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吧 关注:15,078贴子:77,682
  • 2回复贴,共1

卞孝萱:从《扬州画舫录》看清代徽商对文化事业的贡献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容提要:清代前期,扬州是东南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徽州商人在扬州经营盐业而致富,也对文化事业作出贡献。本文以祁门马氏兄弟在扬州藏书、刻书、编书、著书的辉煌成绩为例,进行论述,为当前企业文化的兴起,提供借鉴。 
关键词:马曰琯 马曰璐 藏书 刻书 编书 著书 
清朝前期位于长江、运河交叉点上的扬州,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号称“两淮盐利甲天下”。安徽马氏、江氏、鲍氏、汪氏、郑氏、黄氏、吴氏,徐氏等业鹾于扬州而致富,既富之后,爱好风雅,建筑园亭,收藏古董,延聘文士,组织诗社,刻印典籍,提倡书画戏曲,资助书院膏火等等,推动了扬州文化事业的兴盛。 
金楷《方南堂先生辍锻录序》云:“淮海维扬州,地多盐荚之利,挟钜资者,如雍正间马氏玲珑山馆,其一也。然于风雅一道,未尝稍废,以是四方名彦靡不闻风而至。”在扬州盐商中,马氏最著名。今以《扬州画舫录》为线索,参考有关文献,对马氏藏书、刻书、编书、著书四项成绩,进行考论。 
一、藏 书 
马曰琯,字秋玉,号嶰谷。弟曰璐,字佩兮,号半查。“本籍祁门,业鹾扬州,遂家焉”。①其家世、生平,见杭世骏《朝议大夫候补主事加二级马君墓志铭》,兹不详述。 
马氏兄弟居扬州新城东关街。于所居对门筑别墅曰街南书屋。街南书屋有小玲珑山馆、看山楼、红药阶、觅句廊、石屋、透风透月两明轩、藤花庵、浇药井、梅寮、七峰草亭、丛书楼、清响阁十二景。小玲珑山馆是街南书屋中的一景,人们常用它作为整个街南书屋的代称。②丛书楼是马氏兄弟的藏书楼,全祖望为之撰《丛书楼记》,略云:“其居之南有小玲珑山馆,园亭明瑟,而岿然高出者,聚书楼也。迸叠十万馀卷。予南北往还,道出此间,苟有宿留,未尝不借其书,而嶰谷相见寒暄之外,必问近来得未见之书几何,其有闻而未得者几何,随予所答,辄记其目,或借钞,或转购,穷年兀兀,不以为疲。其得异书,则必出以示予。席上满斟碧山朱氏银槎,侑以佳果,得予论定一语,即浮白相向。方予官于京师,从馆中得见《永乐大典》万册,惊喜,贻书告之。半查即来问写人当得多少,其值若干,从臾予甚锐。予甫为钞宋人《周礼》诸种而遽罢官。归途过之,则属予钞天一阁所藏遗籍,盖其嗜书之笃如此。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几过之。”在这里,全氏真实地记录了马氏兄弟嗜书、访书、购书、钞书等一系列的情况,令人赞叹。同时人如沈德潜《沙河逸老小稿序》云:“嶰谷酷爱典籍,七略百家,二藏九部,无不罗致,有未见书,弗惜重直购之,备藏于小玲珑山馆。”汪沆《樊榭山房文集序》云:“马氏储书甲江浙”。阮元《淮海英灵集》云:“(马氏)酷爱典籍,有未见书,必重价购之。……以故丛书楼所藏书画碑版,甲于江北。”《广陵诗事》卷七云:“装订致精,书脑皆用名手宋字,数人写之,终年不能辍笔”。李斗《扬州画舫录》云:“玲珑山馆后,丛书前后二楼,藏书百厨”。异口同声,均极赞美马氏兄弟访书之勤,藏书之富,与全氏所云可相印证。 
两淮转运使卢见曾常向马氏借书阅读,“因题其所寓楼为借书楼。……赠秋玉诗云:‘玲珑山馆辟疆俦,邱索搜罗苦未休。数卷《论衡》藏秘笈,多君慷慨借荆州。’”③马曰琯有《题雅雨先生借书图》诗,传为 佳话。 
马氏兄弟藏书之学术价值,从清廷修《四库全书》向他家借书一事,充分显示出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马裕进藏书可备采择者七百七十 
①阮元《淮海英灵集》乙集卷三,文先楼丛书本。 
②阮元《广陵诗事》卷七,清嘉庆六年刻本。 
③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六种之多。乾隆三十九年,爱新觉罗·弘历阅进到各家书目之后,奖励马家《古今图书集成》一部。马家“装成五百二十匣,藏贮十柜,供奉正厅。”继又赐平定犁御制诗三十二咏,平定金川御制诗十六咏,并得胜图三十二幅,马家“皆装成册页,供奉其家。”④《四库全书》采用了马家哪些书籍呢?略举数例: 



1楼2006-08-26 10:07回复
     
     1、《鶡冠子》。《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七《子部·杂家类一》:“《鶡 冠子》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据乾隆三十九年上谕:“其进书百种以上者,并命择其中精醇之本进呈一览,朕几馀亲为评咏,题识简编。”⑤《四库全书· 冠子》卷首有弘历御题七言律诗一首,可见马家藏本是可贵的精醇之本。 
    2、《干禄字书》。《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一《经部·小学类》:“《干禄字书》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3、《五经文字》。同书同卷:“《五经文字》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4、《九经字样》。同书同卷:“《九经字样》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5、《汗简》。同书同卷:“《汗简》三卷、《目录叙略》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6、《佩 》。同书同卷:“《佩 》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7、《类篇》。同书同卷:“《类篇》四十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8、《字鉴》。同书同卷:“《字鉴》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9、《重修广韵》。《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二《经部·小学类三》:“《重修广韵》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0、《集韵》。同书同卷:“《集韵》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1、《汇雅》。 《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三《经部·小学类存目一》:“《汇雅》三十卷、《续编》二十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2、《六书精蕴》。同书同卷:“《六书精蕴》六卷、《音释》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3、《集古隶韵》。同书同卷:“《集古隶韵》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4、《石鼓文正误》。同书同卷:“《石鼓文正误》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5、《韵原表》。同书同卷:“《韵原表》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6、《韵略易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四《经部·小学类存目二》:“《韵略易通》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7、《篇韵贯珠集》。 同书同卷:“《篇韵贯珠集》一卷(两家马裕家藏本)”。 
    18、《古韵通》。同书同卷:“《古韵通》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9、《韵雅》。同书同卷:“《韵雅》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注: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⑤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可以看出,仅《四库全书·小学类》就采用马氏藏书九种,又存目九种,共十八种,既有善本,又有异书,马氏藏书之特色于此可见一斑。 
    马曰琯、曰璐兄弟比一般藏书家高明,他们嗜书、访书、购书、钞书,不是“闭阁不观”,亦非“玩物丧志”,而是孜孜于读书、校书。 
    据全祖望在《聚书楼记》云:“聚书之难,莫如雠校。嶰谷于楼上两头,各置一案,以丹铅为商榷,中宵风雨,互相引申,真如邢子才思误书为适者。珠帘十里,箫鼓不至,夜分不息,而双灯炯炯,时闻雅诵,楼下过者多窃笑之。以故其书精核,更无讹本,而架阁之沈沈者,遂尽收之腹中矣。”  
    再据全祖望在《丛书楼书目序》记:“吴越好古君子过此楼者,皆谓自明中叶以来,韩江葛氏聚书最盛,足以拼葛氏而过之者,其在斯乎,予以为此犹其浅焉者也。夫藏书必期于读书,……马氏兄弟,服习高曾之旧德,沉酣深造,屏绝世俗剽贼之陋,而又旁搜远绍,萃荟儒林文苑之部居,参之百家九流,如观王会之图,以求其斗杓之所向,进进不已,以文则为雄文,以学则为正学,是岂特闭阁不观之藏书者所可比,抑亦非玩物丧志之读书者所可伦也。韩江先正实式凭之,而励励与葛氏争雄长乎哉。”  
    可惜《丛书楼书目》不传,不能窥见马氏藏书之全貌。所可知者,利用马氏之丰富藏书而著述斐然者,确有其人,厉鹗、全祖望是最著名的两位,略述如下: 
    1、厉鹗。马曰璐《哭厉樊榭》三首之二云:“史收辽散佚,诗纪宋英灵。(自注:樊榭所辑有《辽史拾遗》及《宋诗纪事》。)寂寞丛书畔,高楼剩坠萤”。可见厉鹗利用马氏藏书辑成《宋诗纪事》。刻本《宋诗纪事》卷一至卷十署名为“钱唐厉鹗缉,祁门马曰琯同缉。”卷十一至卷二十署名为“钱唐厉鹗缉,祁门马曰璐同缉。”表达了厉鹗对马氏兄弟供应书籍的感谢之情。《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文苑传·厉鹗传》云:“扬州马曰琯小玲珑山馆富藏书,鹗久客其所,多见宋人集,为《宋诗纪事》一百卷。又……《辽史拾遗》……诸书,皆博洽详赡。”伍崇曜《沙河逸老小稿跋》云:“厉太鸿寓小玲珑山馆中凡数载,端居探讨,成《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今案:厉鹗《辽史拾遗》“采摭群书,至三百馀种”⑥,确是充分利用了马氏的丰富藏书。 
    


    2楼2006-08-26 10:07
    回复
      2025-08-12 02:33: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全祖望。《困学纪闻》有阎若璩、何焯二笺。全祖望《困学纪闻三笺序》云:“岁在辛酉,予客江都,寓寮无事,取二本合订之,冗者删,简而未尽者则申其说,其未及考索者补之,而驳正其纰缪者,又得三百馀 
      条”。伍崇曜《沙河逸老小稿跋》云:“全绍衣寓畲经堂中,成《困学纪闻三笺》。” 
      注:⑥《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六《史部·正史类二》,清同治七刻本。 
      二、刻书 
      马曰琯、曰璐兄弟藏书有名,刻书也有名。他们把所藏之善本书籍、金石拓片择要刻印流通,时称“马板”⑦。见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二》者,如: 
      1、《干禄字书》一卷,唐颜元孙撰。大历九年,颜真卿官湖州时,尝书是编勒石。开成四年,杨汉公复摹刻于蜀中。宋宝佑五年,衡阳陈兰孙始以湖本锓木。“马曰璐得宋椠翻刻之”。 
      2、《五经文字》三卷,唐张参撰。初书于国学屋壁,其后易以木版,至开成间乃易以石刻。“马曰璐新刻版本跋云:旧购宋拓石经中有此,因旧样缮写,雕版于家塾。然曰璐虽称摹宋拓本,今以石刻校之,有字画尚存而其本改易者,又下卷幸部脱去睾字注十九字,盩字并注凡八字。今悉依石刻补正,俾不失其真焉。” 
      3、《九经字样》一卷,唐唐元度撰。当时列石壁九经之后。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与《五经文字》皆损阙。“马曰璐得宋拓本而刊之,尚属完善,其间传写失真及校者意改,往往不免。今更依石刻残碑,详加覆订,各以案语附之下方。” 
      以上是《四库全书》采用“马板”并进行加工之三例。 
      又,《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九《史部·传记类存目一》著录《韩柳年谱》八卷。今案:此书原题“宋本韩柳二先生年说”,有“雍正己酉八月小玲珑山馆依宋本校刊”篆文印记。此书包括《韩文类谱》七卷、《柳先生年谱》一卷:其一、《韩文类谱》包括吕大防《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程俱《韩文公历官记》、洪兴祖《韩子年谱》三种。雍正八年春陈景云跋云:“南宋庆元中建安魏仲举刊韩集五百家注,辑吕、程、洪三家所撰谱记为七卷,名曰《韩文类谱》,后无继刊者,故世罕得而见也。广陵马君嶰谷、涉江耽嗜文史,遍访是谱于藏书家,近始得之,因亟付梓,以广其传。当世多好学深思君子,读谱而见其年经月纬之精密,弥足为论世之助矣。”其二、文安礼《柳先生年谱》,雍正八年春陈景云跋云:“柳集久逸年谱,独存其序。广陵马君嶰谷、涉江购韩谱后未久,复收宋椠柳集残帙,其中年谱完好,只诸本所无,因与韩谱同梓。” 
      马氏兄弟不仅重雕古书,繁荣学术文化,解决穷苦文人无钱刻书的困难,也不惜重金刻当时人著作,如: 
      1、《经义考》三百卷,朱彝尊撰。阮元《淮海英灵集》云:“世人愿见之书如朱检讨《经义考》之类,(马氏)不惜千金付梓。”李斗《扬州画舫录》云:“(朱彝尊)著《经义考》,马秋玉为之刊于扬州。”《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史部·目录类一》著录此书,评为:“上下二千年间,元元本本, 
      ⑦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使传经原委,一一可稽,亦可以云详赡矣。”也指出其未善之处。 
      2、《困学纪闻》二十卷,宋王应麟撰,清阎若璩、何焯笺。全祖望《困学纪闻三笺序》云:“近年祁门马氏以阎本开雕,而间采何说以附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子部·杂家类二》著录此书,评云:“此本乃国朝阎若璩、何焯所校,各有评注,多足与应麟之说相发明,今仍从刊本,附于各条之下,以相参证。”又指出何不如阎。 
      3、《巢林集》七卷,清汪士慎撰。乾隆九年陈撰序云:“巢林近刻成,因识数语于简端。”今案:道光十三年金世禄跋云:“《巢林诗集》七卷,富溪汪近人先生侨寓邗江时所著者,其椠板旧为玲珑山馆马氏藏本。”汪士慎是马氏兄弟的座上客,马曰琯《梅花纸帐歌》云:“巢林古干淡著色,高子补足花缤纷。”从马氏请汪士慎、高翔合绘梅花纸帐,可见他家对汪、高艺术的欣赏和友谊的真挚。汪士慎贫苦,其《巢林集》系马氏资助刻成,故板藏于小玲珑山馆。 
      马氏又为姚世钰开雕遗集,“可谓行古之道者也。”⑧不一一列举。   


      3楼2006-08-26 1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