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清代前期,扬州是东南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徽州商人在扬州经营盐业而致富,也对文化事业作出贡献。本文以祁门马氏兄弟在扬州藏书、刻书、编书、著书的辉煌成绩为例,进行论述,为当前企业文化的兴起,提供借鉴。
关键词:马曰琯 马曰璐 藏书 刻书 编书 著书
清朝前期位于长江、运河交叉点上的扬州,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号称“两淮盐利甲天下”。安徽马氏、江氏、鲍氏、汪氏、郑氏、黄氏、吴氏,徐氏等业鹾于扬州而致富,既富之后,爱好风雅,建筑园亭,收藏古董,延聘文士,组织诗社,刻印典籍,提倡书画戏曲,资助书院膏火等等,推动了扬州文化事业的兴盛。
金楷《方南堂先生辍锻录序》云:“淮海维扬州,地多盐荚之利,挟钜资者,如雍正间马氏玲珑山馆,其一也。然于风雅一道,未尝稍废,以是四方名彦靡不闻风而至。”在扬州盐商中,马氏最著名。今以《扬州画舫录》为线索,参考有关文献,对马氏藏书、刻书、编书、著书四项成绩,进行考论。
一、藏 书
马曰琯,字秋玉,号嶰谷。弟曰璐,字佩兮,号半查。“本籍祁门,业鹾扬州,遂家焉”。①其家世、生平,见杭世骏《朝议大夫候补主事加二级马君墓志铭》,兹不详述。
马氏兄弟居扬州新城东关街。于所居对门筑别墅曰街南书屋。街南书屋有小玲珑山馆、看山楼、红药阶、觅句廊、石屋、透风透月两明轩、藤花庵、浇药井、梅寮、七峰草亭、丛书楼、清响阁十二景。小玲珑山馆是街南书屋中的一景,人们常用它作为整个街南书屋的代称。②丛书楼是马氏兄弟的藏书楼,全祖望为之撰《丛书楼记》,略云:“其居之南有小玲珑山馆,园亭明瑟,而岿然高出者,聚书楼也。迸叠十万馀卷。予南北往还,道出此间,苟有宿留,未尝不借其书,而嶰谷相见寒暄之外,必问近来得未见之书几何,其有闻而未得者几何,随予所答,辄记其目,或借钞,或转购,穷年兀兀,不以为疲。其得异书,则必出以示予。席上满斟碧山朱氏银槎,侑以佳果,得予论定一语,即浮白相向。方予官于京师,从馆中得见《永乐大典》万册,惊喜,贻书告之。半查即来问写人当得多少,其值若干,从臾予甚锐。予甫为钞宋人《周礼》诸种而遽罢官。归途过之,则属予钞天一阁所藏遗籍,盖其嗜书之笃如此。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几过之。”在这里,全氏真实地记录了马氏兄弟嗜书、访书、购书、钞书等一系列的情况,令人赞叹。同时人如沈德潜《沙河逸老小稿序》云:“嶰谷酷爱典籍,七略百家,二藏九部,无不罗致,有未见书,弗惜重直购之,备藏于小玲珑山馆。”汪沆《樊榭山房文集序》云:“马氏储书甲江浙”。阮元《淮海英灵集》云:“(马氏)酷爱典籍,有未见书,必重价购之。……以故丛书楼所藏书画碑版,甲于江北。”《广陵诗事》卷七云:“装订致精,书脑皆用名手宋字,数人写之,终年不能辍笔”。李斗《扬州画舫录》云:“玲珑山馆后,丛书前后二楼,藏书百厨”。异口同声,均极赞美马氏兄弟访书之勤,藏书之富,与全氏所云可相印证。
两淮转运使卢见曾常向马氏借书阅读,“因题其所寓楼为借书楼。……赠秋玉诗云:‘玲珑山馆辟疆俦,邱索搜罗苦未休。数卷《论衡》藏秘笈,多君慷慨借荆州。’”③马曰琯有《题雅雨先生借书图》诗,传为 佳话。
马氏兄弟藏书之学术价值,从清廷修《四库全书》向他家借书一事,充分显示出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马裕进藏书可备采择者七百七十
①阮元《淮海英灵集》乙集卷三,文先楼丛书本。
②阮元《广陵诗事》卷七,清嘉庆六年刻本。
③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六种之多。乾隆三十九年,爱新觉罗·弘历阅进到各家书目之后,奖励马家《古今图书集成》一部。马家“装成五百二十匣,藏贮十柜,供奉正厅。”继又赐平定犁御制诗三十二咏,平定金川御制诗十六咏,并得胜图三十二幅,马家“皆装成册页,供奉其家。”④《四库全书》采用了马家哪些书籍呢?略举数例:
关键词:马曰琯 马曰璐 藏书 刻书 编书 著书
清朝前期位于长江、运河交叉点上的扬州,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号称“两淮盐利甲天下”。安徽马氏、江氏、鲍氏、汪氏、郑氏、黄氏、吴氏,徐氏等业鹾于扬州而致富,既富之后,爱好风雅,建筑园亭,收藏古董,延聘文士,组织诗社,刻印典籍,提倡书画戏曲,资助书院膏火等等,推动了扬州文化事业的兴盛。
金楷《方南堂先生辍锻录序》云:“淮海维扬州,地多盐荚之利,挟钜资者,如雍正间马氏玲珑山馆,其一也。然于风雅一道,未尝稍废,以是四方名彦靡不闻风而至。”在扬州盐商中,马氏最著名。今以《扬州画舫录》为线索,参考有关文献,对马氏藏书、刻书、编书、著书四项成绩,进行考论。
一、藏 书
马曰琯,字秋玉,号嶰谷。弟曰璐,字佩兮,号半查。“本籍祁门,业鹾扬州,遂家焉”。①其家世、生平,见杭世骏《朝议大夫候补主事加二级马君墓志铭》,兹不详述。
马氏兄弟居扬州新城东关街。于所居对门筑别墅曰街南书屋。街南书屋有小玲珑山馆、看山楼、红药阶、觅句廊、石屋、透风透月两明轩、藤花庵、浇药井、梅寮、七峰草亭、丛书楼、清响阁十二景。小玲珑山馆是街南书屋中的一景,人们常用它作为整个街南书屋的代称。②丛书楼是马氏兄弟的藏书楼,全祖望为之撰《丛书楼记》,略云:“其居之南有小玲珑山馆,园亭明瑟,而岿然高出者,聚书楼也。迸叠十万馀卷。予南北往还,道出此间,苟有宿留,未尝不借其书,而嶰谷相见寒暄之外,必问近来得未见之书几何,其有闻而未得者几何,随予所答,辄记其目,或借钞,或转购,穷年兀兀,不以为疲。其得异书,则必出以示予。席上满斟碧山朱氏银槎,侑以佳果,得予论定一语,即浮白相向。方予官于京师,从馆中得见《永乐大典》万册,惊喜,贻书告之。半查即来问写人当得多少,其值若干,从臾予甚锐。予甫为钞宋人《周礼》诸种而遽罢官。归途过之,则属予钞天一阁所藏遗籍,盖其嗜书之笃如此。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几过之。”在这里,全氏真实地记录了马氏兄弟嗜书、访书、购书、钞书等一系列的情况,令人赞叹。同时人如沈德潜《沙河逸老小稿序》云:“嶰谷酷爱典籍,七略百家,二藏九部,无不罗致,有未见书,弗惜重直购之,备藏于小玲珑山馆。”汪沆《樊榭山房文集序》云:“马氏储书甲江浙”。阮元《淮海英灵集》云:“(马氏)酷爱典籍,有未见书,必重价购之。……以故丛书楼所藏书画碑版,甲于江北。”《广陵诗事》卷七云:“装订致精,书脑皆用名手宋字,数人写之,终年不能辍笔”。李斗《扬州画舫录》云:“玲珑山馆后,丛书前后二楼,藏书百厨”。异口同声,均极赞美马氏兄弟访书之勤,藏书之富,与全氏所云可相印证。
两淮转运使卢见曾常向马氏借书阅读,“因题其所寓楼为借书楼。……赠秋玉诗云:‘玲珑山馆辟疆俦,邱索搜罗苦未休。数卷《论衡》藏秘笈,多君慷慨借荆州。’”③马曰琯有《题雅雨先生借书图》诗,传为 佳话。
马氏兄弟藏书之学术价值,从清廷修《四库全书》向他家借书一事,充分显示出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马裕进藏书可备采择者七百七十
①阮元《淮海英灵集》乙集卷三,文先楼丛书本。
②阮元《广陵诗事》卷七,清嘉庆六年刻本。
③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六种之多。乾隆三十九年,爱新觉罗·弘历阅进到各家书目之后,奖励马家《古今图书集成》一部。马家“装成五百二十匣,藏贮十柜,供奉正厅。”继又赐平定犁御制诗三十二咏,平定金川御制诗十六咏,并得胜图三十二幅,马家“皆装成册页,供奉其家。”④《四库全书》采用了马家哪些书籍呢?略举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