖的最高的官是三公。
    灵帝所卖的三公之一是崔烈,这里还有个笑话:崔烈出身于北方的名门望族,历任郡守及朝廷卿职。中平二年(185年)三月,崔烈想当司徒,便通过关系,花了500万钱买了个司徒。到册拜之日,宫廷举行隆重的封拜仪式,灵帝亲临殿前,百官肃立阶下。望着崔烈春风得意的样子,灵帝突然觉得他这司徒一职来得太便宜了,忍不住惋惜地对随从亲信嘟哝:“这个官卖亏了,本来该要他一千万的。”旁边的中常侍便插嘴道:“他能出五百万,已经很不错了。陛下您要有点品牌意识,像崔公这样的冀州名士,岂肯轻易买官?现在连他都认可陛下的产品,正好给我们做免费广告,以后这官位就会更畅销了。”事后,崔烈有一天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
    崔烈买了三公之一的司徒,让人十分鄙视,可是曹嵩所买的,就是同样显赫的三公之一的太尉,却没在史书上被人说什么闲话,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断:很多史书因为曹操的关系将这一段模糊化或者边缘化了。
    换句话说,如果一般的官员还是小打小闹,行贿个千儿八百,那么曹操的父亲曹嵩用万金买了太尉一职,那就是相当于今天行贿上亿,即使搁在今天那也是震惊中外的大事,不亚于福建赖氏了。一句话,曹嵩的父亲先行贿买官,后贪污,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极点,是一时的弄潮儿。
    而且曹嵩贪污还有个特点,那就是监守自盗。
    我们可以先问一句,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他能豪掷上亿买三公之位,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很简单,曹嵩在买三公之前曾经凭借曹腾的权势做到任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大鸿胪这个官管礼仪就不说了,大司农却是相当于国家财政部部长。
    国家的前财政部长花钱上亿买个总理当,这玩笑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让人倒一口凉气,感情曹嵩在财政部长任上把国库都弄成家库了。
    关于曹嵩搜罗的曹家巨富,我们还有两个证据可以证明:
    1,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西凉刺史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最先起兵的军费是从哪里来,那就是相当一部分是曹嵩搜刮的老本,用家财都能养一支私军,这让刘备起兵时要几个小地主来资助情何以堪。
    关于曹嵩的盗国巨贪,当时著名文人陈琳也有评语,可作为我推论的证据:嵩乞丐携养,因臧买位,舆金替宝,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2,就是上面提到的事例。《后汉书·曹腾传》:嵩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
    陶谦为什么要杀曹嵩?动机何在?
    《后汉书·应劭传》说的很清楚: 兴平元年,前大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这里似乎是在说陶谦和曹操有仇,于是把气撒在了曹嵩身上。但是在三国演义里,说法变了,变成陶谦根本不知情,曹嵩在途中被徐州牧陶谦派来护送的将官张闿所杀,而张闿为什么要杀曹嵩的,演义的说法是为了抢劫曹嵩的财物。
    虽然是演义,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曹嵩在乱世之中聚敛了多少财富,已经到了陶谦的军中将官都眼红的地步了。


    3楼2011-11-16 11:34
    回复
      2025-08-15 06:59: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贴更多链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15861.shtml


      5楼2011-11-16 11:35
      回复

        第六章 曹操宿敌:风尘吸张数二袁
        说完了曹操早年的基本状况,我想大家对于曹操的认识已经有一些改观了。
        恃宠而骄、父亲是个政治老流.氓,曹操自己也是江湖大哥,但是江湖大哥不能当饭吃,而一些曹操的传记说曹操十八岁时入过太学,但是《三国志》里我没有看到明确的记载,我的个人见解是这事有可能是后世人附会杜撰的,当然,这仅是我个人推测,如果有人能拿出史料反驳,我也很欢迎。
        关于曹操入太学,不知道后世的人是否是因为曹操二十岁时被举孝廉推测的,但是我只能说,被举孝廉,并不一定意味着曹操就入过太学,这两者似乎没有必然联系。
        但是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这一点被明确记载,从这里可以明确地看出,二十岁左右的曹操就进入了当时的政治中心洛阳,在这里,他以“衙内”的身份结交了一批权贵,和袁绍、袁术等人一起,成为洛阳当时比较闻名的“未来政治之星”。
        关于这一点,有两个著名的评语:1,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据说许邵的回答还是因为得罪不起曹操被逼出来的,但是不管管怎么说,曹操的大名在洛阳的官场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有个当三公太尉的老爸,曹操在洛阳官场自然是如鱼得水,在三国群雄中,刘备和孙权和曹操比起来,那都是后辈小生,因为早在黄巾军还未起事,曹操就已经是洛阳官场名人了。
        但是也就是在洛阳,曹操遇到了此生最大的两个敌人,确切地说,是一个:二袁。
        袁绍和袁术兄弟俩不太对付,但是在早年,不管二袁自己如何闹腾,但对于曹操来说,他们两个都是他比较近的伙伴,同时也是让他很头痛的竞争对手,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三个人的一生,直到二袁被曹操除掉。
        关于曹操和袁绍,《世说新语》有一则故事:魏武少时,尝为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至。”庐中人皆出观,帝乃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动,帝复大叫:“偷儿今在此!”绍惶迫自掷出,俱免。
        这个故事也很著名,除了说明这两个三国大豪好.色鲁莽之外,还说明曹操很机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和袁绍很小时就是好朋友。
        事实上在洛阳的时间里,曹操和袁绍、袁术一直都过从甚密。这里还有一件事,就是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三十四岁了,与他同时被封为西园八校尉的,除了曹操,比较著名的还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小黄门蹇硕,他被封为上军校尉,这人算是曹操的仇人,同时他还是西园八校尉的第一把手,下文还有介绍;第二个就是曹操的老朋友袁绍,他当时已经是虎贲中郎将,是八校尉的第二把手中军校尉;同时还有第三个人淳于琼,当是被封为右校尉,这个人是袁绍的小 弟,在官渡之战中镇守乌巢,遭到曹操的偷袭而惨败,自己也被曹操处斩。
        从后来的结果之中,我们知道,曹操和袁绍、袁术后来是反目成仇,自相残杀,他们是何时结仇的,又是什么样的仇恨让三人互相攻伐,有人说是为了争夺天下。
        但是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理由,但是在这个大理由下,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理由,让他们最终走向了天平的两端。
        这个理由我姑且认为是出身。
        曹操的发家,比起刘备、孙权来说是好多了,但是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这话一点不差,因为和他的两个老伙伴袁绍袁术比起来,曹操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
        同样是公卿子弟,曹操的官场之路一波三折,从二十岁当上洛阳北都尉,到三十岁时黄巾起义爆发,被拜为骑都尉,上了战场,因为“斩首数万级”有功,又被封为济南相;这次是成了地方官;而曹操地地方官当得也不太顺利,因为整治贪官污吏而得罪人太多,后来干脆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至此,曹操的官场生涯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成为平头老百姓了。曹操隐居的时间大概为一两年,然后直到上面所说的三十四岁时被拜为西园八校尉之一,才算是又回到了洛阳官场。
        曹操的官场生涯一波三折,又是上战场,又是出为地方官,反观二袁兄弟,那真是能把人气死。
        袁绍,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二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这司隶校尉的官很大,有多大呢?一句话,非常大!大致相当于国家正部长级。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隶校尉获得更大的权势,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
        简单说一句,曹操.公元196年在迎汉献帝,被封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挟天子以令诸候之后,还兼了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
        对于曹操为什么当上了大将军还要兼个司隶校尉,我一直认为他这是用来恶心袁绍的,因为袁绍当年就是这个位置上成为他的顶头上司。现在他也领这个官职,除了恶心袁绍,我觉得并无太大必要。
        这袁绍吓人,他弟弟袁术更吓人,《三国志》记载,(袁术)以侠气闻。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看到没,这兄弟两个,轻轻松松,一个做到司隶校尉,一个做到折冲校尉,而且董卓进洛阳以后,为了拉拢洛阳的武将,“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董卓为了拉拢曹操,许愿让他当骁骑校尉的官。这骁骑校尉的官位应该是要比他本来的典军校尉要大一些,已经有了封号。
        但是对于袁术,那就大不相同,史载“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
        看到没,同样是拉拢许愿,董卓也是看人下菜的,给曹操的官是从校尉到校尉,原地升级,而针对袁术,那是从校尉到将军,而且是后将军。
        后将军是多大的官,一句话,这官比司隶校尉牛多了,那是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之一,关羽在蜀国也不过就被封了前将军,是属于帝国最高一级的武官了。
        由此可见,曹操的升官速度和过程和二袁比起来,那是一个地一个天,这对于一代枭雄曹操来说,显然是不能容忍的。
        那么为什么从小都是洛阳的“少年希望之星”,而为官经历却大不相同呢?!


        9楼2011-11-17 11:05
        回复
          第3章发不出来,抱歉。
          本贴更多链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15861.shtml


          10楼2011-11-17 11:06
          回复

            第七章 父子隔阂:为漂白杖杀宦亲
            其实上文我已经提过,曹操和袁绍袁术同为洛阳官场中的希望少年,升官一个似龟爬,两个似火箭,而且二袁也不用上战场去当地方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身。
            曹操的出身,一句话,就是他是阉宦之后;而袁绍,袁术,简单说,就是四世三公。
            虽然很多人看过,但是在这里我也提一下,让没看过的再看一遍: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汝南袁氏,袁家自其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的儿子袁京为司空,袁京的儿子袁汤为司空、司徒太尉,袁汤的儿子袁逢亦至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亦至司徒、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达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再换句话说,曹操开始和袁绍交朋友,在我看来是公卿子弟的正常交往,双方都是江湖大哥,谈不上谁巴结谁,可是在某些人眼里,却变成曹操为抬高自己的身份而去巴结袁绍等权贵子弟,这在我眼里是扯淡,因为曹操自己的出身也不低,也是三公之后。
            如果曹操是这样的趋炎附势之辈,他也不可能有以后的成就了。而从世说新语里的故事反应,在曹操和袁绍的交往之中,曹操还显现出是领袖。退一步也是平等的关系。
            虽然曹操自己觉得他和袁绍、袁术是平等的,甚至他的才智心计还要胜过二袁,但是别人未必这么看,因为他的祖父曹腾是太监,他的爸爸曹嵩是太监养子,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他上两代的名声已经在那里了,所以曹操的出身,对他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曹操是个聪明人,如果他一辈子都背着这个包袱,那么他这辈子就完了,所以他虽然是宦官后代,但是他在最开始为官时就力图摆脱这个身份,而且他做的极为成功,不仅欺骗了当时的一大部分人们,就是连近两千后的我们,也被欺骗了不少。
            那么曹操是如何让人们淡忘他是臭名昭著的宦官一派的呢?!
            我们来看这则很多人写过的著名故事:
            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这则故事很多人理解为曹操是整顿吏治,不避法纪,打击豪强。
            这样的判断不错,但也不全对。
            因为在这个事情上,曹操玩了一个很大的障眼法,所以才把当今的许多人都欺骗了。
            曹操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虽然用五色棒打杀豪强,但也不是谁都敢打的,而且他打杀的最高权贵是蹇硕的叔父,这位蹇硕我们前文提过,在曹操干这事十四年之后,还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首,再次成了首都禁军的首领,而且是曹操和袁绍的顶头上司,深受灵帝宠幸,而且贵为“十常侍”之一,可以说是宦官势力的代表人物。
            曹操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敢拿蹇硕的叔父开刀,很多人又说曹操是初生牛犊不畏虎,这事干得太莽撞了。
            但是他们没弄清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以曹操的狡诈多计,他会花这么大力气干一件对他没有好事的蠢事吗?
            只要我们想想曹操自己的出身,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即曹操这次表面上打杀的大太监蹇硕的叔父,实际上打杀的却是自己的宦官后人的身份。
            事实上曹操干的非常成功,虽然他这次行为得罪了包括蹇硕在内的宦官集团,但是他成功地为自己漂白了,以至于在何进要谋诛宦官势力的时候,还动用了曹操身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典军校尉所掌的兵权。
            而且在何进被宦官杀后,袁绍袁术尽诛宦官的时候,也没有人对曹操这个宦官之后的实权掌军人物有什么戒心。
            曹操在与宦官集团阵营决裂的效果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代价之一是他从此只能依靠早先排挤他的士官集团了,但从大将军何进想诛杀宦官时是找袁绍袁术商议而不是找他曹操来看,士官集团对曹操也没有什么好感。
            代价之二是原先无保留支持他的宦官阵营现在也视他为叛徒,不再倾力支持他了,这也是他的为官生涯一波三折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两个推断我也有一个侧面证据,即上文提到过的:
            《后汉书·曹腾传》: 嵩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
            我们可以想想看,曹操是曹嵩中年得子,又是长子,又长期都是独生子,而且是曹嵩儿子之中最先做官的,而且甭管官大官小,在洛阳官场还颇有名声,曹嵩开始也是非常宠着惯着曹操的,否则曹操也不可能在二十岁就在洛阳为官,还敢杖杀蹇硕的叔父。
            但是曹操在与宦官阵营决裂后,连带着他的爸爸曹嵩在官场之中也难做人了,所以我基本可以推断,在曹操杖杀蹇硕叔父之后,他与乃父曹嵩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最后走向了决裂,乃至于在他起兵的时候,连他爸爸曹嵩都不支持,而是带着其他儿子避乱琅邪,也才导致最后被徐州刺史陶谦所杀的悲剧。
            而且曹操在乃父曹嵩被杀后,起雷霆大怒,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不理智也最为人诟病的行为:屠城。
            这样失去理智地为曹嵩报仇,我想一部分原因是曹操想报杀父之仇,另一部分原因是不是他在弥补曹嵩呢,如果当年不是他与宦官阵营决裂,那么曹嵩在他起兵时肯定是会和他在一起的,也就不至于惨死人手了。


            11楼2011-11-18 09:55
            回复
              本贴更多链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15861.shtml


              14楼2011-11-18 09:56
              回复

                第11章:瞒天过海:袁绍的一石二鸟
                在前文我推测过,这个馊主意不一定是出自何进之手,后来我在《后汉书·何进列传》中找到了如下证据,事实上,这个馊到泛沫的主意,就是出自袁绍之手: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召董卓进京这个主意就是袁绍出的。
                这个主意之馊不可闻,上文已经提到过曹操对此是不屑一顾,说斩杀宦官的首领一个狱吏就够了,为什么要纷纷召外将呢。
                事实上当时聪明人不只是曹操一人。
                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也指出了这个主意的混蛋,这个人是后来骂曹操骂的狗血喷头的陈琳。
                《后汉书·何进列传》记载:“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无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进不听。”
                陈琳说的是相当难听,说这个主意是“掩目捕雀”,这个成语今天有另外一个:“掩耳盗铃”。而且说何进要杀宦官,根本就是火炉烧毛发,不费吹灰之力,现在这样做,根本就是自己拿着刀锋,而把刀柄递给外人,是让别人来杀自己,这是愚蠢透顶的。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这是一个很多聪明人都看出来的馊主意,但是袁绍这样能成为关东十八路诸候联军盟主的人物,怎么会想出这样的馊主意呢?!
                难道袁绍真是一个蠢到家的公子哥,就算上文说他武艺高强,是江湖大哥,也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错了。
                其实事实正好相反,历史上的袁绍,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想出这个主意,其实根本就不是为了要杀宦官,而是,说白了,是对付何进的。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先来看这个主意一直被世人忽略的内容:那就是在这次征召外廷大将入朝的计划之中,董卓只是被召的四镇大将之一,另外三个大将也都赫赫有名:太山王匡、东郡太守桥瑁和武猛都尉丁原。
                除了董卓,另外这三个那也都是鼎鼎大名,当时的大腕。
                当然,最出名的是丁原。
                这个丁原据说是吕布的义父,这个史书上没有记载,应该只是吕布最早的主公。
                《英雄记》曰:原字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
                一句话,这位丁原也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好汉,每次追击贼寇,那都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但是却是个粗人。
                丁原的事情以后再说,再说另外两个,才是我们这一段的重点。
                第一个太山王匡:后来关东反董的十八路诸候之一,到反董时已经做到河内太守,而且这个人有个部将,名字在网络上那是大名鼎鼎:方悦,很多玄幻小说里的猛将。
                第二个东郡太守桥瑁:后来关东反董的十八路诸候之一,关于这个桥瑁,值得注意的事情有一点:即历史上号召诸侯共讨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桥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说得明明白白:“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问题就出在这里,后面这王匡、桥瑁都是后来反董的十八(三)路诸候之一,而且再联想到后来反董联盟的盟主便是袁绍,事情就一清二楚了。
                即:袁绍表面上劝何进召外臣来诛杀宦官,实际上却是在召集自己的党羽王匡、桥瑁、丁原等人进围京师,在诛杀宦官的同时,夺何进之权。
                我这样说的间接证据有二。
                第一,如果有人怀疑在这个时候王匡和桥瑁不是袁绍党羽的话,我们来看桥瑁号召天下诸候起兵反董的名义是什么?
                是三公。
                而现在三公之中,大将军何进已死,那最重要的便是一个人:太傅袁隗,而袁隗正是袁绍的叔父,
                现在这个证据链已经非常清晰了。即在后来董卓入京得势之后,桥瑁在袁绍的指使下,假借袁隗的名义号召天下诸候起兵勤王,这才最终掀起了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十三路诸候起兵。
                第二,袁绍或者说袁绍集团此时是惟一有资格与何进争权的势力。我这样说是缘于袁隗此时还有另外一重身份:辅政大臣。《后汉书·何进列传》载“皇子辩乃即位,何太后临朝,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
                在古代王朝,历来有几种势力互相斗争,时而联合,时而相争,形成永恒主题。
                如果说蹇硕领导的“十常侍”是宦官集团阵营,而何进代表外戚集团阵营,那么以袁隗、袁绍、袁术叔侄为首领的阵营才真正代表了士族朝臣官僚集团阵营。
                本来是宦官集团独大,所以现在袁家领导的士族文人官僚必须与外戚集团何进合作。
                但是袁绍非常清楚,以他的实力,要扫除宦官,那是非常容易也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他要对付已成气候的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而且现在何进是大将军,又接管了蹇硕领导的西园八校尉,何进的弟弟何苗也是车骑将军,虽然他叔父名义上也是两大辅政大臣之一,但势力却比何家差远了。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袁绍的角度来看,洛阳的京城禁军尽在何家兄弟之手,他要想帮助他叔父和他自己夺权,就唯有扩大兵权,而扩大兵权的唯一办法就只有召集京师以外忠于袁氏的亲信兵团了。
                正由于上面的原因,袁绍才向何进上了这么一个馊主意,也可以说是好主意。
                而何进又是怎么走进袁绍这个不仅欺骗了他,还欺骗了两千年后的我们的这个复杂的圈套的呢?!


                20楼2011-11-19 08:15
                回复
                  2025-08-15 06:53: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贴更多链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15861.shtml


                  22楼2011-11-19 08:16
                  回复

                    难道真的是因为何太后的阻拦?!
                    何进当了六年的大将军,又扑灭过黄巾起义,而且杀蹇硕时也干脆利落,他似乎也不像是如此犹豫的人。
                    惟一的理由就是,虽然他表面上还一直对宦官喊打喊杀,实际上他自己的内心里已经不太真的想把宦官一网打尽了,前面就有明证,就是他已经从尽诛宦官转移到只诛杀宦官中的“放纵者”了。也就是说,他对袁绍的建议其实还是保持着一丝清醒的,因为他确实没有再继续诛杀宦官的实际理由了,他之所以还没有公开声明不再继续诛杀宦官,是因为他之前的大话都说了,一时缩不回来。
                    事实上另外一个人,看得也很清醒,这个人是何进的弟弟何苗。
                    《后汉书·何进列传》载:
                    苗谓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
                    这句话说得明明白白,何苗对何进说,我们是从南阳乡下来到洛阳,以前都是贫贱之人,是靠着宦官的帮助才得到富贵的,国家的事情,没有那么容易的,你应该多想想,不如和宦官言和。
                    应该说,何苗这句话对何进来说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何进自己是外戚身份,外戚和宦官一样,权力要依靠皇权而来,和宦官完全决裂,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而且何苗也隐隐劝诫何进要提防袁绍这一班武夫。
                    何进对弟弟何苗这段话是听进去了的,史载“进意更狐疑。”就是更加犹豫不决,其实已经想与宦官言和了。
                    而这个时候,史书的记载也不再为袁绍包着了,直接载明:
                    绍惧进变计,乃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
                    一个“惧”字,一个“胁”字,已经可以看出来,此时的袁绍已经把何进视为掌中玩物,可以任意拿捏了,在这个时候,何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袁绍的傀儡。
                    接着,袁绍又干了一件自作主张的事情:诈称是何进的命令,让各州县逮捕各宦官的家属。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宦官们已经被逼上了绝路,他们本来打算依靠何太后来挽回局面,但是现在董太后也指望不上了,就只能展开自救了。
                    于是宦官们开始传言何进要造反,而理由就是袁绍先前怂恿何进干的挫事:没有参加灵帝的丧礼。
                    然后事情就简单了,宦官们诈传太后旨意,宣何进进宫,然后武装暴动的太监们把何进抓住杀掉,杀掉之前,说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话:“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宦官们的心声,即:现在天下大乱,难道只是我们宦官的罪过吗?先帝曾经和太后不和睦,是我们宦官舍弃家财相救,才让先帝没有怪罪太后,我们这样做,只是想投靠你罢了。现在你要把我们全家都杀掉,也是太过分了吗?你说我们宦官污浊,那你倒是说说,满朝公卿,有谁是清白的?!
                    其实宦官们还没好意思提,有两次蹇硕要杀何进,还是他们救的命。
                    就这样,东汉三国之际的一代权臣何进命丧宦官刀下,留下的是宫廷内一场腥风血雨,然后董卓入京,直接掀起了军阀纷争的局面,彻底断送了汉家天下。
                    其实在这场剧变里,我是对宦官持同情态度的,虽然十常侍干过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但是他们的罪恶是因为灵帝的昏庸而起的,如果何进自己有雄才大略,未必不能在宦官的帮助下成就一番大事,可是他在袁绍的鼓动下,把宦官们逼上了绝路,这才导致政局大坏,形成了不了之局。
                    可以说,何进之死,就是打开了盛着魔鬼的瓶塞,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在汉朝天下一言九鼎,包括曹操。
                    对于何进这个人,写了很多,给他一个评价吧:
                    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幸运地成为大将军,幸运地揭发了黄巾起义,但是他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包藏祸心的部下袁绍。他并不是一个愚蠢透顶或者犹豫不决的人,他只是败在了比他心更黑手更狠的一代枭雄手中。但话说回来,他败在袁绍手里,也不算冤枉了。
                    如果有来世,不要太相信人了,何进。
                    去吧,或许对于你身后的乱世而言,离开也是不错的选择。
                    何进走了,可是袁绍的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因为一个比袁绍更黑更狠的人出现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26楼2011-11-20 10:59
                    回复
                      本贴更多链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15861.shtml


                      27楼2011-11-20 10:59
                      回复
                        呵呵,你倒是说我哪个观点错了呢?


                        32楼2011-12-29 15:39
                        回复
                          其实我觉得当年明月写的明史很不错,虽然有史实错误,但是打开了一扇门,现在三国作品中很少有讲到点子上的,所以我才写这一本,如果有兴趣到天涯的链接里去瞅瞅呗。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15861.shtml


                          34楼2011-12-29 20:10
                          回复
                            谢谢!


                            37楼2011-12-29 20:24
                            回复
                              2025-08-15 06:47: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已经在谈出版了,还在参加榕树下第六届文学大赛,有空你去天涯的链接你瞅瞅啊。
                              欢迎你这样骨灰级别三国迷前去讨论挑刺,呵呵。


                              38楼2011-12-29 2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