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535贴子:96,094

回复:传习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
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
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
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
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
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
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16楼2011-11-14 19:20
回复
    [译文]
    郑朝朔问道:“至善也必须从事物上索取吗?”先生说:“己心纯
    为天理就是至善,它怎样从事物上获取?你不妨举出几个例子。”
    郑朝朔于是说:“就象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
    养正恰,该讲求适当才是至善。基于此,方有了学问思辨的功夫。”
    先生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正恰,只须一两天
    时间就可讲清楚,何来学问思辨的功夫?保暖避暑、侍奉父母双亲时只
    要求己心纯为天理,这样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会差之毫厘而失
    之千里了。因此,即便是圣贤,也要再加“惟精惟一”的训示。倘若认
    为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么,现在的演员在戏中恰当地
    表演了许多侍奉父母的礼节,他们也就可称为至善了。”
    徐爱在这一天中又有所收获。


    17楼2011-11-14 19:20
    回复
      2025-11-23 14:35: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析]
      《孝经·庶人章》中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
      父母。”意思是说,根据大自然运动的规律,举事顺时;根据土地的不
      同特点种植不同的作物,因地制宜。行为谨慎恭敬,节约用度,来赡养
      自己的父母双亲。这里说的“天之道”亦即阳明先生的“天理”。己心
      纯则天理伸,天理伸则至善。善与美,忠与孝皆莫向外求,唯从心纯中
      来。


      18楼2011-11-14 19:20
      回复
        [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
        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
        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
        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
        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
        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
        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
        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
        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
        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
        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
        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19楼2011-11-14 19:21
        回复
          [译文]
          徐爱由于未理解先生“知行合一”的主张,与宗贤和惟贤再三讨论,
          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
          徐爱说:“现在,世人都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
          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先生说:“这是被私欲迷惑了,再不是知与行的原意了。没有知而
          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圣贤教与知和行,正是要恢
          复原本的知与行,并非随便地告诉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所以,《大学》
          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启示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知与行。见
          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见到好色时就马上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
          色之后才起一个心去喜好。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
          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心去讨厌。一个人如果鼻
          塞,就是发现恶臭在跟前,鼻子没有闻到,根本不会特别讨厌了。亦因
          他未曾知臭。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
          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
          晓悌了。再如知痛,绝对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知寒,绝对是自己觉
          得寒冷。知饥,绝对是自己肚子饥饿了。知与行怎能分开?这就是知与
          行的原意,不曾被人的私欲迷惑。圣贤教人,一定是这样才可以称作知。
          不然,只是未曾知晓。这是多么紧切实际的工夫啊!今天,世人非要把
          知行说成是两回事,是何居心?我要把知行说成是一回事,是何居心?
          倘若不懂得我立言的主旨,只顾说一回事两回事,又管什么用呢?”


          20楼2011-11-14 19:21
          回复
            [评析]
            “知行合一”正是阳明先生心学的哲学命题之一,其涵义深邃自不
            必说。此段中先生为解学生之疑惑,举出两例:“见好色属知,好好色
            属行”;“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人之五官对外界之事物有好、
            恶之辨,乃人之属性,是知的载体,无可指责,然而,辨知后即有行,
            如贪恋“好色”,厌弃“恶臭”的杂念、邪念乃至行为都是人之恶习、
            劣行的根源。这里说明了“知”唯其一,“行”有善恶之别,君子欲修
            其德,必须“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21楼2011-11-14 19:21
            回复
              [原文]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
              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
              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
              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
              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
              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
              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
              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
              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
              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
              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
              说两上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
              是闲说话。”


              22楼2011-11-14 19:22
              回复
                [译文]
                徐爱说:“上古之人把知行分开来讲,亦是让人有所区分,一方面
                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如此功夫方有着落。”
                先生说:“这样做就抛弃了古人的意旨了。我以前说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若
                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说行,知也自在其中了。古人之所以知行并
                提,只因世上有一种人,只顾稀里糊涂地随意去干,根本不思考琢磨,
                完全肆意妄为,因此必须说一个知,他才能行得端正。还有一种人,海
                阔天空漫无边际地思考,根本不愿切实力行,只是无端空想,所以说一
                个行,他方能知得真切。这正是古人为了救弊补偏,不得已而使之对策。
                假若明了这一点,一句话足够。现今的人非要把知行分为两件事去做,
                认为是先知然后行。因此,我就先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等知得真
                切,再去做行的功夫。所以,终生不得行者,必定终生不得知。这不是
                简单的事情,此种错误认识为时很久了。现在我说的知行事一,正是要
                对症下药,并非我凭空捏造。知行本体原本如此。现在如果知晓我立论
                的主旨,即使把知行分开说也无关紧要,其实仍是一体。如果不晓我立
                论的主旨,即使说知行合一,又有何作用?那只是聊聊天而已。”


                23楼2011-11-14 19:22
                回复
                  2025-11-23 14:29: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析]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
                  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意思是说,知是行的开端,
                  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之前,必先有知,行者
                  必以知为前提。再浅显些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种食物的味道,
                  除非以自己的舌头去品尝,以自己的心体去体会,否则无法知道它的真
                  味。事同此理,没有亲身的经历,也无法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


                  24楼2011-11-14 19:22
                  回复
                    [原文]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
                    ‘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矣。”


                    25楼2011-11-14 19:23
                    回复
                      [译文]
                      徐爱问:“昨天闻听先生‘止至善’的教导,我感到功夫有了着力
                      处。但是,我始终觉得您的见解和朱熹对格物的阐述无法达到一致。”
                      先生说:“‘格物’正是‘止至善’的功夫。既然明白‘至善’,
                      也就明白了‘格物’。”


                      26楼2011-11-14 19:23
                      回复
                        [评析]
                        何谓“至善”?不但没有恶,连善也没有,唯有事物的本源,自然
                        之本体便是“至善”。明白了“至善”,那么为何在“格物”上下功夫,
                        也就自然明白了。这段简约的教诲是教人们不要拘泥于一事一物,事事
                        物物都要顺其自然之规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过,过分的修饰是偏,
                        二者都不能“至善”。


                        27楼2011-11-14 19:23
                        回复
                          [原文]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乎亦见得大略。但朱
                          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
                          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
                          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京尊信程
                          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
                          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
                          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日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
                          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
                          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
                          物’,只为例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格物知至’,要初学便去
                          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28楼2011-11-14 19:24
                          回复
                            [译文]
                            徐爱问:“昨天我将先生关于‘止至善’的教导深入到‘格物’的
                            解说,仿佛也略有所悟。然而,朱熹的解释,在《尚书》的‘精一’,
                            《论语》的‘博的’,《孟子》的‘尽心知性’都可找到依据,所以我
                            仍不能获知。”
                            先生说:“卜商笃信圣贤,曾参反躬自省。虽然笃信圣贤也正确,
                            但是,不如反躬自省来得真实。你现在既然不能明白,怎么能承袭旧说
                            而不去寻求确切的结合呢?譬如朱熹十分尊敬信赖程子,若碰到不明之
                            处,又何曾随便轻信呢?‘精一’、‘博约’、‘尽心’等,与我的见
                            解本来是等同的,只是你没有仔细深入思考罢了。朱熹对‘格物’的阐
                            释,不免穿凿附会,并非《大学》之本旨。精为一的功夫,博为约的功
                            夫。既然明白知行合一的主张,此处只须一句话就能清楚明了。‘尽心
                            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者的事情;‘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
                            者的事情;‘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者的事情。朱熹对
                            ‘格物’错误地理解,只是由于他将这个意思颠倒了,认为‘尽心知性’
                            是‘格物知至’,要求初学者去为‘生知安行’的事情,如何能为之?”


                            29楼2011-11-14 19:24
                            回复
                              2025-11-23 14:23: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析]
                              “精是一的功夫”,这个“一”就是正、是中,是“至善”,没有
                              善与恶的分别,只有自然的本体。俊美和丑陋本是自然的本性,只是在
                              人的邪念中分别出贪恋和厌恶,要“至善”归本,就必须在“存心养性”
                              上下真功夫。


                              30楼2011-11-14 19: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