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811贴子:331,377
  • 6回复贴,共1

胡诌论语---求雅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生说:(努力)学习,遇到有机会就去练习,不挺令人愉悦吗?认可我的朋友和我聚到一起,多么快乐呀!面对他人的不认可,心中曾无纤芥,不正是君子所为吗?
注:
子,这里的子,按我所见过的翻译,均译为孔子。这个子指代孔子是没有错的,但如果译成孔子,细想一下好像就不那么妥了。《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辑纂而成的。笔记中自然要有为祖师爷讳的成分。此其一。子,这个字本身就是对先生老师以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之意。故我以为这里的子应直译为先生,这样不违原意而又不乖弟子语气。时,一般是解为经常,但此处解为适时更切,即合适的时候。习,练习,演习。之,或指代或语气助词与句义无牵挂。有,领起下两句之语。朋,同类。知,知道,或者通智。愠,心中恼怒。君子,有道德或有地位者,这里为前者。
解:论语是后人论纂而成,这个应是公认的。既然是论纂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中的分部及排篇不是随机的。作为卷首更不是这句话幸运。而且三句话也决不是先生在那里榔头棒槌的自说自话。细细品来这三句话的蕴含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学习的境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乐在其中!后两句则是学而时习之所带来的两个后果。好的结果当然是有人认可,所谓朋自远方来,这样的话当然高兴了,注意,自远方来未必就是实指。那人家不认可你怎么办呢?先生说了,不愠,不亦君子乎?两个不字是否定之否定,我们同时去掉,句字变成了:愠(亦)君子乎?――-愠,(还是)君子吗?其次,我们发现孔子或者说儒家是二元论。朋与不知之人显然是两个相反的概念,但把这两个概念整合到一起那就是一个大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们是持二元论的。再次,孔子的大度或者说民主精神。这反映在最后一句。也许孔子还没有做到君子的境界,但至少那是他的理想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包容异端的,并不自以为是,你不赞同我,你就是异端、敌人,我想法设法要批驳你。从这一点来说,后世的孟子,较他的前辈师公水平相去甚远。


IP属地:河北1楼2011-07-26 16:20回复
    作为一个人,不以胡言乱语为耻。别人又能给他谈论甚么呢/


    IP属地:山东2楼2011-07-26 20:14
    回复
      2025-11-17 13:55: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请赐教.


      IP属地:河北3楼2011-07-26 20:36
      回复
        有话请明言。


        IP属地:广东4楼2011-07-26 22:12
        回复
          子曰,一般说成“夫子说”,或不译,直接说成“孔子说”,换成“先生”到也无可厚非,真要说到底,没有体现一种特别的尊重,因为可以被叫作“先生”的人满街都是,直接说成“先生”说,别人则不知道这话到底是谁讲的。
          -------
          (“再次,孔子的大度或者说民住精神。这反映在最后一句。也许孔子还没有做到君子的境界,但至少那是他的理想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包容异端的,并不自以为是,你不赞同我,你就是异端、敌人,我想法设法要批驳你。”)
          引申较远,不过个人基本上可以认同这种引申。其实你所说的这层意思,也是中庸的思想反映。我想不能叫做包容异端“两端”,而是注重“中正”。
          -------
          (“从这一点来说,后世的孟子,较他的前辈师公水平相去甚远。”)
          这句话就不知从何说起。
          


          IP属地:广东5楼2011-07-26 22:21
          回复
            在训诂方面颇为随意
            ………………
            ………………
            君,古与尹同字。尹,即治人者。尊称。
            愠,薀于心则为怨,发于外则为怒。经传愠字,或释为怨,或释为怒。
            …………
            


            6楼2011-07-27 01:42
            回复
              子曰,一般说成“夫子说”,或不译,直接说成“孔子说”,换成“先生”到也无可厚非,真要说到底,没有体现一种特别的尊重,因为可以被叫作“先生”的人满街都是,直接说成“先生”说,别人则不知道这话到底是谁讲的。
              -------
              (“再次,孔子的大度或者说民主精神。这反映在最后一句。也许孔子还没有做到君子的境界,但至少那是他的理想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包容异端的,并不自以为是,你不赞同我,你就是异端、敌人,我想法设法要批驳你。”)
              引申较远,不过个人基本上可以认同这种引申。其实你所说的这层意思,也是中庸的思想反映。我想不能叫做包容异端“两端”,而是注重“中正”。
              -------
              (“从这一点来说,后世的孟子,较他的前辈师公水平相去甚远。”)
              这句话就不知从何说起。
              


              IP属地:广东7楼2011-07-27 04: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