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着贴吧有一段时间了,在百度知道里面无意进入到这里来,这可以说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这里让人感动,在这个无利不起早的社会,有这么一群前辈不求回报,不辞辛劳为这么多迷茫的人指明知方向,为一群在机械行业里面奋斗的人们带来动力。这没有理由让我们不热爱这里。
作为一名从业一年多的机床维修工。在这里有时候也很感慨。机械的道路虽然艰苦,但是有一句话也是这么说的,美丽无处不在,看我们是否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与否。机械道路同样如此。同时,在我们不想去到的地方,不意味着就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只是看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当然,不想去到的地方和不能去到的地方是两个概念。所以很希望星月大哥,菜菜大哥等各位前辈在指点方面的同时,也带着我们去寻找这一路上的美。
在这一年多的从业过程中,很感慨,国内设备与国外设备的差距实在的太远了。不怨设备生产厂商,只能感概目前的环境如此,以至于有些厂商在底床是灌水泥的,有些厂商的线轨下面垫着厚薄片。
在贴吧里面,有着很多的设计师,也会有很多的人以后将成为设计师。我想说一点自己的小想法,不知道能否引起共鸣。
关于设备维修方面,很多时候,如果在设计的时候多考虑一些拆装,或者做维修的人会好过很多,当更换一个感应器的时候,需要把整个刀塔给拆开,不知道那时的苦恼您是否能理解。相比修过的一些国外设备,在这方面做得好很多。往往很多易坏部品的安装位置都得到了重视,更换等相当方便。一台好修的设备,比一台不容易坏难修的设备的要有价值得多。
另一方面关于资料方面,当设备说明书里面的线路和机床设计不符合的时候。不知道各位那时候会不会像我一样,先把厂商的上十八代和下十八代先问候一遍后再去查找线路。国内的设备,在资料管理方面确实不敢恭维。买了一台昆山某公司的设备,钣金坏了。把机器工令号报给他们,寄了N多个过来,没一个对得上的。真是坑爹。我觉得设计的时候,把一些资料整理好,留起来,都将可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结构方面,之前看到大家沸沸扬扬讨论着DMG的那台车铣复合中心。在这里我跟着说说我的看法。其实这台机床并没有什么复杂的。个人感觉编写加工程序的要比设计机床的厉害得多。当然,机床的设计很精湛,这个从各轴的防护钣金就可以看出。机床由7个轴组成(右夹头移动过去接过左夹头上的工件,那算不算伺服轴不明确)。其中有三个是伺服主轴,中间装刀的那个主轴是一个电主轴(内装电机主轴),其他两个因为看不到全部,不敢确定是否也是电主轴。其他4个带着电主轴做前后,左右,上下,旋转运动。因为是伺服主轴,所以在二次装夹的时候飞车完成,这个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关于加工方面,是几轴联动,加工知识薄弱,不敢妄下结论。而关于加工速度方面,因为这个涉及到伺服增益调整,机床刚性,光看加工过程,而不知道零件加工完后的精度,也是很难确定的。ATC方面,没看到换刀过程,只看到刀库。猜测可能是机械手换刀。个人感觉最舒服的就是各轴的防护钣金。假设左右移动的是X轴,那可以看到,其他各轴全部藏在X轴钣金的后面。这对于维修来说意义重大。一个是耐用,一个是易修。对于机床精度来说,环境可以说是一大要素。在我们这里,如果线轨坏了,百分之八十的原因是因为防护钣金设计不好,易进铁屑。很多时候,像星月大哥说的,有些东西并不能完美,也没有完美的东西。只是,当我们看到先进机床的时候,可否有感触。
其实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点感想,见识太浅,且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是希望如若有可取的地方,希望引起共鸣,从我做起。
作为一名从业一年多的机床维修工。在这里有时候也很感慨。机械的道路虽然艰苦,但是有一句话也是这么说的,美丽无处不在,看我们是否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与否。机械道路同样如此。同时,在我们不想去到的地方,不意味着就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只是看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当然,不想去到的地方和不能去到的地方是两个概念。所以很希望星月大哥,菜菜大哥等各位前辈在指点方面的同时,也带着我们去寻找这一路上的美。
在这一年多的从业过程中,很感慨,国内设备与国外设备的差距实在的太远了。不怨设备生产厂商,只能感概目前的环境如此,以至于有些厂商在底床是灌水泥的,有些厂商的线轨下面垫着厚薄片。
在贴吧里面,有着很多的设计师,也会有很多的人以后将成为设计师。我想说一点自己的小想法,不知道能否引起共鸣。
关于设备维修方面,很多时候,如果在设计的时候多考虑一些拆装,或者做维修的人会好过很多,当更换一个感应器的时候,需要把整个刀塔给拆开,不知道那时的苦恼您是否能理解。相比修过的一些国外设备,在这方面做得好很多。往往很多易坏部品的安装位置都得到了重视,更换等相当方便。一台好修的设备,比一台不容易坏难修的设备的要有价值得多。
另一方面关于资料方面,当设备说明书里面的线路和机床设计不符合的时候。不知道各位那时候会不会像我一样,先把厂商的上十八代和下十八代先问候一遍后再去查找线路。国内的设备,在资料管理方面确实不敢恭维。买了一台昆山某公司的设备,钣金坏了。把机器工令号报给他们,寄了N多个过来,没一个对得上的。真是坑爹。我觉得设计的时候,把一些资料整理好,留起来,都将可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结构方面,之前看到大家沸沸扬扬讨论着DMG的那台车铣复合中心。在这里我跟着说说我的看法。其实这台机床并没有什么复杂的。个人感觉编写加工程序的要比设计机床的厉害得多。当然,机床的设计很精湛,这个从各轴的防护钣金就可以看出。机床由7个轴组成(右夹头移动过去接过左夹头上的工件,那算不算伺服轴不明确)。其中有三个是伺服主轴,中间装刀的那个主轴是一个电主轴(内装电机主轴),其他两个因为看不到全部,不敢确定是否也是电主轴。其他4个带着电主轴做前后,左右,上下,旋转运动。因为是伺服主轴,所以在二次装夹的时候飞车完成,这个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关于加工方面,是几轴联动,加工知识薄弱,不敢妄下结论。而关于加工速度方面,因为这个涉及到伺服增益调整,机床刚性,光看加工过程,而不知道零件加工完后的精度,也是很难确定的。ATC方面,没看到换刀过程,只看到刀库。猜测可能是机械手换刀。个人感觉最舒服的就是各轴的防护钣金。假设左右移动的是X轴,那可以看到,其他各轴全部藏在X轴钣金的后面。这对于维修来说意义重大。一个是耐用,一个是易修。对于机床精度来说,环境可以说是一大要素。在我们这里,如果线轨坏了,百分之八十的原因是因为防护钣金设计不好,易进铁屑。很多时候,像星月大哥说的,有些东西并不能完美,也没有完美的东西。只是,当我们看到先进机床的时候,可否有感触。
其实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点感想,见识太浅,且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是希望如若有可取的地方,希望引起共鸣,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