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吧 关注:1,828贴子:408,532

回复:忆往谈旧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初中两年,提前升学
1956年9月,我被免费升入铁路一中,回顾小学5年(1年级未读}的求学之路,由于异地搬迁,5年内转了5所小学,期间还有一段短暂的打工日子。可以说我的求学之路是不平坦的,但我又是幸运的,从小学到高小到初中,可谓一路绿灯放我同行。
升入初中后,我对未来更是充满信心,即便以后升学不能保送,也能凭自己的努力报考一所理想学校。就在读完初二的这年暑假,我接到了北京铁道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经所在学校的推荐,院方的审核,被该院中师部录取,学制三年,院方供吃住。
从步入中学到受到录取通知书,两年间我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初二刚开学不久,父亲因病长期休假,每月只有49元的收入,这就是五口之家全部的经济来源。为改变这一困境,母亲在某工地上找了一份临时工作,以微薄的收入补贴开销的不足。
这件事使我难以接受。母亲已是年近50岁的人,患病的父亲在家无人照顾。每当我上学经过母亲的工地时,心中总是涌现出一种说不出的酸楚。为什么自己不能找一份工作,来减轻家负担,也让母亲不在外出打工。



80楼2011-07-30 17:52
回复
    我决心申请退学,去找一份工作,只要学校能接受我的申请并开据学历证明,我便可以凭此证明去找工作。我把这一决定告诉了母亲,并请求母亲为我办理相关手续。但母亲并不支持我这样做。当然,我理解母亲的心意,最后在我的一再请求下,母亲才勉强答应。但事情并没有办成。母亲从学校回来后,传达了老师的意见。老师对母亲说:“学生有一年多就毕业了,这样中途辍学岂不是太可惜了。也误了学生的前途。如果家庭有困难可以申请一份助学金。”并向母亲承诺说,以后如有公费学校,一定推荐报考。话说到此,母亲还能说什么呢?我也只有接受这一现实,继续读书。


    81楼2011-07-30 18:05
    回复
      2025-11-11 05:27: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车道山前必有路”,我相信这句话的哲理。命运对我是善意的。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总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每当我遇到黑暗时,曙光就在眼前。
      这一年暑假,北京铁道师范招收新生,这次的招生规定有特点。既不面向社会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而是在北京铁路局各城市招收铁路中学的初二,高二还没毕业的学生,对新生的要求比较严格。除学习成绩要达到所规定的标准外,对人品的选择尤为重视。首先要经所在学校的推荐,再经院方审核,方可决定取舍。每班推荐只限1-3名,就这样,我在读完初二的这年暑假,接到了铁道师范学院中专部的录取通知书。


      82楼2011-07-30 18:20
      回复
        今天到这,我家领导要电脑。呵呵
        谢谢膏药点顶贴


        84楼2011-07-30 18:34
        回复
          1961年8月,我被分配到秦皇岛铁路小学任职,和我一起被分配到该校的还有另外三名同学,其中有两名是我的同班好友。
          秦皇岛,是我从未涉足过的城市,今天竟成为我工作的起点。我应该尽快的熟悉环境并融入这个集体之中,开展我所从事的工作。
          才学校走向社会,从接受教育者到教育工作者,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意味着肩上的担子重了。事业心和责任心都必须加强。
          


          85楼2011-07-31 15:24
          回复
            随之而来的变化,也同期而至。那就是每月口粮供应标准的变化。在校读书时按学生每月定量是32斤,参加工作后,胺职员的定量只有28斤。这使本来就吃不饱的肚子更是雪上加霜。学校领导虽然很关心我们,但也无能为力。听说在我们来校的那年春天,校领导将操场边缘的空地划分给老师们,每人只有一小块,用于栽种白薯和玉米,因为我们来时已迟,没有我们的份。饥饿难忍时,我们就花高价买棵白菜,用开水煮熟点上一些虾油,以此充饥。
            第二年春天,我们也分得一块地,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种上了玉米和白薯,秋后获得了较好的收成。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饥饿的日子总算有了缓解,这使我深刻的体会到“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真实含义。食不饱腹的日志真是难熬。


            86楼2011-07-31 15:29
            回复
              回家
              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寒假,期间还度过62年的新春佳节。
              三年的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饥饿已有所缓解,但副食品的供应依然紧张。回家前,我将所有凭票供应的食物购齐,还有春节时一次性供应的食物。如大枣,栗子等也提前买来,我将所有的食品装在一个敞口的竹筐里。在这些食物中,小到葱、蒜,大道糕点,数量虽少,品种到很齐全。
              归途中,我手持的竹筐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有一位师傅问我:“你这瓶‘豆油’可是一年多的定量吧?”我告诉他这是虾油。他望着筐内的食品,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得羡慕之情。
              我必须把这些东西安全的带回家,一路上倍加小心。
              按事先的约定,到沈阳后先到老姨家等候,哥哥次日早晨才能到沈阳接我。
              


              87楼2011-07-31 15:34
              回复
                老姨,姨夫均在沈阳军区任职,姨夫为高干,享受着特殊供应待遇,情况稍好一些。但因多子女情况也不容乐观。为给孩子们增加营养,老姨还亲自养了几只下蛋的母鸡。晚饭吃面条,老姨一股劲的劝我多吃,吃饱。三碗过后,仍是未饱,但我是无论如何不能再吃了。这时老姨又为我盛上一碗,并看着我吃下去。
                饭后老姨将我带的东西一一拿出来看,又一一放回去,姨夫在一旁看的直乐:“嘿嘿,这孩子顾家。”
                次日早晨,哥哥如期而至。饭后我们踏上了归途。这是一座三间正房,我家租住西屋的一间半。房东姓沈,为三兄弟,没有父亲。母亲为给儿子省下一点口粮,带着小女儿改嫁他乡。这真是不幸,饥饿使亲人分离。


                88楼2011-08-01 12:31
                回复
                  2025-11-11 05:21: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节日总是短暂的,春节过后家中的一切复旧,我们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早晨,我要和母亲一起拿着约有两斤的玉米,到附近的碾坊里将玉米粒碾碎连同糠皮一起拿回家里煮粥,这就是我们一家四口人一天的口粮。生活虽困苦,我离家前母亲还是为我炒了些玉米面,用布袋缝好,令我带走。哥哥告诉我,要计划着吃,争取多吃些日子。
                  在一个雪后天晴的早晨,天气特别寒冷,母亲同哥哥送我返校上班。路上的积雪还很厚。哥哥送我到汽车站后上班去了。母亲一直等在那里候我上车。当我踏上开往沈阳的汽车时,母亲仍站在车下望着我,直至汽车消失在视线中。


                  90楼2011-08-01 12:55
                  回复
                    打到此,我流泪了,想起我那慈爱的奶奶。


                    91楼2011-08-01 12:56
                    回复
                      公路上还有积雪,汽车需要缓行才能保证安全。隔窗望去,道路两旁的原野被白雪覆盖着,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刺眼的寒光。好一幅北国冬天的画卷,这是大自然的杰作。
                      我因读书,工作均在外地,同母亲团聚的日子不多,我曾感受过欢聚的喜悦,也承受过离别的痛苦。而离别的时刻又总是存留在记忆之中。
                      车到沈阳已时近中午,按事先同老姨的约定,我仍是先到老姨家。当老姨向我打听母亲的近况时,我又想起了母亲送我时站在雪地上的身影。难过的几乎哭出来。
                      


                      92楼2011-08-01 14:44
                      回复
                        这天的晚饭,姨家的保姆准备了稀粥和糖饼,餐桌上,我见到姨家的几个孩子只吃粥,很少吃饼。后来才得知,老姨事先已告诉孩子们,饼是给三姐带走的,我心里非常感动。一再谢绝。但老姨还是想方设法把糖饼装在我的背包里。几十年过去了,老姨现在已是90多岁的老人,不知她知否还记得几十年前的往事。我是终生难以忘怀的。
                        现在的人们,出行时只讲轻便。东西一旦多带点,就觉得沉重麻烦。那时的人则不然,多带点吃的心中有底。即便再多也毫无怨言。有人为了能在火车上买到一点吃的,竟不惜买票多座几站地,也是常有的事。
                        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我的亲人们有的已相继去世,特别是哥哥,哥哥的一生,生活低调,与世无争,就在77岁那年秋天,猝然离世,使我至今无法释怀。


                        93楼2011-08-01 15:00
                        回复


                          96楼2011-08-02 17:06
                          回复
                            傍晚时分,学生们陆续到校。我带着一岁半的儿子将学生们组织好并领进礼堂。这时,忆苦的师傅还没到来。听说是革委会的负责人请其吃饭。我们要吃的忆苦饭是不能让师范品尝的。因为他以前已经吃过了。
                            当师范到来时,忆苦饭也随之送到。笸筐里热气腾腾的食品,上面盖着棉被还直冒热气,这是一种用麦麸加之少量的麦粉发制而成的食品。我们通常称之为“发糕”。
                            报告后开始前,师傅首先问大家“同学们,今天我们吃的糠面饼好吃吗?”“好吃”。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也觉得同学们回答的是真话。这种食品主要是以麦麸为原料,经发制而成。散发出原始的清香,吃起来也很可口。


                            98楼2011-08-02 17:30
                            回复
                              2025-11-11 05:15: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然而,这种回答却使得这位师傅很尴尬。使他无法接下去,于是又问了一句:“你们再尝尝,这可是用糠面做成的啊,现在的人吃过吗?”“不好吃,没吃过。”有几个善解人意的学生首先回答。接着,同学们也七嘴八舌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终于将话题拉了回来。我突然觉得,今天的报告会似乎变了味,学生们能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呢?
                              在接下来的回忆报告中,师傅讲到,由于父母多子女,只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一家人最低的生活。母亲有病,子女们读书,物价上涨···。所有开销压的一家人透不过气来,等待不一而足。


                              99楼2011-08-04 08: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