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915,284贴子:12,240,446

重复N年前的问题,魏延到底做错了什么,模模糊糊的答案就别说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已经问了很多次了,找不到答案,求高人指点


1楼2005-03-06 23:20回复

      战守街亭,事关北伐的胜败,无论是作为统率全军的主帅诸葛先生,还是担任破敌掠阵的先锋大将魏延,均明白此仗的份量。因此,当诸葛先生首发军令的时候,魏延当先讨令,愿去街亭大战司马懿和张合,对于当时的蜀军来说,前军众将中除去老将赵云,就只有魏延有这个资格与本事讨这支份量极重、关系极大的令箭。然而,魏延又一次地被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所压制,先锋大将只落得个在山后扎寨负责接应的差使,派去守卫胜败关键所在、此战咽喉要道街亭的,竟然是那个早已被刘备看透,说明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庸才马谡,何必如此安排?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此君乃是孔明的心腹,为卧龙先生一手提拔,所以镇守街亭如此大的功劳,无论如何孔明先生也是不会让那勇猛善战、自信自傲的魏文长染指。只是可惜,这位马谡将军实在是不争气,为人刚愎自用,自以为熟知兵法,结果一上战场只会照搬硬套,屯兵于山顶,一厢情愿地幻想着以高击低势如破竹,结果根本行不通,水道被断造成军心大乱,只好收拾残兵拼死突围,多亏魏延接应,才算逃了一命,不仅丢失了军事重镇街亭,还让诸葛先生受了天大的惊吓,被迫唱了一出提心吊胆的空城计。 

      街亭之战大败,蜀军的损失、统帅的失策,无疑使魏延这位久经沙场的猛将极其失望。因此,即便是卧龙先生挥泪斩了爱将马谡,也无法在魏延的心目中重新树立起对孔明先生用兵如神的信任。自此,对于诸葛先生所发的将令,魏延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毫不怀疑变成了今日的将信将疑,甚至出言给予讥讽,这就更犯了诸葛先生的大忌。在先生眼中,‘反骨之说’开始化为现实。于是,在牵制掣肘的基础上,诸葛先生开始用一种近似于无耻的手段对付这个不听话的魏延,必置其于死地而后快。为了完成此举,先生开始了深谋远虑的计划,上方谷一战,诸葛亮在安排火攻的时侯,其实是计划将司马懿父子连同诱敌的魏延一齐烧死在山谷中的,这一点连罗贯中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瓢泼大雨不仅救了司马懿父子,也使诸葛亮致魏延于死地的计划破了产,故此,先生只能是无奈地仰天而长叹。 

      后人读《三国演义》,多数不理解这位诸葛先生,为什么只是认准了出祁山这条路,是平稳持重还是骨子里胆小?这不得而知,但六次北伐均是无功而返却是不争的事实。前后数十年的征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蜀国不但未能取得魏国的寸土之地,最后就连自己的统帅也被拖死在了五丈原秋风萧瑟的寒夜里。随着司马懿坚守不战策略的逐步成功,困扎在渭河之滨五丈原上的诸葛先生日见计穷,蜀军的锐气被慢慢地拖光,先生的生命也开始走向结束。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诸葛先生还是没有放弃除掉魏延的念头,他不但强撑病体密切地注视着魏延的一举一动,而且,开始悄悄地寻找、扶持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愿望的党羽与帮凶。于是,杨仪,这个不见其功的普通幕僚被委以了统军重任;马岱,这个蜀营当中的一勇之夫被密授了锦囊妙计,先生在去世之前,通过这一系列见不得人的小动作,终于完成了除掉这块哽噎在心口上数十年‘反骨’的最后部署。 

      诸葛先生死后,魏延还真的反了,他烧栈道阻灵枢抗拒命令,于是,就有了杨仪的阵前痛骂,有了马岱的背后挥刀,在先生死后不久,这位在沙场上屡建奇功的南郑侯汉中太守,蜀国的征西大将军,最终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阵前被砍掉了头颅。这下好了,勇猛无比又桀傲不逊的魏延死了,杨仪之辈的地位不再受到威胁,诸葛先生的遗愿最终得以实现,蜀国上下似乎自此可以太太平平过日子。 

       

      其实,凡是认真读过《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人都可以看到,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的所作所为,他在抗拒的是什么、反对的又是什么,确实,他是讨要过兵符,不接受退兵的命令,火烧了栈道阻挡了昔日的战友,表面上形成了反叛的事实,因而被人理直气壮地斩了首似乎没有什么可冤枉的。然而,如果仅仅就此即断定魏延要反,实在是冤枉了九泉之下的魏将军!大家切切不可忘记,在得知诸葛先生已死,由杨仪统率全军的消息后,作为蜀营中资历最久、武功最强、官阶最高的前军主将魏延,接到从前线退兵的命令时说过的是什么?总共两句话,一句是:丞相虽死,但某还活着!岂可因一人之死废国家大事?一句是:杨仪何等人也?大丈夫岂可被书生所制?前面一句其声其意无非就是:继续北伐,完成统一的大业;后一句则体现出功勋卓著的魏将军瞧不起杨仪这种无能之辈,根本不愿意为其所左右而已,其实质不过是蜀国文臣武将之间的权力之争,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故此,魏延只是这场权力之争中的牺牲品罢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人投地,人必毁之,中国数千年形成的儒家传统造就了这种容不得一人强于大众的畸形心理,可以说,心高气傲的魏将军一生的悲剧即源于此了。魏延死后,蜀国上下朝堂之中确实少了一位桀傲不逊的人物,文臣武将之间确实保持了一种无争无斗的短暂平和。但是,因此而成的严重后果也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从此,蜀国再没出现过像魏文长般勇猛无敌冲锋陷阵的栋梁之才,再也没有了昔日那威震汉中独挡一面的征西大将军,面对强大的魏军,面对昏庸的刘禅,面对凋零的将校,面对衰落的蜀国,统率大军的姜维只能默默地咽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苦酒,勉为其难地独自支撑着诸葛先生遗留下来的尴尬局面与残破江山,笔者每读至此,都不禁为蜀汉与魏延一悲! 

      好在上天是公正的,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种种事实证明,无论是诸葛先生如何先入为主地断定魏延脑有反骨日后必反,还是杨仪这些平庸之辈如何绞尽脑汁网罗罪证编织罪名,毕竟还是证据不足,底气有亏,无法服人。呜呼!一代名将,未倒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却亡在了自己人背后挥起的刀下,这种不公的结局,足令天下有志之人哀之惜之恸之惋之。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倒是那个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仪,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曾经言到:早知若此,当初丞相死时,吾若以全军投魏,何至有今日耶?这一番话倒是真正地告诉了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到底是谁的脑后真的有反骨。


    3楼2005-03-06 23:24
    回复
      2025-09-04 18:16: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魏延的群众基础在蜀国中很是不好,因为诸葛亮知道魏延是非常难得的人才,故镇着各方议论,从中协调,所以诸葛亮在时,魏延拥有最好的生存环境,那个时候像杨仪这种角色是根本不敢对魏延下手的,但诸葛亮一死后,再也没有人真正理解魏延了。如果把魏延比喻成一匹千里烈马,唯一能配驾御他的也只有诸葛亮。所以魏延的确是冤啊……


      IP属地:云南4楼2005-03-06 23:42
      回复
        这么说,诸葛一直在护着魏延


        5楼2005-03-06 23:46
        回复
          顺便说一句,楼主是我


          6楼2005-03-06 23:46
          回复
            也可以这么说!在蜀国中,魏延得罚的人实在太多,做了汉中太守,惹得张飞不平;与黄忠争功,惹脑黄忠,黄忠也曾对诸葛亮说过:魏延违了军令,可斩之!……总之,魏延的人际关系实在是很糟糕,得罚的人也是一大帮,要是没有他的知己——诸葛亮护着,并从中协调的话,他早就混不走啦!


            IP属地:云南7楼2005-03-07 00:01
            回复
              平时,诸葛亮吓魏延,那是他从魏延的性格出发的谋略,他并不是真的要害魏延(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IP属地:云南8楼2005-03-07 00:07
              回复
                魏延属于才大,但是不会处理人事关系的那一种。这样的人遇见名主(刘备)能发挥潜能,如果遇见诸葛这样的本身有才能,但是就是看不上他这个嚣张的,也能发挥一半的能力,要是遇见杨仪这样没什么能力又心胸狭隘的,只有死路一条!


                9楼2005-03-07 00:13
                回复
                  2025-09-04 18:10: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半的能力”???
                  好像魏延是刘备死了以后更得重用的啊…


                  IP属地:云南10楼2005-03-07 00:22
                  回复
                    不是吧,魏延是刘备在的时候最牛的,汉中太守!当时大家都以为应该是张飞的,连张飞都是以为是自己的,宣布之后军中一片哗然!!当时魏延夸下海口:如魏派上将来征请为大王吞之,魏主亲自来犯,请为大王拒之,这是何等气势!!当年魏延刚投降时,诸葛就搞了一个下马威,把魏延唬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手下干,能有当年的主动性吗?


                    11楼2005-03-07 00:54
                    回复
                      但是后来魏延更牛,在诸葛亮撑权时,他做了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这可是相当于以前关羽的地位啊!按演义,是诸葛亮设计杀了魏延,那是因为魏延将禳已及六夜的主灯扑灭,故误损诸葛亮的阳寿,因此,诸葛亮也没有对不起魏延;按三国志,诸葛亮并没设计害过魏延。
                      因此,诸葛亮并没有做过啥理亏于魏延之事,至于二人在军事意见上有分歧,那是各人思想不同,很正常的,是客观原因,但主观上诸葛亮一直都是重用魏延的。


                      IP属地:云南12楼2005-03-07 02:09
                      回复
                        三国天双的解释,是至今为止我“比较”信服的,魏延的人际关系不好,也只能这样说。

                        多谢各位


                        13楼2005-03-07 18:09
                        回复
                          • 221.200.191.*
                          诸葛亮小心眼!!!!


                          16楼2005-03-07 20:11
                          回复
                            如果诸葛真的小心眼
                            那么~~
                            就用不着举荐庞统了!


                            17楼2005-03-07 2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