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535贴子:96,058

回复:传习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就是没有尽心。‘知天’的
知犹如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
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
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
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夭寿有
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
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
有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31楼2011-11-14 19:25
回复
    [译文]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能说是‘生知安行’呢?”
    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根源。尽心也就是尽性。《中
    庸》上面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就
    是没有尽心。‘知天’的知犹如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应该做的,
    是天人合一。‘事天’犹如子侍父、臣事君一样,务必毕恭毕敬地侍奉
    方可无闪失。此时,还是与天相对为二,这就是圣与贤的区别所在。至
    于‘夭寿不二’,它是教育人们一心向善,不能因环境优劣或寿命长短
    而把为善的心改变了。只去修身等待命运安排,认识到人的困厄通达长
    寿短命是命中注定,我也不因此而心动。‘事天’,虽与天相对为二,
    但已看见天正在眼前。‘俟命’,就是不曾见面,在这里等待,这就是
    初学的人树立志向的开端,有一迎难而上、惕砺自强的精神。而朱熹则
    与此相背,因此使学习的人无从着手。”


    32楼2011-11-14 19:25
    回复
      2025-11-23 13:01: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析]
      “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源)。尽心即是尽性。”这是阳明先
      生对“心本论”的自我诠释,这种心本论,继承了先秦思、孟学派的“尽
      心知性知天”、唐代禅宗的“以心法起灭天地”和南宋陆九渊的“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上升到
      心与物、心与理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作出了详尽的哲学论
      述和阐释。


      33楼2011-11-14 19:25
      回复
        [原文]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
        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
        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
        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
        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
        ‘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
        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
        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
        是‘明明德’。”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
        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
        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
        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
        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34楼2011-11-14 19:26
        回复
          [译文]
          徐爱说:“昨天闻听先生的教导,我也隐约觉得功夫理当如此。现
          在听了先生这些具体的解释,疑虑全消。昨天清早我这样想,‘格物’
          的‘物’,也就是‘事’,都是依心而说的。”
          先生说:“说得好。身的主宰就是心,心之触发就是意,意的本源
          就是知,意之所在就是物。譬如,意在侍亲上,那么侍亲就是一物;意
          在事君上,那么事君就是一物;意在仁民、爱物上,那么仁民、爱物就
          是一物;意在视、听、言、动上,那么视、听、言、动就是一物。因此
          我认为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上说‘不诚无物’,《大学》
          中的‘明明德’的功夫只是一个诚意,诚意的功夫,只是一个格物。”
          先生接着说:“‘格物’的‘格’有如孟子所谓的‘大人格君心’
          的‘格’,它是指去除人心的歪斜,保全本体的纯正。并且,在意念中
          就要去除歪斜以保纯正,亦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也就是穷理。‘天
          理’即‘明德’,‘穷理’即‘明明德’。”
          先生又说:“知是心的本源,心自然能知。看见父母自然知道孝顺,
          看见兄长自然知道恭敬,看见小孩落井自然有同情之心。这就是良知,
          不必向外求取。如果良知显露,又无私欲迷惑,正是《孟子·尽心上》
          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但是,对于平常人而言,不
          可能没有私欲迷惑,因此,必定用‘致知’‘格物’的功夫,从而战胜
          私欲恢复天理。如此,人心的良知就再无迷惑,能够彻底显露,这就是
          致良知。能致其知定可诚其意。”


          35楼2011-11-14 19:26
          回复
            [评析]
            中国佛教《六祖坛经》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譬喻:“世人白色身是
            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
            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阳明先生在这里也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
            本体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虽不能断言王阳明是在倡扬佛家之理,
            但他的认识能与被称为“经”的宏论谐同,即可见其思想之成熟。他的
            用心显然是用此比喻,教学生仿效先圣的思想,必须从自心中返观得自
            性圣哲,不随境,不攀缘,使五官出五门而于诸外境不染不著,当下即
            是“良知”。


            36楼2011-11-14 19:26
            回复
              [原文]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
              开示。”
              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
              ‘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
              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
              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事君时,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
              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
              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无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
              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
              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37楼2011-11-14 19:27
              回复
                [译文]
                徐爱问:“先生说‘博文’为‘约礼’之功夫,我思虑再三始不能
                解,请您不吝赐教。”
                先生说:“‘礼’即‘理’。‘理’显示可见的为‘文’,‘文’
                隐蔽不能见的为‘理’,原本是一物。‘约礼’仅要己心完全是一个天
                理。要己心纯为天理,务须在‘理’的显示处苦下功夫。譬如,理在侍
                亲时显现,心即在侍亲上存此天理;理在身临富贵贫贱时显现,心即在
                身临富贵贫贱上存此天理;理在身处患难困厄中显现,心即在身处患难
                困厄上存此天理。无论行止语默,时时如此,理显现在什么地方,就在
                那上面学一个存天理。这就是从文中博学,亦为约礼的功夫。‘博文’
                即‘惟精’,‘约礼’即‘惟一’。”


                38楼2011-11-14 19:27
                回复
                  2025-11-23 12:55: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析]
                  关于“理”的说法,儒家众说纷纭: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檄图说述解》的作者曹端称太极为“理之别名”,他们把理和太极
                  同视为绝对本体。朱熹认为太极含动静之理,是动静的根本,太极流行
                  于气才显出动静,而不是“太极便会动静”,这样便将动静与太极、理
                  与气看作“决非二物”。王阳明对“理”的体悟更深了一层,而其诠释
                  又更浅显,他说:“‘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
                  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也就是说:隐微于内的是“理”,显
                  现于外的是“文”,二者互为表里,实质原为一体,并无二致。


                  39楼2011-11-14 19:27
                  回复
                    [原文]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
                    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于
                    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
                    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
                    听命者?”


                    40楼2011-11-14 19:28
                    回复
                      [译文]
                      徐爱问:“《朱熹章句·序》中‘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
                      命’,从先生对精一的解释来看,此话似乎不妥当。”
                      先生说:“正是的。心亦一个心。没有夹杂人为因素的称道心,夹
                      杂人为因素的称人心。人心若能守正即为道心,道心无能守正即为人心,
                      非人生来就有两颗心。程子认为人心即私欲,道心即天理,如此好象把
                      道心人心分离开来,但意思正确。而朱熹认为以道心为主,人心听从于
                      道心,如此真正把一颗心分为两颗心了。天理、私欲不能共存,怎么会
                      有以天理为主要,私欲又听从于天理的呢?”


                      41楼2011-11-14 19:28
                      回复
                        [评析]
                        阳明先生在这里明确地肯定心只有一个,心即是理,离开了天理即
                        非良心(道心)。此段既承前段之意,亦可理解说:心本为一体,但隐
                        微于内的是本体,显现于外的则是形体,本体亦自然之常理(道心),
                        天亦不变,理亦不变,心之本体亦不变;但形体显于外,染于色,杂于
                        物,混于浊,于是,便有了各种搀杂,有了种种变异。就象一颗钻石沾
                        上了污泥,去除污泥之前,被弃为废物,涤除了污泥,依然还是钻石。
                        俗话说的“浪子回头是个宝”,正是这个道理。


                        42楼2011-11-14 19:28
                        回复
                          [原文]
                          爱问文中子、韩退之。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贤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
                          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
                          爱问:“何以有拟经之失?”
                          先生曰:“拟经恐未可尽非。且说后世儒者著述之意与拟经如何?”
                          爱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无,然期以明道。拟经纯若为名。”
                          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
                          爱曰:“孔子删述六经以明道也。”
                          先生曰:“然则拟经独非效法孔子乎?”
                          爱曰:“著述即于道有所发明,拟经似徒拟其迹,恐于道无补。”


                          43楼2011-11-14 19:29
                          回复
                            [译文]
                            徐爱请先生比较一下文中子王通和韩愈。先生说:“韩愈是文人中
                            的英材,王通是一位贤能大儒。后世之人仅凭文章尊崇韩愈,其实,相
                            比之下,韩愈比王通差得多。”
                            徐爱问道:“为什么王通有模拟经书的错误?”先生说:“模拟经
                            书是非对错不能一概而论。你姑且讲讲后世儒学人士编著的目的与模拟
                            经书有何分别?”徐爱说:“后世儒者的编著不是没有求名之意,但明
                            道是最终目的。而模拟经书完全是为了求名。”先生说:“以编著明道,
                            仿效的又是什么呢?”徐爱说:“孔子以删述六经的途径来明道。”先
                            生说:“既然如此,模拟经书不就是仿效孔子吗?”徐爱说:“编著须
                            对道有所发明阐释,模拟经书仿佛只是仿照经书的形式,大概于道无补。”


                            44楼2011-11-14 19:29
                            回复
                              2025-11-23 12:49: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析]
                              此段只是对韩愈和王通作了一个评判,并未说明什么大道理。但仔
                              细推敲,这段文字其实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上文说了“心即是理”,
                              理明则心正,那么如何才能明这个“理”(道)呢?于是,便引出了下
                              文。


                              45楼2011-11-14 19: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