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吧 关注:33,984贴子:291,985
  • 14回复贴,共1

百家讲坛--诗歌唐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10-27 09:49回复

    


    2楼2011-10-27 09:51
    回复
      2025-08-07 06:56: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楼2011-10-27 09:52
      回复

        


        4楼2011-10-27 09:53
        回复

          


          5楼2011-10-27 09:54
          回复

            


            6楼2011-10-27 09:55
            回复

              


              7楼2011-10-27 09:55
              回复

                


                8楼2011-10-27 09:56
                回复
                  2025-08-07 06:50: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9楼2011-10-27 09:57
                  回复

                    


                    10楼2011-10-27 09:57
                    回复
                      一、唐诗气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确实是诗。中国古典的诗歌史非常长,从《诗经》、《楚辞》开始一路就有了,一直到元明清,都有。在这么一部诗歌史中,什么阶段的诗最好呢,我们说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最好。那么唐诗好到什么程度,怎么个好法?
                      历代的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词,宋代的诗人对唐诗就有非常高的评价,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王安石说过:
                      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 -----<陈辅之诗话>
                      北宋初年有一个诗人叫王禹偁也比较有名,王禹偁有一年被贬官,到商州做一个副使,是一个闲官,没有什么实际职务.王禹偁家院里了种了一棵桃树,一棵杏树,到了春天桃李开花了,他在一个早上起来一看,一夜大风把他的桃树杏树很大的树枝刮折掉了,但树枝上依然繁花怒放.王禹偁就写了一首诗: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树枝花.-----<春居杂兴>
                      这首诗孤立的看,是一首不错的作品,第一写景是比较难得的,第二诗歌构思比较奇特.但过了几天以后,王禹偁有个儿子说你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的诗里偷来的,王禹偁说这怎么可能,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儿子拿来杜甫的诗,翻开来给他看.果然杜甫在成都堂时候写过一首诗: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树枝花.---<绝句漫兴>
                      所以王禹偁的儿子说你的诗是从杜甫诗里偷来的,王禹偁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他说我的诗写得这么好了,都接近杜甫了.因为这是偶然,是巧合.我们来看说明什么?这就说明王安石说的,世间好语言写被老杜道尽.当然,唐朝大诗人不仅仅是一个杜甫,不仅仅一个白居易,还有李白,还有王维,还有李商隐等等很多好的诗人.他们有那么多好的诗放在那里,确实可以说把古人生活中间,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过了,而且写得非常好,所以王安石才有这种叹息.
                      到了现代,往后推,鲁迅先生也说过这样类似的意思,鲁迅写给他的朋友杨霁云的一封信,说到这个唐诗,他说道:"我以为一世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那样的本领,你就不要再写诗".闻一多说过:“别人都说唐诗,唐诗就是唐朝的诗,他说我要倒过来说,我要说诗唐,什么是诗唐,就是诗的唐朝。唐朝这个时代特点就是诗歌。它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为什么唐朝以后,宋.元.明.清,诗歌也没有这么繁荣,而诗歌到了唐朝就空前的繁荣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概括来说就是唐朝重视诗,喜欢诗,崇尚诗歌.在唐代社会最高的人,就是诗人。
                      唐朝的科举制度,对诗歌的繁荣,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考进士要考诗文才华.一个人不会写诗,就很难在仕途路上有所作为.
                      唐朝的统治阶层,掌握着权力的帝王将相们,他们都非常喜欢诗歌,朝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比赛写诗.
                      


                      13楼2011-10-28 13:34
                      回复
                        二、诗抒胸怀:
                        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唐诗主题的第一大类,我把它叫做咏怀类,什么叫咏怀诗,一言以概之就是写诗人的怀抱,写他心中的感想、情感、他的精神活动。
                        中国的诗歌跟西方诗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的诗歌从本质上讲它都是抒情诗,它主要是写诗人自己的一些情感,唐诗也是这个样子.所以顾名思义咏怀就是唐诗中间最重要的主题.
                        唐代出现最早的一首(优秀)咏怀诗是魏征写的,他认为人一辈子最主要是有一种精神力量,要有一种胸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述怀>
                        魏征在<述怀>这首诗中定下这样一种倾向,基本上也是后来唐诗中间咏怀的主题的一个主要的倾向.
                        我们知道唐诗在初唐时期还处在积累阶段,到了盛唐时期才发展到它的顶峰,而盛唐时期有两大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诗里都充满着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气概在里头.那怕是在西域那种非常艰苦的自然条件和非常紧张的一种军中生活中间诗人依然如此.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水田园诗派:主要写乡村,田园生活,那样的诗中间按理说应该体现一种比较淡薄的感情,比较沉稳的,好像跟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距离比较远一点,其实也不尽然,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尤其是盛唐时期,它里面蕴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跟边塞诗人是差不多的.
                        山水田园诗派中真正称得上做过隐士,基本没有做过官的一个大诗人是孟浩然,但是孟浩然的诗中间同样表达着这样一种志向,这样一种人生理想.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
                        这说明像孟浩然这样的人,他并不是说全心全意地就要做隐士,他也非常希望有机会为国家做事,希望人生能够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积极状态.
                        李白的咏怀诗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他虽然失意,虽然在诗篇中间反复的表达他的失意,但他失意而不失志.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李白为人最瞩目的特点:蔑视权贵,蔑视功名富贵.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江上吟>
                        李白为人最瞩目的特点:蔑视权贵,蔑视功名富贵.
                        李白的咏怀诗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体现了一个平民的人格尊严,即使在帝王将相面前,也不能打折扣.
                        李白的人生理想:希望挺身而出,为国家做贡献,功成名就以就退隐,不贪求功名宝贵.
                        如果说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给人的印象是狂放不羁;那么杜甫就是唐朝现实主认诗歌的代表,给人的印象是谨慎持重.
                        杜甫跟李白的咏情风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两个人是相辅相成,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好朋友.杜甫跟李白相差十一岁,但是他们一见面就成为知己,两个人交往得非常和谐,在跟李白交往的那个时候他还年轻,他那个时候的狂傲态度,那种奋发的精神跟李白是一模一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杜甫咏的最多,最好的诗里面,有一点根李白是不一样的就是对天下,对百姓的一种责任感,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的咏怀诗虽然更注重现实主义的描写,但却表达了诗人一种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和李白是一样的,都是失意而不失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忧国忧民是杜甫咏怀诗里最本质的一个内核,最本质的一种精神.


                        14楼2011-10-28 13:37
                        回复
                          三、怀才不遇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特别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朝代,在<二十四史>中,唐朝人就编写了八部,在以史为鉴的社会风气下,唐朝诗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咏史诗.
                          在咏史诗中诗人们借古抒怀,追忆历史事件,缅怀历史人物,在咏史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理想的感叹.
                          咏史诗的主题:怀才不遇
                          咏史诗的传统:是既咏了历史人物,写了历史题材,同时又非常强烈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某种感情.
                          <咏史八首>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本篇主要表现士族和寒门、豪门和贫士的对立情绪。由于门阀地位的限制,出身寒微的人,尽管才能出众也只好屈居下位;而士族子弟,不管才能如何低劣,只要凭借着祖宗和老子的权势,都可以获得高官厚禄。
                          李白咏史诗中咏得最多的是鲁仲连,张良。这两种人,正是李白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理想,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其十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扶风豪士歌》
                          鲁仲连是战国时候齐国人,这个人的特点是很有本领,喜欢帮人家解除困难.当赵国首都被秦国军队包围以后,鲁仲连奋身而出,帮他们解围.事成之后不受赏.
                          张良:汉代初年.最早派了一个大力士去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后来辅佐刘邦反秦,然后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之后不受赏.
                          杜甫的咏史诗咏得最多的是诸葛亮,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家做事,做出贡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诗咏史里吟咏最多的是汉代的贾谊.
                          贾谊是汉初最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历史上怀才不遇的典型人物.
                          贾谊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破格提为太中大夫.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贾生恸哭后,寥落无其人。-----杜甫<别蔡十四著作>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吟咏最多的另外一个人是西汉的王昭君.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王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公元前36年,选为宫女,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被画师画得很丑,在宫中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前往匈奴,与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和亲。直到去世未曾再回到祖国。
                          清代金圣叹说过,咏怀诗就是为千古的怀才不遇的人在那里抒发一种牢骚,美女没有受到重视,跟怀才不遇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中间,男性以才能而见重于社会,女性只能以容貌而见重于社会,女性不参加社会活动,没有做事业的可能性,所以封建社会里面,女性有美貌而不被重视,跟男性的怀才不遇,它的值值上是一样的,都是他们人生的悲剧。


                          15楼2011-10-28 13:39
                          回复
                            五.君子之交
                            友谊的传统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字的描写到民间的流传,都反映了人们对朋友关系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唐诗当中歌颂友谊的诗比重非常大,甚至超过歌颂爱情的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论语>
                            公元744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见到杜甫,用闻一多的话说:"太阳在空中走,碰到了月亮."两个千古大诗人结交了,成了知心好朋友.那一年以及第二年,李白和杜甫一起游玩,一起写诗,在一起相处的非常好.但,好景不长,到了第二年,两个人要分手了,杜甫还年龄,还没到过长安,人生事业还没有开始,他决定要到长安去,两个人在山东分手.分手之后,杜甫沿着一条汶水向西南方向走,要回到洛阳去,再到长安去.李白暂时留在那里.李白送走杜甫以后就非常想念这位年轻的朋友,他就写了一首诗: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反过来杜甫也非常想念李白,又过了一年,杜甫进了长安,这个时候李白留开了山东,到了江东,就想念在江东的李白,杜甫就写了一首诗怀念李白: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
                            李白到了江东不久,他的一个好朋友王昌龄被抓了,被判处流放到夜郎县去,在唐朝的诗人看来,那个地方,是非常偏僻,非常荒凉的地方,李白听说以后就写了一首诗来送王昌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样的友情,这样歌颂友谊的诗,它实际上是一种对患难之交友情的歌颂.
                            九年之后,唐朝爆发的改变国家命运的安史之乱,竟然导致他也被流放到了这个不毛之地夜郎,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就非常想念李白,为李白担忧,这样的诗充满了对李白的理解,对李白的同情.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天末怀李白>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天末怀李白>


                            17楼2011-10-28 13:43
                            回复
                              2025-08-07 06:44: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文人墨客歌颂的永恒主题,唐朝的诗人们也以他们的独特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吟咏,如今人们还津津乐道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是来自于唐诗.在相恋中,表达浓情蜜意时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是出自于唐诗,一千多年来,男女向对方表达自己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时,经常引用的"春蚕到死比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出自于唐诗.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崔颢<长干行>
                              两首诗共八句,姑娘一问,小伙子一答,很朴素,也没有很明确地说还有什么故事,他们后来还有没有发展,有没有认识,没有没结婚,都没说.就是短短的这八句话,这就是一个优美的爱情主题.那情那种朦朦胧胧,对爱情的追求,对爱情的冲动,男女之间还带有几分羞涩的表达,表达自己的心思,都写进去了.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这首诗虽然是一个普普通的爱情故事,故事本身没有特别曲折的情节,但写得非常优美.这首诗也是最为外国读者喜欢的一首诗.
                              千百年来,人们描写感情的纯洁与深厚时,都知道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出自李白的<长干行>,而且这首诗还漂洋过海赢得了美国诗者的普遍喜爱.唐诗对后世影响的深厚和广度可见一斑,唐朝还有一首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情诗,大家耳熟能详: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诗人在清明节那天到长安城南去偶然碰到了一个陌生的姑娘,然后产生了一段感情,第二年题了这一首诗.他们两个人虽然匆匆一面,但是爱情已经发生了,两颗年轻的心已经碰撞了,爱情就是这样,尤其是在我们古代,在封建社会里,在封建礼教势力非常大的时候,青年男女中间除了一见钟情以外,就谈不上爱情了.
                              说起唐朝的爱情诗,我们不能不提到写爱情诗的能手李商隐,他是唐代诗人中被后人公认的一代情圣,他的情诗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可是也有人说,李商隐的爱情诗太过难懂,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李商隐的诗中间写爱情主题的诗既多又好,但是他写的爱情诗都是朦胧诗,它朦朦胧胧的,他不告诉你,他只说他爱了,他爱上一个女性,两个人之间有刻骨的相思,然后分别以后相思得很痛苦,受相思的煎熬,但是他不说这是谁,我们两个人之间怎么了,他一句话都不说.李商隐根本不愿意告诉我们他具体的恋爱过程,他只想说他心中的那一份感情,只想说他心中那种相思而造成的痛苦:
                              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大家读李商隐爱情诗的时候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有的时候嫌他写得太朦胧了一点,这可能是他的一个缺陷,这个缺陷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他是唐代人,是在一个封建的时代,封建礼教,封建的观念是在社会上占压倒地位的,不但是社会上的人为管你,而且封建礼教观念在诗人的内心也铸就了一道心灵的枷锁,所以就产生了一种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产生了很多痛苦.
                              这样的诗有它的优美,也有它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就在于爱情本来是两个人之间私下的感情,它必然是委婉的,必然是柔美的,必然是温柔的,它表达出来的时候,也不有说得直截了当,更不能说得非常豪放.


                              19楼2011-10-28 13: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