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罗王 原祀蒿里山阎王殿。岱宗坊东丰都庙中也有他的神位。阎王本名阎罗。最初是印度神话中掌握阴间之王,佛教沿用其说,把阎王作为管理地狱的主宰,阎罗王观念在南北朝就传入中国。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中就?quot;比丘惠凝死,一七日还活,经阎罗王检阅,以错名放免"。的记载。阎罗王掌地狱之说,与中国固有的泰山神掌阴间观念十分契合,二者互相融合的结果,导致阎罗王的汉化,纳入民间众神体系。《宣室志》中有上帝令司命册立阎罗王,以五岳将卫拱天帝使者,从唐代开始,又出现地府十王之说,称冥府分为十殿,每殿各有一王主之,一说阎王是十王总管,一说阎王因同情屈死鬼,屡屡放还现世报怨,遂被贬为第五殿之王,后来实难分辩清楚,干脆统称"十殿阎罗"。阎罗王一职,民间一向以为是由刚正不阿之士轮流担任。隋唐至明清,相传就有多人担任此职,《隋书 韩擒虎传》记载:河南东垣人韩擒虎任凉州总管,爵为上柱国。因为人正直,作战勇猛,被冥府迎为阎罗王,韩叹道:"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另外还有寇准,范仲淹,包拯,岳飞等人,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日断阳,夜断阴"的包公了,他的刚正不阿、敢碰权贵、屡平冤狱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民间有"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之说,曲折地反映了人民寄希望于清官的要求。后来阎罗王成为通行于民间信仰、佛教、道教的阴间主神。一般庙只设阎王殿,设十王殿的较少,泰山丰都庙、蒿里山神祠间都设有十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