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屈原》这出戏应该算得上是高雅的“阳春白雪”了,可它偏偏“和者”甚众。后来“芳华”携此剧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尹桂芳获得一等奖;而编剧却因种种“历史遗留问题”未能获奖。
不过最令苏青高兴的是,由她编剧的另一部戏《宝玉与黛玉》使尹桂芳更加大红大紫,使“芳华”在沪、京两地创下了连演300多场满场的最高纪录。笔者至今还记得那年的《新民晚报》辟出专栏,接连一周以上刊载各界对该剧的观感,可见该剧之“红”。
1955年,为改编历史剧《司马迁》,苏青写信给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求教。谁料贾植芳被打成了“胡风分子”,在查抄贾家时,有人发现了苏青的那封信,于是苏青也莫名其妙地成了“胡风分子”,被关进了提篮桥监狱。
1957年6月,苏青被“宽大释放”,回到剧团。她一时无事可做,便为剧场看大门。1959年“芳华”支援福建前线,全团迁到闽江之滨。苏青不愿去,被安排在黄浦区文化局下属的红旗锡剧团当编剧。她不但担当编剧,还兼配角上台唱戏,并负责字幕,十分辛苦。苏青也配合过潮流,写出了《雷锋》、《王杰》等作品,只是无人知晓。“文革”开始后,苏青亦不能幸免……1975年,她从黄浦区文化馆退休。1982年,身患糖尿病、肺结核等多种病症的苏青结束了自己69年的春秋,静悄悄地走了。
如今,知道苏青晚年生活的人恐怕很少,而她名噪一时的作品也几乎被人遗忘,更遑论她编剧的《屈原》、《宝玉与黛玉》,以及她那些在“芳华”的岁月……
——摘自2009年第9期《上海戏剧》