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先生说:(努力)学习,遇到有机会就去练习,不挺令人愉悦吗?认可我的朋友和我聚到一起,多么快乐呀!面对他人的不认可,心中曾无纤芥,不正是君子所为吗?
注:
子,这里的子,按我所见过的翻译,均译为孔子。这个子指代孔子是没有错的,但如果译成孔子,细想一下好像就不那么妥了。《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辑纂而成的。笔记中自然要有为祖师爷讳的成分。此其一。子,这个字本身就是对先生老师以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之意。故我以为这里的子应直译为先生,这样不违原意而又不乖弟子语气。时,一般是解为经常,但此处解为适时更切,即合适的时候。习,练习,演习。之,或指代或语气助词与句义无牵挂。有,领起下两句之语。朋,同类。知,知道,或者通智。愠,心中恼怒。君子,有道德或有地位者,这里为前者。
解:论语是后人论纂而成,这个应是公认的。既然是论纂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中的分部及排篇不是随机的。作为卷首更不是这句话幸运。而且三句话也决不是先生在那里榔头棒槌的自说自话。细细品来这三句话的蕴含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学习的境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乐在其中!后两句则是学而时习之所带来的两个后果。好的结果当然是有人认可,所谓朋自远方来,这样的话当然高兴了,注意,自远方来未必就是实指。那人家不认可你怎么办呢?先生说了,不愠,不亦君子乎?两个不字是否定之否定,我们同时去掉,句字变成了:愠(亦)君子乎?――-愠,(还是)君子吗?其次,我们发现孔子或者说儒家是二元论。朋与不知之人显然是两个相反的概念,但把这两个概念整合到一起那就是一个大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们是持二元论的。再次,孔子的大度或者说民主精神。这反映在最后一句。也许孔子还没有做到君子的境界,但至少那是他的理想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包容异端的,并不自以为是,你不赞同我,你就是异端、敌人,我想法设法要批驳你。从这一点来说,后世的孟子,较他的前辈师公水平相去甚远。
译
先生说:(努力)学习,遇到有机会就去练习,不挺令人愉悦吗?认可我的朋友和我聚到一起,多么快乐呀!面对他人的不认可,心中曾无纤芥,不正是君子所为吗?
注:
子,这里的子,按我所见过的翻译,均译为孔子。这个子指代孔子是没有错的,但如果译成孔子,细想一下好像就不那么妥了。《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辑纂而成的。笔记中自然要有为祖师爷讳的成分。此其一。子,这个字本身就是对先生老师以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之意。故我以为这里的子应直译为先生,这样不违原意而又不乖弟子语气。时,一般是解为经常,但此处解为适时更切,即合适的时候。习,练习,演习。之,或指代或语气助词与句义无牵挂。有,领起下两句之语。朋,同类。知,知道,或者通智。愠,心中恼怒。君子,有道德或有地位者,这里为前者。
解:论语是后人论纂而成,这个应是公认的。既然是论纂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中的分部及排篇不是随机的。作为卷首更不是这句话幸运。而且三句话也决不是先生在那里榔头棒槌的自说自话。细细品来这三句话的蕴含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学习的境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乐在其中!后两句则是学而时习之所带来的两个后果。好的结果当然是有人认可,所谓朋自远方来,这样的话当然高兴了,注意,自远方来未必就是实指。那人家不认可你怎么办呢?先生说了,不愠,不亦君子乎?两个不字是否定之否定,我们同时去掉,句字变成了:愠(亦)君子乎?――-愠,(还是)君子吗?其次,我们发现孔子或者说儒家是二元论。朋与不知之人显然是两个相反的概念,但把这两个概念整合到一起那就是一个大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们是持二元论的。再次,孔子的大度或者说民主精神。这反映在最后一句。也许孔子还没有做到君子的境界,但至少那是他的理想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包容异端的,并不自以为是,你不赞同我,你就是异端、敌人,我想法设法要批驳你。从这一点来说,后世的孟子,较他的前辈师公水平相去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