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最可惜的一件事就是魏延的叛变,从事发前后的经过检视,加上以往的过程研判,魏延没有叛变的理由。
魏延不是出身降将,而是刘备部曲,直属于刘备的属下,因有战功从基层爬起的人武将。论官职,魏延在刘备时当到镇北将军,封都亭侯;诸葛亮驻守汉中时,还让魏延当丞相司马领凉州刺史;诸葛亮北伐中,魏延曾在阳溪大破雍州刺史郭淮,升官到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这已算是蜀汉高官阶层,《三国演义》所谓的五虎将还是有人的官位比魏延低。
讲地位,魏延还胜过众人所看好的张飞而镇守汉中,都督汉中数年,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曹魏未曾侵犯或威胁过汉中,甚至于益州。魏延在汉中作为蜀汉的屏障,非常称职,算是北方的边疆大将。
若有叛变投敌之心,魏延的行动可采很多方式,或像孟达率众投降,或是黄权向北依靠,甚至于可以举汉中而脱幅,而不是在孔明死后作断后的工作。不但不向北移动,反而向南撤回;不平顺的投降敌人,反而举兵作战。五丈原之役,魏延身为征西大将军,任务编组还是先锋,杨仪则是丞相长史,两者地位相差很多,因此若非杨仪以诸葛亮之名,动用军队,根本没有办法与魏延互相举兵相攻。
从魏延得知孔明死后,仍然壮志勃勃,准备身体力行,打算继续率领五丈原其余的军队攻击曹魏,心理上就有继承孔明遗志的想法。而且不愿服从在杨仪手下当部属,作为断后的将领。后来指责魏延抗命,甚至于叛变,主要便是指此,而不是魏延举兵叛攻成都。
孔明如果早知魏延会叛变,也不须重用,甚至于可下令捕杀。孔明不须忌惮魏延,也不须使用设计诱杀的小手段,孔明身为一国丞相,要处分魏延还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有心要杀魏延,毋须使计作杀,直接下令即可。就像对李严一样,虽表面是上表弹劾,实际则为下令贬废。至于撤军是不是孔明意志,有很大的讨论空间,如果孔明没有下令撤军,魏延死得还真冤枉,孔明在生前下令还是遗言下令撤军,情况又不一样。再看费祎与魏延的行留处分,因为杨仪是孔明长史,费祎为孔明司马,刚好孔明直属所管一文一武,而下令之前又是秘不发丧,魏延从费祎所得知的消息,当然是会认为可以得到孔明本部认可所下的命令,足以让魏延留守岗位,继续作战。
若是孔明有明令魏延撤军,岂容讨价回价的空间?费祎对魏延的态度中,有没有表达孔明退兵意旨,令人怀疑。但是杨仪还是安排撤军,这已造成魏延抗命的事实,因为整个孔明军团撤军,而其中魏延不回,必遭人猜忌疑心。
若反观杨仪的背景,从降将出身,又有一手遮天假借孔明命令的嫌疑,甚至于要提反叛出身,杨仪比魏延更有资格被称为有反骨的叛贼。
后来魏延父子因为兵散而逃亡,不是向北投靠曹魏,而是向南奔回汉中,可见一开始就没有叛逃之意。要叛逃,不必与向南烧栈道阻挡杨仪求战,直接率军向北归顺曹魏。
旭日盈窗 格格孔明诸格亮
幽香满院 郁郁畹华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