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文人墨客歌颂的永恒主题,唐朝的诗人们也以他们的独特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吟咏,如今人们还津津乐道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是来自于唐诗.在相恋中,表达浓情蜜意时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是出自于唐诗,一千多年来,男女向对方表达自己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时,经常引用的"春蚕到死比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出自于唐诗.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崔颢<长干行>
两首诗共八句,姑娘一问,小伙子一答,很朴素,也没有很明确地说还有什么故事,他们后来还有没有发展,有没有认识,没有没结婚,都没说.就是短短的这八句话,这就是一个优美的爱情主题.那情那种朦朦胧胧,对爱情的追求,对爱情的冲动,男女之间还带有几分羞涩的表达,表达自己的心思,都写进去了.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这首诗虽然是一个普普通的爱情故事,故事本身没有特别曲折的情节,但写得非常优美.这首诗也是最为外国读者喜欢的一首诗.
千百年来,人们描写感情的纯洁与深厚时,都知道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出自李白的<长干行>,而且这首诗还漂洋过海赢得了美国诗者的普遍喜爱.唐诗对后世影响的深厚和广度可见一斑,唐朝还有一首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情诗,大家耳熟能详: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诗人在清明节那天到长安城南去偶然碰到了一个陌生的姑娘,然后产生了一段感情,第二年题了这一首诗.他们两个人虽然匆匆一面,但是爱情已经发生了,两颗年轻的心已经碰撞了,爱情就是这样,尤其是在我们古代,在封建社会里,在封建礼教势力非常大的时候,青年男女中间除了一见钟情以外,就谈不上爱情了.
说起唐朝的爱情诗,我们不能不提到写爱情诗的能手李商隐,他是唐代诗人中被后人公认的一代情圣,他的情诗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可是也有人说,李商隐的爱情诗太过难懂,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李商隐的诗中间写爱情主题的诗既多又好,但是他写的爱情诗都是朦胧诗,它朦朦胧胧的,他不告诉你,他只说他爱了,他爱上一个女性,两个人之间有刻骨的相思,然后分别以后相思得很痛苦,受相思的煎熬,但是他不说这是谁,我们两个人之间怎么了,他一句话都不说.李商隐根本不愿意告诉我们他具体的恋爱过程,他只想说他心中的那一份感情,只想说他心中那种相思而造成的痛苦:
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大家读李商隐爱情诗的时候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有的时候嫌他写得太朦胧了一点,这可能是他的一个缺陷,这个缺陷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他是唐代人,是在一个封建的时代,封建礼教,封建的观念是在社会上占压倒地位的,不但是社会上的人为管你,而且封建礼教观念在诗人的内心也铸就了一道心灵的枷锁,所以就产生了一种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产生了很多痛苦.
这样的诗有它的优美,也有它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就在于爱情本来是两个人之间私下的感情,它必然是委婉的,必然是柔美的,必然是温柔的,它表达出来的时候,也不有说得直截了当,更不能说得非常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